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中考历史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答卷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时间紧,试题无法完成;材料解析题不懂得如何下手,丢分严重;问答题答题不全面等。其实,学生考试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离不开对开卷考试的忽视。平时对历史学科的复习功夫不到家,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认为到考试时再查看课本资料照样可以顺利过关,然而这种想法恰恰是问题的源头。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商、西周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禹传子,启继位,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3)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河南安阳)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5)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公元前221年结束。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6)启示:①明君兴国,暴君亡国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分封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春秋时期瓦解)
(1)目的:为巩固统治
(2)内容:周王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其亲属、功臣等,封他们做诸侯并世袭。诸侯须服从周王命令、纳贡,战时派兵随同作战。
(3)实质: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4)影响:①积极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②消极影响:地方权力很大,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和周王室衰微,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源)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4、战国七雄
①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②战国时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③战国时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齐)、长平之战(秦赵决战,从此东方无力抵御秦军进攻)④与战国有关的成语: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鸡鸣狗盗
5、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背景:①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统治,获得政治上的权利③思想原因:百家争鸣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④军事原因:大国争霸,各国都想富国强兵。
(2)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经济)(顺应了时代潮流,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具有决定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经济)(富民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事),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强兵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3)目的:顺应新的形势,巩固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它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5)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6)成功原因:①根本原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得到了秦孝公和人民的支持③改革的措施得力、方法得当④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⑤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7)商鞅个人悲剧的启示: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8)启示: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②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条件③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④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苦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9)商鞅最终惨死,但商鞅变法却成功,这并不矛盾。因为: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能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的主张及法令继续得以贯彻执行,这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的主要原因。
(10)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11)思想理论:法家思想
(12)评价他的“重刑”思想: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
(13)改革家应具备优秀品质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信念,改革必胜的信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信心),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14)商鞅变法对当今民主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①要把普法工作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使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②领导干部要学习法律,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不仅老百姓要知道法律,各级官员更要通晓法律③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应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5)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①决定性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能否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③改革者本人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是否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能否顺应民意⑤是否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延伸阅读
部编版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在中考历史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答卷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时间紧,试题无法完成;材料解析题不懂得如何下手,丢分严重;问答题答题不全面等。其实,学生考试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离不开对开卷考试的忽视。平时对历史学科的复习功夫不到家,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认为到考试时再查看课本资料照样可以顺利过关,然而这种想法恰恰是问题的源头。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商、西周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禹传子,启继位,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3)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河南安阳)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5)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公元前221年结束。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6)启示:①明君兴国,暴君亡国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分封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春秋时期瓦解)
(1)目的:为巩固统治
(2)内容:周王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其亲属、功臣等,封他们做诸侯并世袭。诸侯须服从周王命令、纳贡,战时派兵随同作战。
(3)实质: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4)影响:①积极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②消极影响:地方权力很大,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和周王室衰微,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源)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4、战国七雄
①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②战国时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③战国时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齐)、长平之战(秦赵决战,从此东方无力抵御秦军进攻)④与战国有关的成语: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鸡鸣狗盗
5、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背景:①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统治,获得政治上的权利③思想原因:百家争鸣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④军事原因:大国争霸,各国都想富国强兵。
(2)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经济)(顺应了时代潮流,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具有决定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经济)(富民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事),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强兵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3)目的:顺应新的形势,巩固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它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5)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6)成功原因:①根本原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得到了秦孝公和人民的支持③改革的措施得力、方法得当④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⑤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7)商鞅个人悲剧的启示: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8)启示: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②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条件③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④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苦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9)商鞅最终惨死,但商鞅变法却成功,这并不矛盾。因为: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能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的主张及法令继续得以贯彻执行,这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的主要原因。
(10)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11)思想理论:法家思想
(12)评价他的“重刑”思想: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
(13)改革家应具备优秀品质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信念,改革必胜的信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信心),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14)商鞅变法对当今民主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①要把普法工作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使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②领导干部要学习法律,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不仅老百姓要知道法律,各级官员更要通晓法律③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应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5)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①决定性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能否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③改革者本人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是否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能否顺应民意⑤是否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在中考历史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答卷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时间紧,试题无法完成;材料解析题不懂得如何下手,丢分严重;问答题答题不全面等。其实,学生考试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离不开对开卷考试的忽视。平时对历史学科的复习功夫不到家,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认为到考试时再查看课本资料照样可以顺利过关,然而这种想法恰恰是问题的源头。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商、西周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禹传子,启继位,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3)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河南安阳)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5)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公元前221年结束。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6)启示:①明君兴国,暴君亡国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分封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春秋时期瓦解)
(1)目的:为巩固统治
(2)内容:周王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其亲属、功臣等,封他们做诸侯并世袭。诸侯须服从周王命令、纳贡,战时派兵随同作战。
(3)实质: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4)影响:①积极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②消极影响:地方权力很大,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和周王室衰微,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源)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4、战国七雄
①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②战国时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③战国时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齐)、长平之战(秦赵决战,从此东方无力抵御秦军进攻)④与战国有关的成语: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鸡鸣狗盗
5、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背景:①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统治,获得政治上的权利③思想原因:百家争鸣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④军事原因:大国争霸,各国都想富国强兵。
(2)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经济)(顺应了时代潮流,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具有决定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经济)(富民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事),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强兵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3)目的:顺应新的形势,巩固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它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5)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6)成功原因:①根本原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得到了秦孝公和人民的支持③改革的措施得力、方法得当④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⑤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7)商鞅个人悲剧的启示: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8)启示: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②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条件③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④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苦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9)商鞅最终惨死,但商鞅变法却成功,这并不矛盾。因为: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能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的主张及法令继续得以贯彻执行,这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的主要原因。
(10)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11)思想理论:法家思想
(12)评价他的“重刑”思想: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
(13)改革家应具备优秀品质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信念,改革必胜的信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信心),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14)商鞅变法对当今民主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①要把普法工作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使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②领导干部要学习法律,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不仅老百姓要知道法律,各级官员更要通晓法律③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应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5)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①决定性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能否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③改革者本人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是否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能否顺应民意⑤是否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