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打了我一个耳光!

  1

  有一天下午,月宝睡得不太尽兴,起床的时候带了些起床气,好好地搭了个积木,自己撞倒了,就又踢又踹,满地打滚。

  我拉她起来,她顺势把火撒到我身上,一阵乱拍,我抓住她的双手,她挣扎开,一个巴掌甩到了我脸上,啪!她给了我响亮的一记耳光。

  我和她同时愣住了。

  一个声音对我说:“这什么行为?大逆不道啊!连亲妈都敢打,还打在脸上,这还了得?这得管!得非常非常严厉地管教一下!”

  我用力地把她从地上拉起来,迫使她站在我面前:“你胆子大了是吧?敢跟妈妈动手了!”

  她一扭身,想跑,又被我抓回来:“你今天必须跟我承认错误,否则晚上就不要吃饭了。”

  她脖子一梗,小声嘟囔着:“不吃就不吃。”

  “你再说一遍!”

  “不吃就不吃!”她声音真的大起来了。

  被顶撞后的愤怒、不被尊重的屈辱感和面对熊孩子时的无能为力凝聚成一团火,“噌”地从我胸膛里窜到头顶:“好!你不喜欢这些积木是吧?那我把它扔了!”

  我起身收拾她的玩具,作势要把它们扔了,月宝上来抢,抢不过,就站在地上哇哇大哭。

  我拎着她的积木,示威般地站在她面前:“赶紧跟我道歉,现在还来得及!”

  “对不起。”

  “不行,声音太小!”

  “对不起!!”她大喊,随即哭得泣不成声。

  我放下她的玩具,在这场母女较量中,我赢了!我想她以后再也不敢顶撞我,甚至打我了。但是,她真的打心眼里懂得尊敬我了吗?她真的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吗?还是她只是在威胁面前暂时选择屈从于我?这真的是我要的最好的结果吗?

  我低头摆弄着地上的积木,脑子里百转千回,月宝在离我一步之遥的地方,又重新搭好了积木,她时而抬眼看看我,时不时地发出一些细小的哼哼声,企图引起我的注意。

  我在自己的脑海里导演了这么一场激烈的冲突,她显然无法察觉,但是我想,此刻的她,心里也未必如她表面这般平静。

  对。我没有教训她。

  没有拉她,没有训斥她,没有逼她向我道歉,没有企图扔她的积木……我什么都没做。

  时间回到她打完我耳光的那个瞬间,我们俩愣住了。我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转瞬即逝的两样东西:惊讶以及懊悔。

  她惊讶,因为她没有想到会一巴掌轮到我脸上。她懊悔,但是为了保全面子,她选择了无动于衷。

  这两样东西触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顶着不管教孩子的骂名,冒着她会得寸进尺的风险,选择相信她。

  2

  月宝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若无其事地玩积木,我在她身边坐了一会,就去忙自己的事。晚上,我们该吃吃,该说话说话,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

  晚上,我哄她睡下,她闭上眼睛,差不多快要睡着了,但是却突然睁开眼看着我说:“妈妈,我想跟你说一句悄悄话。”

  “什么悄悄话?”

  她趴到我耳边:“对不起。”

  我心中一喜:“为什么说对不起?”

  “因为我打了你。”她摸着我的脸问,“还疼吗?”

  “脸不疼了,但是心还在疼,不过你刚才说完那句悄悄话,心也不疼了。”

  “妈妈,我不是故意想打你的。”

  “嗯,我知道,但是你觉得那样乱发脾气对吗?”

  “不对,”她嘿嘿嘿地笑着,又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我最爱你了!”

  我抱着钻到我怀里的小月宝,心里大呼“好险”,如果当时那些冲突真的发生了,我们现在一定不会这样紧紧相拥了。

  3

  那些冲突并不是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样的情景并不少见。

  有一次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妈妈在教训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我们姑且认为是孩子有错在先,总之那个妈妈气坏了,站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地呵斥孩子。

  孩子不听,妈妈气呼呼地掉头就走,孩子追上去,对妈妈又拉又打,妈妈将他推了一个趔趄,他不示弱,继续扑回来,妈妈也急了,对着他的屁股啪啪地拍下去……

  这对母子撕扯一路,空气里充满着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尖叫和男童的嚎啕大哭。

  还有一次在地铁里,一个爸爸低头玩手机,旁边的孩子无聊,想“到处走走”,他一起身就被爸爸按下来,但不到半分钟他又尝试着起身,爸爸一边压制着他,一边严肃地威胁:“再动我就打你啦!再动我就不要你啦!”

  但是毫无作用。

  终于,那男孩在又一次起身想走走的时候被老爸捉回来,一巴掌打在肩头,爸爸用食指指着他的鼻尖说:“我看你再敢动一下!”

  男孩不敢动了,眼睛里充满了怨气,眉头紧锁,鼻子里不服气地哼哼着,直到这小声的哼哼被老爸严厉的目光瞪了回去。

  每当见到这样的情境,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句话:“大部分人在面对批评和指责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省、自责,而是反抗!”

