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什么”,真是一个神奇的词。它就像一个调频器,帮助脑回路跟大人不在一个频道的孩子,与动不动就误会责怪孩子的大人,调到一个频道。同频了,理解了,你会发现,天下其实很少熊孩子。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家里就能少一个熊孩子。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想和各位家长聊一聊,是,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01
最近,孩子放暑假了,外公外婆带着小表弟,来家里玩。
1岁半小表弟,正处于探索欲爆棚的阶段,一来到我们家,看到各种新鲜的东西,就东摸摸西瞧瞧。
有时候表弟把东西砸了,娇娇就会上前阻止:
“你这个家伙,看你在干什么?”
然后一把将表弟拉开。
外公外婆也会忍不住凶孩子,说:
“表弟那么小就不能由着他吗?”
两个小孩间这样的拉锯,持续了好几天。
现在表弟一看到孩子靠近,就开始条件性反射——大叫,估计也是一种防备,怕姐姐又来阻止他做些什么。
一天,我回到家,刚一进门,就听到表弟撕心裂肺的哭声。
只看见孩子和表弟都坐在地上,背对着我。
孩子左手抱着表弟,右手好像在抓表弟的头。
正在厨房忙活的外婆听到声音,一边跑过去一边大骂:
“你这个熊孩子,又把表弟弄哭干嘛?还把他摔倒在地上,你一点做姐姐的样子都没有!”
这一回,孩子哭了,哇哇大哭。
等我跑过去一看,表弟的嘴巴附近都是黏糊糊的鼻涕,地上放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巾。
我瞬间能推理出事情的原委了。
我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问了一句:
“你为什么会跟表弟两个人都坐在地上啊?”
“刚刚他的鼻涕都要流到嘴里了,我想用纸巾帮他擦,但他老是不愿意,我就抓住他啊。”
果真,我的推测是对的。
孩子这次不是在阻止或欺负表弟,而是想帮助表弟,只是方式还是不太温和而已。
有时候,大人多问一句“为什么”,就能搞清楚一个熊孩子捣蛋背后的原因,就能化解一场因不理解而造成的误会。
这样的误会,分量可不小。
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误会,被打骂,被孤立,不被接受,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可能真的就被逼成一个熊孩子。
熊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经常会藏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原因和动机。
在开始斥责和打骂之前,多问一句“为什么”,
得到的答案,有时会让你更加疼爱和珍惜眼前这个差点被定义为“熊孩子”的小人儿。
02
他其实不“熊”
只是脑回路跟大人不一样
两年前,闺蜜给我分享的一个故事,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那时候,做幼师的她刚刚接手新一届小班的孩子。
一个月下来,她发现一个名叫小优的女孩子,看着斯斯文文,但有一个毛病:
经常拿教室里的东西,一把丢在其他小朋友的背后。
布娃娃、彩色笔、小水杯……
教师里的各种教具、玩具、生活用品都被她拿过了,有时候甚至还拿门外的鞋子。
她经常把物品搞得东一个西一个,她丢东西到别人背后时也经常吓着别人。
不论闺蜜怎样跟她说,这样是不对的,不能乱丢东西,她还是改不过来。
一次, 闺蜜在教全班小朋友怎样玩丢手绢的游戏,问大家:
“有谁知道怎么玩这个游戏吗?”
全班鸦雀无声,过了一小会,一个弱弱的声音传了出来,原来是小优:
“我玩过,就是把一个东西放在小朋友的背后,然后那个小朋友就来追我。”
闺蜜很开心有人会玩这个游戏,接着说:
“你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呀?”
接着,小优就去玩具区拿了一个洋娃娃,很熟练地一把丢在一个小朋友的背后。
那一瞬间,闺蜜觉得小优丢洋娃娃的动作非常眼熟,仔细一想,原来是平时她乱丢东西时的样子。
受过幼儿心理教育的她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小优平时乱丢东西,是有原因的。
游戏结束后,她找到小优,蹲下来问她:
“小优,你之前老是拿东西丢在别人背后,是为什么呀?”
