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她的一席话把北大学子讲懵了:你们为什么活得这么无趣?!
在“取”与“舍”中上大学
1、首先是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现在社会上都是对大学的批判。
你们约略知道就可以了。
不必太陷进去。
因为你就在其中,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
你不必为此负责。你要为自己负责。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你可以想象,你的青春赶上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战争之类。
曾经有一个与你们同岁的青年,杨振宁。
在日本飞机昆明的一次轰炸中,杨振宁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那个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颗炸弹,炸出了一个大坑。
杨振宁是家中的长子,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甚至鸡蛋都被埋在里面了。
杨振宁是一个能够和父亲一起扛起家庭责任的好儿子,好大哥。
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
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名师走过,看见这个中学生在挖书。
在一场疯狂的轰炸,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
这几位大师立刻赞言,杨武之的这个儿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要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方向。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
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卓越?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要坚守的是这份不同于平常人的卓越。
下一步就是找到方向与个性的配合,包括与导师配合,与选题配合,与职业与事业配合,完成自己独到的人生。
什么叫平庸?
平庸就是被眼前淹没。
不要想把自己和什么东西去搀和,自己发展好了。
别人自然会来找你搀和的。我曾经找到一名失落在云南边陲的西南联大学子,他的身世可不得了。
《天演论》就是他的一个堂叔翻译的。严复家的后人。
可是我找到他的时候,他的境况非常凄惨,在一所边陲中学里,老婆离婚了,他显然害着重病。
采访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眼睛也是闭着的。
他告诉我,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接近“地下党”,受组织委派,到滇南来开展工作。
可是人家说为了保密,不让他加入组织。
一个人已经牺牲了学业,来到乡村,却又不被组织信任和承认,实际上他的选择错了。
他曾经为组织发电报,作过很多重要的工作,而在云南解放后,他的“上线”消失了,他于是什么也不是,没有得到他为之奋斗的政权的承认。
应该说这个名门之后完全没有维权的意识,他只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
所以他的一生全毁了。我采访过朱光亚。他告诉我,在“一二一”四位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大家都很气愤,他也参加了游行。
但是很快他就回到自己的专业,因为研究物理学是一件很投入的事情。
朱光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他很快作了准备,被导师吴大猷带去美国留学,同行的有李政道。
他们这次出去深造后,都成了世界物理学与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人物。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年吴大猷并不是很满意朱光亚的,不像对李政道那样满意,吴自己在书中说,是勉强挑上的。
朱光亚也明确对我说过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挑上了?没有讲。我以为这是师徒之情。
朱光亚说,当年他时常到吴老师家去,有时候买一点肉,在老师家听课,一起做了吃饭。
师母病了,也是朱光亚背负着去医院。梅贻琦校长派了小车,可是那种村道小车进不去,必须背一段路。
我想是这个忠厚的学生打动了吴老师吧。朱光亚后来在中国的核武器建设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再说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伙叫“三剑客”。
这是物理系的三个最优质的学生,杨振宁、张守廉、黄昆。
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物理学界的著名大师。黄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他们三人成天讨论不休。从茶馆,到马路上,深夜甚至几乎遇到“打闷棍”的拦路抢劫者。
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任教,分一个教师的职位,勤工俭学。
所以一直争论到昆华中学给他们的宿舍里,躺下了。
又爬起来点蜡烛,照书,翻出来,那几条,那几句话,继续争论。
而别人在茶馆里可以谈恋爱,可以睡觉、聊天,也可以闹革命。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的意思是说,和同学成为对手,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
我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组建自己的“三剑客”,得到学习和追求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小环境。
2、 “方向”决定人生的成败书桌上的公式
有一天我去采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
他是西南联大的年青教授,后来是美国数学所所长。
晚年归来,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
那天,在他非常狭小的书房里,他就坐在轮椅上,转身就是书桌,而我面对他,几乎是站在门口。
其余的人只能是站在门外了。这可以与你们的学生宿舍相比了。可陈先生说,“不小,够了。”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在这儿思考,推算,他说:“够了。”
这时在桌上有一张纸,我要求看看,陈先生拿给我看,上面是一串公式。
当然我看不懂。他告诉我,这就是他在这一周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陈先生还告诉我,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
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题在脑子里滚动,即使你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你。
忽然地,就有了答案。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
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我正在写作的文章思路,哪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须要修改的话,我立刻就清醒过来了,穿衣起床的动作也加快了。
因为今天对于我是有效的一天,有一个方向在吸引着我。
于是不梳洗不吃早点,我赶快跑到电脑那里,把我的文字调出来,把新的想法写上去。
下面,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开了。
一天活泼的有创造的新鲜的生活开始了。
同学们,我们是知识者,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头脑与思考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甚至生命的意义。
一定要抓住,抓紧。
3 、“跑马的草地”
在我少年时代,曾经进入一种阅读的饥渴状态,一切文字我都想拿来看看。
父亲当时给了我几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父亲告诉我的就是学习的选择啊!
