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在网络上流传一句话,说一个人“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靠才华”,这句话,形容下面这位清华女学霸可是再恰当不过了!很难说,一个人的热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然而,当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物,就必然会选择这个事物,并将事情做好,会产生欲望,将事情做得更好。这位清华美女学霸,师从施一公,又拿了个大奖。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她的成长故事,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1月23日,《科学》杂志和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揭晓,清华大学博士后万蕊雪因其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当选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这是在中国本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首获该奖。她的获奖短文也于当天同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万蕊雪是90后,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后来师从著名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万蕊雪被施一公委以重任,开始和同学一起向结构生物学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剪接体“发起进攻”。“我当时才二年级,不知道是什么让施老师如此相信我,交给我了这么重要的课题,但这份信任对我有很大的鼓励,让我能够放开胆子去做。”万蕊雪说。而施一公曾直言:“这是我最想培养的学生。”
青年科学家奖是一项全球范围的奖项,由《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发起。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来自全世界的申报者中遴选出4位在各自领域最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
万蕊雪的获奖短文“A key component of gene expression, revealed-High resolution microscopy sheds light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spliceosome”也于11月23日同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网友点赞:真的女神!
@vivid熏弟:今年3月份我们班主任就和我们放了一个清华大学年度人物颁奖视频看到了这位小姐姐!当时就觉得真的女神!!!!!
@熊猫文静又美丽:巾帼不让须眉,偶像!
@3127wo:想成为这样的姑娘
@浮灯远山:她好优秀啊
@阿写要努力冲吖:需要上热搜的应该是这种女神
七篇Science+两篇Cell!她是非常耀眼的学术新星
据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ICSB)官方平台介绍,这是清华校友第四次获得该奖↓↓↓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1级的时松海和1996级的颜宁曾于2001年和2005年分别因其博士期间的研究获得该奖的前身 “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全球大奖和北美地区奖,他们两位现在都是生命科学领域内的著名教授。而2013年第一届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中,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2级的洪暐哲(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也因其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获奖。
万蕊雪是近两年来清华大学非常耀眼的学术新星,主要专注于酵母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相关领域9篇研究文章(其中七篇发表于Science,两篇发表于Cell )。
2016年,还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万蕊雪曾入选中国科协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成为全国5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
她也曾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奖项。
万蕊雪曾不止一次说道:“只要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难得了,我觉得我也只是做到了这点而已。”
这样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神,她的成长背后有哪些故事呢?又会给您的孩子、您的学生带来哪些启示呢?
“我觉得自己笨到家了”
在获得了从中山大学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后,2013年初,万蕊雪进入了施一公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设计。
“一开始非常高兴,觉得能进施老师实验室太好啦,”万蕊雪描述到彼时的场景依旧难掩激动,“但没多久就感到一种深深的焦虑。”施一公实验室在清华、甚至在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界都一直以高效率、严标准而闻名。“实验室的节奏之快、效率之高,让我觉得之前接受的实验训练就像过家家一样。”
万蕊雪用“笨到家了”来形容那时的自己。一个蛋白提纯实验,师姐7个小时就能做好,但是万蕊雪从早8点干到晚8点都做不完,而且提纯的产量和质量都要差得多。与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
“但是怀疑也没用啊,只能多努力;我怕不能留在这个实验室里。”一句如此朴素的话,背后是她坚持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平均一天工作14小时以上的生活整整坚持了4个月,中间一共只休息了3天。
进入博士一年级,尽管课业繁重,但还要去其他实验室轮转训练,万蕊雪把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全部利用了起来。“觉得自己笨到家了,最开始三个月几乎每新学一个实验都会失败。”万蕊雪的解决办法是勤奋加细致,她把心里的沮丧放在一边,拿出超人的耐心一个个去抠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最终攻克了许多难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留在了施一公课题组。
“博二开始做世界级难题”
