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父母

  姑娘:真倒霉,电脑又死机了,刚写的文档没保存,55555

  小伙:怎么会突然死机呢,中病毒了吗?

  姑娘:不知道,可能吧……

  小伙:装个XXX杀毒软件吧,或者XX杀毒软件。

  姑娘:谢谢,可是我好像装了。

  小伙:那就是配置太低了,内存多大的?

  姑娘:呃,忘了。明天再说吧,我去洗澡了。

  小伙:好的,明天把电脑带来我给你修。

  真是一段人神共愤的聊天记录。

  姑娘的重点在表达情绪求安慰,小伙却始终被目的性思维主导着,想解决姑娘电脑的问题,整个对话看起来无趣且无聊,姑娘只好用“洗澡”的借口结束了聊天。这样的对话,应该存在于电脑用户与技术客服之间,而不应该存在于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间。

  目的性思维,是自原始狩猎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动着人类发展的思维。原始社会,如果没有目的思维(打到猎物),人类就满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随这种思维的是警觉性、对立性(哪里有猎物、怎么打死猎物)。

  而聊天和谋生、打猎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长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样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强,不仅使对话看起来缺乏情感互动,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绪处于应激状态。

  例如在“对话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家庭教育对话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这小子神情有点不对劲,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小明:还好吧。

  (警报!警报!爸爸在刺探军情!)

  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不会又批评你了吧?

  (别想糊弄我,肯定有事!)

  小明:哎呀,没有啊!

  (糟了,老爸要发飙!)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真的没事??)

  小明:嗯,还行吧。

  (实在没啥要和他聊的。)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问什么都不说,怎么和他交流啊!)

  小明:真的没什么,爸我去做作业了。

  (赶紧撤……)

  2、避免观念先入为主,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急于下结论,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比如对话2中的妈妈,就是急于纠正孩子“讨厌胡萝卜”的看法,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就顺从地多吃一些胡萝卜,反而直接结束了对话。

  我们再看一组例子——

  对话3

  小明:爸爸,我不想学数学!

  爸爸:为什么?

  小明:数学太难了,很多题不会做。

  爸爸:你这是畏难情绪,要不就是听课不认真。

  小明:可我上课认真听了,也努力学了。

  爸爸:数学很重要,将来还要学物理、化学,数学是基础!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觉学不会。

  爸爸:那是你还不够努力,学不会也得学,多做练习题,把每道不会的题都弄懂了,还能学不好吗。

  小明:哦。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积极地“引导”小明,他认为小明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用“畏难情绪”“听课不认真”直接贴标签、下结论,还给出了“多做练习”这样的“解决方案”。可是,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多做题”、“改错题”,道理都明白,可为什么还是不想数学?

  其实,孩子发出“不想学数学”这样的牢骚,并不是真的不打算学数学了,他只是在宣泄苦闷的情绪,寻求抚慰。

  你会发现,强目的性、直接下结论、聚焦于解决方案,具有这些特点的对话方式,都无法让聊天进入一种放松的氛围,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长,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孩子当下的情绪,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来。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是什么样?

【家庭教育】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父母

  姑娘:真倒霉,电脑又死机了,刚写的文档没保存,55555

  小伙:怎么会突然死机呢,中病毒了吗?

  姑娘:不知道,可能吧……

  小伙:装个XXX杀毒软件吧,或者XX杀毒软件。

  姑娘:谢谢,可是我好像装了。

  小伙:那就是配置太低了,内存多大的?

  姑娘:呃,忘了。明天再说吧,我去洗澡了。

  小伙:好的,明天把电脑带来我给你修。

  真是一段人神共愤的聊天记录。

  姑娘的重点在表达情绪求安慰,小伙却始终被目的性思维主导着,想解决姑娘电脑的问题,整个对话看起来无趣且无聊,姑娘只好用“洗澡”的借口结束了聊天。这样的对话,应该存在于电脑用户与技术客服之间,而不应该存在于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间。

  目的性思维,是自原始狩猎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动着人类发展的思维。原始社会,如果没有目的思维(打到猎物),人类就满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随这种思维的是警觉性、对立性(哪里有猎物、怎么打死猎物)。

  而聊天和谋生、打猎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长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样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强,不仅使对话看起来缺乏情感互动,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绪处于应激状态。

  例如在“对话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家庭教育对话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这小子神情有点不对劲,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小明:还好吧。

  (警报!警报!爸爸在刺探军情!)

