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高考无常。这所谓的无常只是相对的,表现在每一年出题的方向和难度都有调整,判卷尺度不一,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除了难易通吃、刀枪不入的钢铁战士,在优秀孩子群体中间每年都有一部分在高考时候有成绩的上的波动(与平时成绩出现正负偏离)。所以说,大部分优秀生都不敢保证自己高考裸分搞定清北。那么竞赛、自招(含领军博雅)就是优秀学生的另一条战线。
(一)关于竞赛选择的全方位解读
首先,很多初高中家长都面临困惑,我的孩子适合不适合竞赛?应该如何学习竞赛?竞赛和课内成绩的关系,对竞赛学习要投入多少和课内如何平衡?竞赛最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从一位竞赛生家长的一篇文章给大家做个摘录和编辑,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一、什么人可以搞竞赛?
1、你喜欢吗?
2、你擅长吗?
3、你勤奋吗?
二、什么人竞赛可以走到最后(清北一本、省队、金牌、国集、国家队)?
1、你有天赋吗?
2、你勤奋吗?
3、你热爱吗?
三、怎样权衡竞赛与综合?
1、坚定竞赛,全力以赴,不过是“吃得苦中苦”。
2、保持综合,平衡各科,才能是“方为人上人”。
四、竞赛可以得到什么?
1、短期收获:北大清华;自招。
2、长期收获:彪悍的学习能力;极强的规划能力;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坚韧的抗压能力。
3、专项特长,培养科学家的潜质。
五、竞赛可能失去什么?
1、基本放弃娱乐;基本放弃休假;基本放弃社会活动;基本放弃全面发展的锻炼机会。
2、竞赛成绩并不如意,综合也不佳。
3、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智商与情商如何协同共进。
六、竞赛生分两类:
第一类:从小学或者初中开始早有打算,甚至有不少跟着高中教练走了一两年竞赛的大牛,抛下别人九条街。这里主要指数学和信息。
第二类:初中懵懵懂懂,夏令营开始接触竞赛是懂非懂,高中开学后才真正了解竞赛却越来越懂的学生。详细分解第二类竞赛生:如何把竞赛从不懂到是懂非懂到装懂到真正懂,然后就是有机会懂或者继续不懂。不懂:初中的时候该玩玩该学学,混了个好高中,不小心进了名校理实高实,心里P颠P颠儿的满足得不得了,暑假里吃喝玩乐也学学,至于竞赛?没听说过,那是什么东东?是懂非懂:进入夏令营,听说有竞赛,按自己的喜爱和特长来,随意选。好吧,自己哪科不讨厌一点?哪科好学一点?通常信息比的是童子功,如果高中才出家,那么就得有极大的热情和天赋。数学都是些大牛,没悟性根本没用,两节课就够受打击。物理嘛,数学还可以,物理还不错,可以试试。化学,有喜欢的,也有觉得搞不过数学和物理而来的。生物:相对来说对其它科目没把握,觉得这科竞争少点,还有就是真心喜欢的会选。夏令营竞赛才进入门,还没有过坎。
七、哪些孩子可以学竞赛:
1、综合排名靠前:比如长沙各名初年级前100,学有余力,自我规划较强,勤奋,专注。
2、学科特长:对某一科目有特殊的悟性,特别的爱好。或者虽然没有特别的爱好,但是学习能力强,能够坚韧不拔并且具备吃苦精神。
举例~需要怎样的吃苦精神:雅礼2016年数学竞赛在湖南一骑绝尘,25个省队雅礼进了14个;在高一一年,数学组只放了不到10天假。2016年长郡化学竞赛7个国集,直接保送清北,据说高二一年只休息了3天。。。等等
八、竞赛,需要靠什么出成绩:
1、天赋:如果孩子对某一科目能够坐下来做题3小时不分心耐得住寂寞并快速寻找各种解题思路且饱有成就感,可以考虑自学加深拓展,尝试竞赛。
2、勤奋:认真的时候可以一天10小时刷同一个科目的题目且坚持下来没有厌烦,自觉自制自愿刷题,可以尝试竞赛。
3、热爱:当碰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会去思考这
个题目如何解决且不觉得是负担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喜欢就好。
九、竞赛的得与失:
得:彪悍的学习能力;极强的规划能力;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
失:基本放弃娱乐;基本放弃休假;基本放弃社会活动;基本放弃全面发展的机会(虽然不是绝对,相比于综合而言,可以用“几乎放弃”)。竞赛若失利,综合可能有欠缺。
十、竞赛的抉择:不勉强;适当取舍;决定后坚定前行;坚持综合不落后太多。
(二)关于自招与综合成绩
通过第一部分关于对竞赛学习的认知,应该说最终靠竞赛直通北京的是极少数的。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裸考和自招(包括博雅领军)获得北清及其他顶尖高校的入场券。如何在综合成绩及自招准备权衡和分配?首先,多数早期介入竞赛的学生在自我诊断后要及时“悬崖勒马”(比如博主的孩子),应该在高二后期及高三阶段逐步淡出竞赛的投入(不是完全放弃),而加大自己综合弱科的加强。在通往北清的大道上,努力为自己再开辟一条小路:博雅领军!
