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粽子的历史演变/做法/儿童吃粽子禁忌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端午节的粽子也有各种形状的,有三角形、菱形和长方形的;口味也分为咸肉粽、甜红枣粽,诸如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本文带来粽子的历史演变、常见做法,以及小朋友端午吃粽子注意7大禁忌。
粽子的历史演变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介绍粽子的多样品种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曾赋《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一首,里面一句就是称赞九子粽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端午吃粽子注意7大禁忌
1、忌未熟先吃。包粽时,我们不要将粽包得太大,否则便难以将它弄熟。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对健康有损。
2、忌保存太久。已包好的粽比较好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比较好放于阴凉透风的地方。
3、忌大量进食。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需有克制,并且尽量趁热吃,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4、空腹不宜吃粽子。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
5、不宜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比较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6、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轻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7、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端午节吃粽子:粽子的历史演变/做法/儿童吃粽子禁忌
2019-01-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长晓终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小学英语单词手册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端午节的粽子也有各种形状的,有三角形、菱形和长方形的;口味也分为咸肉粽、甜红枣粽,诸如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本文带来粽子的历史演变、常见做法,以及小朋友端午吃粽子注意7大禁忌。
粽子的历史演变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介绍粽子的多样品种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曾赋《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一首,里面一句就是称赞九子粽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端午吃粽子注意7大禁忌
1、忌未熟先吃。包粽时,我们不要将粽包得太大,否则便难以将它弄熟。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对健康有损。
2、忌保存太久。已包好的粽比较好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比较好放于阴凉透风的地方。
3、忌大量进食。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需有克制,并且尽量趁热吃,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4、空腹不宜吃粽子。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
5、不宜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比较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6、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轻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7、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
延伸阅读:
校区分布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