这太重要了。
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
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
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
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
我又如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你们要抓住自己的根上的东西。
不要相信那些“国际人”,只有从根上出发的观念才是真实可靠的。
你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人生的方向和专业的方向,紧紧把握,不受干扰,不放松,创造自我创造成长的小环境,吸取那些身边出现的营养,冲出这种教育的迷宫,拓展自己的前景。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现在不再是那种以日记论罪的时代了,你们有了写日记的权利与自由。
这很重要,要培育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是写自己的暗恋。
那么,你可以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清醒。
你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你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
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有个诗人对我说:“我是我的驿站”。
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她自己就能够停下和休息自己。这非常主动。
是一种自助的人生方式。你们不要被宿舍纠纷,男女恋爱,地域歧视,贫富悬殊等扰乱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校园氛围,宿舍氛围,社团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同学自己可以构建的。
与人抢时间,与事抢时间,与时间抢时间。当你受到挤压的时候,时间特别可贵。你会抓住,珍惜,往往出效应。
当时间一大块地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茫然,失落,被消解,反而不知道如何应用时间。
这是很多青年人易犯的毛病。这里有个同学问我对“留学”的看法。
我在台湾看到,那里各大学校园里,留学的学生不少,尤其清大,就是新竹的那个清华大学,现在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他们一般是交换学生,大家你来我往。在清大,我采访过一个台湾本地的学生,他原来是农村子弟。
他说感谢梅贻琦校长,否则我不会有这个前途。他去过欧美各校,也来过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
有时就是一个学期。他很淡定,能够对各校的不同谈出看法。这才是留学。 更早,有陈寅恪先生的留学。
陈先生家底很厚,他所做的一般人做不到。他是不要文凭的。他是只冲着那个学校的某导师、某选题、甚至某些资料去的。
学到了他就走人。那些留学生在一堆,只要陈寅恪来了,谁都不敢高谈阔论。因为他是真正最有学问的人。
虽然他没有一张文凭。而我父亲说过,从前他们班上的阔人子弟出去,回来后我父亲专门去看他,原来只学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
于是我父亲说:“一头牛,游遍了五大洲,它还是一头牛。”
而现在中国大陆普遍的送孩子出去,往往是耗尽家中资产,进入欧美的一个野鸡学校,一去别无选择。
这那叫留学?
有点像是“偷渡”嘛。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留学,我劝你们不要去。
有本事你们自己在网上找好的学校,报考,申请奖学金。要上就上一所好大学。
去野鸡大学,不如去打工。别坑父母,坑自己了。
4、让生命冲破牢笼来之前师弟张颐武和我通了下电话
他说:“师姐,你已经成为北大的一个传说,你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个性,现在的学生没有了。”
在这本《北大回忆》中,我写了几个自己的小段子。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刚才远东提到我们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那一幕。
有位同学希望我讲一下当年北大校园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北大回忆》中我已经写了,就在第三章的最末一节: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请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一看。那天晚上,北大人自己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更新了一个时代。
我有幸成为现场的指挥者,也是时势所造。
为什么当年北大能够发生那样宏伟的场面,提出那样打响一个时代的口号?为什么我会登场成为指挥?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那一代人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北大回忆》中有一节叫“小段子”。
里面讲的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小事情,什么剪寸头啦,戴皮帽啦,从教室的楼上跳下,躺在草地上唱歌,等等。
这些事情在当时被我同班同学很看不惯。恰恰我同班的同学与我的个性冲突最大。
现在当然大家早就释然了。回忆这些小事,是想提醒人们,对个性的尊重与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
我坚持了,我认为自己是有一点精神的优势的。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的语录中,有一条永远也不过时。
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
虽然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又爬起来。
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不讲创造社会的格局,即使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这种优势和精神。
你要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执著,要特立独行。
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我看现在到处标榜的那些创新都不过是作秀。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
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如果不能冲出中学时代划定的那种精神牢笼,赶快补救,那么你们要在人生中胜算很难,人生无趣,事业也不会丰收。
【家庭教育】她的一席话把北大学子讲懵了:你们为什么活得这么无趣?!
