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说明:此答案仅作参考,批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1.4分)贮,酝酿,“婉”改为“宛”(书写工整,一字1分。)
2.(2分)C (不是疑问句,不能用问号) 3.(2分)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和前面“使人”重复)
4.8分,书写工整,每格1分,有错即扣。 扣完为止,不多扣。
(1)谬以千里(2)行远必自尔(或“迩”,因未标明出处)(3)我想那缥缈(或“"飘渺”,因未标明出处)的空中(4)切问而近思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随君)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6分)(1)B612,只关注抽象的数字而不注重问题的实质。玫瑰花,蛇。(每空1分,共,4分)
(2)C(没有兴奋,而是无可奈何)(2分)
6.(1)(2分)上网、手机阅读
(2)(3分)读者须知,借书处。书名略。
(3)(3分)称呼1分,画面构成1分(答到一点,意对即可),含义1分(答到一点即可)。(参考要点:以下是图案的设计说明,批改时解说内容可参照此说明的内容。1.标识以“飞行器”、“月球”和传说中的“嫦娥”设计成一个“中国”的“中”字,以直观明了的形象表达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涵义。2.图案刚柔相济,既有中国民族传统底蕴,又充满现代理念。“飞白”增加了升腾的动感和太空广袤的空间感。3.下部粗大的“中国”的英文“CHINA”中的“I”字,用红色,犹如运载火箭发射时喷发的火焰,增强动感和视觉冲力力。4.同时又突出“I”的含义,是我国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研制的飞行探测器以及实施整个探测工程计划,体现出我国对该项工程的实力、信心和雄心!)
7.(6分)(1)(1分)黄沙百战穿金甲
(2)(2分)D(运用哀景来衬托哀情)
(3)(3分)运用典故或直接抒情(1分,答到其一即可),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誓死驻守边关、不打败敌人决不还家的壮志豪情。(2分,意对即可)【关于典故的补充。楼兰,汉时西域 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附:今译和鉴赏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本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前两句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苦,长,突出边塞浓云,衬托战场的 悲凉;暗,天色阴暗,战斗已经持续到日暮。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 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 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 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018长沙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说明:此答案仅作参考,批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1.4分)贮,酝酿,“婉”改为“宛”(书写工整,一字1分。)
2.(2分)C (不是疑问句,不能用问号) 3.(2分)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和前面“使人”重复)
4.8分,书写工整,每格1分,有错即扣。 扣完为止,不多扣。
(1)谬以千里(2)行远必自尔(或“迩”,因未标明出处)(3)我想那缥缈(或“"飘渺”,因未标明出处)的空中(4)切问而近思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随君)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6分)(1)B612,只关注抽象的数字而不注重问题的实质。玫瑰花,蛇。(每空1分,共,4分)
(2)C(没有兴奋,而是无可奈何)(2分)
6.(1)(2分)上网、手机阅读
(2)(3分)读者须知,借书处。书名略。
(3)(3分)称呼1分,画面构成1分(答到一点,意对即可),含义1分(答到一点即可)。(参考要点:以下是图案的设计说明,批改时解说内容可参照此说明的内容。1.标识以“飞行器”、“月球”和传说中的“嫦娥”设计成一个“中国”的“中”字,以直观明了的形象表达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涵义。2.图案刚柔相济,既有中国民族传统底蕴,又充满现代理念。“飞白”增加了升腾的动感和太空广袤的空间感。3.下部粗大的“中国”的英文“CHINA”中的“I”字,用红色,犹如运载火箭发射时喷发的火焰,增强动感和视觉冲力力。4.同时又突出“I”的含义,是我国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研制的飞行探测器以及实施整个探测工程计划,体现出我国对该项工程的实力、信心和雄心!)
7.(6分)(1)(1分)黄沙百战穿金甲
(2)(2分)D(运用哀景来衬托哀情)
(3)(3分)运用典故或直接抒情(1分,答到其一即可),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誓死驻守边关、不打败敌人决不还家的壮志豪情。(2分,意对即可)【关于典故的补充。楼兰,汉时西域 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附:今译和鉴赏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本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前两句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苦,长,突出边塞浓云,衬托战场的 悲凉;暗,天色阴暗,战斗已经持续到日暮。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 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 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 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说明:此答案仅作参考,批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1.4分)贮,酝酿,“婉”改为“宛”(书写工整,一字1分。)
2.(2分)C (不是疑问句,不能用问号) 3.(2分)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和前面“使人”重复)
4.8分,书写工整,每格1分,有错即扣。 扣完为止,不多扣。
(1)谬以千里(2)行远必自尔(或“迩”,因未标明出处)(3)我想那缥缈(或“"飘渺”,因未标明出处)的空中(4)切问而近思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随君)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6分)(1)B612,只关注抽象的数字而不注重问题的实质。玫瑰花,蛇。(每空1分,共,4分)
(2)C(没有兴奋,而是无可奈何)(2分)
6.(1)(2分)上网、手机阅读
(2)(3分)读者须知,借书处。书名略。
(3)(3分)称呼1分,画面构成1分(答到一点,意对即可),含义1分(答到一点即可)。(参考要点:以下是图案的设计说明,批改时解说内容可参照此说明的内容。1.标识以“飞行器”、“月球”和传说中的“嫦娥”设计成一个“中国”的“中”字,以直观明了的形象表达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涵义。2.图案刚柔相济,既有中国民族传统底蕴,又充满现代理念。“飞白”增加了升腾的动感和太空广袤的空间感。3.下部粗大的“中国”的英文“CHINA”中的“I”字,用红色,犹如运载火箭发射时喷发的火焰,增强动感和视觉冲力力。4.同时又突出“I”的含义,是我国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研制的飞行探测器以及实施整个探测工程计划,体现出我国对该项工程的实力、信心和雄心!)
7.(6分)(1)(1分)黄沙百战穿金甲
(2)(2分)D(运用哀景来衬托哀情)
(3)(3分)运用典故或直接抒情(1分,答到其一即可),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誓死驻守边关、不打败敌人决不还家的壮志豪情。(2分,意对即可)【关于典故的补充。楼兰,汉时西域 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附:今译和鉴赏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本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前两句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苦,长,突出边塞浓云,衬托战场的 悲凉;暗,天色阴暗,战斗已经持续到日暮。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 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 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 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