2014年,万蕊雪进入直博二年级,正赶上冷冻电镜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结构生物学领域可能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面对重要的研究机遇,导师建议她做“剪接体结构与分子机理的研究”,她开始独自承担酵母剪接体提取的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难题,课题组内也缺乏经验借鉴,但是万蕊雪没有被直接吓退,“来不及担心自己的能力,感觉无比兴奋,就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许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每一周,有三天万蕊雪都要往返于清华和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她只能去其他实验室学习相关经验。但是,“在别的实验室明明很顺利的实验, 回来自己重复却总出问题。”万蕊雪总结了一个“六遍定律”,意思是一个实验失败5次都没事,也许做到第6次就成功了。但是“6”这个数字都只能是她的美好愿望,失败的次数远比6大得多。
“做梦都想把实验做出来”是她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做梦都想在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上看到一条阳极条带,结果有一天真的看到了,激动得不行,然后一睁眼,看到的是宿舍的天花板……”
万蕊雪所做的工作看似离日常生活很远,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也对未来临床医学中拟定某些顽疾的根本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初中时刚刚接触生物的万蕊雪,大概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条路上走得这么远。但她正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对生物学科的热爱,有一次,家里亲人患病,万蕊雪听说“基因工程”可能会是未来解决这些疾病的方法,这更加坚定了她学习生物学的决心,希望能够做一个“有用的人”。
从与对手赛跑到与自己赛跑
三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六篇第一作者文章,这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可能在别人眼里我发了很多文章,有人觉得这个工作做出来了,心血没有白费;也有人认为你是因为老师好,才发了那么多文章。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这不是我所收获的财富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做这件事情,然后把它做成了!”
带着这份从未褪去的热爱,万蕊雪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着。与她一同奔跑的,除了齐心协力的实验室同学,还有来自国内外其他顶级实验室的同行。
这种学术上的竞争一直保持着你追我赶的趋势,纵使获得了不少荣誉,万蕊雪也丝毫不敢放松。她坦言,顶尖实验室间的竞争压力确实非常大,但正如她所坚持的,科研本身就是她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即使有时遇到挫折,却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枯燥崩溃。至于文章的发表,她认为时间先后固然重要,但并不应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这个上面,研究结果所能说明的问题、所能揭示的奥秘,才是最有意思的。
在万蕊雪眼里,这种对科学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研究项目的不断深入,也许未来某一天能够成为改变人类命运的关键。因此,尽管跑道上的选手众多,但她知道,在这场超长的马拉松里,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实验室外的小女生
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收集电镜数据时,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和收集效率,课题组几个同学决定24小时轮班,万蕊雪主动承担了半夜的工作,每3小时仅有5分钟的电镜相机校正时间可以上洗手间。
故事之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他时候,万蕊雪每天还是会在实验室待到晚上,从未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负担。
“我的坚持是因为不想辜负自己与实验室同学辛苦的结晶,更不想辜负导师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她不希望外人把科研看做是一种艰辛的高强度工作,她觉得这就跟其他人将空闲时间用于看书、娱乐一样,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科研就是她追求快乐、追求梦想的方式。
实验室外,万蕊雪不仅有着充实的生活,也有着和许多女生一样的烦恼。每当说到万蕊雪,可能许多人对她的印象都是学霸,那科研之外的她是什么样子呢?
“我超爱吃,不管是什么好像都爱吃”,说起美食,万蕊雪像说起科研一样两眼放光,“我只要听说哪里开了什么好吃的店,就很想去尝一尝”。
因为爱吃,万蕊雪说自己从小就胖,她曾经凭着毅力3个月就减掉了20斤,“减肥以后真的像发现了新大陆”,说起减肥的成果,万蕊雪笑得非常开心,“不过,科研之外我还是最爱吃,运动嘛,感觉需要一口气才能坚持”。
女神万蕊雪,带给我们的那些“力量”
梦想的力量:科研不苦,因为这就是她追求快乐、追求梦想的方式
读到这里,不妨问问你的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当大人们习惯于把目光锁定在成绩、名校等这些“焦点”问题上时,却往往忽视了“梦想”对于孩子成长的力量。
梦想是什么?其实,梦想就是一个人想做什么,想成就什么。作家布朗森,曾花两年的时间跟踪观察数十人的日常生活,写成了一本《这辈子,你想做什么》的书。
梦想与目标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针。没有了梦想与目标,我们的热情就无的放矢,无处可依。有了梦想与目标,我们的人生才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自己的心灵中撒一粒梦想的种子,然后小心地呵护,给它浇水松土,然后,让梦想的种子萌芽,然后不断地成长,直到开花结果。
坚持的力量:自认为“笨到家”的万蕊雪,是“坚持”让她攻克许多难关
“坚持”是万蕊雪科研路上出现的高频词汇,比如她曾经“坚持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平均一天工作14小时以上的生活整整坚持了4个月,中间一共只休息了3天。”
坚持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毅力不够,如果有强大的毅力的话,就是能力弱点,也照样成功。
告诉孩子:
学习上遇到困难,坚持一下;
生活中遇到挫折,坚持一下;
工作中遇到难题,坚持一下;
……
如果人生能多“坚持”这么几下,一定会别有一番天地。
热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做这件事情,然后把它做成了!”