博雅领军也属于自招的一种,属于综合评价类。关于如何取得资格及加分我已经在很多场合强调多次,那就是:校内综合过硬+课外能力过硬=博领加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校内综合成绩是取得资格基础,课外拓展能力是笔试的保证。所以说,如果校内成绩有瘸腿,排名不高,那必须全力抓综合,其他就放下吧。如果综合已经比较有保障或者有足够的上升空间,那就适当的提升自己的课外能力。就数理化三门来讲,如果学过其中的一门竞赛,那么就适当加强一下其他两门的自招课的学习(数学物理为重)。(三)关于高中三年的战略重点
1.高一。 如果按照我文章全面关于竞赛、自招介绍的思路,就不难选择孩子各个阶段的战略重点:竞赛中的数学和信息,属于童子功,高中数学竞赛也必须在初三之前就涉及并比对自己的潜力。而其他理化生竞赛也应该在高中之前完成初步的一轮学习。所以对于多数孩子,高一刚接触竞赛的,除非有天赋异禀,脱颖而出,否则都不要抱着竞赛直通这唯一的想法了,但高一绝对可以继续自己喜好的竞赛科目,因为毕竟高一负担比较小,可以多挖掘一下自己的潜力。但同时不要将自己的瘸腿科目落下太多,尤其语文和英语。
2.高二。 高二也分上下两个学期吧。如果是竞赛党的根据自己的成绩可逐步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投入,高二下学期一定要顾及自己的综合成绩,因为毕竟暑假有清北综合营的选拔(一般根据第二学期的期中或期末排名)。对于课内成绩一贯保持稳定良好,而先期没有投入某科竞赛的反而选择简单,目标明确。这时候除了保持自己的综合成绩,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课外拓展能力,比如学一些自招课程。上课外班或者根据教材自学根据时间安排。高二这段时间非常重要,因为高三的复习阶段非常紧张,要应付每天的复习和作业,高考前几乎太多精力去拓展课外的。而且,目前清华北大都在高二阶段增加了所谓素质测试,去年属于试运行,那么今年的高二就会纳入正式的考察计划。这类素质测试具体起多大作用目前没有权威解答,但北清投入这么大人力物力时间来搞,肯定不是玩玩的。
3.高三。高三就如同解放战争后期的渡江战役,虽然是决定性的,但能打好的基础也是之前一两年三大战役的积累和储备,既是攻坚强打,也是水到渠成。这时候在课内上要全面扫荡,力争不留缺口。如果课内有缺口,那就要不惜代价的去弥补,一对一是不得已而有效的方式,因为高三最宝贵的是时间和针对性。而关于高三阶段的自招课,现在很多中学都开了,也有很多家长纠结究竟上还是不上。我就给大家这么个建议:先评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和潜力,打个比方,人大附中150名以后的(其他中学的计算排名要大幅提前),肯定是某科有短板,还是先做好课内的查缺补漏吧。150名以内的,按说将来领军资格有希望,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时间。比如学过一科竞赛,那么可以关注一下其他科。另外我个人对学校办的自招课并不认为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没有成型的教材,都是老师自己发挥。而且老师大多都有自己的课内本职工作,又有多少精力和资源去做自招课程的攻略呢?当然,学校上课最大的好处是免费!
