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初中语文常考基础知识归纳:皇帝年号是怎么取的?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起义,周厉王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其年周、召(shào)二公共同行政(一说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被称为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有可靠的纪年始于此。但西汉以前,只有年次而无年号,每一王公继位改换一个纪元;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用年号(建元以来出于追定)。明代以前,一个帝王不止一个年号,如汉武帝有十一个,宋仁宗有九个;明清两代,基本上一个帝王一个年号(如洪武、雍正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用中华民国纪年;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
照我们今天看来,历史需要纪年,本是自然而平常的事,但是在古代帝王和群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则是一件重大而神圣的事情。古时改朝换代,新王即位统事,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以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历代所用年号共708个,从内容看,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①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凤、天授、万岁通天。
②表示神圣祥瑞的,如龙凤、河清、如意、大圣、明圣、神历、神瑞、太平真君。
③表示改朝换代,更始自新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皇始、泰始。
④歌颂文治武功,德行圆满的,如大德、上明、文治、圣德、显道、昭武、淳化、孝治。
⑤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大安、永宁、咸宁、阜昌、天祜民安。
⑥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久视、天寿、长乐、延寿、延嗣宁国。
由于年号被认为是关乎国运之兴衰,有意无意地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汉书·哀帝纪》载,汉哀帝建平二年,“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传说汉高祖刘邦感赤龙而生,自谓赤帝之子),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哀帝于是降诏说:“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于是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东汉时,公孙述据益州称帝。《后汉书》本传称,其时“会有龙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为符瑞……遂自立为天子……建元曰龙兴元年”。
国号用字,一方面固当慎取;另一方面,又有玩弄文字游戏,用以预言吉凶者。《北史·齐本纪》载,齐文宣帝高洋初登阼,改元为天保,有深识之士认为,“天保之字,为一大人只十”,其在位不过十年,高洋果及期而崩。北齐宗室安德王高延宗,年号德昌,“好事者言其得二日”(二日指“昌”字),结果,“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而败”。
据笔者统计,708个年号共用字251个(极个别为音译字),这些字中使用10次以上的有45个:安、德、大、光、和、建、明、平、圣、天、太、兴、元、永、正、宝、初、昌、定、凤、国、嘉、景、康、开、历、龙、隆、宁、庄、乾、瑞、顺、寿、始、神、通、统、泰、武、熙、延、应、中、治,其中前十五字使用在二十次以上。“天”在甲骨文中字形中,下像人形,上面特别突出人的脑袋。《山海经》中讲到有一个被天帝“断其首”的神人称作刑天,就表示了这个字的本义。头在人体的最上部,又转指天空,文献中又指天帝、君主、地位最崇高者。《尔雅·释诂》:“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秉承天意治理万民,同时又受到上天的保祐,所以历代年号中天字使用得最多(天宝、天明、天建、天命之类),达71次。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乾与坤相对,象征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又特指天和君主。《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乾象即天象,乾纲、乾德即君权、君德,所以在年号中也用得不少(17次),如乾元、乾兴、乾亨、乾明、乾祐、乾隆等。元在甲骨文中写作“”,下像一个侧面的人形,上面是头。《尔雅·释诂》:“元,首也。”这是它的本义。头在人体顶部,引申为开始、第一。《说文解字》:“元,始也。”所谓纪元,是指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所以《公羊传·隐公元年》讲:“元年者何?君主始年也。”古代新君继位,逾年改称元年,用新的年号纪年,一般不袭用旧君年号,称为改元;亦有一帝在位而中途改换年号的,也称“改元”。“元”的这一起始的意义用于年号(如建元、元兴、元初、元始),都含有新君登基、革故更新的意思。头支配人的整个躯体,是最重要的部位,由此“元”又引申为大的意义。《广韵·元韵》:“元,大也。”这个意义也常用于年号,用以炫耀帝王的德行、功业,如元徽、元德、元武、元康、元亨、元贞等。由于“元”有这两个意义,故在年号中使用的次数仅次于“天”字,为47次。和“元”字相类似的是“大”字,甲骨文写作字形像一个大人,用来表示大小的大,在年号中也多有使用(35次),如大义、大丰、大圣、大安、大同、大德、至大等。另有一个“太”字,是“大”的分化字,意义相通,使用有20次,如太上、太宁、太安、太和、太康等。用“大”用“太”,无非表示其功德登峰造极,已经无以复加了。正,甲骨文作“”,下面是脚(止),上面表示目的地,本义是行,旅行,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征”。《说文解字》:“正,是也。”谓平正不偏斜,这是它的常用义,在年号中就用来标榜帝王们的中正无斜(使用21次),所谓“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书·洪范》),强调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如正统、正德、正大、正平、正光、正治等。年号用字,均取吉祥喜庆意义。