一个女生,在科研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当然,她有梦想、她很坚持,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有了这份喜爱,梦想是甜蜜的,坚持也是幸福的。不然的话,我们可以想想,一个人每天从事自己厌恶的工作,如何会取得傲人的成绩呢?
当下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去“热爱”,他们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冲劲,但是遗憾的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付出青春和热血。
很多时候,我们的动力来源简单得像一杯沸腾的老酒,翻滚着,源源不断地喷撒着热气,沸到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很难说,一个人的热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然而,当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物,就必然会选择这个事物,并将事情做好,会产生欲望,将事情做得更好。
延伸阅读
师从施一公,又拿了大奖!这位清华美女学霸刷屏了!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现在网络上流传一句话,说一个人“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靠才华”,这句话,形容下面这位清华女学霸可是再恰当不过了!很难说,一个人的热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然而,当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物,就必然会选择这个事物,并将事情做好,会产生欲望,将事情做得更好。这位清华美女学霸,师从施一公,又拿了个大奖。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她的成长故事,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1月23日,《科学》杂志和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揭晓,清华大学博士后万蕊雪因其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当选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这是在中国本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首获该奖。她的获奖短文也于当天同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万蕊雪是90后,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后来师从著名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万蕊雪被施一公委以重任,开始和同学一起向结构生物学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剪接体“发起进攻”。“我当时才二年级,不知道是什么让施老师如此相信我,交给我了这么重要的课题,但这份信任对我有很大的鼓励,让我能够放开胆子去做。”万蕊雪说。而施一公曾直言:“这是我最想培养的学生。”
青年科学家奖是一项全球范围的奖项,由《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发起。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来自全世界的申报者中遴选出4位在各自领域最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
万蕊雪的获奖短文“A key component of gene expression, revealed-High resolution microscopy sheds light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spliceosome”也于11月23日同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网友点赞:真的女神!
@vivid熏弟:今年3月份我们班主任就和我们放了一个清华大学年度人物颁奖视频看到了这位小姐姐!当时就觉得真的女神!!!!!
@熊猫文静又美丽:巾帼不让须眉,偶像!
@3127wo:想成为这样的姑娘
@浮灯远山:她好优秀啊
@阿写要努力冲吖:需要上热搜的应该是这种女神
七篇Science+两篇Cell!她是非常耀眼的学术新星
据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ICSB)官方平台介绍,这是清华校友第四次获得该奖↓↓↓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1级的时松海和1996级的颜宁曾于2001年和2005年分别因其博士期间的研究获得该奖的前身 “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全球大奖和北美地区奖,他们两位现在都是生命科学领域内的著名教授。而2013年第一届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中,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2级的洪暐哲(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也因其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获奖。
万蕊雪是近两年来清华大学非常耀眼的学术新星,主要专注于酵母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相关领域9篇研究文章(其中七篇发表于Science,两篇发表于Cell )。
2016年,还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万蕊雪曾入选中国科协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成为全国5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
她也曾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奖项。
万蕊雪曾不止一次说道:“只要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难得了,我觉得我也只是做到了这点而已。”
这样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神,她的成长背后有哪些故事呢?又会给您的孩子、您的学生带来哪些启示呢?