刚才说了,高三是攻坚和冲刺,就是尽可能地去抓住一切机会,自己各方面实力不够强大也不用和其他人比,因为牛人的实力是十多年的积累和强大的基因,自己能做的就是不留遗憾。有的家长到高三了还在纠结和讨论自招和课内有取舍平衡问题。除了我上一段关于上自招课那一点点时间的取舍纠结外(我大致也给出了答案),高三这个阶段已经不存在什么取舍平衡问题了!为什么这样讲,因为高三绝大部分精力一直在应对学校复习或者查缺补漏,已经没什么纠结平衡的余地了,换句话说,您纠结的有点晚了,早一两年可以重新平衡和取舍。而家长能做的,就是抓住一切能抓的机会稻草,什么自招、综合评价,来年根据孩子特长和目标能报就报,能考就考,因为报还有初审过不过的问题,考还有能不能考过的问题。俗语讲,有枣没枣打一竿子,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而孩子就是按部就班低学习和查缺补漏,几乎不会受到什么自招的干扰(因为考试都在高考以后)。所以说,考虑自招、竞赛的取舍和投入分配,应该是高二高一甚至更早时候要做的事情。至于高考后自招的冲刺培训之类的,虽说是临时抱佛脚,三拜九扣都拜了,差一哆嗦的事情,肯定有一定比例的人拜着了,但那概率肯定不如平时具备强大实力的大。
总之,高三这一年,基本是一生中高考前的最后一年的机会,机会与风险并存。既要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不必乱了阵脚,同时家长也要睁大眼睛,开发一切可能的资源,要手脚并用了。
延伸阅读:
2018长沙:家长须知!揭秘关于防近视的“黄金座位”和保护视力的方法
2018长沙:从尖子生到中等生的家长经历了什么,与诸位家长共勉
2018长沙:湖南目前状况分析,你家孩子适合搞吗?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高考无常。这所谓的无常只是相对的,表现在每一年出题的方向和难度都有调整,判卷尺度不一,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除了难易通吃、刀枪不入的钢铁战士,在优秀孩子群体中间每年都有一部分在高考时候有成绩的上的波动(与平时成绩出现正负偏离)。所以说,大部分优秀生都不敢保证自己高考裸分搞定清北。那么竞赛、自招(含领军博雅)就是优秀学生的另一条战线。
(一)关于竞赛选择的全方位解读
首先,很多初高中家长都面临困惑,我的孩子适合不适合竞赛?应该如何学习竞赛?竞赛和课内成绩的关系,对竞赛学习要投入多少和课内如何平衡?竞赛最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从一位竞赛生家长的一篇文章给大家做个摘录和编辑,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一、什么人可以搞竞赛?
1、你喜欢吗?
2、你擅长吗?
3、你勤奋吗?
二、什么人竞赛可以走到最后(清北一本、省队、金牌、国集、国家队)?
1、你有天赋吗?
2、你勤奋吗?
3、你热爱吗?
三、怎样权衡竞赛与综合?
1、坚定竞赛,全力以赴,不过是“吃得苦中苦”。
2、保持综合,平衡各科,才能是“方为人上人”。
四、竞赛可以得到什么?
1、短期收获:北大清华;自招。
2、长期收获:彪悍的学习能力;极强的规划能力;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坚韧的抗压能力。
3、专项特长,培养科学家的潜质。
五、竞赛可能失去什么?
1、基本放弃娱乐;基本放弃休假;基本放弃社会活动;基本放弃全面发展的锻炼机会。
2、竞赛成绩并不如意,综合也不佳。
3、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智商与情商如何协同共进。
六、竞赛生分两类:
第一类:从小学或者初中开始早有打算,甚至有不少跟着高中教练走了一两年竞赛的大牛,抛下别人九条街。这里主要指数学和信息。
第二类:初中懵懵懂懂,夏令营开始接触竞赛是懂非懂,高中开学后才真正了解竞赛却越来越懂的学生。详细分解第二类竞赛生:如何把竞赛从不懂到是懂非懂到装懂到真正懂,然后就是有机会懂或者继续不懂。不懂:初中的时候该玩玩该学学,混了个好高中,不小心进了名校理实高实,心里P颠P颠儿的满足得不得了,暑假里吃喝玩乐也学学,至于竞赛?没听说过,那是什么东东?是懂非懂:进入夏令营,听说有竞赛,按自己的喜爱和特长来,随意选。好吧,自己哪科不讨厌一点?哪科好学一点?通常信息比的是童子功,如果高中才出家,那么就得有极大的热情和天赋。数学都是些大牛,没悟性根本没用,两节课就够受打击。物理嘛,数学还可以,物理还不错,可以试试。化学,有喜欢的,也有觉得搞不过数学和物理而来的。生物:相对来说对其它科目没把握,觉得这科竞争少点,还有就是真心喜欢的会选。夏令营竞赛才进入门,还没有过坎。
七、哪些孩子可以学竞赛:
1、综合排名靠前:比如长沙各名初年级前100,学有余力,自我规划较强,勤奋,专注。
2、学科特长:对某一科目有特殊的悟性,特别的爱好。或者虽然没有特别的爱好,但是学习能力强,能够坚韧不拔并且具备吃苦精神。
