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改革:一个“新高考生”的三年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中国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高考“3+3”新政策。作为当年两个全国试点(另一试点为浙江)之一,上海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该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于今年迎来新政策下的首次高考。与此同时,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也于2017年加入新高考行列,之后改革将陆续在全国铺开。
作为“先行先试”地区之一,上海在三年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将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其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制度和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改革重点,在学生“选科”“走班”及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和经验,特别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当然,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选科”与“走班”
在2017年高考中,毕业于上海市某高中的白晓舒按新高考的“3+3”模式考取了同济大学。白晓舒所读的高中,是民间所称的上海市“八大金刚”(仅次“四大名校”的八所重点中学)之一,而她所在的班是该校每年级仅有的两个“重点班”之一。
根据3年前推出的高考改革总体方案,上海新高考将不再分文理科。学生除了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科目(以下简称为“大三门”)外,还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六门科目中任选三门(以下简称“小三门”)参加“等级性考试”(以下简称“等级考”)。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并折算成相应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
在此次改革之前,上海高考采取“3+1”模式,除了大三门之外,需从上述六科目中选一门。4门课每门均150分,总分600分。此模式在上海已实施二十余年(中间曾略有调整)。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过度偏科”等现象。而新高考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
在“3+3”模式下,理论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20种不同的“小三门”科目组合。实践中,各学校则根据自身软硬件条件设置科目选项。在上海曹杨中学,2017届毕业生中开设了12种组合,这使得这所一直坚持素质教育的中学仍有余力开设各种特色课程,而这些课程并不直接与高考挂钩。
在白晓舒所读的这所高中,20种组合课程全部开齐,且在高一就都要学。高一学年结束之后,学生则面临“选科”。多名受访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各自所在学校在选科问题上都主要由学生做主,老师仅提供参考意见,不会强迫。
为了帮助学生合理“选科”,上海不少高中设置了“生涯规划课程”。以上海嘉定一中为例,除班主任之外,还为学生安排了“职业生涯导师”。此外还请各界专业人士到学校讲课,多方位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
与“选科”相伴的是“走班”。回顾高中三年,白晓舒对“走班”印象深刻,多的时候一天要走“五六回”“抱着超多书奔波在走廊里”“一下课赶紧跑去别的教室”。
南方周末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高考新政实施以来,上海绝大部分高中学校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上海的“走班”可分为三种:一是“大走班”,即所有学科、所有学生都实施走班;二是“中走班”,即3门高考学科不走班,6门等级性考试学科采用全走班形式;三是“小走班”,以科目组合为依据,采用归并组合等策略重新安排教学班。
白晓舒的学校采取了“中走班”形式。这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张课程表,即“一人一课表”。由于有20种不同组合,排课相当复杂,学校自身难以做到,不得不借助外力帮忙。
而在浙江,由于从7门课中选3门,共有35种组合,因此排课更加复杂。事实上,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帮学校排课表形成了一个新兴行业,有评论称其市场规模巨大,相关业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开设了12种组合的曹杨中学校长杨琳认为,“一人一课表”是未来方向,但学校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走班”形式。目前看,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保留传统的行政班仍很有必要。
嘉定一中校长管文洁认为,上海新高考在“走班”教学的推进方面不搞“一刀切”,他们学校依据学校软硬件条件,选择“中走班”形式。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课程编排上难度增加,该校依托第三方排课软件系统,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生物火了
经过一番“纠结”之后,白晓舒最终在“小三门”科目中选择了地(理)物(理)化(学)组合。其中地理成为她的首选科目,最主要的原因是“高二就能考掉,减轻高三压力”。
按上海新高考模式,地理、生命科学两门等级考科目放在高二考。在新政策出台前,上海的高中是在二年级起才开设生命科学课程,因此2017届高中生被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与2018届学生(时读高二)一起考。
这样,对于2017年届上海高中生而言,地理成为惟一一门在高二时开考的等级考科目。这个以前相对“冷门”科目受到学生们的空前青睐。南方周末记者获取的一份资料显示,70%左右的学生在“小三门”中选择了地理。
