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她的一席话把北大学子讲懵了:你们为什么活得这么无趣?!
关于“北大精神”
西南联大时期,三校合一,但一看,就知道那个学生是那个学校的。
校风造成的,学生的为人处事风格完全不同。
我在《行思录》一书中说过,外国人可能分不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
可是我们中国文化人一看就知道,风格迥异。
北大人的风格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我今天想再加上一句,要“接地气”。
北大人往往无家可归的多。陈平原兄告诉我,现在流行一句话“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其实胡适的书也不妨读一下。我由于父亲的提醒,在一进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了。
正是当年我读了他的书,遏制了我很多的青春冲动和极端行为,包括对社会的思考。
也使我转向一些实务性的工作。我想胡适的思想在渗透我,从长远来看,是在慢慢地转变我,使我实力增强。
思想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能力。信仰是精神、思想的综合提升。
由于胡适这个人物的被摘除,北大精神变得单一,似乎就是鲁迅,就是激进。
其实,胡适不止是北大的著名教授,文学院院长,北大校长,也是“五四”运动旗手,是他直接创造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平和、渐进、务实、开放、自由,这些都是胡适精神的特点。
学术尊严,学校独立于政治之外,这些也是胡适的观点。
当他为了抗日担任民国驻美大使,他立即辞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官员不能够当大学校长。
有位胡邦定学长,是周恩来办公室的秘书。
他告诉我,当年他为学生闹事去找过胡适,胡适平息了这场“黄白风波”,就是为了吃白糖还是吃黄米的差别。
胡邦定毕业时要到大公报去工作,请胡适给他写推荐信。
胡适明知他是一个左派学生,照样写了很好的推荐信。在对人的方面,胡适是不偏激的。
今天台湾实现了民主宪政,这与胡适多年来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他以一种渐进的和平的态度在推动民主的进程。这都值得我们大陆借鉴。
我在台湾去过胡适的故居,他有一幅字,新年试笔“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台湾知识界著名的自由主义旗帜是西南联大学生殷海光。
西南联大有许多怪人,都是有才有识的人。这位殷海光是最为变化极端的一位,也是修成正果的一位。
殷海光在联大是狂热的国家主义分子,后来他参军,在军队里组织“过瘾俱乐部”,天天骂共产党。
我在台北采访到一位刘学长就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
殷海光大受蒋介石的常识,成为《中央报》的主编。
可是到台湾后,这些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一番反思,他就变了。
他这一变,是追求真理而变。他这一变,西南联大的“左”“中”“右”一律都佩服他。
因为他最后为社会和民族作出了牺牲和贡献,也证明了他原来的那些曲折是真挚的,是认识的曲折,是年青人走过的必然之路。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要允许人改变,允许人有个过程,要宽容地对待青年人。
相信他们最终会走上一个正确的方向。
同时青年也要不断地反思,善于改变,最终是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
李政道说,联大的发现,是人生的一个扭转。不是说,“从前这个人就了解自己的潜力。”
大学是一个让你发现自己的好地方,你可以从同学身上,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网络上,到处寻找自己,发现自己。
要珍重那些发现和帮助你发现自己潜力的人,同学与老师。
我能够成为作家,走到现在,有很多人帮助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力,自己能够做什么。
好了,结束吧。到现在为止你们中没有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我很沮丧。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
就像当年我们用毛泽东的语录来作人生格律一样。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把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你没有“自己”吗?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过。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
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经成为名利场,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石脚”,不要再听那些冷漠者的知识。而要寻求怎样“生动活泼地活下去”。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张曼菱: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大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家庭教育】她的一席话把北大学子讲懵了:你们为什么活得这么无趣?!
关于“北大精神”
西南联大时期,三校合一,但一看,就知道那个学生是那个学校的。
校风造成的,学生的为人处事风格完全不同。
我在《行思录》一书中说过,外国人可能分不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
可是我们中国文化人一看就知道,风格迥异。
北大人的风格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我今天想再加上一句,要“接地气”。
北大人往往无家可归的多。陈平原兄告诉我,现在流行一句话“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其实胡适的书也不妨读一下。我由于父亲的提醒,在一进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了。
正是当年我读了他的书,遏制了我很多的青春冲动和极端行为,包括对社会的思考。
也使我转向一些实务性的工作。我想胡适的思想在渗透我,从长远来看,是在慢慢地转变我,使我实力增强。
思想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能力。信仰是精神、思想的综合提升。
由于胡适这个人物的被摘除,北大精神变得单一,似乎就是鲁迅,就是激进。
其实,胡适不止是北大的著名教授,文学院院长,北大校长,也是“五四”运动旗手,是他直接创造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平和、渐进、务实、开放、自由,这些都是胡适精神的特点。
学术尊严,学校独立于政治之外,这些也是胡适的观点。
当他为了抗日担任民国驻美大使,他立即辞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官员不能够当大学校长。
有位胡邦定学长,是周恩来办公室的秘书。
他告诉我,当年他为学生闹事去找过胡适,胡适平息了这场“黄白风波”,就是为了吃白糖还是吃黄米的差别。
胡邦定毕业时要到大公报去工作,请胡适给他写推荐信。
胡适明知他是一个左派学生,照样写了很好的推荐信。在对人的方面,胡适是不偏激的。
今天台湾实现了民主宪政,这与胡适多年来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他以一种渐进的和平的态度在推动民主的进程。这都值得我们大陆借鉴。
我在台湾去过胡适的故居,他有一幅字,新年试笔“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台湾知识界著名的自由主义旗帜是西南联大学生殷海光。
西南联大有许多怪人,都是有才有识的人。这位殷海光是最为变化极端的一位,也是修成正果的一位。
殷海光在联大是狂热的国家主义分子,后来他参军,在军队里组织“过瘾俱乐部”,天天骂共产党。
我在台北采访到一位刘学长就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
殷海光大受蒋介石的常识,成为《中央报》的主编。
可是到台湾后,这些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一番反思,他就变了。
他这一变,是追求真理而变。他这一变,西南联大的“左”“中”“右”一律都佩服他。
因为他最后为社会和民族作出了牺牲和贡献,也证明了他原来的那些曲折是真挚的,是认识的曲折,是年青人走过的必然之路。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要允许人改变,允许人有个过程,要宽容地对待青年人。
相信他们最终会走上一个正确的方向。
同时青年也要不断地反思,善于改变,最终是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
李政道说,联大的发现,是人生的一个扭转。不是说,“从前这个人就了解自己的潜力。”
大学是一个让你发现自己的好地方,你可以从同学身上,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网络上,到处寻找自己,发现自己。
要珍重那些发现和帮助你发现自己潜力的人,同学与老师。
我能够成为作家,走到现在,有很多人帮助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力,自己能够做什么。
好了,结束吧。到现在为止你们中没有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我很沮丧。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
就像当年我们用毛泽东的语录来作人生格律一样。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把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你没有“自己”吗?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过。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
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经成为名利场,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石脚”,不要再听那些冷漠者的知识。而要寻求怎样“生动活泼地活下去”。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张曼菱: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大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