  孩子因为心地单纯,不加掩饰,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所以,一个叛逆、喜欢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热衷控制的批判型家长。

  4

  孩子从小到大会不停地犯错,每次看到孩子犯错,我们心里都有很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没有管教好孩子。

  但是犯错才是成长,没有人可以永远踩着真理前行。

  有时候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过错,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另一方面是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

  不相信孩子能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

  不相信孩子能主动变得有礼貌。

  不相信孩子成绩差了,能主动激发出上进心。

  不相信孩子做错了事,会懊悔和反省。

  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

  所以我们会事无巨细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先讲道理,讲不通就批评,批评再不管用就用威胁或武力来征服。

  但是把孩子管服了,他就真服了吗?

  任何教育里如果带了强制镇压的成分,一定是见效快,但是副作用大。所以这些看起来很威严的父母常常以管得住孩子为荣,却会收获一个很糟糕的亲子关系。

  其实有些事情你不说破了,真的比说破了的力量还要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净化能力,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慢慢生长出自己的是非观念,然后矫正自己的行为。

  5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提起她上学时的一件事。

  因为上中学时比较贪玩,她的成绩有一段时间急速下滑,有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把她妈妈留下了。她在办公室外面等着,十分钟的时间像过了十年那么漫长。

  妈妈终于出来了,她忐忑不安地跟在妈妈身后,为了应对妈妈的批评,她已经打好腹稿,准备了无数条理由来为自己成绩下滑开托。

  但是,回家的路上,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到了家里,照例给她做好吃的,好喝的,照例往她碗里夹菜。

  晚上睡觉时,她一钻进被子就偷偷哭了,从那以后,她特别努力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上来了。

  很久以后,她问妈妈当时为什么不批评她。妈妈说,道理你又不是不懂,我何必再跟你说?

  是啊!天底下哪有特别不懂事的孩子呢?他们本身就懂的道理,家长再来说,再来强制执行,只会起反作用,让孩子越来越叛逆。最后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搞得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6

  老子说,行不言之教。

  教条式的督教永远比不上潜移默化的引导。道法万物,孩子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会遵从自然成长的规律,我们何须拎着他们的头发拔苗助长?

  我曾经无意间听到两个四岁小女孩对话,特别好玩:

  “你知道洋洋(指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刚才为什么推你吗?”

  “因为她想和你单独玩。”

  “她不敢跟你玩,因为你上次对她太凶了。”

  “可是她上次把咱们做的城堡都毁了。我要保护咱们的地盘。”

  “她太小了,还不懂事,她只是想和咱们一起玩……你以后别对她凶了,她就喜欢和你玩了。”

  “那好吧!”

  是不是很有意思?孩子真的比咱们想象的聪明、懂事多了。

  原来我们做家长的,只需要该出手时再出手,大部分时间,只需要袖手旁观就好。

---内容来自于网络   

【家庭教育】孩子打了我一个耳光!

  1

  有一天下午,月宝睡得不太尽兴,起床的时候带了些起床气,好好地搭了个积木,自己撞倒了,就又踢又踹,满地打滚。

  我拉她起来,她顺势把火撒到我身上,一阵乱拍,我抓住她的双手,她挣扎开,一个巴掌甩到了我脸上,啪!她给了我响亮的一记耳光。

  我和她同时愣住了。

  一个声音对我说:“这什么行为?大逆不道啊!连亲妈都敢打,还打在脸上,这还了得?这得管!得非常非常严厉地管教一下!”

  我用力地把她从地上拉起来,迫使她站在我面前:“你胆子大了是吧?敢跟妈妈动手了!”

  她一扭身,想跑,又被我抓回来:“你今天必须跟我承认错误,否则晚上就不要吃饭了。”

  她脖子一梗,小声嘟囔着:“不吃就不吃。”

  “你再说一遍!”

  “不吃就不吃!”她声音真的大起来了。

  被顶撞后的愤怒、不被尊重的屈辱感和面对熊孩子时的无能为力凝聚成一团火,“噌”地从我胸膛里窜到头顶:“好!你不喜欢这些积木是吧?那我把它扔了!”

  我起身收拾她的玩具,作势要把它们扔了,月宝上来抢,抢不过,就站在地上哇哇大哭。

  我拎着她的积木,示威般地站在她面前:“赶紧跟我道歉,现在还来得及!”

  “对不起。”

  “不行,声音太小!”

  “对不起!!”她大喊,随即哭得泣不成声。

  我放下她的玩具,在这场母女较量中,我赢了!我想她以后再也不敢顶撞我,甚至打我了。但是,她真的打心眼里懂得尊敬我了吗?她真的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吗?还是她只是在威胁面前暂时选择屈从于我?这真的是我要的最好的结果吗?