上海部分高中一度面临地理老师师资紧张的局面。“(地理老师)超级缺。”上海某中学老师李志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今年还好,进了一些新老师。第一年改革时,我们学校都是请研究生来上地理课的。”
李志杰任教的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现在形势越来越明朗,选这两门(地理和生命科学)的越来越多,可能以后百分七八十的学生会选。”李志杰说。
这一变化在教育培训市场也有所体现。海风教育是上海一家面向中小学生的辅导机构,据该机构的杨老师介绍,以前地理、生命科学、历史等科鲜有人问津。新高考改革后,该机构在这些学科上的人员和研发投入均有增加。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生命科学、地理成为等级考的热门选项,是考生权衡、博弈的结果,反映出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种“功利化”趋势。
根据上海市的新高考方案,等级考共分为A、B、C、D、E五等,学生的总量分别占15%至5%不等。
从分数上看,等级考每门课的最高分差为30分。三门课相加最高分差不过90分。熊丙奇认为,由于“小三门”科目分差不大,导致“大三门”在高考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一些学校引导学生高二把地理、生命科学干掉,”熊丙奇说,“以便高三腾出精力主攻语数外。”
对于上海不少家长而言,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之一,是让孩子多上一门或几门辅导班。高中三年,白晓舒一直上辅导班,而她周边同学也“基本没有不上的”。白晓舒前两年只学数学、化学。到了高三,除了语文、地理,其他4门都要上。
在白晓舒选的3门科目中,她真正感兴趣的是物理。不过,与地理、生命科学成为热门科目相反,原本在“3+1”模式下属于热门的物理,却在新高考改革中遇冷。
据李志杰介绍,他们学校物理老师以前一周满课时12课时,现在基本上都是6到8课时。由于课时减少,作为工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时费也少了。
不过,在嘉定一中,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保持稳定。据校长管文洁介绍,这是因为物理是该校的优势学科,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抱有信心。学校在选科问题上也注意对家长和学生的同步指导。管文洁说,学校要为学生的三年负责,更为他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负责。
多把尺子量人才
2016年5月,读高二的白晓舒参加了地理等级考。在高一下学期,她先通过了地理的“合格考”。按新高考方案,只有通过相应科目的合格考才有资格参加等级考。
一年后,白晓舒参加上海新高考改革实施后的首次等级考。成绩出来之后再参加“大三门”高考。白晓舒的“小三门”等级考科目均为B等,她最擅长的物理也没能拿到A,拆合总分186计入高考成绩,而她的同学等级考则“普遍200+”。自己“全靠大三门拉回来”。据她介绍,身边有几个平常“大三门”成绩很好的同学,因为小三门失常,成绩公布后情绪受到影响,大三门也没发挥好。
等级考科目的原始分满分都是100分,但考生的原始分并不公布。等级考每档差3分,白晓舒认为,换算为等级分之后,原始的差距有可能被放大,比如两名考生原始只差1分,但恰好分在两个不同等级,这样等级分就会差3分,白说这“不太合理”。“有同学对答案发现没错多少,查完分数‘吐血’。”她说。
高考结束后,白晓舒先报了上海一所大学的自主招生,但未能录取。之后她凭借自己的高考分数填报并入围同济大学的“综合评价”招生,同济大学是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试点院校之一,入围面试考生的录取率为三分之二。其中考生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要求在面试环节认真参考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未经面试不得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是上海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表现对高校招生录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此项改革旨在改变传统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倾向,用多把尺子“量”人才
---内容来自于网络
上海高考改革:一个“新高考生”的三年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中国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高考“3+3”新政策。作为当年两个全国试点(另一试点为浙江)之一,上海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该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于今年迎来新政策下的首次高考。与此同时,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也于2017年加入新高考行列,之后改革将陆续在全国铺开。
作为“先行先试”地区之一,上海在三年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将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其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制度和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改革重点,在学生“选科”“走班”及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和经验,特别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当然,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选科”与“走班”
在2017年高考中,毕业于上海市某高中的白晓舒按新高考的“3+3”模式考取了同济大学。白晓舒所读的高中,是民间所称的上海市“八大金刚”(仅次“四大名校”的八所重点中学)之一,而她所在的班是该校每年级仅有的两个“重点班”之一。
根据3年前推出的高考改革总体方案,上海新高考将不再分文理科。学生除了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科目(以下简称为“大三门”)外,还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六门科目中任选三门(以下简称“小三门”)参加“等级性考试”(以下简称“等级考”)。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并折算成相应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
