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主张提前学习,不鼓励抢跑,可是,总有不少家长会说:不抢跑不行啊,别的孩子都在跑。我们抢跑都不一定跑得赢。事实上,德国和美国也曾有抢跑的疯狂年代,为此,研究者还做了一些实验,结论是:抢跑,确实可以赢得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家庭教育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和学习。
“鸡娃”:指的是北上广深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 “给孩子打鸡血”,不停的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种培训打鸡血。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特别火的一张图片——
这个段子得到了很多共鸣,但我感到伤心,并且有深深的无力感。我真的看到了太多原本有很好教育理念、淡定的父母,变得越来越不淡定。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Fabrizio Zilibotti在2019年出版的《爱、金钱和孩子》的书中,试图用经济学分析父母育儿方式的改变:
他认为,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和投资回报率影响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当某个地区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很高,贫富差距又比较大,那么父母就更愿意把身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去,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鸡娃”行为。
我很认同这种解释,父母行为虽然从经济学方面解释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和儿童发展来分析,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今天我想好好说说这个代价。
抢跑的代价,德国美国都帮做过了实验。
这张图片相信能够得到很多人得到了共鸣。
很多爸妈一开始自己非常淡定,好好养育着孩子,可是身边同事开始给孩子报班了,就好像图片里本来坐着的观众,因为前排的人站了起来,也都坐不住了纷纷站了起来,并且晚站起来的还会特别懊悔,假如当初早一些给孩子报班,也许孩子就能上更好的小学。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第一排站起来本身就是不对的?也许有很多人会说,这个时候对和不对有什么重要呢,你如果傻傻的坐着,在后排就是看不到戏呀!
但是我想反问,今天第一排的只是站起来,没有人告诉他规则;明天他站到椅子上呢,大家依然默认,没有人告诉他规则;那会不会有一天,舞台被不守规则的观众彻底淹没呢?所有有人都再也看不到哪些精彩的表演了呢?
如果没有人关注什么是对的,那么总有一天剧院的观众都会遗忘其实看戏本来是应该坐着的。那些默默坚守规则的人不再相信有改变的可能,迫不得已离开剧场,剩下的只有自我痴迷者的狂欢。
今天我想做那个很傻很天真的呐喊者,告诉大家一些真实的学术研究数据,鸡血家长们依然可以坚持你认为对的方式,但是我只想陈述事实,“鸡娃”确实可以赢得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最近读到了2015年Peter Gray博士在《心理学今日》上发表的文章,题目为“早期的学科式训练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危害” 感慨颇深。我突然领悟到,其实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今天中国的阶段,并且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已经发现这个方向是极其错误的。
因此我想把结果告诉大家,不用等到我们的孩子到了20多岁之后才发现我们今天的做法是错误的,那个时候对于孩子的危害已经不可逆了。
现在改变,我们还来得及。
01.
