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在文学作品中如梁山好汉般排出个座次来,虽然不乏人炒,但终究当不得真。而要在浩如烟海的二十世纪文学中仅仅挑出“十部小说”,其挂一漏万可想而知。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初中语文中考必考知识:20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中国小说,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如一位参与编选的同仁所说:“选出这十部小说的意义正在于让读者通过它们,回想起自己所读过的更多作品”,还望读者能体察这份“意在言外”的苦心,不以作品选择中的“独断”与“偏执”为责。
小说中的中国部分以《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小说百强”前十名为准;外国部分则参考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选编的《世纪之书》及蓝登书屋《世纪文库》编辑组评选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台湾王锡璋译),在选择时尽量考虑到已有中译本,且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
最后,在作品的评述里,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这一方面由于编辑的时间与篇幅所限;另一方面,简评的目的也绝不是要编一部“内容提要”大全,而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兴趣,直接阅读原著。
古人所谓“得鱼忘筌”,“见月忘指”。评述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真正的光芒来自名著自身“永恒的魅力”。
●中国部份:
1、《呐喊》鲁迅
鲁迅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作家与思想家。虽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小说,但他第一次被广大中国人所了解的仍然是那篇影响深远的《狂人日记》。从习医到从文,鲁迅完成了从对人的肉体的治疗到灵魂的解剖这一深刻的转换。
《呐喊》这部小说来自于他著名的“铁屋子”的寓言,其中收集了包括《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名作。从写作风格上说,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家,他的小说经历了从自白(《狂人日记》)到写实(《呐喊》)再到寓言(《故事新编》)的不同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鲁迅自己思想成熟与深刻之处。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已包涵了许多与现代派大师们(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深刻的相通之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鲁迅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仍然是这本《呐喊》。
2、《边城》沈从文
作为一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仿佛是一场“错位的游戏”。2、30年代,当这位“乡下孩子”来到城里,开始自己充满创作激情的文字生涯时。他的许多早期作品却由于不符合当时各种文学流派与圈子的胃口而被某些“文化名流”讥讽和嘲笑。当他走向成熟的作品终于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并“感到自己正在掌握属于我自己的写作方式”时,又被迫搁下了手中的笔,而在另一个自己从未想到的领域里赢得了社会与时代的承认──在今天,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内的权威著作。
沈从文的“再发现”是在70年代,此后他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而他那纯净而明亮的笔触也在消除了“历史的误读”后,向读者呈现出一颗纯朴、宽厚而温和的灵魂。
3、《骆驼祥子》老舍
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从影视或戏剧等改编作品中了解老舍的作品。但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老舍小说的真正特色:语言与场景描写,已经不太容易从改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所讲述的似乎仅仅是一个“时代与爱情”悲剧,然而只有真正接触到他的小说后,你才能感觉到老舍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看似平静得甚至单调的叙述里,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平民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拉开……
对于许多人来说,“名著”似乎是这样一种东西,只需要看看改编的作品、甚至读读教科书里的内容提要就够了。
“名著”的悲哀也正在于这里。
4、《传奇》张爱玲
张爱玲自己就是一个传奇:她传奇般的崛起;传奇般的文学生涯;传奇般的衣着打扮与生活方式;传奇般的爱情……
然而,在她的小说里,一切却又显得那么平常:平平淡淡的家庭;平平淡淡的日子;平平淡淡生活琐事与平平淡淡的小悲小欢。在这一切后边,真正独特的是对世界的感受与用文字把种种感受表达出来的天赋,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
在那个充斥着“鸳鸯蝴蝶”的时代里,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本来也很容易变成一只只朝不保夕的蝴蝶,然而,当时代的喧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散时,张爱玲笔下的那些“小小的”悲欢离合却顽强地闪动着自己美丽的光泽。
1996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她的去世开启了人们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张爱玲的作品开始重新出版,在这些来自过去时光的文字,我们再次感受到张爱玲的优美与遗憾──正如她在自己的一部作品序里曾引用的:“此情待可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围城》钱钟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80年代开始的“钱钟书热”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钱钟书的这本小说。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学者,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流传在小范围内。
这也正符合他本人所说的,学术本来说是三五“素心人”的事。尽管在他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钱钟书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叹,但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钱钟书”这个名字仍然紧紧地与小说《围城》联系在一起。