  我低头摆弄着地上的积木,脑子里百转千回,月宝在离我一步之遥的地方,又重新搭好了积木,她时而抬眼看看我,时不时地发出一些细小的哼哼声,企图引起我的注意。

  我在自己的脑海里导演了这么一场激烈的冲突,她显然无法察觉,但是我想,此刻的她,心里也未必如她表面这般平静。

  对。我没有教训她。

  没有拉她,没有训斥她,没有逼她向我道歉,没有企图扔她的积木……我什么都没做。

  时间回到她打完我耳光的那个瞬间,我们俩愣住了。我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转瞬即逝的两样东西:惊讶以及懊悔。

  她惊讶,因为她没有想到会一巴掌轮到我脸上。她懊悔,但是为了保全面子,她选择了无动于衷。

  这两样东西触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顶着不管教孩子的骂名,冒着她会得寸进尺的风险,选择相信她。

  2

  月宝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若无其事地玩积木,我在她身边坐了一会,就去忙自己的事。晚上,我们该吃吃,该说话说话,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

  晚上,我哄她睡下,她闭上眼睛,差不多快要睡着了,但是却突然睁开眼看着我说:“妈妈,我想跟你说一句悄悄话。”

  “什么悄悄话?”

  她趴到我耳边:“对不起。”

  我心中一喜:“为什么说对不起?”

  “因为我打了你。”她摸着我的脸问,“还疼吗?”

  “脸不疼了,但是心还在疼,不过你刚才说完那句悄悄话,心也不疼了。”

  “妈妈,我不是故意想打你的。”

  “嗯,我知道,但是你觉得那样乱发脾气对吗?”

  “不对,”她嘿嘿嘿地笑着,又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我最爱你了!”

  我抱着钻到我怀里的小月宝,心里大呼“好险”,如果当时那些冲突真的发生了,我们现在一定不会这样紧紧相拥了。

  3

  那些冲突并不是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样的情景并不少见。

  有一次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妈妈在教训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我们姑且认为是孩子有错在先,总之那个妈妈气坏了,站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地呵斥孩子。

  孩子不听,妈妈气呼呼地掉头就走,孩子追上去,对妈妈又拉又打,妈妈将他推了一个趔趄,他不示弱,继续扑回来,妈妈也急了,对着他的屁股啪啪地拍下去……

  这对母子撕扯一路,空气里充满着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尖叫和男童的嚎啕大哭。

  还有一次在地铁里,一个爸爸低头玩手机,旁边的孩子无聊,想“到处走走”,他一起身就被爸爸按下来,但不到半分钟他又尝试着起身,爸爸一边压制着他,一边严肃地威胁:“再动我就打你啦!再动我就不要你啦!”

  但是毫无作用。

  终于,那男孩在又一次起身想走走的时候被老爸捉回来,一巴掌打在肩头,爸爸用食指指着他的鼻尖说:“我看你再敢动一下!”

  男孩不敢动了,眼睛里充满了怨气,眉头紧锁,鼻子里不服气地哼哼着,直到这小声的哼哼被老爸严厉的目光瞪了回去。

  每当见到这样的情境,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句话:“大部分人在面对批评和指责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省、自责,而是反抗!”

  孩子因为心地单纯,不加掩饰,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所以,一个叛逆、喜欢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热衷控制的批判型家长。

  4

  孩子从小到大会不停地犯错,每次看到孩子犯错,我们心里都有很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没有管教好孩子。

  但是犯错才是成长,没有人可以永远踩着真理前行。

  有时候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过错,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另一方面是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

  不相信孩子能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

  不相信孩子能主动变得有礼貌。

  不相信孩子成绩差了,能主动激发出上进心。

  不相信孩子做错了事,会懊悔和反省。

  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

  所以我们会事无巨细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先讲道理,讲不通就批评,批评再不管用就用威胁或武力来征服。

  但是把孩子管服了,他就真服了吗?

  任何教育里如果带了强制镇压的成分,一定是见效快,但是副作用大。所以这些看起来很威严的父母常常以管得住孩子为荣,却会收获一个很糟糕的亲子关系。

  其实有些事情你不说破了,真的比说破了的力量还要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净化能力,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慢慢生长出自己的是非观念,然后矫正自己的行为。

  5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提起她上学时的一件事。

  因为上中学时比较贪玩,她的成绩有一段时间急速下滑,有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把她妈妈留下了。她在办公室外面等着,十分钟的时间像过了十年那么漫长。

  妈妈终于出来了,她忐忑不安地跟在妈妈身后,为了应对妈妈的批评,她已经打好腹稿,准备了无数条理由来为自己成绩下滑开托。

  但是,回家的路上,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到了家里,照例给她做好吃的,好喝的,照例往她碗里夹菜。

  晚上睡觉时,她一钻进被子就偷偷哭了,从那以后,她特别努力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上来了。

  很久以后,她问妈妈当时为什么不批评她。妈妈说,道理你又不是不懂,我何必再跟你说?

  是啊!天底下哪有特别不懂事的孩子呢?他们本身就懂的道理,家长再来说,再来强制执行,只会起反作用,让孩子越来越叛逆。最后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搞得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6

  老子说,行不言之教。

  教条式的督教永远比不上潜移默化的引导。道法万物,孩子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会遵从自然成长的规律,我们何须拎着他们的头发拔苗助长?