提前教育的优势只能保持到4年级
但伤害却会伴随孩子一辈子
大约50年前,德国的政府支持了一场大规模比较试验,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社会也有激烈的讨论,是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科学习为目的。
当时德国研究者比较了50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与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
结果发现,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级,从4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
这个大规模实验也让德国政府紧急叫停了学前教育改革计划,要求所有的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中心,不得提前教授知识。
在美国,也有类似的实验。Marcon Rebecca研究了贫困地区的非洲裔美国家庭的343个孩子。这个群体的父母更加倾向于送孩子去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结果同样发现,这些孩子在前四年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到了四年级就出现了严重的成绩滑坡,从而导致他们社会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都比同龄人差。
在1967年David Weikart想要知道这些提前教育行为是否会对孩子有更长期的影响,于是他跟踪了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地区68个高度贫困的孩子。
这些孩子被分配在三种不同了类型的幼儿园。
A. 传统型:反对任何提前授课,以游戏为中心(与国内大部分公立幼儿园很接近);
B.混合型:有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实验中挑选的是高瞻课程High Scope,与国内很多私立或者国际幼儿园很接近),但是成人介入较多,孩子会在课堂中使用作业纸;
C.学科教授型:老师直接教学,有很多的作业,并且有考试(国内比较鸡血的私立幼儿园/幼儿培训机构,招生格外强调自己的小学名校录取率)。
研究发现,短期的影响与之前两个研究是一致的。C组的孩子在4年级之前,与AB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就消失了。当时的研究者对实验对象长期的追踪,分别在15岁和23岁的孩子情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在15岁和23岁已经无法区分这三组孩子之间学业的成就,但是在社交和情感能力上,C组与A、B两组孩子有显著的差异。
除此之外:
15岁的时候,C组“直接教授型”的孩子,比其他两组的孩子有更加明显的叛逆行为。在23岁的时候,这种区别更加明显。
C组孩子比其他两组的孩子与同龄人之间有更多的摩擦,并且更容易受挫和受到情感的伤害。
C组的孩子如果结婚了,在婚姻中更难寻找幸福。
更可怕的结果是C组孩子的犯罪率比其他两组高3倍,C组孩子的犯罪率高达39%其他两组的平均值为13.5%
可见,提前教育的优势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级左右,但造成的伤害却会影响深远……
02.
不要让你的中国式焦虑,废掉你的孩子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也许因为早期的学习体验影响了孩子后期的行为。我曾经在上海的电梯里听到过一个5岁孩子的心声,她说,“妈妈,我的脑子转不动了。”
这就是魔都“鸡血”孩子的真实写照,我很想告诉这个妈妈,你今天的努力如果只能让孩子赢4年,但是换来的是孩子对于学习一辈子的憎恨,你还愿意这么做吗?
作为教育者,我真的每天都在苦口婆心的规劝家长,幼儿园阶段,是人这一辈子犯错误成本最低的时候,孩子却没有机会自由游戏,与同伴打闹,发生争执并解决矛盾,而是机械化的按照成人的安排超前学习,只给他看人间最美好的一面,难道你是要等到他23岁,犯错误如此之高成本的时候再去体会吗?
那些本来做得很好的父母,在旁人鼓动下也开始鸡血,对错误麻木,甚至没有机会不参与,这才是让我最担忧的。
大家如果只是关注到了目前的短期收益,没有看到终局。如果到了孩子23岁的时候,再后悔,真的已经来不及了。
今天,我只想提早一些告诉你终局的样子,让你有机会重新反思今天的决定,也许你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千万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最后分享一段抖音上看到的鸡汤:
你要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要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遍,并且让我有机会与TA同行一段。
延伸阅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于抢跑的危害...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不主张提前学习,不鼓励抢跑,可是,总有不少家长会说:不抢跑不行啊,别的孩子都在跑。我们抢跑都不一定跑得赢。事实上,德国和美国也曾有抢跑的疯狂年代,为此,研究者还做了一些实验,结论是:抢跑,确实可以赢得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家庭教育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和学习。
“鸡娃”:指的是北上广深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 “给孩子打鸡血”,不停的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种培训打鸡血。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特别火的一张图片——
这个段子得到了很多共鸣,但我感到伤心,并且有深深的无力感。我真的看到了太多原本有很好教育理念、淡定的父母,变得越来越不淡定。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Fabrizio Zilibotti在2019年出版的《爱、金钱和孩子》的书中,试图用经济学分析父母育儿方式的改变:
他认为,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和投资回报率影响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当某个地区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很高,贫富差距又比较大,那么父母就更愿意把身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去,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鸡娃”行为。
我很认同这种解释,父母行为虽然从经济学方面解释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和儿童发展来分析,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今天我想好好说说这个代价。
抢跑的代价,德国美国都帮做过了实验。
这张图片相信能够得到很多人得到了共鸣。
很多爸妈一开始自己非常淡定,好好养育着孩子,可是身边同事开始给孩子报班了,就好像图片里本来坐着的观众,因为前排的人站了起来,也都坐不住了纷纷站了起来,并且晚站起来的还会特别懊悔,假如当初早一些给孩子报班,也许孩子就能上更好的小学。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第一排站起来本身就是不对的?也许有很多人会说,这个时候对和不对有什么重要呢,你如果傻傻的坐着,在后排就是看不到戏呀!