假如以小说类型来划分的话,《围城》大概可以划入“文人小说”这一类。书中最突出的是作者机敏的才华、诙谐幽默的描述与随处可见、令人叫绝的比喻。这类小说在中国尚无传统,但熟悉英美文学的读者不难在17、18世纪一些优秀的随笔和散文作品中发现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知识与智慧”的闪光点。
6、《子夜》茅盾
茅盾的作品以描述“大时代”、“大场景”著称。与二十世纪以来注重心理描写,叙事结构的现代派不同。茅盾创作里所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左拉或巴尔扎克式的“古典式雄心”,那就是试图在小说里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种“社会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方式,在今天很容易遭到深受“现代风格”影响的读者与研究者的忽略与批评。但作为一部小说而言,茅盾的《子夜》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他自己理想的高度。
在某些时候,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口味跟“时尚”有着莫名其妙的相似之处:
那就是不知什么时候,最“传统”、“古典”的,又会重新流行起来,并被人“解读”出更多的内涵与意义。在那个时候,也许批评家们会找到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子夜》来。
7、《台北人》白先勇
在白先勇开始自己的小说写作之前,人们知道得更多的是“高干子弟”、白祟禧的儿子白先勇,在近半个世纪的辛勤笔耕之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小说家,《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和《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
作为一名作家,白先勇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那种直面人生的勇气。虽然由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白先通应该更加了解与熟悉那种“夜夜笙歌”、“醇酒美人”的生活,也描写了不少(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但他更加关注的是人性深处与生活表象后面的实质。这种深沉的反思使得白先勇的许多作品中都带有一种悲怆与沉郁的情怀。
也正是这种深度造就了白先勇在当代汉语文学中旁人难以取代的位置。
8、《家》巴金
与许多“专业作家”不同的是,作为作家的巴金首先是一个思想者。就在动笔创作第一篇小说之前,作为“人”的巴金已经痛苦而真诚地对人生、对社会思索和尝试了很多很多……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这种长期而执著的思索为巴金带来了两项别人难以企及的财富:独立与激情。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人来说,巴金在一生中都从未失去过思想的独立与投入生活的热情。这两项特征体现在作品里,使得巴金的小说既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又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巴金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自己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其中角色的经历而痛苦、高兴,甚至痛哭失声(大意)。
甚至在今天回过头读巴金的小说,许多读者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情感的漩涡”,巴金小说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9、《呼兰河传》萧红
在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眼里,萧红的才华已是公认的,今天的读者再读萧红的却不太多,这也许与她的早逝有关。对于许多文学研究者来说,萧红的意义在于她展现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的潜质,这就使得人们不能不更为她自身悲惨的命运而感慨。
即使以文学的眼光而论,萧红短短的一生,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的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曾有专家特别推荐的《马伯乐》等等。
10、《老残游记》刘鄂
坦率地说,我不明白这本小说为什么会入选前十名。也许需要在本世纪内创作的白话小说(指传统小说中的“白话小说”一类)里选一个代表,即便如此,也未必没有别的选择。
延伸阅读: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20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中国小说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在文学作品中如梁山好汉般排出个座次来,虽然不乏人炒,但终究当不得真。而要在浩如烟海的二十世纪文学中仅仅挑出“十部小说”,其挂一漏万可想而知。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初中语文中考必考知识:20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中国小说,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如一位参与编选的同仁所说:“选出这十部小说的意义正在于让读者通过它们,回想起自己所读过的更多作品”,还望读者能体察这份“意在言外”的苦心,不以作品选择中的“独断”与“偏执”为责。
小说中的中国部分以《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小说百强”前十名为准;外国部分则参考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选编的《世纪之书》及蓝登书屋《世纪文库》编辑组评选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台湾王锡璋译),在选择时尽量考虑到已有中译本,且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
最后,在作品的评述里,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这一方面由于编辑的时间与篇幅所限;另一方面,简评的目的也绝不是要编一部“内容提要”大全,而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兴趣,直接阅读原著。
古人所谓“得鱼忘筌”,“见月忘指”。评述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真正的光芒来自名著自身“永恒的魅力”。
●中国部份:
1、《呐喊》鲁迅
鲁迅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作家与思想家。虽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小说,但他第一次被广大中国人所了解的仍然是那篇影响深远的《狂人日记》。从习医到从文,鲁迅完成了从对人的肉体的治疗到灵魂的解剖这一深刻的转换。
