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作为一门文科型学科,往往被学生们忽视。其实,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参与中考计分的一门学科,学生学习历史更是可以增长见识。例如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做人,做事,和别人说话,聊天的时候,听到别人引用历史名人,历史事件,都能使谈话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一些部编版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汇总,以供参考和学习。
第十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列宁。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2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地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③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对20世纪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②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③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4苏俄新经济政策(“战略上的退却”)(1921年开始实施)
(1)背景
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目的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3)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②工业: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商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4)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市场货币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
(1)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2)意义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5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6斯大林的探索
(1)重大成就
①经济建设:A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影响:由传统的农业国发展为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B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②政治建设: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严重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②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③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评价:A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基础。)B消极作用:这一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政治方面个人崇拜严重,权力过于集中,破坏了民主与法制。)经济方面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的继续发展。)
(3)启示(教训)
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②发展经济要遵循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7中俄两国革命道路比较
①道路不同:俄国是“中心城市暴动”,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②原因:两国国情不同③启示:不能完全照搬他国经验,要走符合本国实情的道路
延伸阅读
部编版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历史,作为一门文科型学科,往往被学生们忽视。其实,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参与中考计分的一门学科,学生学习历史更是可以增长见识。例如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做人,做事,和别人说话,聊天的时候,听到别人引用历史名人,历史事件,都能使谈话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一些部编版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汇总,以供参考和学习。
第十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列宁。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2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地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③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对20世纪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②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③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4苏俄新经济政策(“战略上的退却”)(1921年开始实施)
(1)背景
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目的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3)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②工业: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商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4)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市场货币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
(1)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2)意义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5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6斯大林的探索
(1)重大成就
①经济建设:A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影响:由传统的农业国发展为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B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②政治建设: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严重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②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③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评价:A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基础。)B消极作用:这一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政治方面个人崇拜严重,权力过于集中,破坏了民主与法制。)经济方面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的继续发展。)
(3)启示(教训)
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②发展经济要遵循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7中俄两国革命道路比较
①道路不同:俄国是“中心城市暴动”,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②原因:两国国情不同③启示:不能完全照搬他国经验,要走符合本国实情的道路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历史,作为一门文科型学科,往往被学生们忽视。其实,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参与中考计分的一门学科,学生学习历史更是可以增长见识。例如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做人,做事,和别人说话,聊天的时候,听到别人引用历史名人,历史事件,都能使谈话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一些部编版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汇总,以供参考和学习。
第十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列宁。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2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地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③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对20世纪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②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③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4苏俄新经济政策(“战略上的退却”)(1921年开始实施)
(1)背景
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目的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3)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②工业: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商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4)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市场货币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
(1)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2)意义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5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6斯大林的探索
(1)重大成就
①经济建设:A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影响:由传统的农业国发展为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B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②政治建设: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严重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②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③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评价:A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基础。)B消极作用:这一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政治方面个人崇拜严重,权力过于集中,破坏了民主与法制。)经济方面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的继续发展。)
(3)启示(教训)
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②发展经济要遵循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7中俄两国革命道路比较
①道路不同:俄国是“中心城市暴动”,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②原因:两国国情不同③启示:不能完全照搬他国经验,要走符合本国实情的道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