但是我想反问,今天第一排的只是站起来,没有人告诉他规则;明天他站到椅子上呢,大家依然默认,没有人告诉他规则;那会不会有一天,舞台被不守规则的观众彻底淹没呢?所有有人都再也看不到哪些精彩的表演了呢?
如果没有人关注什么是对的,那么总有一天剧院的观众都会遗忘其实看戏本来是应该坐着的。那些默默坚守规则的人不再相信有改变的可能,迫不得已离开剧场,剩下的只有自我痴迷者的狂欢。
今天我想做那个很傻很天真的呐喊者,告诉大家一些真实的学术研究数据,鸡血家长们依然可以坚持你认为对的方式,但是我只想陈述事实,“鸡娃”确实可以赢得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最近读到了2015年Peter Gray博士在《心理学今日》上发表的文章,题目为“早期的学科式训练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危害” 感慨颇深。我突然领悟到,其实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今天中国的阶段,并且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已经发现这个方向是极其错误的。
因此我想把结果告诉大家,不用等到我们的孩子到了20多岁之后才发现我们今天的做法是错误的,那个时候对于孩子的危害已经不可逆了。
现在改变,我们还来得及。
01.
提前教育的优势只能保持到4年级
但伤害却会伴随孩子一辈子
大约50年前,德国的政府支持了一场大规模比较试验,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社会也有激烈的讨论,是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科学习为目的。
当时德国研究者比较了50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与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
结果发现,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级,从4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
这个大规模实验也让德国政府紧急叫停了学前教育改革计划,要求所有的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中心,不得提前教授知识。
在美国,也有类似的实验。Marcon Rebecca研究了贫困地区的非洲裔美国家庭的343个孩子。这个群体的父母更加倾向于送孩子去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结果同样发现,这些孩子在前四年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到了四年级就出现了严重的成绩滑坡,从而导致他们社会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都比同龄人差。
在1967年David Weikart想要知道这些提前教育行为是否会对孩子有更长期的影响,于是他跟踪了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地区68个高度贫困的孩子。
这些孩子被分配在三种不同了类型的幼儿园。
A. 传统型:反对任何提前授课,以游戏为中心(与国内大部分公立幼儿园很接近);
B.混合型:有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实验中挑选的是高瞻课程High Scope,与国内很多私立或者国际幼儿园很接近),但是成人介入较多,孩子会在课堂中使用作业纸;
C.学科教授型:老师直接教学,有很多的作业,并且有考试(国内比较鸡血的私立幼儿园/幼儿培训机构,招生格外强调自己的小学名校录取率)。
研究发现,短期的影响与之前两个研究是一致的。C组的孩子在4年级之前,与AB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就消失了。当时的研究者对实验对象长期的追踪,分别在15岁和23岁的孩子情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在15岁和23岁已经无法区分这三组孩子之间学业的成就,但是在社交和情感能力上,C组与A、B两组孩子有显著的差异。
除此之外:
15岁的时候,C组“直接教授型”的孩子,比其他两组的孩子有更加明显的叛逆行为。在23岁的时候,这种区别更加明显。
C组孩子比其他两组的孩子与同龄人之间有更多的摩擦,并且更容易受挫和受到情感的伤害。
C组的孩子如果结婚了,在婚姻中更难寻找幸福。
更可怕的结果是C组孩子的犯罪率比其他两组高3倍,C组孩子的犯罪率高达39%其他两组的平均值为13.5%
可见,提前教育的优势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级左右,但造成的伤害却会影响深远……
02.
