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我妈羡慕别人家孩子,我想要别人家妈妈
01
一年多之前的某个周末,我打车出门,在路口堵了将近十分钟。我望向车窗外,无意间看到路边的人行道上,一位妈妈正在大声训斥女儿。
小女孩十岁左右,一直在哭。妈妈语速很快,疾言厉色,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听了一分钟,我大致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原委:小女孩想洗手,妈妈便让她倒一点水壶里的水简单搓洗几下。水壶保温,估计温度略高,小女孩哗地一下倒多了,觉得烫,哭了起来。
妈妈全然不顾孩子的委屈,一直痛斥:“让你少倒一点搓一搓,谁让你一下倒那么多的?笨死了!倒点水都不会!”
小女孩一直抽泣,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妈妈又喝斥:“哭什么?自己笨还有脸哭,不许哭,给我憋回去!”
小女孩惊恐地看着她,紧抿嘴唇,拼命点头。
妈妈接着训,翻来覆去不外乎还是那几句:
“我让你少倒一点,你能听懂吗?什么叫少?”
“你不会倒出两滴先试试吗?谁让你倒那么多了?没见过你这么笨的。”
“我告诉你,自己笨,只能怨自己,怪不了别人!”
小女孩瞪着无辜的大眼晴,不停做着吞咽动作,硬生生地把抽泣憋了回去。
若不是看她们母女长相极其相似,且亲耳听到小女孩叫妈妈,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亲妈。
这一年多,那场景一直印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
我心疼那个女孩,一个已经十岁、懂得爱美并已有了自尊心的小姑娘,被母亲在马路上如此当众责骂,她的哭泣里不止是伤心,一定还有委屈、愤怒、屈辱。
我也可怜那个妈妈。
我想所有路人,大概都给她贴上“粗暴”、“过份”、“不会教育”甚至“不配当妈”的标签。
不会有人想过,她今天的一切,都是因为童年不曾被好好爱过。无人为她治愈,她亦没有能力自愈的时候,她就将这一切,再度轮回到了自己的女儿身上。
我自己,也曾经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后来,也一度几乎成为这样的妈妈。
02
小时候,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和我妈一起去姥姥家。
其实姥姥很疼我,但我宁可自己去,也不愿意和我妈一起去。因为我妈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姥姥家当着一众亲戚的面专门数落我。
亲戚夸我个子高,她就说:长得高有什么用,傻大个罢了。
别人赞我学习好,她就说:好什么?天生笨,这次碰巧考得好罢了。
总之,我在她嘴里就是笨、傻、丑,一无是处。
或许她心里未必认为我一无是处。我的成绩摆着那,考不了第一,但也没跌出前五。我的模样个头也是现实,没有天生丽质,但也不是丑八怪。
但她嘴上一定要那样说,一定要拿我的短板去比别人的长处,一定要让我被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比下去。
她认为这是一种激励。越是批得惨痛,我越应该奋发有为。生怕缪赞了我一句,我就飘飘然找不着北,从此不知天高地厚。
整个童年和青春期,我们的母女关系都很紧张,我一度对她非常仇视:你把我贬得一文不值,难道你就脸上有光吗?