  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不会又批评你了吧?

  (别想糊弄我,肯定有事!)

  小明:哎呀,没有啊!

  (糟了,老爸要发飙!)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真的没事??)

  小明:嗯,还行吧。

  (实在没啥要和他聊的。)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问什么都不说,怎么和他交流啊!)

  小明:真的没什么,爸我去做作业了。

  (赶紧撤……)

  2、避免观念先入为主,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急于下结论,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比如对话2中的妈妈,就是急于纠正孩子“讨厌胡萝卜”的看法,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就顺从地多吃一些胡萝卜,反而直接结束了对话。

  我们再看一组例子——

  对话3

  小明:爸爸,我不想学数学!

  爸爸:为什么?

  小明:数学太难了,很多题不会做。

  爸爸:你这是畏难情绪,要不就是听课不认真。

  小明:可我上课认真听了,也努力学了。

  爸爸:数学很重要,将来还要学物理、化学,数学是基础!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觉学不会。

  爸爸:那是你还不够努力,学不会也得学,多做练习题,把每道不会的题都弄懂了,还能学不好吗。

  小明:哦。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积极地“引导”小明,他认为小明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用“畏难情绪”“听课不认真”直接贴标签、下结论,还给出了“多做练习”这样的“解决方案”。可是,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多做题”、“改错题”,道理都明白,可为什么还是不想数学?

  其实,孩子发出“不想学数学”这样的牢骚,并不是真的不打算学数学了,他只是在宣泄苦闷的情绪,寻求抚慰。

  你会发现,强目的性、直接下结论、聚焦于解决方案,具有这些特点的对话方式,都无法让聊天进入一种放松的氛围,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长,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孩子当下的情绪,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来。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是什么样?

【家庭教育】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父母

  姑娘:真倒霉,电脑又死机了,刚写的文档没保存,55555

  小伙:怎么会突然死机呢,中病毒了吗?

  姑娘:不知道,可能吧……

  小伙:装个XXX杀毒软件吧,或者XX杀毒软件。

  姑娘:谢谢,可是我好像装了。

  小伙:那就是配置太低了,内存多大的?

  姑娘:呃,忘了。明天再说吧,我去洗澡了。

  小伙:好的,明天把电脑带来我给你修。

  真是一段人神共愤的聊天记录。

  姑娘的重点在表达情绪求安慰,小伙却始终被目的性思维主导着,想解决姑娘电脑的问题,整个对话看起来无趣且无聊,姑娘只好用“洗澡”的借口结束了聊天。这样的对话,应该存在于电脑用户与技术客服之间,而不应该存在于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间。

  目的性思维,是自原始狩猎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动着人类发展的思维。原始社会,如果没有目的思维(打到猎物),人类就满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随这种思维的是警觉性、对立性(哪里有猎物、怎么打死猎物)。

  而聊天和谋生、打猎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长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样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强,不仅使对话看起来缺乏情感互动,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绪处于应激状态。

  例如在“对话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家庭教育对话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这小子神情有点不对劲,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小明:还好吧。

  (警报!警报!爸爸在刺探军情!)

  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不会又批评你了吧?

  (别想糊弄我,肯定有事!)

  小明:哎呀,没有啊!

  (糟了,老爸要发飙!)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真的没事??)

  小明:嗯,还行吧。

  (实在没啥要和他聊的。)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问什么都不说,怎么和他交流啊!)

  小明:真的没什么,爸我去做作业了。

  (赶紧撤……)

  2、避免观念先入为主,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急于下结论,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比如对话2中的妈妈,就是急于纠正孩子“讨厌胡萝卜”的看法,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就顺从地多吃一些胡萝卜,反而直接结束了对话。

  我们再看一组例子——

  对话3

  小明:爸爸,我不想学数学!