在“取”与“舍”中上大学
1、首先是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现在社会上都是对大学的批判。
你们约略知道就可以了。
不必太陷进去。
因为你就在其中,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
你不必为此负责。你要为自己负责。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你可以想象,你的青春赶上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战争之类。
曾经有一个与你们同岁的青年,杨振宁。
在日本飞机昆明的一次轰炸中,杨振宁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那个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颗炸弹,炸出了一个大坑。
杨振宁是家中的长子,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甚至鸡蛋都被埋在里面了。
杨振宁是一个能够和父亲一起扛起家庭责任的好儿子,好大哥。
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
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名师走过,看见这个中学生在挖书。
在一场疯狂的轰炸,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
这几位大师立刻赞言,杨武之的这个儿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要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方向。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
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卓越?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要坚守的是这份不同于平常人的卓越。
下一步就是找到方向与个性的配合,包括与导师配合,与选题配合,与职业与事业配合,完成自己独到的人生。
什么叫平庸?
平庸就是被眼前淹没。
不要想把自己和什么东西去搀和,自己发展好了。
别人自然会来找你搀和的。我曾经找到一名失落在云南边陲的西南联大学子,他的身世可不得了。
《天演论》就是他的一个堂叔翻译的。严复家的后人。
可是我找到他的时候,他的境况非常凄惨,在一所边陲中学里,老婆离婚了,他显然害着重病。
采访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眼睛也是闭着的。
他告诉我,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接近“地下党”,受组织委派,到滇南来开展工作。
可是人家说为了保密,不让他加入组织。
一个人已经牺牲了学业,来到乡村,却又不被组织信任和承认,实际上他的选择错了。
他曾经为组织发电报,作过很多重要的工作,而在云南解放后,他的“上线”消失了,他于是什么也不是,没有得到他为之奋斗的政权的承认。
应该说这个名门之后完全没有维权的意识,他只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
所以他的一生全毁了。我采访过朱光亚。他告诉我,在“一二一”四位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大家都很气愤,他也参加了游行。
但是很快他就回到自己的专业,因为研究物理学是一件很投入的事情。
朱光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他很快作了准备,被导师吴大猷带去美国留学,同行的有李政道。
他们这次出去深造后,都成了世界物理学与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人物。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年吴大猷并不是很满意朱光亚的,不像对李政道那样满意,吴自己在书中说,是勉强挑上的。
朱光亚也明确对我说过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挑上了?没有讲。我以为这是师徒之情。
朱光亚说,当年他时常到吴老师家去,有时候买一点肉,在老师家听课,一起做了吃饭。
师母病了,也是朱光亚背负着去医院。梅贻琦校长派了小车,可是那种村道小车进不去,必须背一段路。
我想是这个忠厚的学生打动了吴老师吧。朱光亚后来在中国的核武器建设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再说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伙叫“三剑客”。
这是物理系的三个最优质的学生,杨振宁、张守廉、黄昆。
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物理学界的著名大师。黄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他们三人成天讨论不休。从茶馆,到马路上,深夜甚至几乎遇到“打闷棍”的拦路抢劫者。
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任教,分一个教师的职位,勤工俭学。
所以一直争论到昆华中学给他们的宿舍里,躺下了。
又爬起来点蜡烛,照书,翻出来,那几条,那几句话,继续争论。
而别人在茶馆里可以谈恋爱,可以睡觉、聊天,也可以闹革命。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的意思是说,和同学成为对手,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
我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组建自己的“三剑客”,得到学习和追求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小环境。
2、 “方向”决定人生的成败书桌上的公式
有一天我去采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
他是西南联大的年青教授,后来是美国数学所所长。
晚年归来,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
那天,在他非常狭小的书房里,他就坐在轮椅上,转身就是书桌,而我面对他,几乎是站在门口。
其余的人只能是站在门外了。这可以与你们的学生宿舍相比了。可陈先生说,“不小,够了。”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在这儿思考,推算,他说:“够了。”
这时在桌上有一张纸,我要求看看,陈先生拿给我看,上面是一串公式。
当然我看不懂。他告诉我,这就是他在这一周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陈先生还告诉我,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
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题在脑子里滚动,即使你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你。
忽然地,就有了答案。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
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我正在写作的文章思路,哪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须要修改的话,我立刻就清醒过来了,穿衣起床的动作也加快了。
因为今天对于我是有效的一天,有一个方向在吸引着我。
于是不梳洗不吃早点,我赶快跑到电脑那里,把我的文字调出来,把新的想法写上去。
下面,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开了。
一天活泼的有创造的新鲜的生活开始了。
同学们,我们是知识者,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头脑与思考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甚至生命的意义。
一定要抓住,抓紧。
3 、“跑马的草地”
在我少年时代,曾经进入一种阅读的饥渴状态,一切文字我都想拿来看看。
父亲当时给了我几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父亲告诉我的就是学习的选择啊!