《呐喊》这部小说来自于他著名的“铁屋子”的寓言,其中收集了包括《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名作。从写作风格上说,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家,他的小说经历了从自白(《狂人日记》)到写实(《呐喊》)再到寓言(《故事新编》)的不同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鲁迅自己思想成熟与深刻之处。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已包涵了许多与现代派大师们(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深刻的相通之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鲁迅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仍然是这本《呐喊》。
2、《边城》沈从文
作为一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仿佛是一场“错位的游戏”。2、30年代,当这位“乡下孩子”来到城里,开始自己充满创作激情的文字生涯时。他的许多早期作品却由于不符合当时各种文学流派与圈子的胃口而被某些“文化名流”讥讽和嘲笑。当他走向成熟的作品终于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并“感到自己正在掌握属于我自己的写作方式”时,又被迫搁下了手中的笔,而在另一个自己从未想到的领域里赢得了社会与时代的承认──在今天,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内的权威著作。
沈从文的“再发现”是在70年代,此后他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而他那纯净而明亮的笔触也在消除了“历史的误读”后,向读者呈现出一颗纯朴、宽厚而温和的灵魂。
3、《骆驼祥子》老舍
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从影视或戏剧等改编作品中了解老舍的作品。但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老舍小说的真正特色:语言与场景描写,已经不太容易从改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所讲述的似乎仅仅是一个“时代与爱情”悲剧,然而只有真正接触到他的小说后,你才能感觉到老舍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看似平静得甚至单调的叙述里,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平民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拉开……
对于许多人来说,“名著”似乎是这样一种东西,只需要看看改编的作品、甚至读读教科书里的内容提要就够了。
“名著”的悲哀也正在于这里。
4、《传奇》张爱玲
张爱玲自己就是一个传奇:她传奇般的崛起;传奇般的文学生涯;传奇般的衣着打扮与生活方式;传奇般的爱情……
然而,在她的小说里,一切却又显得那么平常:平平淡淡的家庭;平平淡淡的日子;平平淡淡生活琐事与平平淡淡的小悲小欢。在这一切后边,真正独特的是对世界的感受与用文字把种种感受表达出来的天赋,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
在那个充斥着“鸳鸯蝴蝶”的时代里,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本来也很容易变成一只只朝不保夕的蝴蝶,然而,当时代的喧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散时,张爱玲笔下的那些“小小的”悲欢离合却顽强地闪动着自己美丽的光泽。
1996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她的去世开启了人们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张爱玲的作品开始重新出版,在这些来自过去时光的文字,我们再次感受到张爱玲的优美与遗憾──正如她在自己的一部作品序里曾引用的:“此情待可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围城》钱钟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80年代开始的“钱钟书热”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钱钟书的这本小说。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学者,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流传在小范围内。
这也正符合他本人所说的,学术本来说是三五“素心人”的事。尽管在他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钱钟书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叹,但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钱钟书”这个名字仍然紧紧地与小说《围城》联系在一起。
假如以小说类型来划分的话,《围城》大概可以划入“文人小说”这一类。书中最突出的是作者机敏的才华、诙谐幽默的描述与随处可见、令人叫绝的比喻。这类小说在中国尚无传统,但熟悉英美文学的读者不难在17、18世纪一些优秀的随笔和散文作品中发现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知识与智慧”的闪光点。
6、《子夜》茅盾
茅盾的作品以描述“大时代”、“大场景”著称。与二十世纪以来注重心理描写,叙事结构的现代派不同。茅盾创作里所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左拉或巴尔扎克式的“古典式雄心”,那就是试图在小说里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种“社会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方式,在今天很容易遭到深受“现代风格”影响的读者与研究者的忽略与批评。但作为一部小说而言,茅盾的《子夜》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他自己理想的高度。
在某些时候,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口味跟“时尚”有着莫名其妙的相似之处:
那就是不知什么时候,最“传统”、“古典”的,又会重新流行起来,并被人“解读”出更多的内涵与意义。在那个时候,也许批评家们会找到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子夜》来。
7、《台北人》白先勇
在白先勇开始自己的小说写作之前,人们知道得更多的是“高干子弟”、白祟禧的儿子白先勇,在近半个世纪的辛勤笔耕之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小说家,《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和《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
作为一名作家,白先勇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那种直面人生的勇气。虽然由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白先通应该更加了解与熟悉那种“夜夜笙歌”、“醇酒美人”的生活,也描写了不少(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但他更加关注的是人性深处与生活表象后面的实质。这种深沉的反思使得白先勇的许多作品中都带有一种悲怆与沉郁的情怀。