“我觉得自己笨到家了”
在获得了从中山大学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后,2013年初,万蕊雪进入了施一公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设计。
“一开始非常高兴,觉得能进施老师实验室太好啦,”万蕊雪描述到彼时的场景依旧难掩激动,“但没多久就感到一种深深的焦虑。”施一公实验室在清华、甚至在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界都一直以高效率、严标准而闻名。“实验室的节奏之快、效率之高,让我觉得之前接受的实验训练就像过家家一样。”
万蕊雪用“笨到家了”来形容那时的自己。一个蛋白提纯实验,师姐7个小时就能做好,但是万蕊雪从早8点干到晚8点都做不完,而且提纯的产量和质量都要差得多。与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
“但是怀疑也没用啊,只能多努力;我怕不能留在这个实验室里。”一句如此朴素的话,背后是她坚持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平均一天工作14小时以上的生活整整坚持了4个月,中间一共只休息了3天。
进入博士一年级,尽管课业繁重,但还要去其他实验室轮转训练,万蕊雪把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全部利用了起来。“觉得自己笨到家了,最开始三个月几乎每新学一个实验都会失败。”万蕊雪的解决办法是勤奋加细致,她把心里的沮丧放在一边,拿出超人的耐心一个个去抠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最终攻克了许多难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留在了施一公课题组。
“博二开始做世界级难题”
2014年,万蕊雪进入直博二年级,正赶上冷冻电镜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结构生物学领域可能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面对重要的研究机遇,导师建议她做“剪接体结构与分子机理的研究”,她开始独自承担酵母剪接体提取的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难题,课题组内也缺乏经验借鉴,但是万蕊雪没有被直接吓退,“来不及担心自己的能力,感觉无比兴奋,就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许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每一周,有三天万蕊雪都要往返于清华和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她只能去其他实验室学习相关经验。但是,“在别的实验室明明很顺利的实验, 回来自己重复却总出问题。”万蕊雪总结了一个“六遍定律”,意思是一个实验失败5次都没事,也许做到第6次就成功了。但是“6”这个数字都只能是她的美好愿望,失败的次数远比6大得多。
“做梦都想把实验做出来”是她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做梦都想在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上看到一条阳极条带,结果有一天真的看到了,激动得不行,然后一睁眼,看到的是宿舍的天花板……”
万蕊雪所做的工作看似离日常生活很远,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也对未来临床医学中拟定某些顽疾的根本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初中时刚刚接触生物的万蕊雪,大概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条路上走得这么远。但她正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对生物学科的热爱,有一次,家里亲人患病,万蕊雪听说“基因工程”可能会是未来解决这些疾病的方法,这更加坚定了她学习生物学的决心,希望能够做一个“有用的人”。
从与对手赛跑到与自己赛跑
三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六篇第一作者文章,这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可能在别人眼里我发了很多文章,有人觉得这个工作做出来了,心血没有白费;也有人认为你是因为老师好,才发了那么多文章。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这不是我所收获的财富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做这件事情,然后把它做成了!”
带着这份从未褪去的热爱,万蕊雪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着。与她一同奔跑的,除了齐心协力的实验室同学,还有来自国内外其他顶级实验室的同行。
这种学术上的竞争一直保持着你追我赶的趋势,纵使获得了不少荣誉,万蕊雪也丝毫不敢放松。她坦言,顶尖实验室间的竞争压力确实非常大,但正如她所坚持的,科研本身就是她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即使有时遇到挫折,却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枯燥崩溃。至于文章的发表,她认为时间先后固然重要,但并不应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这个上面,研究结果所能说明的问题、所能揭示的奥秘,才是最有意思的。
在万蕊雪眼里,这种对科学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研究项目的不断深入,也许未来某一天能够成为改变人类命运的关键。因此,尽管跑道上的选手众多,但她知道,在这场超长的马拉松里,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实验室外的小女生
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收集电镜数据时,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和收集效率,课题组几个同学决定24小时轮班,万蕊雪主动承担了半夜的工作,每3小时仅有5分钟的电镜相机校正时间可以上洗手间。
故事之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他时候,万蕊雪每天还是会在实验室待到晚上,从未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负担。
“我的坚持是因为不想辜负自己与实验室同学辛苦的结晶,更不想辜负导师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她不希望外人把科研看做是一种艰辛的高强度工作,她觉得这就跟其他人将空闲时间用于看书、娱乐一样,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科研就是她追求快乐、追求梦想的方式。
实验室外,万蕊雪不仅有着充实的生活,也有着和许多女生一样的烦恼。每当说到万蕊雪,可能许多人对她的印象都是学霸,那科研之外的她是什么样子呢?