一个年号一般用二字;也有四字的,如太平兴国(北宋太宗赵炅);更有四字尚嫌不足,多至六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赵曩霄)。然而年号历代有加而吉祥之字有限,好字眼人人想用,这样就不免会出现年号重袭的现象。史载宋太祖年号乾德,自以为于古未有。后于宫中见一面镜子,上有“乾德四年”字样,问翰林学士窦仪,才知道这是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可见稍不留意,便有重袭的可能。
延伸阅读:
初中语文常考基础知识归纳:皇帝年号是怎么取的?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初中语文常考基础知识归纳:皇帝年号是怎么取的?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起义,周厉王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其年周、召(shào)二公共同行政(一说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被称为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有可靠的纪年始于此。但西汉以前,只有年次而无年号,每一王公继位改换一个纪元;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用年号(建元以来出于追定)。明代以前,一个帝王不止一个年号,如汉武帝有十一个,宋仁宗有九个;明清两代,基本上一个帝王一个年号(如洪武、雍正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用中华民国纪年;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
照我们今天看来,历史需要纪年,本是自然而平常的事,但是在古代帝王和群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则是一件重大而神圣的事情。古时改朝换代,新王即位统事,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以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历代所用年号共708个,从内容看,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①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凤、天授、万岁通天。
②表示神圣祥瑞的,如龙凤、河清、如意、大圣、明圣、神历、神瑞、太平真君。
③表示改朝换代,更始自新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皇始、泰始。
④歌颂文治武功,德行圆满的,如大德、上明、文治、圣德、显道、昭武、淳化、孝治。
⑤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大安、永宁、咸宁、阜昌、天祜民安。
⑥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久视、天寿、长乐、延寿、延嗣宁国。
由于年号被认为是关乎国运之兴衰,有意无意地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汉书·哀帝纪》载,汉哀帝建平二年,“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传说汉高祖刘邦感赤龙而生,自谓赤帝之子),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哀帝于是降诏说:“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于是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东汉时,公孙述据益州称帝。《后汉书》本传称,其时“会有龙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为符瑞……遂自立为天子……建元曰龙兴元年”。
国号用字,一方面固当慎取;另一方面,又有玩弄文字游戏,用以预言吉凶者。《北史·齐本纪》载,齐文宣帝高洋初登阼,改元为天保,有深识之士认为,“天保之字,为一大人只十”,其在位不过十年,高洋果及期而崩。北齐宗室安德王高延宗,年号德昌,“好事者言其得二日”(二日指“昌”字),结果,“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而败”。
据笔者统计,708个年号共用字251个(极个别为音译字),这些字中使用10次以上的有45个:安、德、大、光、和、建、明、平、圣、天、太、兴、元、永、正、宝、初、昌、定、凤、国、嘉、景、康、开、历、龙、隆、宁、庄、乾、瑞、顺、寿、始、神、通、统、泰、武、熙、延、应、中、治,其中前十五字使用在二十次以上。“天”在甲骨文中字形中,下像人形,上面特别突出人的脑袋。《山海经》中讲到有一个被天帝“断其首”的神人称作刑天,就表示了这个字的本义。头在人体的最上部,又转指天空,文献中又指天帝、君主、地位最崇高者。《尔雅·释诂》:“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秉承天意治理万民,同时又受到上天的保祐,所以历代年号中天字使用得最多(天宝、天明、天建、天命之类),达71次。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乾与坤相对,象征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又特指天和君主。《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乾象即天象,乾纲、乾德即君权、君德,所以在年号中也用得不少(17次),如乾元、乾兴、乾亨、乾明、乾祐、乾隆等。元在甲骨文中写作“”,下像一个侧面的人形,上面是头。《尔雅·释诂》:“元,首也。”这是它的本义。头在人体顶部,引申为开始、第一。《说文解字》:“元,始也。”所谓纪元,是指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所以《公羊传·隐公元年》讲:“元年者何?君主始年也。”古代新君继位,逾年改称元年,用新的年号纪年,一般不袭用旧君年号,称为改元;亦有一帝在位而中途改换年号的,也称“改元”。“元”的这一起始的意义用于年号(如建元、元兴、元初、元始),都含有新君登基、革故更新的意思。头支配人的整个躯体,是最重要的部位,由此“元”又引申为大的意义。《广韵·元韵》:“元,大也。”这个意义也常用于年号,用以炫耀帝王的德行、功业,如元徽、元德、元武、元康、元亨、元贞等。由于“元”有这两个意义,故在年号中使用的次数仅次于“天”字,为47次。和“元”字相类似的是“大”字,甲骨文写作字形像一个大人,用来表示大小的大,在年号中也多有使用(35次),如大义、大丰、大圣、大安、大同、大德、至大等。另有一个“太”字,是“大”的分化字,意义相通,使用有20次,如太上、太宁、太安、太和、太康等。用“大”用“太”,无非表示其功德登峰造极,已经无以复加了。正,甲骨文作“”,下面是脚(止),上面表示目的地,本义是行,旅行,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征”。《说文解字》:“正,是也。”谓平正不偏斜,这是它的常用义,在年号中就用来标榜帝王们的中正无斜(使用21次),所谓“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书·洪范》),强调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如正统、正德、正大、正平、正光、正治等。年号用字,均取吉祥喜庆意义。