  我曾经无意间听到两个四岁小女孩对话,特别好玩:

  “你知道洋洋(指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刚才为什么推你吗?”

  “因为她想和你单独玩。”

  “她不敢跟你玩,因为你上次对她太凶了。”

  “可是她上次把咱们做的城堡都毁了。我要保护咱们的地盘。”

  “她太小了,还不懂事,她只是想和咱们一起玩……你以后别对她凶了,她就喜欢和你玩了。”

  “那好吧!”

  是不是很有意思?孩子真的比咱们想象的聪明、懂事多了。

  原来我们做家长的,只需要该出手时再出手,大部分时间,只需要袖手旁观就好。

---内容来自于网络   

【家庭教育】孩子打了我一个耳光!

  1

  有一天下午,月宝睡得不太尽兴,起床的时候带了些起床气,好好地搭了个积木,自己撞倒了,就又踢又踹,满地打滚。

  我拉她起来,她顺势把火撒到我身上,一阵乱拍,我抓住她的双手,她挣扎开,一个巴掌甩到了我脸上,啪!她给了我响亮的一记耳光。

  我和她同时愣住了。

  一个声音对我说:“这什么行为?大逆不道啊!连亲妈都敢打,还打在脸上,这还了得?这得管!得非常非常严厉地管教一下!”

  我用力地把她从地上拉起来,迫使她站在我面前:“你胆子大了是吧?敢跟妈妈动手了!”

  她一扭身,想跑,又被我抓回来:“你今天必须跟我承认错误,否则晚上就不要吃饭了。”

  她脖子一梗,小声嘟囔着:“不吃就不吃。”

  “你再说一遍!”

  “不吃就不吃!”她声音真的大起来了。

  被顶撞后的愤怒、不被尊重的屈辱感和面对熊孩子时的无能为力凝聚成一团火,“噌”地从我胸膛里窜到头顶:“好!你不喜欢这些积木是吧?那我把它扔了!”

  我起身收拾她的玩具,作势要把它们扔了,月宝上来抢,抢不过,就站在地上哇哇大哭。

  我拎着她的积木,示威般地站在她面前:“赶紧跟我道歉,现在还来得及!”

  “对不起。”

  “不行,声音太小!”

  “对不起!!”她大喊,随即哭得泣不成声。

  我放下她的玩具,在这场母女较量中,我赢了!我想她以后再也不敢顶撞我,甚至打我了。但是,她真的打心眼里懂得尊敬我了吗?她真的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吗?还是她只是在威胁面前暂时选择屈从于我?这真的是我要的最好的结果吗?

  我低头摆弄着地上的积木,脑子里百转千回,月宝在离我一步之遥的地方,又重新搭好了积木,她时而抬眼看看我,时不时地发出一些细小的哼哼声,企图引起我的注意。

  我在自己的脑海里导演了这么一场激烈的冲突,她显然无法察觉,但是我想,此刻的她,心里也未必如她表面这般平静。

  对。我没有教训她。

  没有拉她,没有训斥她,没有逼她向我道歉,没有企图扔她的积木……我什么都没做。

  时间回到她打完我耳光的那个瞬间,我们俩愣住了。我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转瞬即逝的两样东西:惊讶以及懊悔。

  她惊讶,因为她没有想到会一巴掌轮到我脸上。她懊悔,但是为了保全面子,她选择了无动于衷。

  这两样东西触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顶着不管教孩子的骂名,冒着她会得寸进尺的风险,选择相信她。

  2

  月宝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若无其事地玩积木,我在她身边坐了一会,就去忙自己的事。晚上,我们该吃吃,该说话说话,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

  晚上,我哄她睡下,她闭上眼睛,差不多快要睡着了,但是却突然睁开眼看着我说:“妈妈,我想跟你说一句悄悄话。”

  “什么悄悄话?”

  她趴到我耳边:“对不起。”

  我心中一喜:“为什么说对不起?”

  “因为我打了你。”她摸着我的脸问,“还疼吗?”

  “脸不疼了,但是心还在疼,不过你刚才说完那句悄悄话,心也不疼了。”

  “妈妈,我不是故意想打你的。”

  “嗯,我知道,但是你觉得那样乱发脾气对吗?”

  “不对,”她嘿嘿嘿地笑着,又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我最爱你了!”

  我抱着钻到我怀里的小月宝,心里大呼“好险”,如果当时那些冲突真的发生了,我们现在一定不会这样紧紧相拥了。

  3

  那些冲突并不是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样的情景并不少见。

  有一次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妈妈在教训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我们姑且认为是孩子有错在先,总之那个妈妈气坏了,站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地呵斥孩子。

  孩子不听,妈妈气呼呼地掉头就走,孩子追上去,对妈妈又拉又打,妈妈将他推了一个趔趄,他不示弱,继续扑回来,妈妈也急了,对着他的屁股啪啪地拍下去……

  这对母子撕扯一路,空气里充满着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尖叫和男童的嚎啕大哭。

  还有一次在地铁里,一个爸爸低头玩手机,旁边的孩子无聊,想“到处走走”,他一起身就被爸爸按下来,但不到半分钟他又尝试着起身,爸爸一边压制着他,一边严肃地威胁:“再动我就打你啦!再动我就不要你啦!”