举例~需要怎样的吃苦精神:雅礼2016年数学竞赛在湖南一骑绝尘,25个省队雅礼进了14个;在高一一年,数学组只放了不到10天假。2016年长郡化学竞赛7个国集,直接保送清北,据说高二一年只休息了3天。。。等等
八、竞赛,需要靠什么出成绩:
1、天赋:如果孩子对某一科目能够坐下来做题3小时不分心耐得住寂寞并快速寻找各种解题思路且饱有成就感,可以考虑自学加深拓展,尝试竞赛。
2、勤奋:认真的时候可以一天10小时刷同一个科目的题目且坚持下来没有厌烦,自觉自制自愿刷题,可以尝试竞赛。
3、热爱:当碰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会去思考这
个题目如何解决且不觉得是负担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喜欢就好。
九、竞赛的得与失:
得:彪悍的学习能力;极强的规划能力;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
失:基本放弃娱乐;基本放弃休假;基本放弃社会活动;基本放弃全面发展的机会(虽然不是绝对,相比于综合而言,可以用“几乎放弃”)。竞赛若失利,综合可能有欠缺。
十、竞赛的抉择:不勉强;适当取舍;决定后坚定前行;坚持综合不落后太多。
(二)关于自招与综合成绩
通过第一部分关于对竞赛学习的认知,应该说最终靠竞赛直通北京的是极少数的。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裸考和自招(包括博雅领军)获得北清及其他顶尖高校的入场券。如何在综合成绩及自招准备权衡和分配?首先,多数早期介入竞赛的学生在自我诊断后要及时“悬崖勒马”(比如博主的孩子),应该在高二后期及高三阶段逐步淡出竞赛的投入(不是完全放弃),而加大自己综合弱科的加强。在通往北清的大道上,努力为自己再开辟一条小路:博雅领军!
博雅领军也属于自招的一种,属于综合评价类。关于如何取得资格及加分我已经在很多场合强调多次,那就是:校内综合过硬+课外能力过硬=博领加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校内综合成绩是取得资格基础,课外拓展能力是笔试的保证。所以说,如果校内成绩有瘸腿,排名不高,那必须全力抓综合,其他就放下吧。如果综合已经比较有保障或者有足够的上升空间,那就适当的提升自己的课外能力。就数理化三门来讲,如果学过其中的一门竞赛,那么就适当加强一下其他两门的自招课的学习(数学物理为重)。(三)关于高中三年的战略重点
1.高一。 如果按照我文章全面关于竞赛、自招介绍的思路,就不难选择孩子各个阶段的战略重点:竞赛中的数学和信息,属于童子功,高中数学竞赛也必须在初三之前就涉及并比对自己的潜力。而其他理化生竞赛也应该在高中之前完成初步的一轮学习。所以对于多数孩子,高一刚接触竞赛的,除非有天赋异禀,脱颖而出,否则都不要抱着竞赛直通这唯一的想法了,但高一绝对可以继续自己喜好的竞赛科目,因为毕竟高一负担比较小,可以多挖掘一下自己的潜力。但同时不要将自己的瘸腿科目落下太多,尤其语文和英语。
2.高二。 高二也分上下两个学期吧。如果是竞赛党的根据自己的成绩可逐步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投入,高二下学期一定要顾及自己的综合成绩,因为毕竟暑假有清北综合营的选拔(一般根据第二学期的期中或期末排名)。对于课内成绩一贯保持稳定良好,而先期没有投入某科竞赛的反而选择简单,目标明确。这时候除了保持自己的综合成绩,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课外拓展能力,比如学一些自招课程。上课外班或者根据教材自学根据时间安排。高二这段时间非常重要,因为高三的复习阶段非常紧张,要应付每天的复习和作业,高考前几乎太多精力去拓展课外的。而且,目前清华北大都在高二阶段增加了所谓素质测试,去年属于试运行,那么今年的高二就会纳入正式的考察计划。这类素质测试具体起多大作用目前没有权威解答,但北清投入这么大人力物力时间来搞,肯定不是玩玩的。
3.高三。高三就如同解放战争后期的渡江战役,虽然是决定性的,但能打好的基础也是之前一两年三大战役的积累和储备,既是攻坚强打,也是水到渠成。这时候在课内上要全面扫荡,力争不留缺口。如果课内有缺口,那就要不惜代价的去弥补,一对一是不得已而有效的方式,因为高三最宝贵的是时间和针对性。而关于高三阶段的自招课,现在很多中学都开了,也有很多家长纠结究竟上还是不上。我就给大家这么个建议:先评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和潜力,打个比方,人大附中150名以后的(其他中学的计算排名要大幅提前),肯定是某科有短板,还是先做好课内的查缺补漏吧。150名以内的,按说将来领军资格有希望,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时间。比如学过一科竞赛,那么可以关注一下其他科。另外我个人对学校办的自招课并不认为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没有成型的教材,都是老师自己发挥。而且老师大多都有自己的课内本职工作,又有多少精力和资源去做自招课程的攻略呢?当然,学校上课最大的好处是免费!