不要让你的中国式焦虑,废掉你的孩子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也许因为早期的学习体验影响了孩子后期的行为。我曾经在上海的电梯里听到过一个5岁孩子的心声,她说,“妈妈,我的脑子转不动了。”
这就是魔都“鸡血”孩子的真实写照,我很想告诉这个妈妈,你今天的努力如果只能让孩子赢4年,但是换来的是孩子对于学习一辈子的憎恨,你还愿意这么做吗?
作为教育者,我真的每天都在苦口婆心的规劝家长,幼儿园阶段,是人这一辈子犯错误成本最低的时候,孩子却没有机会自由游戏,与同伴打闹,发生争执并解决矛盾,而是机械化的按照成人的安排超前学习,只给他看人间最美好的一面,难道你是要等到他23岁,犯错误如此之高成本的时候再去体会吗?
那些本来做得很好的父母,在旁人鼓动下也开始鸡血,对错误麻木,甚至没有机会不参与,这才是让我最担忧的。
大家如果只是关注到了目前的短期收益,没有看到终局。如果到了孩子23岁的时候,再后悔,真的已经来不及了。
今天,我只想提早一些告诉你终局的样子,让你有机会重新反思今天的决定,也许你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千万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最后分享一段抖音上看到的鸡汤:
你要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要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遍,并且让我有机会与TA同行一段。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不主张提前学习,不鼓励抢跑,可是,总有不少家长会说:不抢跑不行啊,别的孩子都在跑。我们抢跑都不一定跑得赢。事实上,德国和美国也曾有抢跑的疯狂年代,为此,研究者还做了一些实验,结论是:抢跑,确实可以赢得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家庭教育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和学习。
“鸡娃”:指的是北上广深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 “给孩子打鸡血”,不停的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种培训打鸡血。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特别火的一张图片——
这个段子得到了很多共鸣,但我感到伤心,并且有深深的无力感。我真的看到了太多原本有很好教育理念、淡定的父母,变得越来越不淡定。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Fabrizio Zilibotti在2019年出版的《爱、金钱和孩子》的书中,试图用经济学分析父母育儿方式的改变:
他认为,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和投资回报率影响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当某个地区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很高,贫富差距又比较大,那么父母就更愿意把身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去,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鸡娃”行为。
我很认同这种解释,父母行为虽然从经济学方面解释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和儿童发展来分析,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今天我想好好说说这个代价。
抢跑的代价,德国美国都帮做过了实验。
这张图片相信能够得到很多人得到了共鸣。
很多爸妈一开始自己非常淡定,好好养育着孩子,可是身边同事开始给孩子报班了,就好像图片里本来坐着的观众,因为前排的人站了起来,也都坐不住了纷纷站了起来,并且晚站起来的还会特别懊悔,假如当初早一些给孩子报班,也许孩子就能上更好的小学。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第一排站起来本身就是不对的?也许有很多人会说,这个时候对和不对有什么重要呢,你如果傻傻的坐着,在后排就是看不到戏呀!
但是我想反问,今天第一排的只是站起来,没有人告诉他规则;明天他站到椅子上呢,大家依然默认,没有人告诉他规则;那会不会有一天,舞台被不守规则的观众彻底淹没呢?所有有人都再也看不到哪些精彩的表演了呢?
如果没有人关注什么是对的,那么总有一天剧院的观众都会遗忘其实看戏本来是应该坐着的。那些默默坚守规则的人不再相信有改变的可能,迫不得已离开剧场,剩下的只有自我痴迷者的狂欢。
今天我想做那个很傻很天真的呐喊者,告诉大家一些真实的学术研究数据,鸡血家长们依然可以坚持你认为对的方式,但是我只想陈述事实,“鸡娃”确实可以赢得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最近读到了2015年Peter Gray博士在《心理学今日》上发表的文章,题目为“早期的学科式训练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危害” 感慨颇深。我突然领悟到,其实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今天中国的阶段,并且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已经发现这个方向是极其错误的。
因此我想把结果告诉大家,不用等到我们的孩子到了20多岁之后才发现我们今天的做法是错误的,那个时候对于孩子的危害已经不可逆了。
现在改变,我们还来得及。
01.
