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心理课成必修课,计2个学分!湖南出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办法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为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湘办发〔2020〕12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尤其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优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辅导咨询、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有效降低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学生严重心理危机个案发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的主渠道。面向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以面授课程为主,用好省级示范教材;面向其它年级学生(含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程,编写选修课教材;开发建设精品网络课程、微课。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互动、体验和分享;探索建立跨学校、跨学段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适时成立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简称“省心指委”)。
(二)创新活动载体
高校要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专题教育活动;创新课外教育活动形式,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沙龙、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等活动;创作、展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探索融媒体等传播方式,普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支持、指导学生成立心理互助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三)优化辅导咨询
1.精准开展成长辅导。高校每个二级院(系)应建成1个标准成长辅导室,完善成长辅导制度。组建以辅导员为主体,班主任、专业教师为骨干,其他思政工作队伍为补充的成长辅导教师队伍,定期举行辅导技能培训,开展案例研讨。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业、就业、生活中存在的成长问题与心理困惑,实施分类辅导、精准辅导。
2.科学开展心理咨询。高校每个校区要建成1个省级合格心理咨询室,完善咨询预约、转介和重点反馈等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向学生提供及时、连续、有效的咨询服务;每周个体面询时间不少于30小时,其中保证晚上开放2-3小时。根据学生求询需要,聘任校内外兼职心理咨询师,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同辈和专家督导。遵守咨询伦理规范,严守保密原则,做好咨询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
3.融合开展辅导咨询。高校要以成长辅导室与心理咨询室为平台,积极构建教育与指导、辅导与咨询、自助与求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对二级院(系)成长辅导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及时接收、有效处理转介个案。二级院(系)要强化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成长辅导的充分结合,发挥成长辅导的发展与预防功能,及时转介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四)强化预警干预
1.落实“五早”预警机制。高校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通过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危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自助、求助、助人意识和能力;建立师生信息员队伍;落实辅导员进教室、进班级、进宿舍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完善新生、毕业生心理普查方式,推荐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及时锁定心理危机易感群体;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放假、考试、开学、重大活动、季节交替”等重要时段组织心理危机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危机情况。
2.完善“五个一”干预机制。高校要建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制度、相关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职责。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严格落实“一名危机学生、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干预机制,及时建档立库,动态管理。完善心理(精神)疾患学生休、复学管理制度;建立二级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校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之间科学有效的转介诊疗机制,对疑似患有心理(精神)疾患、有伤人伤己风险的学生,及时转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高校应在2022年前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转介“绿色通道”,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
3.健全“五级”工作系统。高校要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健全省心指委、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系统,完善教育预防、信息预警、干预管理、转介、预后跟踪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定期在专业教师、辅导员、保卫人员、宿管员、教学楼栋管理员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案例督导与个案研讨。学校在处理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同时,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预防次生心理危机发生。
(五)推进平台建设
1.教师发展平台。发挥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和创新发展中心的作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探索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岗培训、认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培育建设一批“心理名师”工作室;推动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2.科学研究平台。设立专项课题,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高校要以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和课题为纽带,整合研究力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3.心理援助平台。建立湖南省高校心理援助平台,建好高校心理危机应急响应机制和队伍,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探索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
4.家校联动平台。建立家校联动平台,持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辅导员或班主任、导师每学期与家长直接沟通1次以上,及时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和心理发展状况。
5.校院(系)工作平台。完善校、二级院(系)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好用好心理咨询室和成长辅导室,构建两级联动机制,提高育人效果。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为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湘办发〔2020〕12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尤其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优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辅导咨询、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有效降低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学生严重心理危机个案发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的主渠道。面向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以面授课程为主,用好省级示范教材;面向其它年级学生(含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程,编写选修课教材;开发建设精品网络课程、微课。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互动、体验和分享;探索建立跨学校、跨学段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适时成立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简称“省心指委”)。
(二)创新活动载体
高校要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专题教育活动;创新课外教育活动形式,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沙龙、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等活动;创作、展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探索融媒体等传播方式,普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支持、指导学生成立心理互助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三)优化辅导咨询
1.精准开展成长辅导。高校每个二级院(系)应建成1个标准成长辅导室,完善成长辅导制度。组建以辅导员为主体,班主任、专业教师为骨干,其他思政工作队伍为补充的成长辅导教师队伍,定期举行辅导技能培训,开展案例研讨。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业、就业、生活中存在的成长问题与心理困惑,实施分类辅导、精准辅导。
2.科学开展心理咨询。高校每个校区要建成1个省级合格心理咨询室,完善咨询预约、转介和重点反馈等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向学生提供及时、连续、有效的咨询服务;每周个体面询时间不少于30小时,其中保证晚上开放2-3小时。根据学生求询需要,聘任校内外兼职心理咨询师,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同辈和专家督导。遵守咨询伦理规范,严守保密原则,做好咨询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
3.融合开展辅导咨询。高校要以成长辅导室与心理咨询室为平台,积极构建教育与指导、辅导与咨询、自助与求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对二级院(系)成长辅导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及时接收、有效处理转介个案。二级院(系)要强化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成长辅导的充分结合,发挥成长辅导的发展与预防功能,及时转介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四)强化预警干预
1.落实“五早”预警机制。高校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通过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危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自助、求助、助人意识和能力;建立师生信息员队伍;落实辅导员进教室、进班级、进宿舍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完善新生、毕业生心理普查方式,推荐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及时锁定心理危机易感群体;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放假、考试、开学、重大活动、季节交替”等重要时段组织心理危机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危机情况。
2.完善“五个一”干预机制。高校要建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制度、相关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职责。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严格落实“一名危机学生、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干预机制,及时建档立库,动态管理。完善心理(精神)疾患学生休、复学管理制度;建立二级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校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之间科学有效的转介诊疗机制,对疑似患有心理(精神)疾患、有伤人伤己风险的学生,及时转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高校应在2022年前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转介“绿色通道”,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
3.健全“五级”工作系统。高校要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健全省心指委、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系统,完善教育预防、信息预警、干预管理、转介、预后跟踪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定期在专业教师、辅导员、保卫人员、宿管员、教学楼栋管理员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案例督导与个案研讨。学校在处理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同时,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预防次生心理危机发生。
(五)推进平台建设
1.教师发展平台。发挥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和创新发展中心的作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探索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岗培训、认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培育建设一批“心理名师”工作室;推动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2.科学研究平台。设立专项课题,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高校要以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和课题为纽带,整合研究力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3.心理援助平台。建立湖南省高校心理援助平台,建好高校心理危机应急响应机制和队伍,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探索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
4.家校联动平台。建立家校联动平台,持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辅导员或班主任、导师每学期与家长直接沟通1次以上,及时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和心理发展状况。
5.校院(系)工作平台。完善校、二级院(系)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好用好心理咨询室和成长辅导室,构建两级联动机制,提高育人效果。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