刚才说了,高三是攻坚和冲刺,就是尽可能地去抓住一切机会,自己各方面实力不够强大也不用和其他人比,因为牛人的实力是十多年的积累和强大的基因,自己能做的就是不留遗憾。有的家长到高三了还在纠结和讨论自招和课内有取舍平衡问题。除了我上一段关于上自招课那一点点时间的取舍纠结外(我大致也给出了答案),高三这个阶段已经不存在什么取舍平衡问题了!为什么这样讲,因为高三绝大部分精力一直在应对学校复习或者查缺补漏,已经没什么纠结平衡的余地了,换句话说,您纠结的有点晚了,早一两年可以重新平衡和取舍。而家长能做的,就是抓住一切能抓的机会稻草,什么自招、综合评价,来年根据孩子特长和目标能报就报,能考就考,因为报还有初审过不过的问题,考还有能不能考过的问题。俗语讲,有枣没枣打一竿子,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而孩子就是按部就班低学习和查缺补漏,几乎不会受到什么自招的干扰(因为考试都在高考以后)。所以说,考虑自招、竞赛的取舍和投入分配,应该是高二高一甚至更早时候要做的事情。至于高考后自招的冲刺培训之类的,虽说是临时抱佛脚,三拜九扣都拜了,差一哆嗦的事情,肯定有一定比例的人拜着了,但那概率肯定不如平时具备强大实力的大。
总之,高三这一年,基本是一生中高考前的最后一年的机会,机会与风险并存。既要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不必乱了阵脚,同时家长也要睁大眼睛,开发一切可能的资源,要手脚并用了。
延伸阅读:
2018长沙:家长须知!揭秘关于防近视的“黄金座位”和保护视力的方法
2018长沙:从尖子生到中等生的家长经历了什么,与诸位家长共勉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高考无常。这所谓的无常只是相对的,表现在每一年出题的方向和难度都有调整,判卷尺度不一,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除了难易通吃、刀枪不入的钢铁战士,在优秀孩子群体中间每年都有一部分在高考时候有成绩的上的波动(与平时成绩出现正负偏离)。所以说,大部分优秀生都不敢保证自己高考裸分搞定清北。那么竞赛、自招(含领军博雅)就是优秀学生的另一条战线。
(一)关于竞赛选择的全方位解读
首先,很多初高中家长都面临困惑,我的孩子适合不适合竞赛?应该如何学习竞赛?竞赛和课内成绩的关系,对竞赛学习要投入多少和课内如何平衡?竞赛最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从一位竞赛生家长的一篇文章给大家做个摘录和编辑,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一、什么人可以搞竞赛?
1、你喜欢吗?
2、你擅长吗?
3、你勤奋吗?
二、什么人竞赛可以走到最后(清北一本、省队、金牌、国集、国家队)?
1、你有天赋吗?
2、你勤奋吗?
3、你热爱吗?
三、怎样权衡竞赛与综合?
1、坚定竞赛,全力以赴,不过是“吃得苦中苦”。
2、保持综合,平衡各科,才能是“方为人上人”。
四、竞赛可以得到什么?
1、短期收获:北大清华;自招。
2、长期收获:彪悍的学习能力;极强的规划能力;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坚韧的抗压能力。
3、专项特长,培养科学家的潜质。
五、竞赛可能失去什么?