我真正的释然,始于姥姥给我讲了从前。
我妈是家中长女,姥爷长年在外。姥姥是服装厂女工,加班加点累死累活,根本无暇顾家。我妈就是弟弟妹妹的半个娘。要劈柴生火、洗衣做饭、养家赚钱。而那时,她不过是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
姥姥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没有自行车,光走回家要十五分钟,进门一看我妈没有把饭准备好,抓起扫帚就是一顿打,打完后,揣起一个凉馒头再走回去上班。那年月家家似乎都是这样的,人们没有精力、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去好好爱孩子。
03
一个不曾被爱过的孩子,当妈后如何去爱她的孩子?她不懂,也不会。
她总想把我塑造成她想要的样子:不讲穿戴、不准爱美,不许早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我偏偏长反了:臭美又虚荣、矫情又敏感、暴烈又任性,我读琼瑶,收情书、旷课、暗恋,所有不许的事,我都要偷偷干一遍。
那一种报复的快感。
在整个成长过程里,我和我妈冲突不断,她对我极尽苛责、训斥,数落,我回报给她叛逆、偏激、固执。在我18岁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我只有一个念头:离开家,离开她。
她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我渴望别人家的妈妈。
直到我有了孩子,我发现,问题全面爆发了。
我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妈妈,却成了和我妈一样的、极没有耐心、压不住火气、动辙发怒烦躁焦虑的妈妈。我变成了自己曾经最反感最讨厌的那种人。
孩子哭闹,我给不出耐心陪伴,只想抛下一切逃到天边。
生活烦乱,我不想承担也无力破解,只会用吵架堵气来发泄。
我意识到,如果这个坎过不去,我将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伴侣,一个不称职的妈妈,一个毫无幸福感的女人。
我开始去学心理课程,学着自我疗愈。我看到了我心里那个“内在的小孩“——那个必须考第一名、必须只爱学习、必须优秀出色才配被爱的小孩。
很多时候我对孩子的不耐烦,其实是对我自己的无力感。
很多时候我又想给孩子全世界,其实只是在弥补对自己的可怜。
这是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每个成年人都会重复早年的创伤性体验,当一个孩子在幼年和童年时期感受到幸福,长大后他就会重复幸福。当他获得的痛苦多于幸福,他就会重复痛苦。
如果他人帮助,自己很难从那些体验中逃出来,他就只能一直重复体验那些痛苦的体验,很多人把这称之为宿命,其实,这只是一种悲哀的轮回。
如果我们不能治愈自己,就会不断重复童年的创伤,就无法真正去爱孩子。而这种重复,又再次成了我们的孩子成长中的痛苦。
04
在网上看到这一幅图:
小象:妈妈这里水深吗?
大象:不深,还没盖过大腿。
小象:妈妈,要不是我鼻子长,你就没儿子了你知道吗?
我们以为自己最爱孩子,其实只不过在自以为是地爱孩子。
我深知当妈这条路,我为什么走得格外不易,因为起点太低。我用了漫长的时间,去修复创伤,去重新成为孩子,去拥抱内在的小孩,去和过去彻底和解。然后,我才能真正接纳,真正给予。
我曾以为自己最爱孩子,走过之后才知道,我才是那个被孩子治愈的受益者。
“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所以我能理解那个当街训斥女儿的妈妈。她一定也不曾被宽容地善待过。她怕犯错,所以无法容忍女儿犯错。
那些不曾被爱包容、被爱滋养、被爱感化的人,长大后一直带着不为人知的伤口,暴戾、依赖、控制、索取。
他们对自己无能为力。
这些当年的孩子,只有先治愈自己,才有能力去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只有先与内在的小孩和解,才能真正学会去爱自己的孩子。
他们做父母的路,注定要比别人更坎坷、辛苦。
我常说:当妈后,我重新活了一次。
是的,做父母,就是一次重生。
无论有什么样的过去,不能去怨别人,唯有去修自己。
别让无辜的孩子,去重复你不幸的童年。
好好爱我们的孩子,别让他为我们、以及上一代的错误买单。别让他未来做父母的路,和我们一样坎坷崎岖。
我们如何对他们,影响着他以后如何做父母。
让他成为活在爱里的孩子,他就能去正确地,爱他的孩子。
更多家庭教育内容请关注:长沙新东方官网
【家庭教育】我妈羡慕别人家孩子,我想要别人家妈妈
01
一年多之前的某个周末,我打车出门,在路口堵了将近十分钟。我望向车窗外,无意间看到路边的人行道上,一位妈妈正在大声训斥女儿。
小女孩十岁左右,一直在哭。妈妈语速很快,疾言厉色,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听了一分钟,我大致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原委:小女孩想洗手,妈妈便让她倒一点水壶里的水简单搓洗几下。水壶保温,估计温度略高,小女孩哗地一下倒多了,觉得烫,哭了起来。
妈妈全然不顾孩子的委屈,一直痛斥:“让你少倒一点搓一搓,谁让你一下倒那么多的?笨死了!倒点水都不会!”
小女孩一直抽泣,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妈妈又喝斥:“哭什么?自己笨还有脸哭,不许哭,给我憋回去!”
小女孩惊恐地看着她,紧抿嘴唇,拼命点头。
妈妈接着训,翻来覆去不外乎还是那几句:
“我让你少倒一点,你能听懂吗?什么叫少?”
“你不会倒出两滴先试试吗?谁让你倒那么多了?没见过你这么笨的。”
“我告诉你,自己笨,只能怨自己,怪不了别人!”