这太重要了。
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
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
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
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
我又如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你们要抓住自己的根上的东西。
不要相信那些“国际人”,只有从根上出发的观念才是真实可靠的。
你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人生的方向和专业的方向,紧紧把握,不受干扰,不放松,创造自我创造成长的小环境,吸取那些身边出现的营养,冲出这种教育的迷宫,拓展自己的前景。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现在不再是那种以日记论罪的时代了,你们有了写日记的权利与自由。
这很重要,要培育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是写自己的暗恋。
那么,你可以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清醒。
你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你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
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有个诗人对我说:“我是我的驿站”。
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她自己就能够停下和休息自己。这非常主动。
是一种自助的人生方式。你们不要被宿舍纠纷,男女恋爱,地域歧视,贫富悬殊等扰乱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校园氛围,宿舍氛围,社团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同学自己可以构建的。
与人抢时间,与事抢时间,与时间抢时间。当你受到挤压的时候,时间特别可贵。你会抓住,珍惜,往往出效应。
当时间一大块地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茫然,失落,被消解,反而不知道如何应用时间。
这是很多青年人易犯的毛病。这里有个同学问我对“留学”的看法。
我在台湾看到,那里各大学校园里,留学的学生不少,尤其清大,就是新竹的那个清华大学,现在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他们一般是交换学生,大家你来我往。在清大,我采访过一个台湾本地的学生,他原来是农村子弟。
他说感谢梅贻琦校长,否则我不会有这个前途。他去过欧美各校,也来过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
有时就是一个学期。他很淡定,能够对各校的不同谈出看法。这才是留学。 更早,有陈寅恪先生的留学。
陈先生家底很厚,他所做的一般人做不到。他是不要文凭的。他是只冲着那个学校的某导师、某选题、甚至某些资料去的。
学到了他就走人。那些留学生在一堆,只要陈寅恪来了,谁都不敢高谈阔论。因为他是真正最有学问的人。
虽然他没有一张文凭。而我父亲说过,从前他们班上的阔人子弟出去,回来后我父亲专门去看他,原来只学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
于是我父亲说:“一头牛,游遍了五大洲,它还是一头牛。”
而现在中国大陆普遍的送孩子出去,往往是耗尽家中资产,进入欧美的一个野鸡学校,一去别无选择。
这那叫留学?
有点像是“偷渡”嘛。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留学,我劝你们不要去。
有本事你们自己在网上找好的学校,报考,申请奖学金。要上就上一所好大学。
去野鸡大学,不如去打工。别坑父母,坑自己了。
4、让生命冲破牢笼来之前师弟张颐武和我通了下电话
他说:“师姐,你已经成为北大的一个传说,你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个性,现在的学生没有了。”
在这本《北大回忆》中,我写了几个自己的小段子。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刚才远东提到我们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那一幕。
有位同学希望我讲一下当年北大校园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北大回忆》中我已经写了,就在第三章的最末一节: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请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一看。那天晚上,北大人自己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更新了一个时代。
我有幸成为现场的指挥者,也是时势所造。
为什么当年北大能够发生那样宏伟的场面,提出那样打响一个时代的口号?为什么我会登场成为指挥?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那一代人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北大回忆》中有一节叫“小段子”。
里面讲的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小事情,什么剪寸头啦,戴皮帽啦,从教室的楼上跳下,躺在草地上唱歌,等等。
这些事情在当时被我同班同学很看不惯。恰恰我同班的同学与我的个性冲突最大。
现在当然大家早就释然了。回忆这些小事,是想提醒人们,对个性的尊重与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
我坚持了,我认为自己是有一点精神的优势的。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的语录中,有一条永远也不过时。
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
虽然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又爬起来。
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不讲创造社会的格局,即使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这种优势和精神。
你要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执著,要特立独行。
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我看现在到处标榜的那些创新都不过是作秀。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
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如果不能冲出中学时代划定的那种精神牢笼,赶快补救,那么你们要在人生中胜算很难,人生无趣,事业也不会丰收。
【家庭教育】她的一席话把北大学子讲懵了:你们为什么活得这么无趣?!
