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端午节历史: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众所周知,每年农历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投身泪罗江,而形成了一个节日。随后,端午节慢慢演变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影响范围辐射到了日本韩国等,其中韩国认为端午祭是他们的,为此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然而,近些年专家学者考证发现,端午节的来源有诸多疑问,下面摘选三条:(1)屈原这个人存不存在?为何只在《史记》中最先有记载,(2)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3)为何其他六国也吃粽子纪念楚国屈原,有道理吗?
关于端午祭的起源,近代诸多学者都有所考证,比如胡适、闻一多等,但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来源,历史烟云遮眼,是非难有定论。或许,通过端午节起源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可以管中窥豹。
第一个,春秋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载,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蔡邕描述了一段话,大意是:晋国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国登基了,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之歌》感悟晋文公,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唤,介子推拒不下山。后来重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山中。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由此,后人认为端午节最早是纪念介子推的。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清明节。
第二个,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此之前,没有屈原这个人物记载。据闻一多考证,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在此之前,屈原被楚王贬黜政治中心,相当于流放到了江南地区。
为此,楚国人驾驶小船,但却没能在波涛汹涌的泪罗江上找到屈原。由此,形成了赛龙舟。另外,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尸体,就投了米等很多食物。后来就形成了粽子。
第三个,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是楚国人,后来因为楚国要将他全家灭掉(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就逃到了吴国。后来和孙武成为好朋友,差点灭掉了楚国,并将楚平王尸体挖掘出来鞭尸。
吴王阖庐死后,吴王夫差即位。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斩草除根,但夫差一意孤行同意议和。随后,越国使用离间计,收买奸臣,最终夫差赐死伍子胥。
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来,放在都城东门上,看越军灭吴。夫差大怒,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后人由此端午纪念伍子胥。
第四个,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勾践,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和吴国争霸失败之后,在范蠡的辅佐下,经过卧薪尝胆,越国很快恢复实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恢复实力过程中,越国做了很多事,充满了阴谋和智慧。但有一条是: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这么做是不让吴国发觉越国练兵的动机。《越地传》中对此有记载。
由于勾践练兵采取的划龙舟的方式,而如今端午划龙舟比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因此有人说,端午这个节日,也是为纪念勾践而设立并沿袭的。
第五个,曹娥(130—143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遮天投江自杀。没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亲尸体浮出水面,世人惊奇。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曹娥父亲曹盱,在五月初五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
但不管哪种说法,曹娥都被神话了。曹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舜江被改为曹娥江,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还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为佐证。五月初五就变成纪念曹娥的节日了。
第六个,周处(236—297年)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人士,“浪子回头金不换”、“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讲的就是他。年少时,被称为“第三害”;后来努力向上,称为国之栋梁。
史称,在西晋时期,周处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工作勤勉,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等族叛乱,遇害于沙场。
值得重视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因此,有人认为现在的端午节,也是纪念周处。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众所周知,每年农历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投身泪罗江,而形成了一个节日。随后,端午节慢慢演变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影响范围辐射到了日本韩国等,其中韩国认为端午祭是他们的,为此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然而,近些年专家学者考证发现,端午节的来源有诸多疑问,下面摘选三条:(1)屈原这个人存不存在?为何只在《史记》中最先有记载,(2)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3)为何其他六国也吃粽子纪念楚国屈原,有道理吗?
关于端午祭的起源,近代诸多学者都有所考证,比如胡适、闻一多等,但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来源,历史烟云遮眼,是非难有定论。或许,通过端午节起源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可以管中窥豹。
第一个,春秋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载,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蔡邕描述了一段话,大意是:晋国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国登基了,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之歌》感悟晋文公,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唤,介子推拒不下山。后来重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山中。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由此,后人认为端午节最早是纪念介子推的。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清明节。
第二个,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此之前,没有屈原这个人物记载。据闻一多考证,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在此之前,屈原被楚王贬黜政治中心,相当于流放到了江南地区。
为此,楚国人驾驶小船,但却没能在波涛汹涌的泪罗江上找到屈原。由此,形成了赛龙舟。另外,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尸体,就投了米等很多食物。后来就形成了粽子。
第三个,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是楚国人,后来因为楚国要将他全家灭掉(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就逃到了吴国。后来和孙武成为好朋友,差点灭掉了楚国,并将楚平王尸体挖掘出来鞭尸。
吴王阖庐死后,吴王夫差即位。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斩草除根,但夫差一意孤行同意议和。随后,越国使用离间计,收买奸臣,最终夫差赐死伍子胥。
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来,放在都城东门上,看越军灭吴。夫差大怒,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后人由此端午纪念伍子胥。
第四个,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勾践,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和吴国争霸失败之后,在范蠡的辅佐下,经过卧薪尝胆,越国很快恢复实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恢复实力过程中,越国做了很多事,充满了阴谋和智慧。但有一条是: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这么做是不让吴国发觉越国练兵的动机。《越地传》中对此有记载。
由于勾践练兵采取的划龙舟的方式,而如今端午划龙舟比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因此有人说,端午这个节日,也是为纪念勾践而设立并沿袭的。
第五个,曹娥(130—143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遮天投江自杀。没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亲尸体浮出水面,世人惊奇。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曹娥父亲曹盱,在五月初五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
但不管哪种说法,曹娥都被神话了。曹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舜江被改为曹娥江,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还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为佐证。五月初五就变成纪念曹娥的节日了。
第六个,周处(236—297年)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人士,“浪子回头金不换”、“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讲的就是他。年少时,被称为“第三害”;后来努力向上,称为国之栋梁。
史称,在西晋时期,周处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工作勤勉,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等族叛乱,遇害于沙场。
值得重视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因此,有人认为现在的端午节,也是纪念周处。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