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首届“京师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现场,《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在调查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时,研究发现"父母"排在第一位。报告还显示,在亲子沟通方面,超过两成学生认为家长表现有待提升。同时,在参与调查的班主任中,九成以上表示家校之间的沟通也存在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问题包括"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和"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
目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家庭教育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板。正如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所言,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是当下的急迫要求。只有我们的家长拥有了正确的育儿观、人才观,才可能配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发展。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责。
如何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来自教育一线、高等院校的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人才观。
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长要摆正定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在整个宏观环境历史变迁过程当中会不断地发展出一些新的形态。家庭形态的变化,自然也影响了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现代家长同时具有教育者、合作者与消费者三重角色。
“教育者是家长不能回避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决定了家长是否称职的主要原因。”在洪明看来,家长如果想要做好教育者这个角色应该从合理期待,融洽关系,适度任务,丰富生活,科学方法,良好家风等六个方面入手。洪明还强调说,“家庭教育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规范,规范是保证早期做人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习总书记也讲到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包括内容很多,学知识学本领,但是关键是做人,这是习总书记讲的原话。但是做人是靠什么,靠规范,来靠价值认同。”他认为好的规范要做到“早、细、明、严”。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则表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间目前的矛盾最根本问题在于定位的错位。在她看来,家庭教育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品德方面,放在心理培养方面,以及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学校教育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方面、基本基础能力方面,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跟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合作的话,一定要各有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吴颖惠认为,家校共育中沟通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学校要搭建各种各样的的平台帮助家长与学校相互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合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家校共育重要 家长要读懂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及其系列的任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将家长邀请到学校的管理当中,与学校携手形成家校共育的最大合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做好家校关系首先要尊重老师。这其中包括尊重老师专业、尊重老师的人格以及尊重老师的意见。而良性的沟通是尊重的关键。同时,他表示,现在很多家长一提到家校共育就认为必须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其实参与学校管理要学会参与学校,简单来说应该是按需参与,按能参与,全面参与,和有效参与。”
哈尔滨市南马路德育主任兼大队辅导员单体强则认为,家长要从情感和态度上真正的融入学校,融入大家庭。“了解是融入的基础,家长首先要了解学校,当孩子背着书包踏进学校,就意味着家庭和学校要紧紧联合在一起,我们希望家长要关注学校,尽可能去多了解校园环境,学校历史和办学条件等等。”单体强表示,家长仅仅了解是不够的,还要深层次理解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在含义。
同时,单体强认为,家长要最大限度要与学校达成共识,成为学校建设的同盟军。此外,他还强调说,家长是教育者,更是学校的支持者,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参与学校管理是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与学校携起手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而努力。
开放积极多元 家校共育任重道远
新时代,新作为。家校共育既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学校、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认为,“开放是家校共育中学校(教师)的首责。”芦咏莉表示,开放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而且也是一种需求。现在谈一个很时髦的词就是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当中谈到多个利益共同体,多方来共同贡献智慧,进行不同分工,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这本身就需要开放。其次,孩子要积极健康地成长也是需要开放的。当然,在芦咏莉看来,开放之前学校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而且要有一定的状态和水平才可以开放,否则开放的越多,受到的批评和指责就越多,所以作为学校心里一定要有数,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去开放。
“什么时候我们的家校合作它的效果会好呢?这取决于我们家长和老师之间是不是建立了比较信任的积极的正向的关系。而这层关系的建立需要三个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邓林园指出,第一个关键词,家长和老师之间会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威以及各自的教育优势,第二个关键词彼此互相支持,第三个关键词有良好的沟通。“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师关系,我们需要彼此之间互相尊重,认可彼此的权威,形成一种默契,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良好的家师关系。”
延伸阅读:
2018年国家级家庭教育报告发布,提出家庭教育建议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日前,首届“京师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现场,《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在调查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时,研究发现"父母"排在第一位。报告还显示,在亲子沟通方面,超过两成学生认为家长表现有待提升。同时,在参与调查的班主任中,九成以上表示家校之间的沟通也存在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问题包括"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和"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
目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家庭教育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板。正如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所言,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是当下的急迫要求。只有我们的家长拥有了正确的育儿观、人才观,才可能配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发展。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责。
如何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来自教育一线、高等院校的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人才观。
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长要摆正定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在整个宏观环境历史变迁过程当中会不断地发展出一些新的形态。家庭形态的变化,自然也影响了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现代家长同时具有教育者、合作者与消费者三重角色。
“教育者是家长不能回避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决定了家长是否称职的主要原因。”在洪明看来,家长如果想要做好教育者这个角色应该从合理期待,融洽关系,适度任务,丰富生活,科学方法,良好家风等六个方面入手。洪明还强调说,“家庭教育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规范,规范是保证早期做人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习总书记也讲到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包括内容很多,学知识学本领,但是关键是做人,这是习总书记讲的原话。但是做人是靠什么,靠规范,来靠价值认同。”他认为好的规范要做到“早、细、明、严”。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则表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间目前的矛盾最根本问题在于定位的错位。在她看来,家庭教育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品德方面,放在心理培养方面,以及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学校教育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方面、基本基础能力方面,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跟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合作的话,一定要各有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吴颖惠认为,家校共育中沟通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学校要搭建各种各样的的平台帮助家长与学校相互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合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家校共育重要 家长要读懂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及其系列的任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将家长邀请到学校的管理当中,与学校携手形成家校共育的最大合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做好家校关系首先要尊重老师。这其中包括尊重老师专业、尊重老师的人格以及尊重老师的意见。而良性的沟通是尊重的关键。同时,他表示,现在很多家长一提到家校共育就认为必须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其实参与学校管理要学会参与学校,简单来说应该是按需参与,按能参与,全面参与,和有效参与。”