小女孩瞪着无辜的大眼晴,不停做着吞咽动作,硬生生地把抽泣憋了回去。
若不是看她们母女长相极其相似,且亲耳听到小女孩叫妈妈,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亲妈。
这一年多,那场景一直印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
我心疼那个女孩,一个已经十岁、懂得爱美并已有了自尊心的小姑娘,被母亲在马路上如此当众责骂,她的哭泣里不止是伤心,一定还有委屈、愤怒、屈辱。
我也可怜那个妈妈。
我想所有路人,大概都给她贴上“粗暴”、“过份”、“不会教育”甚至“不配当妈”的标签。
不会有人想过,她今天的一切,都是因为童年不曾被好好爱过。无人为她治愈,她亦没有能力自愈的时候,她就将这一切,再度轮回到了自己的女儿身上。
我自己,也曾经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后来,也一度几乎成为这样的妈妈。
02
小时候,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和我妈一起去姥姥家。
其实姥姥很疼我,但我宁可自己去,也不愿意和我妈一起去。因为我妈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姥姥家当着一众亲戚的面专门数落我。
亲戚夸我个子高,她就说:长得高有什么用,傻大个罢了。
别人赞我学习好,她就说:好什么?天生笨,这次碰巧考得好罢了。
总之,我在她嘴里就是笨、傻、丑,一无是处。
或许她心里未必认为我一无是处。我的成绩摆着那,考不了第一,但也没跌出前五。我的模样个头也是现实,没有天生丽质,但也不是丑八怪。
但她嘴上一定要那样说,一定要拿我的短板去比别人的长处,一定要让我被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比下去。
她认为这是一种激励。越是批得惨痛,我越应该奋发有为。生怕缪赞了我一句,我就飘飘然找不着北,从此不知天高地厚。
整个童年和青春期,我们的母女关系都很紧张,我一度对她非常仇视:你把我贬得一文不值,难道你就脸上有光吗?
我真正的释然,始于姥姥给我讲了从前。
我妈是家中长女,姥爷长年在外。姥姥是服装厂女工,加班加点累死累活,根本无暇顾家。我妈就是弟弟妹妹的半个娘。要劈柴生火、洗衣做饭、养家赚钱。而那时,她不过是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
姥姥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没有自行车,光走回家要十五分钟,进门一看我妈没有把饭准备好,抓起扫帚就是一顿打,打完后,揣起一个凉馒头再走回去上班。那年月家家似乎都是这样的,人们没有精力、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去好好爱孩子。
03
一个不曾被爱过的孩子,当妈后如何去爱她的孩子?她不懂,也不会。
她总想把我塑造成她想要的样子:不讲穿戴、不准爱美,不许早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我偏偏长反了:臭美又虚荣、矫情又敏感、暴烈又任性,我读琼瑶,收情书、旷课、暗恋,所有不许的事,我都要偷偷干一遍。
那一种报复的快感。
在整个成长过程里,我和我妈冲突不断,她对我极尽苛责、训斥,数落,我回报给她叛逆、偏激、固执。在我18岁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我只有一个念头:离开家,离开她。
她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我渴望别人家的妈妈。
直到我有了孩子,我发现,问题全面爆发了。
我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妈妈,却成了和我妈一样的、极没有耐心、压不住火气、动辙发怒烦躁焦虑的妈妈。我变成了自己曾经最反感最讨厌的那种人。
孩子哭闹,我给不出耐心陪伴,只想抛下一切逃到天边。
生活烦乱,我不想承担也无力破解,只会用吵架堵气来发泄。
我意识到,如果这个坎过不去,我将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伴侣,一个不称职的妈妈,一个毫无幸福感的女人。
我开始去学心理课程,学着自我疗愈。我看到了我心里那个“内在的小孩“——那个必须考第一名、必须只爱学习、必须优秀出色才配被爱的小孩。
很多时候我对孩子的不耐烦,其实是对我自己的无力感。
很多时候我又想给孩子全世界,其实只是在弥补对自己的可怜。
这是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每个成年人都会重复早年的创伤性体验,当一个孩子在幼年和童年时期感受到幸福,长大后他就会重复幸福。当他获得的痛苦多于幸福,他就会重复痛苦。
如果他人帮助,自己很难从那些体验中逃出来,他就只能一直重复体验那些痛苦的体验,很多人把这称之为宿命,其实,这只是一种悲哀的轮回。
如果我们不能治愈自己,就会不断重复童年的创伤,就无法真正去爱孩子。而这种重复,又再次成了我们的孩子成长中的痛苦。
04
在网上看到这一幅图:
小象:妈妈这里水深吗?
大象:不深,还没盖过大腿。
小象:妈妈,要不是我鼻子长,你就没儿子了你知道吗?