“因为我想跟小朋友们玩。”
“是想跟小朋友们玩丢手绢的游戏吗?”
“是的,我丢了个东西在他们后面,但他们都不来追我,是不是他们不想跟我玩?”
“不是的,大家都想跟你玩,只是他们还不懂怎么玩这个游戏。
他们不知道你丢个玩具在他们后面是你在发出邀请,今天所有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了。
下次你邀请大家之前不要直接把玩具丢到他们身后,应该先问,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好吗?”
小优用力地点点头,紧锁的眉头瞬间解开了,开心地笑了。
不擅表达,不懂沟通的孩子,其实不“熊”,他们只是想到什么就直接去做了。
但不理解他们、不引导他们准确表达自己的大人们,就会将他们的行为定义为捣蛋,把他们的屡教不改定义为难搞,给他们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他们其实不“熊”,他们只是脑回路跟大人不一样罢了。
03
他不讲道理
是因为太爱你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读幼儿园的男孩上画画课的时候,画了一幅一家三口手拉手的水彩画。
那天男孩下课后,带着画去了小区游乐场玩耍。
游乐场里孩子很多,男孩不一会儿就跟小伙伴们玩成了一片。
他还拿出自己的画给小朋友们看,骄傲地说这是我画的。
没想到,画被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撕开了。
男孩非常愤怒,又喊又叫,还打了那个孩子。
男孩妈妈觉得儿子太粗暴,太不讲道理了。
于是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
“小姐姐是不小心把画弄破的,回去妈妈给你补一下好不好?”
没想到一向温和的孩子变得很执拗暴躁,毫不讲理。
如此一来,妈妈就更恼火了。
她认为问题已经不是撕毁画,而是孩子在乱发脾气。
于是她开始凶孩子,希望他去跟被打的小朋友道歉。
这时孩子哭哭啼啼地说:
“妈妈,她把你的胳膊撕坏了,我不能跟妈妈手牵手了……”
她赶紧从地上捡起画一看,原来小朋友撕开的地方刚好是自己和儿子手拉手的地方。
难怪孩子这么生气。
看着大哭的儿子,她感到很后悔,不分青红皂白就跟孩子发脾气,还只会说大道理。
孩子性情大变不讲道理,是因为他很爱妈妈。
孩子痛彻心扉哭泣,是因为那个自己最爱的妈妈,没有理解自己。
04
我们以为的“熊孩子”
其实很懂事
不久前,看了韩国的一个综艺节目,讲述的是在没有爸爸或妈妈陪同的情况下,大人与孩子在48小时内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韩国足球运动员朴柱昊的一家,也参与了节目的录制。
没有了妈妈的陪同,家里被孩子搞得乱糟糟的场面,简直就是车祸现场。
性格温和的朴柱昊,很多次都被孩子们的“杰作”吓呆。
有一次,爸爸起床后,客厅里满地都是麦片,姐姐和弟弟都坐在地上,吃麦片。
看到这样的场面,“身经百战”的朴柱昊也扛不住了,脸上瞬间乌云密布。
本以为朴柱昊要发飙了,没想到他居然克制住了脾气,弯下腰问姐姐:
“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建厚做的饭吗?”
原来,因为弟弟饿哭了,姐姐想要照顾弟弟,所以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
问清楚了原因,爸爸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对姐姐说了声“谢谢”。
姐姐受到了鼓舞,连爸爸也一起给照顾了,给爸爸喂地上的麦片,还不忘告诉爸爸,这些麦片是弟弟屁股上的……
多暖的画面。
化解那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暴风雨的,就是爸爸的这一句“为什么”。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熊孩子”,一点都不“熊”,反而意想不到地体贴、懂事。
05
“为什么”,真是一个神奇的词。
它就像一个调频器,帮助脑回路跟大人不在一个频道的孩子,与动不动就误会责怪孩子的大人,调到一个频道。
同频了,理解了,你会发现,天下其实很少熊孩子。
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家里就能少一个熊孩子。
延伸阅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实,他们也是好孩子。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为什么”,真是一个神奇的词。它就像一个调频器,帮助脑回路跟大人不在一个频道的孩子,与动不动就误会责怪孩子的大人,调到一个频道。同频了,理解了,你会发现,天下其实很少熊孩子。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家里就能少一个熊孩子。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想和各位家长聊一聊,是,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01
最近,孩子放暑假了,外公外婆带着小表弟,来家里玩。
1岁半小表弟,正处于探索欲爆棚的阶段,一来到我们家,看到各种新鲜的东西,就东摸摸西瞧瞧。
有时候表弟把东西砸了,娇娇就会上前阻止:
“你这个家伙,看你在干什么?”