“我超爱吃,不管是什么好像都爱吃”,说起美食,万蕊雪像说起科研一样两眼放光,“我只要听说哪里开了什么好吃的店,就很想去尝一尝”。
因为爱吃,万蕊雪说自己从小就胖,她曾经凭着毅力3个月就减掉了20斤,“减肥以后真的像发现了新大陆”,说起减肥的成果,万蕊雪笑得非常开心,“不过,科研之外我还是最爱吃,运动嘛,感觉需要一口气才能坚持”。
女神万蕊雪,带给我们的那些“力量”
梦想的力量:科研不苦,因为这就是她追求快乐、追求梦想的方式
读到这里,不妨问问你的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当大人们习惯于把目光锁定在成绩、名校等这些“焦点”问题上时,却往往忽视了“梦想”对于孩子成长的力量。
梦想是什么?其实,梦想就是一个人想做什么,想成就什么。作家布朗森,曾花两年的时间跟踪观察数十人的日常生活,写成了一本《这辈子,你想做什么》的书。
梦想与目标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针。没有了梦想与目标,我们的热情就无的放矢,无处可依。有了梦想与目标,我们的人生才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自己的心灵中撒一粒梦想的种子,然后小心地呵护,给它浇水松土,然后,让梦想的种子萌芽,然后不断地成长,直到开花结果。
坚持的力量:自认为“笨到家”的万蕊雪,是“坚持”让她攻克许多难关
“坚持”是万蕊雪科研路上出现的高频词汇,比如她曾经“坚持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平均一天工作14小时以上的生活整整坚持了4个月,中间一共只休息了3天。”
坚持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毅力不够,如果有强大的毅力的话,就是能力弱点,也照样成功。
告诉孩子:
学习上遇到困难,坚持一下;
生活中遇到挫折,坚持一下;
工作中遇到难题,坚持一下;
……
如果人生能多“坚持”这么几下,一定会别有一番天地。
热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做这件事情,然后把它做成了!”
一个女生,在科研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当然,她有梦想、她很坚持,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有了这份喜爱,梦想是甜蜜的,坚持也是幸福的。不然的话,我们可以想想,一个人每天从事自己厌恶的工作,如何会取得傲人的成绩呢?
当下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去“热爱”,他们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冲劲,但是遗憾的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付出青春和热血。
很多时候,我们的动力来源简单得像一杯沸腾的老酒,翻滚着,源源不断地喷撒着热气,沸到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很难说,一个人的热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然而,当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物,就必然会选择这个事物,并将事情做好,会产生欲望,将事情做得更好。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现在网络上流传一句话,说一个人“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靠才华”,这句话,形容下面这位清华女学霸可是再恰当不过了!很难说,一个人的热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然而,当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物,就必然会选择这个事物,并将事情做好,会产生欲望,将事情做得更好。这位清华美女学霸,师从施一公,又拿了个大奖。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她的成长故事,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1月23日,《科学》杂志和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揭晓,清华大学博士后万蕊雪因其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当选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这是在中国本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首获该奖。她的获奖短文也于当天同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万蕊雪是90后,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后来师从著名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万蕊雪被施一公委以重任,开始和同学一起向结构生物学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剪接体“发起进攻”。“我当时才二年级,不知道是什么让施老师如此相信我,交给我了这么重要的课题,但这份信任对我有很大的鼓励,让我能够放开胆子去做。”万蕊雪说。而施一公曾直言:“这是我最想培养的学生。”
青年科学家奖是一项全球范围的奖项,由《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发起。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来自全世界的申报者中遴选出4位在各自领域最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
万蕊雪的获奖短文“A key component of gene expression, revealed-High resolution microscopy sheds light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spliceosome”也于11月23日同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网友点赞:真的女神!
@vivid熏弟:今年3月份我们班主任就和我们放了一个清华大学年度人物颁奖视频看到了这位小姐姐!当时就觉得真的女神!!!!!