  爸爸:为什么?

  小明:数学太难了,很多题不会做。

  爸爸:你这是畏难情绪,要不就是听课不认真。

  小明:可我上课认真听了,也努力学了。

  爸爸:数学很重要,将来还要学物理、化学,数学是基础!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觉学不会。

  爸爸:那是你还不够努力,学不会也得学,多做练习题,把每道不会的题都弄懂了,还能学不好吗。

  小明:哦。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积极地“引导”小明,他认为小明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用“畏难情绪”“听课不认真”直接贴标签、下结论,还给出了“多做练习”这样的“解决方案”。可是,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多做题”、“改错题”,道理都明白,可为什么还是不想数学?

  其实,孩子发出“不想学数学”这样的牢骚,并不是真的不打算学数学了,他只是在宣泄苦闷的情绪,寻求抚慰。

  你会发现,强目的性、直接下结论、聚焦于解决方案,具有这些特点的对话方式,都无法让聊天进入一种放松的氛围,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长,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孩子当下的情绪,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来。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是什么样?

新东方网 > 长沙新东方学校 > 教育资讯 > 家庭教育 > 正文

0731-84885588

【家庭教育】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父母

长沙

2017-07-06

来源:长沙新东方

作者:长沙新东方

  姑娘:真倒霉,电脑又死机了,刚写的文档没保存,55555

  小伙:怎么会突然死机呢,中病毒了吗?

  姑娘:不知道,可能吧……

  小伙:装个XXX杀毒软件吧,或者XX杀毒软件。

  姑娘:谢谢,可是我好像装了。

  小伙:那就是配置太低了,内存多大的?

  姑娘:呃,忘了。明天再说吧,我去洗澡了。

  小伙:好的,明天把电脑带来我给你修。

  真是一段人神共愤的聊天记录。

  姑娘的重点在表达情绪求安慰,小伙却始终被目的性思维主导着,想解决姑娘电脑的问题,整个对话看起来无趣且无聊,姑娘只好用“洗澡”的借口结束了聊天。这样的对话,应该存在于电脑用户与技术客服之间,而不应该存在于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间。

  目的性思维,是自原始狩猎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动着人类发展的思维。原始社会,如果没有目的思维(打到猎物),人类就满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随这种思维的是警觉性、对立性(哪里有猎物、怎么打死猎物)。

  而聊天和谋生、打猎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长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样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强,不仅使对话看起来缺乏情感互动,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绪处于应激状态。

  例如在“对话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家庭教育对话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这小子神情有点不对劲,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小明:还好吧。

  (警报!警报!爸爸在刺探军情!)

  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不会又批评你了吧?

  (别想糊弄我,肯定有事!)

  小明:哎呀,没有啊!

  (糟了,老爸要发飙!)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真的没事??)

  小明:嗯,还行吧。

  (实在没啥要和他聊的。)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问什么都不说,怎么和他交流啊!)

  小明:真的没什么,爸我去做作业了。

  (赶紧撤……)

  2、避免观念先入为主,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急于下结论,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比如对话2中的妈妈,就是急于纠正孩子“讨厌胡萝卜”的看法,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就顺从地多吃一些胡萝卜,反而直接结束了对话。

  我们再看一组例子——

  对话3

  小明:爸爸,我不想学数学!

  爸爸:为什么?

  小明:数学太难了,很多题不会做。

  爸爸:你这是畏难情绪,要不就是听课不认真。

  小明:可我上课认真听了,也努力学了。

  爸爸:数学很重要,将来还要学物理、化学,数学是基础!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觉学不会。

  爸爸:那是你还不够努力,学不会也得学,多做练习题,把每道不会的题都弄懂了,还能学不好吗。

  小明:哦。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积极地“引导”小明,他认为小明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用“畏难情绪”“听课不认真”直接贴标签、下结论,还给出了“多做练习”这样的“解决方案”。可是,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多做题”、“改错题”,道理都明白,可为什么还是不想数学?