然后一把将表弟拉开。
外公外婆也会忍不住凶孩子,说:
“表弟那么小就不能由着他吗?”
两个小孩间这样的拉锯,持续了好几天。
现在表弟一看到孩子靠近,就开始条件性反射——大叫,估计也是一种防备,怕姐姐又来阻止他做些什么。
一天,我回到家,刚一进门,就听到表弟撕心裂肺的哭声。
只看见孩子和表弟都坐在地上,背对着我。
孩子左手抱着表弟,右手好像在抓表弟的头。
正在厨房忙活的外婆听到声音,一边跑过去一边大骂:
“你这个熊孩子,又把表弟弄哭干嘛?还把他摔倒在地上,你一点做姐姐的样子都没有!”
这一回,孩子哭了,哇哇大哭。
等我跑过去一看,表弟的嘴巴附近都是黏糊糊的鼻涕,地上放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巾。
我瞬间能推理出事情的原委了。
我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问了一句:
“你为什么会跟表弟两个人都坐在地上啊?”
“刚刚他的鼻涕都要流到嘴里了,我想用纸巾帮他擦,但他老是不愿意,我就抓住他啊。”
果真,我的推测是对的。
孩子这次不是在阻止或欺负表弟,而是想帮助表弟,只是方式还是不太温和而已。
有时候,大人多问一句“为什么”,就能搞清楚一个熊孩子捣蛋背后的原因,就能化解一场因不理解而造成的误会。
这样的误会,分量可不小。
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误会,被打骂,被孤立,不被接受,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可能真的就被逼成一个熊孩子。
熊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经常会藏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原因和动机。
在开始斥责和打骂之前,多问一句“为什么”,
得到的答案,有时会让你更加疼爱和珍惜眼前这个差点被定义为“熊孩子”的小人儿。
02
他其实不“熊”
只是脑回路跟大人不一样
两年前,闺蜜给我分享的一个故事,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那时候,做幼师的她刚刚接手新一届小班的孩子。
一个月下来,她发现一个名叫小优的女孩子,看着斯斯文文,但有一个毛病:
经常拿教室里的东西,一把丢在其他小朋友的背后。
布娃娃、彩色笔、小水杯……
教师里的各种教具、玩具、生活用品都被她拿过了,有时候甚至还拿门外的鞋子。
她经常把物品搞得东一个西一个,她丢东西到别人背后时也经常吓着别人。
不论闺蜜怎样跟她说,这样是不对的,不能乱丢东西,她还是改不过来。
一次, 闺蜜在教全班小朋友怎样玩丢手绢的游戏,问大家:
“有谁知道怎么玩这个游戏吗?”
全班鸦雀无声,过了一小会,一个弱弱的声音传了出来,原来是小优:
“我玩过,就是把一个东西放在小朋友的背后,然后那个小朋友就来追我。”
闺蜜很开心有人会玩这个游戏,接着说:
“你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呀?”
接着,小优就去玩具区拿了一个洋娃娃,很熟练地一把丢在一个小朋友的背后。
那一瞬间,闺蜜觉得小优丢洋娃娃的动作非常眼熟,仔细一想,原来是平时她乱丢东西时的样子。
受过幼儿心理教育的她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小优平时乱丢东西,是有原因的。
游戏结束后,她找到小优,蹲下来问她:
“小优,你之前老是拿东西丢在别人背后,是为什么呀?”
