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25周年诞辰: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精神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要有精神,它是国本;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什么是中国精神?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所洋溢的中国精神,扣人心弦、催人奋进。
深厚的爱国情怀
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支撑他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属蓄积于胸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毛泽东诗词在文化取向上凸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伟大历程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又赋予了具有时代意味的精神内涵。在毛泽东吟咏祖国河山的诗作中,这种爱国情怀表现得既直接又生动。“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他既乐山又乐水。毛泽东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昆仑山“横空出世”,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毛泽东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他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他欣赏“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自然雅趣,赞美“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烟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气壮山河的诗句,使人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敬意,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深沉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自古就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不朽精神。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地主重重压迫”“遍地哀鸿满城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始终忧虑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大众的命运,忧患意识是毛泽东奋斗精神的不竭动力。
少年毛泽东读过《支那瓜分之命运》一书,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使他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毛泽东是“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1915年他的同窗易昌陶不幸病逝,毛泽东为他写有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毛泽东借悼亡以消心中块垒,强烈地抒发了一个热血男儿忧国忧民之志。1925年,“独立寒秋”中的毛泽东,置身于充满生机的山川,再反观军阀割据、危机四伏、民生多艰,忧患意识促使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振聋发聩的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流露出其将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英雄使命与宏大抱负。1927年春,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吟成苍凉沉郁的《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苍凉心情。
1934年夏天,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败,在关乎红军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写下《清平乐·会昌》,表达了他内心的抑郁和焦虑。正如他后来解释诗中“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时所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1935年2月写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第一首作品。遵义会议扭转了毛泽东个人的人生境遇,但这首作品却显得极其苍凉凝重,因为他深知“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执着的革命精神
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激发了毛泽东昂扬的报国之志。在1919年7月《湘江评论》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认为到了近代,“强权者,贵族,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因此“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面对“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社会现实,他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决心把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1918年4月,新民学会创办时,其目的在于“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和风俗”。1921年初,毛泽东将其变成“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不仅成为新民学会的宗旨,也成为毛泽东的毕生追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毛泽东一生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他不断从一个“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青年,变成“唤起工农千百万”“霹雳一声暴动”“横扫千军如卷席”“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成就了千秋伟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由此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这一伟大实践也催生了毛泽东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博大的天下胸怀
《礼记·孔子闲居》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具有谋划大局、创造大局、驾驭大局的过人胆略。毛泽东诗词给人的印象总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不管是写自然景观,写动物姿态,还是写社会实践,都充分表现出毛泽东的宏大气魄和阳刚之气。在《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寥寥数语,就把幅员辽阔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几个人物,就把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
毛泽东从不沉湎于纯粹个人的爱恨情仇去寻求创作灵感,而是始终以一个旧世界改造者和新世界创造者的姿态审视和观照一切。毛泽东不少诗句中带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是指他本人。但在很多诗句当中,如“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我失骄杨君失柳”,“我”不光是作者本人,“我”既是个体,也是群体。而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到长城非好汉”“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些诗句中,“小我”已融入到革命洪流的“大我”之中。诗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被毛泽东升华为小我与大我,有我与无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倚天抽剑,要把昆仑山劈成三截,原先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后来毛泽东说:“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的命运,也关注全人类的前途。他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使革命精神浸透了深厚的民族底蕴,又使民族精神充满了博大的世界情怀。
积极乐观的心态
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是敌强我弱,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从不悲观、从不气馁。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他这样描述必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是何等的豪迈!又是何等的乐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年轻时写的一首诗中的残句,他后来曾多次提到这句诗,用以表达自己的乐观和坚定。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面对艰难困苦,毛泽东傲视万物,雄视寰宇。“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沉稳持重。“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乐观心态和必胜信念激发出无穷力量,使毛泽东坚定执着、勇往直前。毛泽东的自信绝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源于他对历史潮流的深刻把握与积极响应,源于他对社会矛盾的深入分析和精确判断,源于他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坚决维护,源于他对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他那句“当着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至今还在深刻地激励着我们。
当毛泽东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改革与创新便成为他奋斗人生的主旋律。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业,使中国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毛泽东诗词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宏伟史诗,而毛泽东诗词本身也是改革创新的直接产物。
毛泽东诗词评史则对历史有新看法,论人则对人物有新见识,写物则对物象有新寓意,记事则对事件有新视角,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奇葩。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毛泽东125周年诞辰: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精神