@熊猫文静又美丽:巾帼不让须眉,偶像!
@3127wo:想成为这样的姑娘
@浮灯远山:她好优秀啊
@阿写要努力冲吖:需要上热搜的应该是这种女神
七篇Science+两篇Cell!她是非常耀眼的学术新星
据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ICSB)官方平台介绍,这是清华校友第四次获得该奖↓↓↓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1级的时松海和1996级的颜宁曾于2001年和2005年分别因其博士期间的研究获得该奖的前身 “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全球大奖和北美地区奖,他们两位现在都是生命科学领域内的著名教授。而2013年第一届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中,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2级的洪暐哲(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也因其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获奖。
万蕊雪是近两年来清华大学非常耀眼的学术新星,主要专注于酵母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相关领域9篇研究文章(其中七篇发表于Science,两篇发表于Cell )。
2016年,还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万蕊雪曾入选中国科协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成为全国5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
她也曾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奖项。
万蕊雪曾不止一次说道:“只要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难得了,我觉得我也只是做到了这点而已。”
这样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神,她的成长背后有哪些故事呢?又会给您的孩子、您的学生带来哪些启示呢?
“我觉得自己笨到家了”
在获得了从中山大学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后,2013年初,万蕊雪进入了施一公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设计。
“一开始非常高兴,觉得能进施老师实验室太好啦,”万蕊雪描述到彼时的场景依旧难掩激动,“但没多久就感到一种深深的焦虑。”施一公实验室在清华、甚至在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界都一直以高效率、严标准而闻名。“实验室的节奏之快、效率之高,让我觉得之前接受的实验训练就像过家家一样。”
万蕊雪用“笨到家了”来形容那时的自己。一个蛋白提纯实验,师姐7个小时就能做好,但是万蕊雪从早8点干到晚8点都做不完,而且提纯的产量和质量都要差得多。与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
“但是怀疑也没用啊,只能多努力;我怕不能留在这个实验室里。”一句如此朴素的话,背后是她坚持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平均一天工作14小时以上的生活整整坚持了4个月,中间一共只休息了3天。
进入博士一年级,尽管课业繁重,但还要去其他实验室轮转训练,万蕊雪把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全部利用了起来。“觉得自己笨到家了,最开始三个月几乎每新学一个实验都会失败。”万蕊雪的解决办法是勤奋加细致,她把心里的沮丧放在一边,拿出超人的耐心一个个去抠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最终攻克了许多难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留在了施一公课题组。
“博二开始做世界级难题”
2014年,万蕊雪进入直博二年级,正赶上冷冻电镜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结构生物学领域可能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面对重要的研究机遇,导师建议她做“剪接体结构与分子机理的研究”,她开始独自承担酵母剪接体提取的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难题,课题组内也缺乏经验借鉴,但是万蕊雪没有被直接吓退,“来不及担心自己的能力,感觉无比兴奋,就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许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每一周,有三天万蕊雪都要往返于清华和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她只能去其他实验室学习相关经验。但是,“在别的实验室明明很顺利的实验, 回来自己重复却总出问题。”万蕊雪总结了一个“六遍定律”,意思是一个实验失败5次都没事,也许做到第6次就成功了。但是“6”这个数字都只能是她的美好愿望,失败的次数远比6大得多。
“做梦都想把实验做出来”是她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做梦都想在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上看到一条阳极条带,结果有一天真的看到了,激动得不行,然后一睁眼,看到的是宿舍的天花板……”
万蕊雪所做的工作看似离日常生活很远,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也对未来临床医学中拟定某些顽疾的根本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初中时刚刚接触生物的万蕊雪,大概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条路上走得这么远。但她正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对生物学科的热爱,有一次,家里亲人患病,万蕊雪听说“基因工程”可能会是未来解决这些疾病的方法,这更加坚定了她学习生物学的决心,希望能够做一个“有用的人”。
从与对手赛跑到与自己赛跑
三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六篇第一作者文章,这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可能在别人眼里我发了很多文章,有人觉得这个工作做出来了,心血没有白费;也有人认为你是因为老师好,才发了那么多文章。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这不是我所收获的财富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做这件事情,然后把它做成了!”