在“取”与“舍”中上大学
1、首先是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现在社会上都是对大学的批判。
你们约略知道就可以了。
不必太陷进去。
因为你就在其中,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
你不必为此负责。你要为自己负责。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你可以想象,你的青春赶上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战争之类。
曾经有一个与你们同岁的青年,杨振宁。
在日本飞机昆明的一次轰炸中,杨振宁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那个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颗炸弹,炸出了一个大坑。
杨振宁是家中的长子,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甚至鸡蛋都被埋在里面了。
杨振宁是一个能够和父亲一起扛起家庭责任的好儿子,好大哥。
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
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名师走过,看见这个中学生在挖书。
在一场疯狂的轰炸,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
这几位大师立刻赞言,杨武之的这个儿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要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方向。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
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卓越?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要坚守的是这份不同于平常人的卓越。
下一步就是找到方向与个性的配合,包括与导师配合,与选题配合,与职业与事业配合,完成自己独到的人生。
什么叫平庸?
平庸就是被眼前淹没。
不要想把自己和什么东西去搀和,自己发展好了。
别人自然会来找你搀和的。我曾经找到一名失落在云南边陲的西南联大学子,他的身世可不得了。
《天演论》就是他的一个堂叔翻译的。严复家的后人。
可是我找到他的时候,他的境况非常凄惨,在一所边陲中学里,老婆离婚了,他显然害着重病。
采访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眼睛也是闭着的。
他告诉我,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接近“地下党”,受组织委派,到滇南来开展工作。
可是人家说为了保密,不让他加入组织。
一个人已经牺牲了学业,来到乡村,却又不被组织信任和承认,实际上他的选择错了。
他曾经为组织发电报,作过很多重要的工作,而在云南解放后,他的“上线”消失了,他于是什么也不是,没有得到他为之奋斗的政权的承认。
应该说这个名门之后完全没有维权的意识,他只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
所以他的一生全毁了。我采访过朱光亚。他告诉我,在“一二一”四位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大家都很气愤,他也参加了游行。
但是很快他就回到自己的专业,因为研究物理学是一件很投入的事情。
朱光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他很快作了准备,被导师吴大猷带去美国留学,同行的有李政道。
他们这次出去深造后,都成了世界物理学与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人物。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年吴大猷并不是很满意朱光亚的,不像对李政道那样满意,吴自己在书中说,是勉强挑上的。
朱光亚也明确对我说过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挑上了?没有讲。我以为这是师徒之情。
朱光亚说,当年他时常到吴老师家去,有时候买一点肉,在老师家听课,一起做了吃饭。
师母病了,也是朱光亚背负着去医院。梅贻琦校长派了小车,可是那种村道小车进不去,必须背一段路。
我想是这个忠厚的学生打动了吴老师吧。朱光亚后来在中国的核武器建设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再说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伙叫“三剑客”。
这是物理系的三个最优质的学生,杨振宁、张守廉、黄昆。
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物理学界的著名大师。黄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他们三人成天讨论不休。从茶馆,到马路上,深夜甚至几乎遇到“打闷棍”的拦路抢劫者。
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任教,分一个教师的职位,勤工俭学。
所以一直争论到昆华中学给他们的宿舍里,躺下了。
又爬起来点蜡烛,照书,翻出来,那几条,那几句话,继续争论。
而别人在茶馆里可以谈恋爱,可以睡觉、聊天,也可以闹革命。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的意思是说,和同学成为对手,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
我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组建自己的“三剑客”,得到学习和追求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小环境。
2、 “方向”决定人生的成败书桌上的公式
有一天我去采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
他是西南联大的年青教授,后来是美国数学所所长。
晚年归来,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
那天,在他非常狭小的书房里,他就坐在轮椅上,转身就是书桌,而我面对他,几乎是站在门口。
其余的人只能是站在门外了。这可以与你们的学生宿舍相比了。可陈先生说,“不小,够了。”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在这儿思考,推算,他说:“够了。”
这时在桌上有一张纸,我要求看看,陈先生拿给我看,上面是一串公式。
当然我看不懂。他告诉我,这就是他在这一周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陈先生还告诉我,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
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题在脑子里滚动,即使你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你。
忽然地,就有了答案。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
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我正在写作的文章思路,哪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须要修改的话,我立刻就清醒过来了,穿衣起床的动作也加快了。
因为今天对于我是有效的一天,有一个方向在吸引着我。
于是不梳洗不吃早点,我赶快跑到电脑那里,把我的文字调出来,把新的想法写上去。
下面,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开了。
一天活泼的有创造的新鲜的生活开始了。
同学们,我们是知识者,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头脑与思考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甚至生命的意义。
一定要抓住,抓紧。
3 、“跑马的草地”
在我少年时代,曾经进入一种阅读的饥渴状态,一切文字我都想拿来看看。
父亲当时给了我几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父亲告诉我的就是学习的选择啊!