2018-11-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长晓终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小学英语单词手册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要有精神,它是国本;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什么是中国精神?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所洋溢的中国精神,扣人心弦、催人奋进。
深厚的爱国情怀
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支撑他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属蓄积于胸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毛泽东诗词在文化取向上凸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伟大历程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又赋予了具有时代意味的精神内涵。在毛泽东吟咏祖国河山的诗作中,这种爱国情怀表现得既直接又生动。“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他既乐山又乐水。毛泽东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昆仑山“横空出世”,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毛泽东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他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他欣赏“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自然雅趣,赞美“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烟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气壮山河的诗句,使人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敬意,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深沉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自古就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不朽精神。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地主重重压迫”“遍地哀鸿满城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始终忧虑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大众的命运,忧患意识是毛泽东奋斗精神的不竭动力。
少年毛泽东读过《支那瓜分之命运》一书,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使他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毛泽东是“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1915年他的同窗易昌陶不幸病逝,毛泽东为他写有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毛泽东借悼亡以消心中块垒,强烈地抒发了一个热血男儿忧国忧民之志。1925年,“独立寒秋”中的毛泽东,置身于充满生机的山川,再反观军阀割据、危机四伏、民生多艰,忧患意识促使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振聋发聩的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流露出其将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英雄使命与宏大抱负。1927年春,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吟成苍凉沉郁的《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苍凉心情。
1934年夏天,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败,在关乎红军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写下《清平乐·会昌》,表达了他内心的抑郁和焦虑。正如他后来解释诗中“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时所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1935年2月写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第一首作品。遵义会议扭转了毛泽东个人的人生境遇,但这首作品却显得极其苍凉凝重,因为他深知“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执着的革命精神
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激发了毛泽东昂扬的报国之志。在1919年7月《湘江评论》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认为到了近代,“强权者,贵族,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因此“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面对“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社会现实,他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决心把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1918年4月,新民学会创办时,其目的在于“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和风俗”。1921年初,毛泽东将其变成“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不仅成为新民学会的宗旨,也成为毛泽东的毕生追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毛泽东一生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他不断从一个“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青年,变成“唤起工农千百万”“霹雳一声暴动”“横扫千军如卷席”“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成就了千秋伟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由此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这一伟大实践也催生了毛泽东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博大的天下胸怀
《礼记·孔子闲居》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具有谋划大局、创造大局、驾驭大局的过人胆略。毛泽东诗词给人的印象总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不管是写自然景观,写动物姿态,还是写社会实践,都充分表现出毛泽东的宏大气魄和阳刚之气。在《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寥寥数语,就把幅员辽阔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几个人物,就把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
毛泽东从不沉湎于纯粹个人的爱恨情仇去寻求创作灵感,而是始终以一个旧世界改造者和新世界创造者的姿态审视和观照一切。毛泽东不少诗句中带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是指他本人。但在很多诗句当中,如“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我失骄杨君失柳”,“我”不光是作者本人,“我”既是个体,也是群体。而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到长城非好汉”“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些诗句中,“小我”已融入到革命洪流的“大我”之中。诗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被毛泽东升华为小我与大我,有我与无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倚天抽剑,要把昆仑山劈成三截,原先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后来毛泽东说:“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的命运,也关注全人类的前途。他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使革命精神浸透了深厚的民族底蕴,又使民族精神充满了博大的世界情怀。
积极乐观的心态
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是敌强我弱,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从不悲观、从不气馁。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他这样描述必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是何等的豪迈!又是何等的乐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年轻时写的一首诗中的残句,他后来曾多次提到这句诗,用以表达自己的乐观和坚定。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面对艰难困苦,毛泽东傲视万物,雄视寰宇。“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沉稳持重。“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乐观心态和必胜信念激发出无穷力量,使毛泽东坚定执着、勇往直前。毛泽东的自信绝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源于他对历史潮流的深刻把握与积极响应,源于他对社会矛盾的深入分析和精确判断,源于他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坚决维护,源于他对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他那句“当着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至今还在深刻地激励着我们。
当毛泽东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改革与创新便成为他奋斗人生的主旋律。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业,使中国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毛泽东诗词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宏伟史诗,而毛泽东诗词本身也是改革创新的直接产物。
毛泽东诗词评史则对历史有新看法,论人则对人物有新见识,写物则对物象有新寓意,记事则对事件有新视角,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奇葩。
延伸阅读:
校区分布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