1、基本放弃娱乐;基本放弃休假;基本放弃社会活动;基本放弃全面发展的锻炼机会。
2、竞赛成绩并不如意,综合也不佳。
3、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智商与情商如何协同共进。
六、竞赛生分两类:
第一类:从小学或者初中开始早有打算,甚至有不少跟着高中教练走了一两年竞赛的大牛,抛下别人九条街。这里主要指数学和信息。
第二类:初中懵懵懂懂,夏令营开始接触竞赛是懂非懂,高中开学后才真正了解竞赛却越来越懂的学生。详细分解第二类竞赛生:如何把竞赛从不懂到是懂非懂到装懂到真正懂,然后就是有机会懂或者继续不懂。不懂:初中的时候该玩玩该学学,混了个好高中,不小心进了名校理实高实,心里P颠P颠儿的满足得不得了,暑假里吃喝玩乐也学学,至于竞赛?没听说过,那是什么东东?是懂非懂:进入夏令营,听说有竞赛,按自己的喜爱和特长来,随意选。好吧,自己哪科不讨厌一点?哪科好学一点?通常信息比的是童子功,如果高中才出家,那么就得有极大的热情和天赋。数学都是些大牛,没悟性根本没用,两节课就够受打击。物理嘛,数学还可以,物理还不错,可以试试。化学,有喜欢的,也有觉得搞不过数学和物理而来的。生物:相对来说对其它科目没把握,觉得这科竞争少点,还有就是真心喜欢的会选。夏令营竞赛才进入门,还没有过坎。
七、哪些孩子可以学竞赛:
1、综合排名靠前:比如长沙各名初年级前100,学有余力,自我规划较强,勤奋,专注。
2、学科特长:对某一科目有特殊的悟性,特别的爱好。或者虽然没有特别的爱好,但是学习能力强,能够坚韧不拔并且具备吃苦精神。
举例~需要怎样的吃苦精神:雅礼2016年数学竞赛在湖南一骑绝尘,25个省队雅礼进了14个;在高一一年,数学组只放了不到10天假。2016年长郡化学竞赛7个国集,直接保送清北,据说高二一年只休息了3天。。。等等
八、竞赛,需要靠什么出成绩:
1、天赋:如果孩子对某一科目能够坐下来做题3小时不分心耐得住寂寞并快速寻找各种解题思路且饱有成就感,可以考虑自学加深拓展,尝试竞赛。
2、勤奋:认真的时候可以一天10小时刷同一个科目的题目且坚持下来没有厌烦,自觉自制自愿刷题,可以尝试竞赛。
3、热爱:当碰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会去思考这
个题目如何解决且不觉得是负担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喜欢就好。
九、竞赛的得与失:
得:彪悍的学习能力;极强的规划能力;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
失:基本放弃娱乐;基本放弃休假;基本放弃社会活动;基本放弃全面发展的机会(虽然不是绝对,相比于综合而言,可以用“几乎放弃”)。竞赛若失利,综合可能有欠缺。
十、竞赛的抉择:不勉强;适当取舍;决定后坚定前行;坚持综合不落后太多。
(二)关于自招与综合成绩
通过第一部分关于对竞赛学习的认知,应该说最终靠竞赛直通北京的是极少数的。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裸考和自招(包括博雅领军)获得北清及其他顶尖高校的入场券。如何在综合成绩及自招准备权衡和分配?首先,多数早期介入竞赛的学生在自我诊断后要及时“悬崖勒马”(比如博主的孩子),应该在高二后期及高三阶段逐步淡出竞赛的投入(不是完全放弃),而加大自己综合弱科的加强。在通往北清的大道上,努力为自己再开辟一条小路:博雅领军!