哈尔滨市南马路德育主任兼大队辅导员单体强则认为,家长要从情感和态度上真正的融入学校,融入大家庭。“了解是融入的基础,家长首先要了解学校,当孩子背着书包踏进学校,就意味着家庭和学校要紧紧联合在一起,我们希望家长要关注学校,尽可能去多了解校园环境,学校历史和办学条件等等。”单体强表示,家长仅仅了解是不够的,还要深层次理解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在含义。
同时,单体强认为,家长要最大限度要与学校达成共识,成为学校建设的同盟军。此外,他还强调说,家长是教育者,更是学校的支持者,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参与学校管理是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与学校携起手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而努力。
开放积极多元 家校共育任重道远
新时代,新作为。家校共育既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学校、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认为,“开放是家校共育中学校(教师)的首责。”芦咏莉表示,开放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而且也是一种需求。现在谈一个很时髦的词就是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当中谈到多个利益共同体,多方来共同贡献智慧,进行不同分工,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这本身就需要开放。其次,孩子要积极健康地成长也是需要开放的。当然,在芦咏莉看来,开放之前学校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而且要有一定的状态和水平才可以开放,否则开放的越多,受到的批评和指责就越多,所以作为学校心里一定要有数,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去开放。
“什么时候我们的家校合作它的效果会好呢?这取决于我们家长和老师之间是不是建立了比较信任的积极的正向的关系。而这层关系的建立需要三个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邓林园指出,第一个关键词,家长和老师之间会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威以及各自的教育优势,第二个关键词彼此互相支持,第三个关键词有良好的沟通。“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师关系,我们需要彼此之间互相尊重,认可彼此的权威,形成一种默契,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良好的家师关系。”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日前,首届“京师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现场,《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在调查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时,研究发现"父母"排在第一位。报告还显示,在亲子沟通方面,超过两成学生认为家长表现有待提升。同时,在参与调查的班主任中,九成以上表示家校之间的沟通也存在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问题包括"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和"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
目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家庭教育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板。正如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所言,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是当下的急迫要求。只有我们的家长拥有了正确的育儿观、人才观,才可能配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发展。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责。
如何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来自教育一线、高等院校的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人才观。
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长要摆正定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在整个宏观环境历史变迁过程当中会不断地发展出一些新的形态。家庭形态的变化,自然也影响了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现代家长同时具有教育者、合作者与消费者三重角色。
“教育者是家长不能回避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决定了家长是否称职的主要原因。”在洪明看来,家长如果想要做好教育者这个角色应该从合理期待,融洽关系,适度任务,丰富生活,科学方法,良好家风等六个方面入手。洪明还强调说,“家庭教育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规范,规范是保证早期做人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习总书记也讲到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包括内容很多,学知识学本领,但是关键是做人,这是习总书记讲的原话。但是做人是靠什么,靠规范,来靠价值认同。”他认为好的规范要做到“早、细、明、严”。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则表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间目前的矛盾最根本问题在于定位的错位。在她看来,家庭教育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品德方面,放在心理培养方面,以及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学校教育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方面、基本基础能力方面,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跟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合作的话,一定要各有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吴颖惠认为,家校共育中沟通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学校要搭建各种各样的的平台帮助家长与学校相互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合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家校共育重要 家长要读懂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及其系列的任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将家长邀请到学校的管理当中,与学校携手形成家校共育的最大合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做好家校关系首先要尊重老师。这其中包括尊重老师专业、尊重老师的人格以及尊重老师的意见。而良性的沟通是尊重的关键。同时,他表示,现在很多家长一提到家校共育就认为必须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其实参与学校管理要学会参与学校,简单来说应该是按需参与,按能参与,全面参与,和有效参与。”
哈尔滨市南马路德育主任兼大队辅导员单体强则认为,家长要从情感和态度上真正的融入学校,融入大家庭。“了解是融入的基础,家长首先要了解学校,当孩子背着书包踏进学校,就意味着家庭和学校要紧紧联合在一起,我们希望家长要关注学校,尽可能去多了解校园环境,学校历史和办学条件等等。”单体强表示,家长仅仅了解是不够的,还要深层次理解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在含义。
同时,单体强认为,家长要最大限度要与学校达成共识,成为学校建设的同盟军。此外,他还强调说,家长是教育者,更是学校的支持者,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参与学校管理是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与学校携起手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而努力。
开放积极多元 家校共育任重道远
新时代,新作为。家校共育既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学校、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认为,“开放是家校共育中学校(教师)的首责。”芦咏莉表示,开放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而且也是一种需求。现在谈一个很时髦的词就是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当中谈到多个利益共同体,多方来共同贡献智慧,进行不同分工,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这本身就需要开放。其次,孩子要积极健康地成长也是需要开放的。当然,在芦咏莉看来,开放之前学校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而且要有一定的状态和水平才可以开放,否则开放的越多,受到的批评和指责就越多,所以作为学校心里一定要有数,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去开放。
“什么时候我们的家校合作它的效果会好呢?这取决于我们家长和老师之间是不是建立了比较信任的积极的正向的关系。而这层关系的建立需要三个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邓林园指出,第一个关键词,家长和老师之间会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威以及各自的教育优势,第二个关键词彼此互相支持,第三个关键词有良好的沟通。“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师关系,我们需要彼此之间互相尊重,认可彼此的权威,形成一种默契,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良好的家师关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