在此次改革之前,上海高考采取“3+1”模式,除了大三门之外,需从上述六科目中选一门。4门课每门均150分,总分600分。此模式在上海已实施二十余年(中间曾略有调整)。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过度偏科”等现象。而新高考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
在“3+3”模式下,理论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20种不同的“小三门”科目组合。实践中,各学校则根据自身软硬件条件设置科目选项。在上海曹杨中学,2017届毕业生中开设了12种组合,这使得这所一直坚持素质教育的中学仍有余力开设各种特色课程,而这些课程并不直接与高考挂钩。
在白晓舒所读的这所高中,20种组合课程全部开齐,且在高一就都要学。高一学年结束之后,学生则面临“选科”。多名受访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各自所在学校在选科问题上都主要由学生做主,老师仅提供参考意见,不会强迫。
为了帮助学生合理“选科”,上海不少高中设置了“生涯规划课程”。以上海嘉定一中为例,除班主任之外,还为学生安排了“职业生涯导师”。此外还请各界专业人士到学校讲课,多方位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
与“选科”相伴的是“走班”。回顾高中三年,白晓舒对“走班”印象深刻,多的时候一天要走“五六回”“抱着超多书奔波在走廊里”“一下课赶紧跑去别的教室”。
南方周末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高考新政实施以来,上海绝大部分高中学校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上海的“走班”可分为三种:一是“大走班”,即所有学科、所有学生都实施走班;二是“中走班”,即3门高考学科不走班,6门等级性考试学科采用全走班形式;三是“小走班”,以科目组合为依据,采用归并组合等策略重新安排教学班。
白晓舒的学校采取了“中走班”形式。这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张课程表,即“一人一课表”。由于有20种不同组合,排课相当复杂,学校自身难以做到,不得不借助外力帮忙。
而在浙江,由于从7门课中选3门,共有35种组合,因此排课更加复杂。事实上,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帮学校排课表形成了一个新兴行业,有评论称其市场规模巨大,相关业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开设了12种组合的曹杨中学校长杨琳认为,“一人一课表”是未来方向,但学校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走班”形式。目前看,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保留传统的行政班仍很有必要。
嘉定一中校长管文洁认为,上海新高考在“走班”教学的推进方面不搞“一刀切”,他们学校依据学校软硬件条件,选择“中走班”形式。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课程编排上难度增加,该校依托第三方排课软件系统,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生物火了
经过一番“纠结”之后,白晓舒最终在“小三门”科目中选择了地(理)物(理)化(学)组合。其中地理成为她的首选科目,最主要的原因是“高二就能考掉,减轻高三压力”。
按上海新高考模式,地理、生命科学两门等级考科目放在高二考。在新政策出台前,上海的高中是在二年级起才开设生命科学课程,因此2017届高中生被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与2018届学生(时读高二)一起考。
这样,对于2017年届上海高中生而言,地理成为惟一一门在高二时开考的等级考科目。这个以前相对“冷门”科目受到学生们的空前青睐。南方周末记者获取的一份资料显示,70%左右的学生在“小三门”中选择了地理。
上海部分高中一度面临地理老师师资紧张的局面。“(地理老师)超级缺。”上海某中学老师李志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今年还好,进了一些新老师。第一年改革时,我们学校都是请研究生来上地理课的。”
李志杰任教的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现在形势越来越明朗,选这两门(地理和生命科学)的越来越多,可能以后百分七八十的学生会选。”李志杰说。
这一变化在教育培训市场也有所体现。海风教育是上海一家面向中小学生的辅导机构,据该机构的杨老师介绍,以前地理、生命科学、历史等科鲜有人问津。新高考改革后,该机构在这些学科上的人员和研发投入均有增加。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生命科学、地理成为等级考的热门选项,是考生权衡、博弈的结果,反映出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种“功利化”趋势。
根据上海市的新高考方案,等级考共分为A、B、C、D、E五等,学生的总量分别占15%至5%不等。
从分数上看,等级考每门课的最高分差为30分。三门课相加最高分差不过90分。熊丙奇认为,由于“小三门”科目分差不大,导致“大三门”在高考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一些学校引导学生高二把地理、生命科学干掉,”熊丙奇说,“以便高三腾出精力主攻语数外。”
对于上海不少家长而言,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之一,是让孩子多上一门或几门辅导班。高中三年,白晓舒一直上辅导班,而她周边同学也“基本没有不上的”。白晓舒前两年只学数学、化学。到了高三,除了语文、地理,其他4门都要上。
在白晓舒选的3门科目中,她真正感兴趣的是物理。不过,与地理、生命科学成为热门科目相反,原本在“3+1”模式下属于热门的物理,却在新高考改革中遇冷。
据李志杰介绍,他们学校物理老师以前一周满课时12课时,现在基本上都是6到8课时。由于课时减少,作为工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时费也少了。