“因为我想跟小朋友们玩。”
“是想跟小朋友们玩丢手绢的游戏吗?”
“是的,我丢了个东西在他们后面,但他们都不来追我,是不是他们不想跟我玩?”
“不是的,大家都想跟你玩,只是他们还不懂怎么玩这个游戏。
他们不知道你丢个玩具在他们后面是你在发出邀请,今天所有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了。
下次你邀请大家之前不要直接把玩具丢到他们身后,应该先问,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好吗?”
小优用力地点点头,紧锁的眉头瞬间解开了,开心地笑了。
不擅表达,不懂沟通的孩子,其实不“熊”,他们只是想到什么就直接去做了。
但不理解他们、不引导他们准确表达自己的大人们,就会将他们的行为定义为捣蛋,把他们的屡教不改定义为难搞,给他们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他们其实不“熊”,他们只是脑回路跟大人不一样罢了。
03
他不讲道理
是因为太爱你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读幼儿园的男孩上画画课的时候,画了一幅一家三口手拉手的水彩画。
那天男孩下课后,带着画去了小区游乐场玩耍。
游乐场里孩子很多,男孩不一会儿就跟小伙伴们玩成了一片。
他还拿出自己的画给小朋友们看,骄傲地说这是我画的。
没想到,画被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撕开了。
男孩非常愤怒,又喊又叫,还打了那个孩子。
男孩妈妈觉得儿子太粗暴,太不讲道理了。
于是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
“小姐姐是不小心把画弄破的,回去妈妈给你补一下好不好?”
没想到一向温和的孩子变得很执拗暴躁,毫不讲理。
如此一来,妈妈就更恼火了。
她认为问题已经不是撕毁画,而是孩子在乱发脾气。
于是她开始凶孩子,希望他去跟被打的小朋友道歉。
这时孩子哭哭啼啼地说:
“妈妈,她把你的胳膊撕坏了,我不能跟妈妈手牵手了……”
她赶紧从地上捡起画一看,原来小朋友撕开的地方刚好是自己和儿子手拉手的地方。
难怪孩子这么生气。
看着大哭的儿子,她感到很后悔,不分青红皂白就跟孩子发脾气,还只会说大道理。
孩子性情大变不讲道理,是因为他很爱妈妈。
孩子痛彻心扉哭泣,是因为那个自己最爱的妈妈,没有理解自己。
04
我们以为的“熊孩子”
其实很懂事
不久前,看了韩国的一个综艺节目,讲述的是在没有爸爸或妈妈陪同的情况下,大人与孩子在48小时内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韩国足球运动员朴柱昊的一家,也参与了节目的录制。
没有了妈妈的陪同,家里被孩子搞得乱糟糟的场面,简直就是车祸现场。
性格温和的朴柱昊,很多次都被孩子们的“杰作”吓呆。
有一次,爸爸起床后,客厅里满地都是麦片,姐姐和弟弟都坐在地上,吃麦片。
看到这样的场面,“身经百战”的朴柱昊也扛不住了,脸上瞬间乌云密布。
本以为朴柱昊要发飙了,没想到他居然克制住了脾气,弯下腰问姐姐:
“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建厚做的饭吗?”
原来,因为弟弟饿哭了,姐姐想要照顾弟弟,所以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
问清楚了原因,爸爸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对姐姐说了声“谢谢”。
姐姐受到了鼓舞,连爸爸也一起给照顾了,给爸爸喂地上的麦片,还不忘告诉爸爸,这些麦片是弟弟屁股上的……
多暖的画面。
化解那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暴风雨的,就是爸爸的这一句“为什么”。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熊孩子”,一点都不“熊”,反而意想不到地体贴、懂事。
05
“为什么”,真是一个神奇的词。
它就像一个调频器,帮助脑回路跟大人不在一个频道的孩子,与动不动就误会责怪孩子的大人,调到一个频道。
同频了,理解了,你会发现,天下其实很少熊孩子。
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家里就能少一个熊孩子。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为什么”,真是一个神奇的词。它就像一个调频器,帮助脑回路跟大人不在一个频道的孩子,与动不动就误会责怪孩子的大人,调到一个频道。同频了,理解了,你会发现,天下其实很少熊孩子。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家里就能少一个熊孩子。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想和各位家长聊一聊,是,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01
最近,孩子放暑假了,外公外婆带着小表弟,来家里玩。
1岁半小表弟,正处于探索欲爆棚的阶段,一来到我们家,看到各种新鲜的东西,就东摸摸西瞧瞧。
有时候表弟把东西砸了,娇娇就会上前阻止:
“你这个家伙,看你在干什么?”
