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寒衣节习俗:寒衣节的来历和历史变迁,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往往能从史籍中找到根据。据考证,送寒衣之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而把此俗用节日形式固定下来,且把农历十月一定为寒衣节,则始于宋代。
宋代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
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做了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还要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沿用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还有的富人请冥衣铺裱糊一些皮袄、皮裤、皮帽等高级冬装。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送寒衣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它也体现了敬老爱老和重视亲情的优良民族传统,因而直到今天,仍在我国民间流行。人们在这项民俗活动中,希望逝去的亲人即使“地下不胜寒”,也“胜似在人间”,永无冻馁之忧,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及美好愿望。
延伸阅读:
2018年寒衣节习俗:寒衣节的来历和历史变迁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寒衣节习俗:寒衣节的来历和历史变迁,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往往能从史籍中找到根据。据考证,送寒衣之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而把此俗用节日形式固定下来,且把农历十月一定为寒衣节,则始于宋代。
宋代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
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做了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还要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沿用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还有的富人请冥衣铺裱糊一些皮袄、皮裤、皮帽等高级冬装。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送寒衣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它也体现了敬老爱老和重视亲情的优良民族传统,因而直到今天,仍在我国民间流行。人们在这项民俗活动中,希望逝去的亲人即使“地下不胜寒”,也“胜似在人间”,永无冻馁之忧,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及美好愿望。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寒衣节习俗:寒衣节的来历和历史变迁,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往往能从史籍中找到根据。据考证,送寒衣之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而把此俗用节日形式固定下来,且把农历十月一定为寒衣节,则始于宋代。
宋代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
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做了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还要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沿用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还有的富人请冥衣铺裱糊一些皮袄、皮裤、皮帽等高级冬装。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送寒衣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它也体现了敬老爱老和重视亲情的优良民族传统,因而直到今天,仍在我国民间流行。人们在这项民俗活动中,希望逝去的亲人即使“地下不胜寒”,也“胜似在人间”,永无冻馁之忧,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及美好愿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