不过,在嘉定一中,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保持稳定。据校长管文洁介绍,这是因为物理是该校的优势学科,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抱有信心。学校在选科问题上也注意对家长和学生的同步指导。管文洁说,学校要为学生的三年负责,更为他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负责。
多把尺子量人才
2016年5月,读高二的白晓舒参加了地理等级考。在高一下学期,她先通过了地理的“合格考”。按新高考方案,只有通过相应科目的合格考才有资格参加等级考。
一年后,白晓舒参加上海新高考改革实施后的首次等级考。成绩出来之后再参加“大三门”高考。白晓舒的“小三门”等级考科目均为B等,她最擅长的物理也没能拿到A,拆合总分186计入高考成绩,而她的同学等级考则“普遍200+”。自己“全靠大三门拉回来”。据她介绍,身边有几个平常“大三门”成绩很好的同学,因为小三门失常,成绩公布后情绪受到影响,大三门也没发挥好。
等级考科目的原始分满分都是100分,但考生的原始分并不公布。等级考每档差3分,白晓舒认为,换算为等级分之后,原始的差距有可能被放大,比如两名考生原始只差1分,但恰好分在两个不同等级,这样等级分就会差3分,白说这“不太合理”。“有同学对答案发现没错多少,查完分数‘吐血’。”她说。
高考结束后,白晓舒先报了上海一所大学的自主招生,但未能录取。之后她凭借自己的高考分数填报并入围同济大学的“综合评价”招生,同济大学是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试点院校之一,入围面试考生的录取率为三分之二。其中考生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要求在面试环节认真参考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未经面试不得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是上海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表现对高校招生录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此项改革旨在改变传统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倾向,用多把尺子“量”人才
---内容来自于网络
上海高考改革:一个“新高考生”的三年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中国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高考“3+3”新政策。作为当年两个全国试点(另一试点为浙江)之一,上海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该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于今年迎来新政策下的首次高考。与此同时,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也于2017年加入新高考行列,之后改革将陆续在全国铺开。
作为“先行先试”地区之一,上海在三年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将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其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制度和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改革重点,在学生“选科”“走班”及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和经验,特别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当然,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选科”与“走班”
在2017年高考中,毕业于上海市某高中的白晓舒按新高考的“3+3”模式考取了同济大学。白晓舒所读的高中,是民间所称的上海市“八大金刚”(仅次“四大名校”的八所重点中学)之一,而她所在的班是该校每年级仅有的两个“重点班”之一。
根据3年前推出的高考改革总体方案,上海新高考将不再分文理科。学生除了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科目(以下简称为“大三门”)外,还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六门科目中任选三门(以下简称“小三门”)参加“等级性考试”(以下简称“等级考”)。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并折算成相应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
在此次改革之前,上海高考采取“3+1”模式,除了大三门之外,需从上述六科目中选一门。4门课每门均150分,总分600分。此模式在上海已实施二十余年(中间曾略有调整)。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过度偏科”等现象。而新高考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
在“3+3”模式下,理论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20种不同的“小三门”科目组合。实践中,各学校则根据自身软硬件条件设置科目选项。在上海曹杨中学,2017届毕业生中开设了12种组合,这使得这所一直坚持素质教育的中学仍有余力开设各种特色课程,而这些课程并不直接与高考挂钩。
在白晓舒所读的这所高中,20种组合课程全部开齐,且在高一就都要学。高一学年结束之后,学生则面临“选科”。多名受访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各自所在学校在选科问题上都主要由学生做主,老师仅提供参考意见,不会强迫。
为了帮助学生合理“选科”,上海不少高中设置了“生涯规划课程”。以上海嘉定一中为例,除班主任之外,还为学生安排了“职业生涯导师”。此外还请各界专业人士到学校讲课,多方位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
与“选科”相伴的是“走班”。回顾高中三年,白晓舒对“走班”印象深刻,多的时候一天要走“五六回”“抱着超多书奔波在走廊里”“一下课赶紧跑去别的教室”。
南方周末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高考新政实施以来,上海绝大部分高中学校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上海的“走班”可分为三种:一是“大走班”,即所有学科、所有学生都实施走班;二是“中走班”,即3门高考学科不走班,6门等级性考试学科采用全走班形式;三是“小走班”,以科目组合为依据,采用归并组合等策略重新安排教学班。