然后一把将表弟拉开。
外公外婆也会忍不住凶孩子,说:
“表弟那么小就不能由着他吗?”
两个小孩间这样的拉锯,持续了好几天。
现在表弟一看到孩子靠近,就开始条件性反射——大叫,估计也是一种防备,怕姐姐又来阻止他做些什么。
一天,我回到家,刚一进门,就听到表弟撕心裂肺的哭声。
只看见孩子和表弟都坐在地上,背对着我。
孩子左手抱着表弟,右手好像在抓表弟的头。
正在厨房忙活的外婆听到声音,一边跑过去一边大骂:
“你这个熊孩子,又把表弟弄哭干嘛?还把他摔倒在地上,你一点做姐姐的样子都没有!”
这一回,孩子哭了,哇哇大哭。
等我跑过去一看,表弟的嘴巴附近都是黏糊糊的鼻涕,地上放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巾。
我瞬间能推理出事情的原委了。
我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问了一句:
“你为什么会跟表弟两个人都坐在地上啊?”
“刚刚他的鼻涕都要流到嘴里了,我想用纸巾帮他擦,但他老是不愿意,我就抓住他啊。”
果真,我的推测是对的。
孩子这次不是在阻止或欺负表弟,而是想帮助表弟,只是方式还是不太温和而已。
有时候,大人多问一句“为什么”,就能搞清楚一个熊孩子捣蛋背后的原因,就能化解一场因不理解而造成的误会。
这样的误会,分量可不小。
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误会,被打骂,被孤立,不被接受,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可能真的就被逼成一个熊孩子。
熊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经常会藏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原因和动机。
在开始斥责和打骂之前,多问一句“为什么”,
得到的答案,有时会让你更加疼爱和珍惜眼前这个差点被定义为“熊孩子”的小人儿。
02
他其实不“熊”
只是脑回路跟大人不一样
两年前,闺蜜给我分享的一个故事,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那时候,做幼师的她刚刚接手新一届小班的孩子。
一个月下来,她发现一个名叫小优的女孩子,看着斯斯文文,但有一个毛病:
经常拿教室里的东西,一把丢在其他小朋友的背后。
布娃娃、彩色笔、小水杯……
教师里的各种教具、玩具、生活用品都被她拿过了,有时候甚至还拿门外的鞋子。
她经常把物品搞得东一个西一个,她丢东西到别人背后时也经常吓着别人。
不论闺蜜怎样跟她说,这样是不对的,不能乱丢东西,她还是改不过来。
一次, 闺蜜在教全班小朋友怎样玩丢手绢的游戏,问大家:
“有谁知道怎么玩这个游戏吗?”
全班鸦雀无声,过了一小会,一个弱弱的声音传了出来,原来是小优:
“我玩过,就是把一个东西放在小朋友的背后,然后那个小朋友就来追我。”
闺蜜很开心有人会玩这个游戏,接着说:
“你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呀?”
接着,小优就去玩具区拿了一个洋娃娃,很熟练地一把丢在一个小朋友的背后。
那一瞬间,闺蜜觉得小优丢洋娃娃的动作非常眼熟,仔细一想,原来是平时她乱丢东西时的样子。
受过幼儿心理教育的她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小优平时乱丢东西,是有原因的。
游戏结束后,她找到小优,蹲下来问她:
“小优,你之前老是拿东西丢在别人背后,是为什么呀?”