也正是这种深度造就了白先勇在当代汉语文学中旁人难以取代的位置。
8、《家》巴金
与许多“专业作家”不同的是,作为作家的巴金首先是一个思想者。就在动笔创作第一篇小说之前,作为“人”的巴金已经痛苦而真诚地对人生、对社会思索和尝试了很多很多……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这种长期而执著的思索为巴金带来了两项别人难以企及的财富:独立与激情。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人来说,巴金在一生中都从未失去过思想的独立与投入生活的热情。这两项特征体现在作品里,使得巴金的小说既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又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巴金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自己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其中角色的经历而痛苦、高兴,甚至痛哭失声(大意)。
甚至在今天回过头读巴金的小说,许多读者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情感的漩涡”,巴金小说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9、《呼兰河传》萧红
在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眼里,萧红的才华已是公认的,今天的读者再读萧红的却不太多,这也许与她的早逝有关。对于许多文学研究者来说,萧红的意义在于她展现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的潜质,这就使得人们不能不更为她自身悲惨的命运而感慨。
即使以文学的眼光而论,萧红短短的一生,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的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曾有专家特别推荐的《马伯乐》等等。
10、《老残游记》刘鄂
坦率地说,我不明白这本小说为什么会入选前十名。也许需要在本世纪内创作的白话小说(指传统小说中的“白话小说”一类)里选一个代表,即便如此,也未必没有别的选择。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在文学作品中如梁山好汉般排出个座次来,虽然不乏人炒,但终究当不得真。而要在浩如烟海的二十世纪文学中仅仅挑出“十部小说”,其挂一漏万可想而知。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初中语文中考必考知识:20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中国小说,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如一位参与编选的同仁所说:“选出这十部小说的意义正在于让读者通过它们,回想起自己所读过的更多作品”,还望读者能体察这份“意在言外”的苦心,不以作品选择中的“独断”与“偏执”为责。
小说中的中国部分以《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小说百强”前十名为准;外国部分则参考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选编的《世纪之书》及蓝登书屋《世纪文库》编辑组评选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台湾王锡璋译),在选择时尽量考虑到已有中译本,且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
最后,在作品的评述里,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这一方面由于编辑的时间与篇幅所限;另一方面,简评的目的也绝不是要编一部“内容提要”大全,而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兴趣,直接阅读原著。
古人所谓“得鱼忘筌”,“见月忘指”。评述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真正的光芒来自名著自身“永恒的魅力”。
●中国部份:
1、《呐喊》鲁迅
鲁迅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作家与思想家。虽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小说,但他第一次被广大中国人所了解的仍然是那篇影响深远的《狂人日记》。从习医到从文,鲁迅完成了从对人的肉体的治疗到灵魂的解剖这一深刻的转换。
《呐喊》这部小说来自于他著名的“铁屋子”的寓言,其中收集了包括《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名作。从写作风格上说,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家,他的小说经历了从自白(《狂人日记》)到写实(《呐喊》)再到寓言(《故事新编》)的不同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鲁迅自己思想成熟与深刻之处。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已包涵了许多与现代派大师们(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深刻的相通之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鲁迅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仍然是这本《呐喊》。
2、《边城》沈从文
作为一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仿佛是一场“错位的游戏”。2、30年代,当这位“乡下孩子”来到城里,开始自己充满创作激情的文字生涯时。他的许多早期作品却由于不符合当时各种文学流派与圈子的胃口而被某些“文化名流”讥讽和嘲笑。当他走向成熟的作品终于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并“感到自己正在掌握属于我自己的写作方式”时,又被迫搁下了手中的笔,而在另一个自己从未想到的领域里赢得了社会与时代的承认──在今天,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内的权威著作。
沈从文的“再发现”是在70年代,此后他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而他那纯净而明亮的笔触也在消除了“历史的误读”后,向读者呈现出一颗纯朴、宽厚而温和的灵魂。
3、《骆驼祥子》老舍
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从影视或戏剧等改编作品中了解老舍的作品。但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老舍小说的真正特色:语言与场景描写,已经不太容易从改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所讲述的似乎仅仅是一个“时代与爱情”悲剧,然而只有真正接触到他的小说后,你才能感觉到老舍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看似平静得甚至单调的叙述里,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平民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拉开……