白晓舒的学校采取了“中走班”形式。这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张课程表,即“一人一课表”。由于有20种不同组合,排课相当复杂,学校自身难以做到,不得不借助外力帮忙。
而在浙江,由于从7门课中选3门,共有35种组合,因此排课更加复杂。事实上,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帮学校排课表形成了一个新兴行业,有评论称其市场规模巨大,相关业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开设了12种组合的曹杨中学校长杨琳认为,“一人一课表”是未来方向,但学校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走班”形式。目前看,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保留传统的行政班仍很有必要。
嘉定一中校长管文洁认为,上海新高考在“走班”教学的推进方面不搞“一刀切”,他们学校依据学校软硬件条件,选择“中走班”形式。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课程编排上难度增加,该校依托第三方排课软件系统,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生物火了
经过一番“纠结”之后,白晓舒最终在“小三门”科目中选择了地(理)物(理)化(学)组合。其中地理成为她的首选科目,最主要的原因是“高二就能考掉,减轻高三压力”。
按上海新高考模式,地理、生命科学两门等级考科目放在高二考。在新政策出台前,上海的高中是在二年级起才开设生命科学课程,因此2017届高中生被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与2018届学生(时读高二)一起考。
这样,对于2017年届上海高中生而言,地理成为惟一一门在高二时开考的等级考科目。这个以前相对“冷门”科目受到学生们的空前青睐。南方周末记者获取的一份资料显示,70%左右的学生在“小三门”中选择了地理。
上海部分高中一度面临地理老师师资紧张的局面。“(地理老师)超级缺。”上海某中学老师李志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今年还好,进了一些新老师。第一年改革时,我们学校都是请研究生来上地理课的。”
李志杰任教的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现在形势越来越明朗,选这两门(地理和生命科学)的越来越多,可能以后百分七八十的学生会选。”李志杰说。
这一变化在教育培训市场也有所体现。海风教育是上海一家面向中小学生的辅导机构,据该机构的杨老师介绍,以前地理、生命科学、历史等科鲜有人问津。新高考改革后,该机构在这些学科上的人员和研发投入均有增加。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生命科学、地理成为等级考的热门选项,是考生权衡、博弈的结果,反映出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种“功利化”趋势。
根据上海市的新高考方案,等级考共分为A、B、C、D、E五等,学生的总量分别占15%至5%不等。
从分数上看,等级考每门课的最高分差为30分。三门课相加最高分差不过90分。熊丙奇认为,由于“小三门”科目分差不大,导致“大三门”在高考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一些学校引导学生高二把地理、生命科学干掉,”熊丙奇说,“以便高三腾出精力主攻语数外。”
对于上海不少家长而言,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之一,是让孩子多上一门或几门辅导班。高中三年,白晓舒一直上辅导班,而她周边同学也“基本没有不上的”。白晓舒前两年只学数学、化学。到了高三,除了语文、地理,其他4门都要上。
在白晓舒选的3门科目中,她真正感兴趣的是物理。不过,与地理、生命科学成为热门科目相反,原本在“3+1”模式下属于热门的物理,却在新高考改革中遇冷。
据李志杰介绍,他们学校物理老师以前一周满课时12课时,现在基本上都是6到8课时。由于课时减少,作为工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时费也少了。
不过,在嘉定一中,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保持稳定。据校长管文洁介绍,这是因为物理是该校的优势学科,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抱有信心。学校在选科问题上也注意对家长和学生的同步指导。管文洁说,学校要为学生的三年负责,更为他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负责。
多把尺子量人才
2016年5月,读高二的白晓舒参加了地理等级考。在高一下学期,她先通过了地理的“合格考”。按新高考方案,只有通过相应科目的合格考才有资格参加等级考。
一年后,白晓舒参加上海新高考改革实施后的首次等级考。成绩出来之后再参加“大三门”高考。白晓舒的“小三门”等级考科目均为B等,她最擅长的物理也没能拿到A,拆合总分186计入高考成绩,而她的同学等级考则“普遍200+”。自己“全靠大三门拉回来”。据她介绍,身边有几个平常“大三门”成绩很好的同学,因为小三门失常,成绩公布后情绪受到影响,大三门也没发挥好。
等级考科目的原始分满分都是100分,但考生的原始分并不公布。等级考每档差3分,白晓舒认为,换算为等级分之后,原始的差距有可能被放大,比如两名考生原始只差1分,但恰好分在两个不同等级,这样等级分就会差3分,白说这“不太合理”。“有同学对答案发现没错多少,查完分数‘吐血’。”她说。
高考结束后,白晓舒先报了上海一所大学的自主招生,但未能录取。之后她凭借自己的高考分数填报并入围同济大学的“综合评价”招生,同济大学是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试点院校之一,入围面试考生的录取率为三分之二。其中考生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要求在面试环节认真参考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未经面试不得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是上海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表现对高校招生录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此项改革旨在改变传统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倾向,用多把尺子“量”人才
---内容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