  但是毫无作用。

  终于,那男孩在又一次起身想走走的时候被老爸捉回来,一巴掌打在肩头,爸爸用食指指着他的鼻尖说:“我看你再敢动一下!”

  男孩不敢动了,眼睛里充满了怨气,眉头紧锁,鼻子里不服气地哼哼着,直到这小声的哼哼被老爸严厉的目光瞪了回去。

  每当见到这样的情境,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句话:“大部分人在面对批评和指责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省、自责,而是反抗!”

  孩子因为心地单纯,不加掩饰,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所以,一个叛逆、喜欢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热衷控制的批判型家长。

  4

  孩子从小到大会不停地犯错,每次看到孩子犯错,我们心里都有很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没有管教好孩子。

  但是犯错才是成长,没有人可以永远踩着真理前行。

  有时候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过错,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另一方面是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

  不相信孩子能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

  不相信孩子能主动变得有礼貌。

  不相信孩子成绩差了,能主动激发出上进心。

  不相信孩子做错了事,会懊悔和反省。

  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

  所以我们会事无巨细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先讲道理,讲不通就批评,批评再不管用就用威胁或武力来征服。

  但是把孩子管服了,他就真服了吗?

  任何教育里如果带了强制镇压的成分,一定是见效快,但是副作用大。所以这些看起来很威严的父母常常以管得住孩子为荣,却会收获一个很糟糕的亲子关系。

  其实有些事情你不说破了,真的比说破了的力量还要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净化能力,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慢慢生长出自己的是非观念,然后矫正自己的行为。

  5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提起她上学时的一件事。

  因为上中学时比较贪玩,她的成绩有一段时间急速下滑,有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把她妈妈留下了。她在办公室外面等着,十分钟的时间像过了十年那么漫长。

  妈妈终于出来了,她忐忑不安地跟在妈妈身后,为了应对妈妈的批评,她已经打好腹稿,准备了无数条理由来为自己成绩下滑开托。

  但是,回家的路上,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到了家里,照例给她做好吃的,好喝的,照例往她碗里夹菜。

  晚上睡觉时,她一钻进被子就偷偷哭了,从那以后,她特别努力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上来了。

  很久以后,她问妈妈当时为什么不批评她。妈妈说,道理你又不是不懂,我何必再跟你说?

  是啊!天底下哪有特别不懂事的孩子呢?他们本身就懂的道理,家长再来说,再来强制执行,只会起反作用,让孩子越来越叛逆。最后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搞得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6

  老子说,行不言之教。

  教条式的督教永远比不上潜移默化的引导。道法万物,孩子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会遵从自然成长的规律,我们何须拎着他们的头发拔苗助长?

  我曾经无意间听到两个四岁小女孩对话,特别好玩:

  “你知道洋洋(指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刚才为什么推你吗?”

  “因为她想和你单独玩。”

  “她不敢跟你玩,因为你上次对她太凶了。”

  “可是她上次把咱们做的城堡都毁了。我要保护咱们的地盘。”

  “她太小了,还不懂事,她只是想和咱们一起玩……你以后别对她凶了,她就喜欢和你玩了。”

  “那好吧!”

  是不是很有意思?孩子真的比咱们想象的聪明、懂事多了。

  原来我们做家长的,只需要该出手时再出手,大部分时间,只需要袖手旁观就好。

---内容来自于网络   

新东方网 > 长沙新东方学校 > 教育资讯 > 家庭教育 > 正文

0731-84885588

【家庭教育】孩子打了我一个耳光!

长沙

2017-07-04

来源:长沙新东方

作者:长沙新东方

  1

  有一天下午,月宝睡得不太尽兴,起床的时候带了些起床气,好好地搭了个积木,自己撞倒了,就又踢又踹,满地打滚。

  我拉她起来,她顺势把火撒到我身上,一阵乱拍,我抓住她的双手,她挣扎开,一个巴掌甩到了我脸上,啪!她给了我响亮的一记耳光。

  我和她同时愣住了。

  一个声音对我说:“这什么行为?大逆不道啊!连亲妈都敢打,还打在脸上,这还了得?这得管!得非常非常严厉地管教一下!”

  我用力地把她从地上拉起来,迫使她站在我面前:“你胆子大了是吧?敢跟妈妈动手了!”

  她一扭身,想跑,又被我抓回来:“你今天必须跟我承认错误,否则晚上就不要吃饭了。”

  她脖子一梗,小声嘟囔着:“不吃就不吃。”

  “你再说一遍!”

  “不吃就不吃!”她声音真的大起来了。

  被顶撞后的愤怒、不被尊重的屈辱感和面对熊孩子时的无能为力凝聚成一团火,“噌”地从我胸膛里窜到头顶:“好!你不喜欢这些积木是吧?那我把它扔了!”