对于许多人来说,“名著”似乎是这样一种东西,只需要看看改编的作品、甚至读读教科书里的内容提要就够了。
“名著”的悲哀也正在于这里。
4、《传奇》张爱玲
张爱玲自己就是一个传奇:她传奇般的崛起;传奇般的文学生涯;传奇般的衣着打扮与生活方式;传奇般的爱情……
然而,在她的小说里,一切却又显得那么平常:平平淡淡的家庭;平平淡淡的日子;平平淡淡生活琐事与平平淡淡的小悲小欢。在这一切后边,真正独特的是对世界的感受与用文字把种种感受表达出来的天赋,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
在那个充斥着“鸳鸯蝴蝶”的时代里,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本来也很容易变成一只只朝不保夕的蝴蝶,然而,当时代的喧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散时,张爱玲笔下的那些“小小的”悲欢离合却顽强地闪动着自己美丽的光泽。
1996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她的去世开启了人们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张爱玲的作品开始重新出版,在这些来自过去时光的文字,我们再次感受到张爱玲的优美与遗憾──正如她在自己的一部作品序里曾引用的:“此情待可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围城》钱钟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80年代开始的“钱钟书热”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钱钟书的这本小说。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学者,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流传在小范围内。
这也正符合他本人所说的,学术本来说是三五“素心人”的事。尽管在他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钱钟书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叹,但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钱钟书”这个名字仍然紧紧地与小说《围城》联系在一起。
假如以小说类型来划分的话,《围城》大概可以划入“文人小说”这一类。书中最突出的是作者机敏的才华、诙谐幽默的描述与随处可见、令人叫绝的比喻。这类小说在中国尚无传统,但熟悉英美文学的读者不难在17、18世纪一些优秀的随笔和散文作品中发现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知识与智慧”的闪光点。
6、《子夜》茅盾
茅盾的作品以描述“大时代”、“大场景”著称。与二十世纪以来注重心理描写,叙事结构的现代派不同。茅盾创作里所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左拉或巴尔扎克式的“古典式雄心”,那就是试图在小说里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种“社会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方式,在今天很容易遭到深受“现代风格”影响的读者与研究者的忽略与批评。但作为一部小说而言,茅盾的《子夜》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他自己理想的高度。
在某些时候,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口味跟“时尚”有着莫名其妙的相似之处:
那就是不知什么时候,最“传统”、“古典”的,又会重新流行起来,并被人“解读”出更多的内涵与意义。在那个时候,也许批评家们会找到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子夜》来。
7、《台北人》白先勇
在白先勇开始自己的小说写作之前,人们知道得更多的是“高干子弟”、白祟禧的儿子白先勇,在近半个世纪的辛勤笔耕之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小说家,《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和《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
作为一名作家,白先勇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那种直面人生的勇气。虽然由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白先通应该更加了解与熟悉那种“夜夜笙歌”、“醇酒美人”的生活,也描写了不少(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但他更加关注的是人性深处与生活表象后面的实质。这种深沉的反思使得白先勇的许多作品中都带有一种悲怆与沉郁的情怀。
也正是这种深度造就了白先勇在当代汉语文学中旁人难以取代的位置。
8、《家》巴金
与许多“专业作家”不同的是,作为作家的巴金首先是一个思想者。就在动笔创作第一篇小说之前,作为“人”的巴金已经痛苦而真诚地对人生、对社会思索和尝试了很多很多……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这种长期而执著的思索为巴金带来了两项别人难以企及的财富:独立与激情。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人来说,巴金在一生中都从未失去过思想的独立与投入生活的热情。这两项特征体现在作品里,使得巴金的小说既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又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巴金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自己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其中角色的经历而痛苦、高兴,甚至痛哭失声(大意)。
甚至在今天回过头读巴金的小说,许多读者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情感的漩涡”,巴金小说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9、《呼兰河传》萧红
在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眼里,萧红的才华已是公认的,今天的读者再读萧红的却不太多,这也许与她的早逝有关。对于许多文学研究者来说,萧红的意义在于她展现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的潜质,这就使得人们不能不更为她自身悲惨的命运而感慨。
即使以文学的眼光而论,萧红短短的一生,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的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曾有专家特别推荐的《马伯乐》等等。
10、《老残游记》刘鄂
坦率地说,我不明白这本小说为什么会入选前十名。也许需要在本世纪内创作的白话小说(指传统小说中的“白话小说”一类)里选一个代表,即便如此,也未必没有别的选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