“因为我想跟小朋友们玩。”
“是想跟小朋友们玩丢手绢的游戏吗?”
“是的,我丢了个东西在他们后面,但他们都不来追我,是不是他们不想跟我玩?”
“不是的,大家都想跟你玩,只是他们还不懂怎么玩这个游戏。
他们不知道你丢个玩具在他们后面是你在发出邀请,今天所有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了。
下次你邀请大家之前不要直接把玩具丢到他们身后,应该先问,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好吗?”
小优用力地点点头,紧锁的眉头瞬间解开了,开心地笑了。
不擅表达,不懂沟通的孩子,其实不“熊”,他们只是想到什么就直接去做了。
但不理解他们、不引导他们准确表达自己的大人们,就会将他们的行为定义为捣蛋,把他们的屡教不改定义为难搞,给他们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他们其实不“熊”,他们只是脑回路跟大人不一样罢了。
03
他不讲道理
是因为太爱你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读幼儿园的男孩上画画课的时候,画了一幅一家三口手拉手的水彩画。
那天男孩下课后,带着画去了小区游乐场玩耍。
游乐场里孩子很多,男孩不一会儿就跟小伙伴们玩成了一片。
他还拿出自己的画给小朋友们看,骄傲地说这是我画的。
没想到,画被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撕开了。
男孩非常愤怒,又喊又叫,还打了那个孩子。
男孩妈妈觉得儿子太粗暴,太不讲道理了。
于是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
“小姐姐是不小心把画弄破的,回去妈妈给你补一下好不好?”
没想到一向温和的孩子变得很执拗暴躁,毫不讲理。
如此一来,妈妈就更恼火了。
她认为问题已经不是撕毁画,而是孩子在乱发脾气。
于是她开始凶孩子,希望他去跟被打的小朋友道歉。
这时孩子哭哭啼啼地说:
“妈妈,她把你的胳膊撕坏了,我不能跟妈妈手牵手了……”
她赶紧从地上捡起画一看,原来小朋友撕开的地方刚好是自己和儿子手拉手的地方。
难怪孩子这么生气。
看着大哭的儿子,她感到很后悔,不分青红皂白就跟孩子发脾气,还只会说大道理。
孩子性情大变不讲道理,是因为他很爱妈妈。
孩子痛彻心扉哭泣,是因为那个自己最爱的妈妈,没有理解自己。
04
我们以为的“熊孩子”
其实很懂事
不久前,看了韩国的一个综艺节目,讲述的是在没有爸爸或妈妈陪同的情况下,大人与孩子在48小时内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韩国足球运动员朴柱昊的一家,也参与了节目的录制。
没有了妈妈的陪同,家里被孩子搞得乱糟糟的场面,简直就是车祸现场。
性格温和的朴柱昊,很多次都被孩子们的“杰作”吓呆。
有一次,爸爸起床后,客厅里满地都是麦片,姐姐和弟弟都坐在地上,吃麦片。
看到这样的场面,“身经百战”的朴柱昊也扛不住了,脸上瞬间乌云密布。
本以为朴柱昊要发飙了,没想到他居然克制住了脾气,弯下腰问姐姐:
“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建厚做的饭吗?”
原来,因为弟弟饿哭了,姐姐想要照顾弟弟,所以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
问清楚了原因,爸爸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对姐姐说了声“谢谢”。
姐姐受到了鼓舞,连爸爸也一起给照顾了,给爸爸喂地上的麦片,还不忘告诉爸爸,这些麦片是弟弟屁股上的……
多暖的画面。
化解那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暴风雨的,就是爸爸的这一句“为什么”。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熊孩子”,一点都不“熊”,反而意想不到地体贴、懂事。
05
“为什么”,真是一个神奇的词。
它就像一个调频器,帮助脑回路跟大人不在一个频道的孩子,与动不动就误会责怪孩子的大人,调到一个频道。
同频了,理解了,你会发现,天下其实很少熊孩子。
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家里就能少一个熊孩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