  我起身收拾她的玩具,作势要把它们扔了,月宝上来抢,抢不过,就站在地上哇哇大哭。

  我拎着她的积木,示威般地站在她面前:“赶紧跟我道歉,现在还来得及!”

  “对不起。”

  “不行,声音太小!”

  “对不起!!”她大喊,随即哭得泣不成声。

  我放下她的玩具,在这场母女较量中,我赢了!我想她以后再也不敢顶撞我,甚至打我了。但是,她真的打心眼里懂得尊敬我了吗?她真的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吗?还是她只是在威胁面前暂时选择屈从于我?这真的是我要的最好的结果吗?

  我低头摆弄着地上的积木,脑子里百转千回,月宝在离我一步之遥的地方,又重新搭好了积木,她时而抬眼看看我,时不时地发出一些细小的哼哼声,企图引起我的注意。

  我在自己的脑海里导演了这么一场激烈的冲突,她显然无法察觉,但是我想,此刻的她,心里也未必如她表面这般平静。

  对。我没有教训她。

  没有拉她,没有训斥她,没有逼她向我道歉,没有企图扔她的积木……我什么都没做。

  时间回到她打完我耳光的那个瞬间,我们俩愣住了。我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转瞬即逝的两样东西:惊讶以及懊悔。

  她惊讶,因为她没有想到会一巴掌轮到我脸上。她懊悔,但是为了保全面子,她选择了无动于衷。

  这两样东西触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顶着不管教孩子的骂名,冒着她会得寸进尺的风险,选择相信她。

  2

  月宝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若无其事地玩积木,我在她身边坐了一会,就去忙自己的事。晚上,我们该吃吃,该说话说话,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

  晚上,我哄她睡下,她闭上眼睛,差不多快要睡着了,但是却突然睁开眼看着我说:“妈妈,我想跟你说一句悄悄话。”

  “什么悄悄话?”

  她趴到我耳边:“对不起。”

  我心中一喜:“为什么说对不起?”

  “因为我打了你。”她摸着我的脸问,“还疼吗?”

  “脸不疼了,但是心还在疼,不过你刚才说完那句悄悄话,心也不疼了。”

  “妈妈,我不是故意想打你的。”

  “嗯,我知道,但是你觉得那样乱发脾气对吗?”

  “不对,”她嘿嘿嘿地笑着,又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我最爱你了!”

  我抱着钻到我怀里的小月宝,心里大呼“好险”,如果当时那些冲突真的发生了,我们现在一定不会这样紧紧相拥了。

  3

  那些冲突并不是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样的情景并不少见。

  有一次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妈妈在教训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我们姑且认为是孩子有错在先,总之那个妈妈气坏了,站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地呵斥孩子。

  孩子不听,妈妈气呼呼地掉头就走,孩子追上去,对妈妈又拉又打,妈妈将他推了一个趔趄,他不示弱,继续扑回来,妈妈也急了,对着他的屁股啪啪地拍下去……

  这对母子撕扯一路,空气里充满着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尖叫和男童的嚎啕大哭。

  还有一次在地铁里,一个爸爸低头玩手机,旁边的孩子无聊,想“到处走走”,他一起身就被爸爸按下来,但不到半分钟他又尝试着起身,爸爸一边压制着他,一边严肃地威胁:“再动我就打你啦!再动我就不要你啦!”

  但是毫无作用。

  终于,那男孩在又一次起身想走走的时候被老爸捉回来,一巴掌打在肩头,爸爸用食指指着他的鼻尖说:“我看你再敢动一下!”

  男孩不敢动了,眼睛里充满了怨气,眉头紧锁,鼻子里不服气地哼哼着,直到这小声的哼哼被老爸严厉的目光瞪了回去。

  每当见到这样的情境,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句话:“大部分人在面对批评和指责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省、自责,而是反抗!”

  孩子因为心地单纯,不加掩饰,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所以,一个叛逆、喜欢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热衷控制的批判型家长。

  4

  孩子从小到大会不停地犯错,每次看到孩子犯错,我们心里都有很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没有管教好孩子。

  但是犯错才是成长,没有人可以永远踩着真理前行。

  有时候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过错,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另一方面是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

  不相信孩子能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

  不相信孩子能主动变得有礼貌。

  不相信孩子成绩差了,能主动激发出上进心。

  不相信孩子做错了事,会懊悔和反省。

  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

  所以我们会事无巨细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先讲道理,讲不通就批评,批评再不管用就用威胁或武力来征服。

  但是把孩子管服了,他就真服了吗?