我们以为自己最爱孩子,其实只不过在自以为是地爱孩子。
我深知当妈这条路,我为什么走得格外不易,因为起点太低。我用了漫长的时间,去修复创伤,去重新成为孩子,去拥抱内在的小孩,去和过去彻底和解。然后,我才能真正接纳,真正给予。
我曾以为自己最爱孩子,走过之后才知道,我才是那个被孩子治愈的受益者。
“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所以我能理解那个当街训斥女儿的妈妈。她一定也不曾被宽容地善待过。她怕犯错,所以无法容忍女儿犯错。
那些不曾被爱包容、被爱滋养、被爱感化的人,长大后一直带着不为人知的伤口,暴戾、依赖、控制、索取。
他们对自己无能为力。
这些当年的孩子,只有先治愈自己,才有能力去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只有先与内在的小孩和解,才能真正学会去爱自己的孩子。
他们做父母的路,注定要比别人更坎坷、辛苦。
我常说:当妈后,我重新活了一次。
是的,做父母,就是一次重生。
无论有什么样的过去,不能去怨别人,唯有去修自己。
别让无辜的孩子,去重复你不幸的童年。
好好爱我们的孩子,别让他为我们、以及上一代的错误买单。别让他未来做父母的路,和我们一样坎坷崎岖。
我们如何对他们,影响着他以后如何做父母。
让他成为活在爱里的孩子,他就能去正确地,爱他的孩子。
更多家庭教育内容请关注:长沙新东方官网
【家庭教育】我妈羡慕别人家孩子,我想要别人家妈妈
01
一年多之前的某个周末,我打车出门,在路口堵了将近十分钟。我望向车窗外,无意间看到路边的人行道上,一位妈妈正在大声训斥女儿。
小女孩十岁左右,一直在哭。妈妈语速很快,疾言厉色,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听了一分钟,我大致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原委:小女孩想洗手,妈妈便让她倒一点水壶里的水简单搓洗几下。水壶保温,估计温度略高,小女孩哗地一下倒多了,觉得烫,哭了起来。
妈妈全然不顾孩子的委屈,一直痛斥:“让你少倒一点搓一搓,谁让你一下倒那么多的?笨死了!倒点水都不会!”
小女孩一直抽泣,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妈妈又喝斥:“哭什么?自己笨还有脸哭,不许哭,给我憋回去!”
小女孩惊恐地看着她,紧抿嘴唇,拼命点头。
妈妈接着训,翻来覆去不外乎还是那几句:
“我让你少倒一点,你能听懂吗?什么叫少?”
“你不会倒出两滴先试试吗?谁让你倒那么多了?没见过你这么笨的。”
“我告诉你,自己笨,只能怨自己,怪不了别人!”
小女孩瞪着无辜的大眼晴,不停做着吞咽动作,硬生生地把抽泣憋了回去。
若不是看她们母女长相极其相似,且亲耳听到小女孩叫妈妈,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亲妈。
这一年多,那场景一直印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
我心疼那个女孩,一个已经十岁、懂得爱美并已有了自尊心的小姑娘,被母亲在马路上如此当众责骂,她的哭泣里不止是伤心,一定还有委屈、愤怒、屈辱。
我也可怜那个妈妈。
我想所有路人,大概都给她贴上“粗暴”、“过份”、“不会教育”甚至“不配当妈”的标签。
不会有人想过,她今天的一切,都是因为童年不曾被好好爱过。无人为她治愈,她亦没有能力自愈的时候,她就将这一切,再度轮回到了自己的女儿身上。
我自己,也曾经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后来,也一度几乎成为这样的妈妈。
02
小时候,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和我妈一起去姥姥家。
其实姥姥很疼我,但我宁可自己去,也不愿意和我妈一起去。因为我妈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姥姥家当着一众亲戚的面专门数落我。
亲戚夸我个子高,她就说:长得高有什么用,傻大个罢了。
别人赞我学习好,她就说:好什么?天生笨,这次碰巧考得好罢了。
总之,我在她嘴里就是笨、傻、丑,一无是处。
或许她心里未必认为我一无是处。我的成绩摆着那,考不了第一,但也没跌出前五。我的模样个头也是现实,没有天生丽质,但也不是丑八怪。
但她嘴上一定要那样说,一定要拿我的短板去比别人的长处,一定要让我被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比下去。
她认为这是一种激励。越是批得惨痛,我越应该奋发有为。生怕缪赞了我一句,我就飘飘然找不着北,从此不知天高地厚。
整个童年和青春期,我们的母女关系都很紧张,我一度对她非常仇视:你把我贬得一文不值,难道你就脸上有光吗?