这太重要了。
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
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
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
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
我又如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你们要抓住自己的根上的东西。
不要相信那些“国际人”,只有从根上出发的观念才是真实可靠的。
你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人生的方向和专业的方向,紧紧把握,不受干扰,不放松,创造自我创造成长的小环境,吸取那些身边出现的营养,冲出这种教育的迷宫,拓展自己的前景。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现在不再是那种以日记论罪的时代了,你们有了写日记的权利与自由。
这很重要,要培育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是写自己的暗恋。
那么,你可以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清醒。
你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你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
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有个诗人对我说:“我是我的驿站”。
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她自己就能够停下和休息自己。这非常主动。
是一种自助的人生方式。你们不要被宿舍纠纷,男女恋爱,地域歧视,贫富悬殊等扰乱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校园氛围,宿舍氛围,社团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同学自己可以构建的。
与人抢时间,与事抢时间,与时间抢时间。当你受到挤压的时候,时间特别可贵。你会抓住,珍惜,往往出效应。
当时间一大块地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茫然,失落,被消解,反而不知道如何应用时间。
这是很多青年人易犯的毛病。这里有个同学问我对“留学”的看法。
我在台湾看到,那里各大学校园里,留学的学生不少,尤其清大,就是新竹的那个清华大学,现在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他们一般是交换学生,大家你来我往。在清大,我采访过一个台湾本地的学生,他原来是农村子弟。
他说感谢梅贻琦校长,否则我不会有这个前途。他去过欧美各校,也来过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
有时就是一个学期。他很淡定,能够对各校的不同谈出看法。这才是留学。 更早,有陈寅恪先生的留学。
陈先生家底很厚,他所做的一般人做不到。他是不要文凭的。他是只冲着那个学校的某导师、某选题、甚至某些资料去的。
学到了他就走人。那些留学生在一堆,只要陈寅恪来了,谁都不敢高谈阔论。因为他是真正最有学问的人。
虽然他没有一张文凭。而我父亲说过,从前他们班上的阔人子弟出去,回来后我父亲专门去看他,原来只学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
于是我父亲说:“一头牛,游遍了五大洲,它还是一头牛。”
而现在中国大陆普遍的送孩子出去,往往是耗尽家中资产,进入欧美的一个野鸡学校,一去别无选择。
这那叫留学?
有点像是“偷渡”嘛。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留学,我劝你们不要去。
有本事你们自己在网上找好的学校,报考,申请奖学金。要上就上一所好大学。
去野鸡大学,不如去打工。别坑父母,坑自己了。
4、让生命冲破牢笼来之前师弟张颐武和我通了下电话
他说:“师姐,你已经成为北大的一个传说,你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个性,现在的学生没有了。”
在这本《北大回忆》中,我写了几个自己的小段子。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刚才远东提到我们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那一幕。
有位同学希望我讲一下当年北大校园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北大回忆》中我已经写了,就在第三章的最末一节: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请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一看。那天晚上,北大人自己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更新了一个时代。
我有幸成为现场的指挥者,也是时势所造。
为什么当年北大能够发生那样宏伟的场面,提出那样打响一个时代的口号?为什么我会登场成为指挥?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那一代人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北大回忆》中有一节叫“小段子”。
里面讲的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小事情,什么剪寸头啦,戴皮帽啦,从教室的楼上跳下,躺在草地上唱歌,等等。
这些事情在当时被我同班同学很看不惯。恰恰我同班的同学与我的个性冲突最大。
现在当然大家早就释然了。回忆这些小事,是想提醒人们,对个性的尊重与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
我坚持了,我认为自己是有一点精神的优势的。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的语录中,有一条永远也不过时。
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
虽然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又爬起来。
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不讲创造社会的格局,即使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这种优势和精神。
你要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执著,要特立独行。
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我看现在到处标榜的那些创新都不过是作秀。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
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如果不能冲出中学时代划定的那种精神牢笼,赶快补救,那么你们要在人生中胜算很难,人生无趣,事业也不会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