  任何教育里如果带了强制镇压的成分,一定是见效快,但是副作用大。所以这些看起来很威严的父母常常以管得住孩子为荣,却会收获一个很糟糕的亲子关系。

  其实有些事情你不说破了,真的比说破了的力量还要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净化能力,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慢慢生长出自己的是非观念,然后矫正自己的行为。

  5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提起她上学时的一件事。

  因为上中学时比较贪玩,她的成绩有一段时间急速下滑,有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把她妈妈留下了。她在办公室外面等着,十分钟的时间像过了十年那么漫长。

  妈妈终于出来了,她忐忑不安地跟在妈妈身后,为了应对妈妈的批评,她已经打好腹稿,准备了无数条理由来为自己成绩下滑开托。

  但是,回家的路上,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到了家里,照例给她做好吃的,好喝的,照例往她碗里夹菜。

  晚上睡觉时,她一钻进被子就偷偷哭了,从那以后,她特别努力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上来了。

  很久以后,她问妈妈当时为什么不批评她。妈妈说,道理你又不是不懂,我何必再跟你说?

  是啊!天底下哪有特别不懂事的孩子呢?他们本身就懂的道理,家长再来说,再来强制执行,只会起反作用,让孩子越来越叛逆。最后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搞得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6

  老子说,行不言之教。

  教条式的督教永远比不上潜移默化的引导。道法万物,孩子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会遵从自然成长的规律,我们何须拎着他们的头发拔苗助长?

  我曾经无意间听到两个四岁小女孩对话,特别好玩:

  “你知道洋洋(指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刚才为什么推你吗?”

  “因为她想和你单独玩。”

  “她不敢跟你玩,因为你上次对她太凶了。”

  “可是她上次把咱们做的城堡都毁了。我要保护咱们的地盘。”

  “她太小了,还不懂事,她只是想和咱们一起玩……你以后别对她凶了,她就喜欢和你玩了。”

  “那好吧!”

  是不是很有意思?孩子真的比咱们想象的聪明、懂事多了。

  原来我们做家长的,只需要该出手时再出手,大部分时间,只需要袖手旁观就好。

---内容来自于网络   

社群小助手与百万家长、专家、老师畅聊教育赶紧扫码加入吧!

升学那些事一手教育资源、学习资料、升学信息赶紧扫码关注吧!

【家庭教育】孩子打了我一个耳光!

  1

  有一天下午,月宝睡得不太尽兴,起床的时候带了些起床气,好好地搭了个积木,自己撞倒了,就又踢又踹,满地打滚。

  我拉她起来,她顺势把火撒到我身上,一阵乱拍,我抓住她的双手,她挣扎开,一个巴掌甩到了我脸上,啪!她给了我响亮的一记耳光。

  我和她同时愣住了。

  一个声音对我说:“这什么行为?大逆不道啊!连亲妈都敢打,还打在脸上,这还了得?这得管!得非常非常严厉地管教一下!”

  我用力地把她从地上拉起来,迫使她站在我面前:“你胆子大了是吧?敢跟妈妈动手了!”

  她一扭身,想跑,又被我抓回来:“你今天必须跟我承认错误,否则晚上就不要吃饭了。”

  她脖子一梗,小声嘟囔着:“不吃就不吃。”

  “你再说一遍!”

  “不吃就不吃!”她声音真的大起来了。

  被顶撞后的愤怒、不被尊重的屈辱感和面对熊孩子时的无能为力凝聚成一团火,“噌”地从我胸膛里窜到头顶:“好!你不喜欢这些积木是吧?那我把它扔了!”

  我起身收拾她的玩具,作势要把它们扔了,月宝上来抢,抢不过,就站在地上哇哇大哭。

  我拎着她的积木,示威般地站在她面前:“赶紧跟我道歉,现在还来得及!”

  “对不起。”

  “不行,声音太小!”

  “对不起!!”她大喊,随即哭得泣不成声。

  我放下她的玩具,在这场母女较量中,我赢了!我想她以后再也不敢顶撞我,甚至打我了。但是,她真的打心眼里懂得尊敬我了吗?她真的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吗?还是她只是在威胁面前暂时选择屈从于我?这真的是我要的最好的结果吗?

  我低头摆弄着地上的积木,脑子里百转千回,月宝在离我一步之遥的地方,又重新搭好了积木,她时而抬眼看看我,时不时地发出一些细小的哼哼声,企图引起我的注意。

  我在自己的脑海里导演了这么一场激烈的冲突,她显然无法察觉,但是我想,此刻的她,心里也未必如她表面这般平静。

  对。我没有教训她。

  没有拉她,没有训斥她,没有逼她向我道歉,没有企图扔她的积木……我什么都没做。

  时间回到她打完我耳光的那个瞬间,我们俩愣住了。我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转瞬即逝的两样东西:惊讶以及懊悔。

  她惊讶,因为她没有想到会一巴掌轮到我脸上。她懊悔,但是为了保全面子,她选择了无动于衷。

  这两样东西触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顶着不管教孩子的骂名,冒着她会得寸进尺的风险,选择相信她。

  2

  月宝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若无其事地玩积木,我在她身边坐了一会,就去忙自己的事。晚上,我们该吃吃,该说话说话,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

  晚上,我哄她睡下,她闭上眼睛,差不多快要睡着了,但是却突然睁开眼看着我说:“妈妈,我想跟你说一句悄悄话。”

  “什么悄悄话?”

  她趴到我耳边:“对不起。”

  我心中一喜:“为什么说对不起?”