我真正的释然,始于姥姥给我讲了从前。
我妈是家中长女,姥爷长年在外。姥姥是服装厂女工,加班加点累死累活,根本无暇顾家。我妈就是弟弟妹妹的半个娘。要劈柴生火、洗衣做饭、养家赚钱。而那时,她不过是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
姥姥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没有自行车,光走回家要十五分钟,进门一看我妈没有把饭准备好,抓起扫帚就是一顿打,打完后,揣起一个凉馒头再走回去上班。那年月家家似乎都是这样的,人们没有精力、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去好好爱孩子。
03
一个不曾被爱过的孩子,当妈后如何去爱她的孩子?她不懂,也不会。
她总想把我塑造成她想要的样子:不讲穿戴、不准爱美,不许早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我偏偏长反了:臭美又虚荣、矫情又敏感、暴烈又任性,我读琼瑶,收情书、旷课、暗恋,所有不许的事,我都要偷偷干一遍。
那一种报复的快感。
在整个成长过程里,我和我妈冲突不断,她对我极尽苛责、训斥,数落,我回报给她叛逆、偏激、固执。在我18岁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我只有一个念头:离开家,离开她。
她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我渴望别人家的妈妈。
直到我有了孩子,我发现,问题全面爆发了。
我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妈妈,却成了和我妈一样的、极没有耐心、压不住火气、动辙发怒烦躁焦虑的妈妈。我变成了自己曾经最反感最讨厌的那种人。
孩子哭闹,我给不出耐心陪伴,只想抛下一切逃到天边。
生活烦乱,我不想承担也无力破解,只会用吵架堵气来发泄。
我意识到,如果这个坎过不去,我将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伴侣,一个不称职的妈妈,一个毫无幸福感的女人。
我开始去学心理课程,学着自我疗愈。我看到了我心里那个“内在的小孩“——那个必须考第一名、必须只爱学习、必须优秀出色才配被爱的小孩。
很多时候我对孩子的不耐烦,其实是对我自己的无力感。
很多时候我又想给孩子全世界,其实只是在弥补对自己的可怜。
这是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每个成年人都会重复早年的创伤性体验,当一个孩子在幼年和童年时期感受到幸福,长大后他就会重复幸福。当他获得的痛苦多于幸福,他就会重复痛苦。
如果他人帮助,自己很难从那些体验中逃出来,他就只能一直重复体验那些痛苦的体验,很多人把这称之为宿命,其实,这只是一种悲哀的轮回。
如果我们不能治愈自己,就会不断重复童年的创伤,就无法真正去爱孩子。而这种重复,又再次成了我们的孩子成长中的痛苦。
04
在网上看到这一幅图:
小象:妈妈这里水深吗?
大象:不深,还没盖过大腿。
小象:妈妈,要不是我鼻子长,你就没儿子了你知道吗?
我们以为自己最爱孩子,其实只不过在自以为是地爱孩子。
我深知当妈这条路,我为什么走得格外不易,因为起点太低。我用了漫长的时间,去修复创伤,去重新成为孩子,去拥抱内在的小孩,去和过去彻底和解。然后,我才能真正接纳,真正给予。
我曾以为自己最爱孩子,走过之后才知道,我才是那个被孩子治愈的受益者。
“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所以我能理解那个当街训斥女儿的妈妈。她一定也不曾被宽容地善待过。她怕犯错,所以无法容忍女儿犯错。
那些不曾被爱包容、被爱滋养、被爱感化的人,长大后一直带着不为人知的伤口,暴戾、依赖、控制、索取。
他们对自己无能为力。
这些当年的孩子,只有先治愈自己,才有能力去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只有先与内在的小孩和解,才能真正学会去爱自己的孩子。
他们做父母的路,注定要比别人更坎坷、辛苦。
我常说:当妈后,我重新活了一次。
是的,做父母,就是一次重生。
无论有什么样的过去,不能去怨别人,唯有去修自己。
别让无辜的孩子,去重复你不幸的童年。
好好爱我们的孩子,别让他为我们、以及上一代的错误买单。别让他未来做父母的路,和我们一样坎坷崎岖。
我们如何对他们,影响着他以后如何做父母。
让他成为活在爱里的孩子,他就能去正确地,爱他的孩子。
更多家庭教育内容请关注:长沙新东方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