  其实,孩子发出“不想学数学”这样的牢骚,并不是真的不打算学数学了,他只是在宣泄苦闷的情绪,寻求抚慰。

  你会发现,强目的性、直接下结论、聚焦于解决方案,具有这些特点的对话方式,都无法让聊天进入一种放松的氛围,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长,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孩子当下的情绪,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来。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是什么样?

社群小助手与百万家长、专家、老师畅聊教育赶紧扫码加入吧!

升学那些事一手教育资源、学习资料、升学信息赶紧扫码关注吧!

【家庭教育】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父母

  姑娘:真倒霉,电脑又死机了,刚写的文档没保存,55555

  小伙:怎么会突然死机呢,中病毒了吗?

  姑娘:不知道,可能吧……

  小伙:装个XXX杀毒软件吧,或者XX杀毒软件。

  姑娘:谢谢,可是我好像装了。

  小伙:那就是配置太低了,内存多大的?

  姑娘:呃,忘了。明天再说吧,我去洗澡了。

  小伙:好的,明天把电脑带来我给你修。

  真是一段人神共愤的聊天记录。

  姑娘的重点在表达情绪求安慰,小伙却始终被目的性思维主导着,想解决姑娘电脑的问题,整个对话看起来无趣且无聊,姑娘只好用“洗澡”的借口结束了聊天。这样的对话,应该存在于电脑用户与技术客服之间,而不应该存在于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间。

  目的性思维,是自原始狩猎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动着人类发展的思维。原始社会,如果没有目的思维(打到猎物),人类就满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随这种思维的是警觉性、对立性(哪里有猎物、怎么打死猎物)。

  而聊天和谋生、打猎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长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样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强,不仅使对话看起来缺乏情感互动,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绪处于应激状态。

  例如在“对话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家庭教育对话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这小子神情有点不对劲,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小明:还好吧。

  (警报!警报!爸爸在刺探军情!)

  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不会又批评你了吧?

  (别想糊弄我,肯定有事!)

  小明:哎呀,没有啊!

  (糟了,老爸要发飙!)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真的没事??)

  小明:嗯,还行吧。

  (实在没啥要和他聊的。)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问什么都不说,怎么和他交流啊!)

  小明:真的没什么,爸我去做作业了。

  (赶紧撤……)

  2、避免观念先入为主,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急于下结论,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比如对话2中的妈妈,就是急于纠正孩子“讨厌胡萝卜”的看法,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就顺从地多吃一些胡萝卜,反而直接结束了对话。

  我们再看一组例子——

  对话3

  小明:爸爸,我不想学数学!

  爸爸:为什么?

  小明:数学太难了,很多题不会做。

  爸爸:你这是畏难情绪,要不就是听课不认真。

  小明:可我上课认真听了,也努力学了。

  爸爸:数学很重要,将来还要学物理、化学,数学是基础!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觉学不会。

  爸爸:那是你还不够努力,学不会也得学,多做练习题,把每道不会的题都弄懂了,还能学不好吗。

  小明:哦。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积极地“引导”小明,他认为小明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用“畏难情绪”“听课不认真”直接贴标签、下结论,还给出了“多做练习”这样的“解决方案”。可是,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多做题”、“改错题”,道理都明白,可为什么还是不想数学?

  其实,孩子发出“不想学数学”这样的牢骚,并不是真的不打算学数学了,他只是在宣泄苦闷的情绪,寻求抚慰。

  你会发现,强目的性、直接下结论、聚焦于解决方案,具有这些特点的对话方式,都无法让聊天进入一种放松的氛围,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长,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孩子当下的情绪,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来。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是什么样?

相关推荐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已为1023154位学员提供学习规划

校区分布

校区分布

活动信息

优秀学员

    2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网微信

    小初高全学科
    暑秋寒春学习规划
    扫描查看

栏目推荐
学习卡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顶部
×

学习规划

免费为您定制学习规划

姓名: 手机: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