  “因为我打了你。”她摸着我的脸问,“还疼吗?”

  “脸不疼了,但是心还在疼,不过你刚才说完那句悄悄话,心也不疼了。”

  “妈妈,我不是故意想打你的。”

  “嗯,我知道,但是你觉得那样乱发脾气对吗?”

  “不对,”她嘿嘿嘿地笑着,又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妈妈,我最爱你了!”

  我抱着钻到我怀里的小月宝,心里大呼“好险”,如果当时那些冲突真的发生了,我们现在一定不会这样紧紧相拥了。

  3

  那些冲突并不是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样的情景并不少见。

  有一次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妈妈在教训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我们姑且认为是孩子有错在先,总之那个妈妈气坏了,站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地呵斥孩子。

  孩子不听,妈妈气呼呼地掉头就走,孩子追上去,对妈妈又拉又打,妈妈将他推了一个趔趄,他不示弱,继续扑回来,妈妈也急了,对着他的屁股啪啪地拍下去……

  这对母子撕扯一路,空气里充满着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尖叫和男童的嚎啕大哭。

  还有一次在地铁里,一个爸爸低头玩手机,旁边的孩子无聊,想“到处走走”,他一起身就被爸爸按下来,但不到半分钟他又尝试着起身,爸爸一边压制着他,一边严肃地威胁:“再动我就打你啦!再动我就不要你啦!”

  但是毫无作用。

  终于,那男孩在又一次起身想走走的时候被老爸捉回来,一巴掌打在肩头,爸爸用食指指着他的鼻尖说:“我看你再敢动一下!”

  男孩不敢动了,眼睛里充满了怨气,眉头紧锁,鼻子里不服气地哼哼着,直到这小声的哼哼被老爸严厉的目光瞪了回去。

  每当见到这样的情境,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句话:“大部分人在面对批评和指责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省、自责,而是反抗!”

  孩子因为心地单纯,不加掩饰,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所以,一个叛逆、喜欢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热衷控制的批判型家长。

  4

  孩子从小到大会不停地犯错,每次看到孩子犯错,我们心里都有很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没有管教好孩子。

  但是犯错才是成长,没有人可以永远踩着真理前行。

  有时候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过错,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另一方面是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

  不相信孩子能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

  不相信孩子能主动变得有礼貌。

  不相信孩子成绩差了,能主动激发出上进心。

  不相信孩子做错了事,会懊悔和反省。

  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

  所以我们会事无巨细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先讲道理,讲不通就批评,批评再不管用就用威胁或武力来征服。

  但是把孩子管服了,他就真服了吗?

  任何教育里如果带了强制镇压的成分,一定是见效快,但是副作用大。所以这些看起来很威严的父母常常以管得住孩子为荣,却会收获一个很糟糕的亲子关系。

  其实有些事情你不说破了,真的比说破了的力量还要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净化能力,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慢慢生长出自己的是非观念,然后矫正自己的行为。

  5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提起她上学时的一件事。

  因为上中学时比较贪玩,她的成绩有一段时间急速下滑,有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把她妈妈留下了。她在办公室外面等着,十分钟的时间像过了十年那么漫长。

  妈妈终于出来了,她忐忑不安地跟在妈妈身后,为了应对妈妈的批评,她已经打好腹稿,准备了无数条理由来为自己成绩下滑开托。

  但是,回家的路上,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到了家里,照例给她做好吃的,好喝的,照例往她碗里夹菜。

  晚上睡觉时,她一钻进被子就偷偷哭了,从那以后,她特别努力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上来了。

  很久以后,她问妈妈当时为什么不批评她。妈妈说,道理你又不是不懂,我何必再跟你说?

  是啊!天底下哪有特别不懂事的孩子呢?他们本身就懂的道理,家长再来说,再来强制执行,只会起反作用,让孩子越来越叛逆。最后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搞得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6

  老子说,行不言之教。

  教条式的督教永远比不上潜移默化的引导。道法万物,孩子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会遵从自然成长的规律,我们何须拎着他们的头发拔苗助长?

  我曾经无意间听到两个四岁小女孩对话,特别好玩:

  “你知道洋洋(指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刚才为什么推你吗?”

  “因为她想和你单独玩。”

  “她不敢跟你玩,因为你上次对她太凶了。”

  “可是她上次把咱们做的城堡都毁了。我要保护咱们的地盘。”

  “她太小了,还不懂事,她只是想和咱们一起玩……你以后别对她凶了,她就喜欢和你玩了。”

  “那好吧!”

  是不是很有意思?孩子真的比咱们想象的聪明、懂事多了。

  原来我们做家长的,只需要该出手时再出手,大部分时间,只需要袖手旁观就好。

---内容来自于网络   

相关推荐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已为1023154位学员提供学习规划

校区分布

校区分布

活动信息

优秀学员

    2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网微信

    小初高全学科
    暑秋寒春学习规划
    扫描查看

栏目推荐
学习卡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顶部
×

学习规划

免费为您定制学习规划

姓名: 手机: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