博雅领军也属于自招的一种,属于综合评价类。关于如何取得资格及加分我已经在很多场合强调多次,那就是:校内综合过硬+课外能力过硬=博领加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校内综合成绩是取得资格基础,课外拓展能力是笔试的保证。所以说,如果校内成绩有瘸腿,排名不高,那必须全力抓综合,其他就放下吧。如果综合已经比较有保障或者有足够的上升空间,那就适当的提升自己的课外能力。就数理化三门来讲,如果学过其中的一门竞赛,那么就适当加强一下其他两门的自招课的学习(数学物理为重)。(三)关于高中三年的战略重点
1.高一。 如果按照我文章全面关于竞赛、自招介绍的思路,就不难选择孩子各个阶段的战略重点:竞赛中的数学和信息,属于童子功,高中数学竞赛也必须在初三之前就涉及并比对自己的潜力。而其他理化生竞赛也应该在高中之前完成初步的一轮学习。所以对于多数孩子,高一刚接触竞赛的,除非有天赋异禀,脱颖而出,否则都不要抱着竞赛直通这唯一的想法了,但高一绝对可以继续自己喜好的竞赛科目,因为毕竟高一负担比较小,可以多挖掘一下自己的潜力。但同时不要将自己的瘸腿科目落下太多,尤其语文和英语。
2.高二。 高二也分上下两个学期吧。如果是竞赛党的根据自己的成绩可逐步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投入,高二下学期一定要顾及自己的综合成绩,因为毕竟暑假有清北综合营的选拔(一般根据第二学期的期中或期末排名)。对于课内成绩一贯保持稳定良好,而先期没有投入某科竞赛的反而选择简单,目标明确。这时候除了保持自己的综合成绩,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课外拓展能力,比如学一些自招课程。上课外班或者根据教材自学根据时间安排。高二这段时间非常重要,因为高三的复习阶段非常紧张,要应付每天的复习和作业,高考前几乎太多精力去拓展课外的。而且,目前清华北大都在高二阶段增加了所谓素质测试,去年属于试运行,那么今年的高二就会纳入正式的考察计划。这类素质测试具体起多大作用目前没有权威解答,但北清投入这么大人力物力时间来搞,肯定不是玩玩的。
3.高三。高三就如同解放战争后期的渡江战役,虽然是决定性的,但能打好的基础也是之前一两年三大战役的积累和储备,既是攻坚强打,也是水到渠成。这时候在课内上要全面扫荡,力争不留缺口。如果课内有缺口,那就要不惜代价的去弥补,一对一是不得已而有效的方式,因为高三最宝贵的是时间和针对性。而关于高三阶段的自招课,现在很多中学都开了,也有很多家长纠结究竟上还是不上。我就给大家这么个建议:先评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和潜力,打个比方,人大附中150名以后的(其他中学的计算排名要大幅提前),肯定是某科有短板,还是先做好课内的查缺补漏吧。150名以内的,按说将来领军资格有希望,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时间。比如学过一科竞赛,那么可以关注一下其他科。另外我个人对学校办的自招课并不认为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没有成型的教材,都是老师自己发挥。而且老师大多都有自己的课内本职工作,又有多少精力和资源去做自招课程的攻略呢?当然,学校上课最大的好处是免费!
刚才说了,高三是攻坚和冲刺,就是尽可能地去抓住一切机会,自己各方面实力不够强大也不用和其他人比,因为牛人的实力是十多年的积累和强大的基因,自己能做的就是不留遗憾。有的家长到高三了还在纠结和讨论自招和课内有取舍平衡问题。除了我上一段关于上自招课那一点点时间的取舍纠结外(我大致也给出了答案),高三这个阶段已经不存在什么取舍平衡问题了!为什么这样讲,因为高三绝大部分精力一直在应对学校复习或者查缺补漏,已经没什么纠结平衡的余地了,换句话说,您纠结的有点晚了,早一两年可以重新平衡和取舍。而家长能做的,就是抓住一切能抓的机会稻草,什么自招、综合评价,来年根据孩子特长和目标能报就报,能考就考,因为报还有初审过不过的问题,考还有能不能考过的问题。俗语讲,有枣没枣打一竿子,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而孩子就是按部就班低学习和查缺补漏,几乎不会受到什么自招的干扰(因为考试都在高考以后)。所以说,考虑自招、竞赛的取舍和投入分配,应该是高二高一甚至更早时候要做的事情。至于高考后自招的冲刺培训之类的,虽说是临时抱佛脚,三拜九扣都拜了,差一哆嗦的事情,肯定有一定比例的人拜着了,但那概率肯定不如平时具备强大实力的大。
总之,高三这一年,基本是一生中高考前的最后一年的机会,机会与风险并存。既要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不必乱了阵脚,同时家长也要睁大眼睛,开发一切可能的资源,要手脚并用了。
延伸阅读:
2018长沙:家长须知!揭秘关于防近视的“黄金座位”和保护视力的方法
2018长沙:从尖子生到中等生的家长经历了什么,与诸位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