提前教育的优势只能保持到4年级
但伤害却会伴随孩子一辈子
大约50年前,德国的政府支持了一场大规模比较试验,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社会也有激烈的讨论,是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科学习为目的。
当时德国研究者比较了50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与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
结果发现,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级,从4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
这个大规模实验也让德国政府紧急叫停了学前教育改革计划,要求所有的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中心,不得提前教授知识。
在美国,也有类似的实验。Marcon Rebecca研究了贫困地区的非洲裔美国家庭的343个孩子。这个群体的父母更加倾向于送孩子去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结果同样发现,这些孩子在前四年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到了四年级就出现了严重的成绩滑坡,从而导致他们社会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都比同龄人差。
在1967年David Weikart想要知道这些提前教育行为是否会对孩子有更长期的影响,于是他跟踪了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地区68个高度贫困的孩子。
这些孩子被分配在三种不同了类型的幼儿园。
A. 传统型:反对任何提前授课,以游戏为中心(与国内大部分公立幼儿园很接近);
B.混合型:有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实验中挑选的是高瞻课程High Scope,与国内很多私立或者国际幼儿园很接近),但是成人介入较多,孩子会在课堂中使用作业纸;
C.学科教授型:老师直接教学,有很多的作业,并且有考试(国内比较鸡血的私立幼儿园/幼儿培训机构,招生格外强调自己的小学名校录取率)。
研究发现,短期的影响与之前两个研究是一致的。C组的孩子在4年级之前,与AB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就消失了。当时的研究者对实验对象长期的追踪,分别在15岁和23岁的孩子情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在15岁和23岁已经无法区分这三组孩子之间学业的成就,但是在社交和情感能力上,C组与A、B两组孩子有显著的差异。
除此之外:
15岁的时候,C组“直接教授型”的孩子,比其他两组的孩子有更加明显的叛逆行为。在23岁的时候,这种区别更加明显。
C组孩子比其他两组的孩子与同龄人之间有更多的摩擦,并且更容易受挫和受到情感的伤害。
C组的孩子如果结婚了,在婚姻中更难寻找幸福。
更可怕的结果是C组孩子的犯罪率比其他两组高3倍,C组孩子的犯罪率高达39%其他两组的平均值为13.5%
可见,提前教育的优势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级左右,但造成的伤害却会影响深远……
02.
不要让你的中国式焦虑,废掉你的孩子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也许因为早期的学习体验影响了孩子后期的行为。我曾经在上海的电梯里听到过一个5岁孩子的心声,她说,“妈妈,我的脑子转不动了。”
这就是魔都“鸡血”孩子的真实写照,我很想告诉这个妈妈,你今天的努力如果只能让孩子赢4年,但是换来的是孩子对于学习一辈子的憎恨,你还愿意这么做吗?
作为教育者,我真的每天都在苦口婆心的规劝家长,幼儿园阶段,是人这一辈子犯错误成本最低的时候,孩子却没有机会自由游戏,与同伴打闹,发生争执并解决矛盾,而是机械化的按照成人的安排超前学习,只给他看人间最美好的一面,难道你是要等到他23岁,犯错误如此之高成本的时候再去体会吗?
那些本来做得很好的父母,在旁人鼓动下也开始鸡血,对错误麻木,甚至没有机会不参与,这才是让我最担忧的。
大家如果只是关注到了目前的短期收益,没有看到终局。如果到了孩子23岁的时候,再后悔,真的已经来不及了。
今天,我只想提早一些告诉你终局的样子,让你有机会重新反思今天的决定,也许你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千万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最后分享一段抖音上看到的鸡汤:
你要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要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遍,并且让我有机会与TA同行一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