带着这份从未褪去的热爱,万蕊雪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着。与她一同奔跑的,除了齐心协力的实验室同学,还有来自国内外其他顶级实验室的同行。
这种学术上的竞争一直保持着你追我赶的趋势,纵使获得了不少荣誉,万蕊雪也丝毫不敢放松。她坦言,顶尖实验室间的竞争压力确实非常大,但正如她所坚持的,科研本身就是她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即使有时遇到挫折,却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枯燥崩溃。至于文章的发表,她认为时间先后固然重要,但并不应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这个上面,研究结果所能说明的问题、所能揭示的奥秘,才是最有意思的。
在万蕊雪眼里,这种对科学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研究项目的不断深入,也许未来某一天能够成为改变人类命运的关键。因此,尽管跑道上的选手众多,但她知道,在这场超长的马拉松里,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实验室外的小女生
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收集电镜数据时,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和收集效率,课题组几个同学决定24小时轮班,万蕊雪主动承担了半夜的工作,每3小时仅有5分钟的电镜相机校正时间可以上洗手间。
故事之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他时候,万蕊雪每天还是会在实验室待到晚上,从未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负担。
“我的坚持是因为不想辜负自己与实验室同学辛苦的结晶,更不想辜负导师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她不希望外人把科研看做是一种艰辛的高强度工作,她觉得这就跟其他人将空闲时间用于看书、娱乐一样,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科研就是她追求快乐、追求梦想的方式。
实验室外,万蕊雪不仅有着充实的生活,也有着和许多女生一样的烦恼。每当说到万蕊雪,可能许多人对她的印象都是学霸,那科研之外的她是什么样子呢?
“我超爱吃,不管是什么好像都爱吃”,说起美食,万蕊雪像说起科研一样两眼放光,“我只要听说哪里开了什么好吃的店,就很想去尝一尝”。
因为爱吃,万蕊雪说自己从小就胖,她曾经凭着毅力3个月就减掉了20斤,“减肥以后真的像发现了新大陆”,说起减肥的成果,万蕊雪笑得非常开心,“不过,科研之外我还是最爱吃,运动嘛,感觉需要一口气才能坚持”。
女神万蕊雪,带给我们的那些“力量”
梦想的力量:科研不苦,因为这就是她追求快乐、追求梦想的方式
读到这里,不妨问问你的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当大人们习惯于把目光锁定在成绩、名校等这些“焦点”问题上时,却往往忽视了“梦想”对于孩子成长的力量。
梦想是什么?其实,梦想就是一个人想做什么,想成就什么。作家布朗森,曾花两年的时间跟踪观察数十人的日常生活,写成了一本《这辈子,你想做什么》的书。
梦想与目标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针。没有了梦想与目标,我们的热情就无的放矢,无处可依。有了梦想与目标,我们的人生才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自己的心灵中撒一粒梦想的种子,然后小心地呵护,给它浇水松土,然后,让梦想的种子萌芽,然后不断地成长,直到开花结果。
坚持的力量:自认为“笨到家”的万蕊雪,是“坚持”让她攻克许多难关
“坚持”是万蕊雪科研路上出现的高频词汇,比如她曾经“坚持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平均一天工作14小时以上的生活整整坚持了4个月,中间一共只休息了3天。”
坚持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毅力不够,如果有强大的毅力的话,就是能力弱点,也照样成功。
告诉孩子:
学习上遇到困难,坚持一下;
生活中遇到挫折,坚持一下;
工作中遇到难题,坚持一下;
……
如果人生能多“坚持”这么几下,一定会别有一番天地。
热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做这件事情,然后把它做成了!”
一个女生,在科研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当然,她有梦想、她很坚持,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有了这份喜爱,梦想是甜蜜的,坚持也是幸福的。不然的话,我们可以想想,一个人每天从事自己厌恶的工作,如何会取得傲人的成绩呢?
当下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去“热爱”,他们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冲劲,但是遗憾的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付出青春和热血。
很多时候,我们的动力来源简单得像一杯沸腾的老酒,翻滚着,源源不断地喷撒着热气,沸到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很难说,一个人的热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然而,当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物,就必然会选择这个事物,并将事情做好,会产生欲望,将事情做得更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