一个年号一般用二字;也有四字的,如太平兴国(北宋太宗赵炅);更有四字尚嫌不足,多至六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赵曩霄)。然而年号历代有加而吉祥之字有限,好字眼人人想用,这样就不免会出现年号重袭的现象。史载宋太祖年号乾德,自以为于古未有。后于宫中见一面镜子,上有“乾德四年”字样,问翰林学士窦仪,才知道这是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可见稍不留意,便有重袭的可能。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初中语文常考基础知识归纳:皇帝年号是怎么取的?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起义,周厉王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其年周、召(shào)二公共同行政(一说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被称为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有可靠的纪年始于此。但西汉以前,只有年次而无年号,每一王公继位改换一个纪元;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用年号(建元以来出于追定)。明代以前,一个帝王不止一个年号,如汉武帝有十一个,宋仁宗有九个;明清两代,基本上一个帝王一个年号(如洪武、雍正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用中华民国纪年;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
照我们今天看来,历史需要纪年,本是自然而平常的事,但是在古代帝王和群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则是一件重大而神圣的事情。古时改朝换代,新王即位统事,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以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历代所用年号共708个,从内容看,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①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凤、天授、万岁通天。
②表示神圣祥瑞的,如龙凤、河清、如意、大圣、明圣、神历、神瑞、太平真君。
③表示改朝换代,更始自新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皇始、泰始。
④歌颂文治武功,德行圆满的,如大德、上明、文治、圣德、显道、昭武、淳化、孝治。
⑤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大安、永宁、咸宁、阜昌、天祜民安。
⑥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久视、天寿、长乐、延寿、延嗣宁国。
由于年号被认为是关乎国运之兴衰,有意无意地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汉书·哀帝纪》载,汉哀帝建平二年,“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传说汉高祖刘邦感赤龙而生,自谓赤帝之子),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哀帝于是降诏说:“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于是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东汉时,公孙述据益州称帝。《后汉书》本传称,其时“会有龙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为符瑞……遂自立为天子……建元曰龙兴元年”。
国号用字,一方面固当慎取;另一方面,又有玩弄文字游戏,用以预言吉凶者。《北史·齐本纪》载,齐文宣帝高洋初登阼,改元为天保,有深识之士认为,“天保之字,为一大人只十”,其在位不过十年,高洋果及期而崩。北齐宗室安德王高延宗,年号德昌,“好事者言其得二日”(二日指“昌”字),结果,“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而败”。
据笔者统计,708个年号共用字251个(极个别为音译字),这些字中使用10次以上的有45个:安、德、大、光、和、建、明、平、圣、天、太、兴、元、永、正、宝、初、昌、定、凤、国、嘉、景、康、开、历、龙、隆、宁、庄、乾、瑞、顺、寿、始、神、通、统、泰、武、熙、延、应、中、治,其中前十五字使用在二十次以上。“天”在甲骨文中字形中,下像人形,上面特别突出人的脑袋。《山海经》中讲到有一个被天帝“断其首”的神人称作刑天,就表示了这个字的本义。头在人体的最上部,又转指天空,文献中又指天帝、君主、地位最崇高者。《尔雅·释诂》:“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秉承天意治理万民,同时又受到上天的保祐,所以历代年号中天字使用得最多(天宝、天明、天建、天命之类),达71次。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乾与坤相对,象征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又特指天和君主。《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乾象即天象,乾纲、乾德即君权、君德,所以在年号中也用得不少(17次),如乾元、乾兴、乾亨、乾明、乾祐、乾隆等。元在甲骨文中写作“”,下像一个侧面的人形,上面是头。《尔雅·释诂》:“元,首也。”这是它的本义。头在人体顶部,引申为开始、第一。《说文解字》:“元,始也。”所谓纪元,是指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所以《公羊传·隐公元年》讲:“元年者何?君主始年也。”古代新君继位,逾年改称元年,用新的年号纪年,一般不袭用旧君年号,称为改元;亦有一帝在位而中途改换年号的,也称“改元”。“元”的这一起始的意义用于年号(如建元、元兴、元初、元始),都含有新君登基、革故更新的意思。头支配人的整个躯体,是最重要的部位,由此“元”又引申为大的意义。《广韵·元韵》:“元,大也。”这个意义也常用于年号,用以炫耀帝王的德行、功业,如元徽、元德、元武、元康、元亨、元贞等。由于“元”有这两个意义,故在年号中使用的次数仅次于“天”字,为47次。和“元”字相类似的是“大”字,甲骨文写作字形像一个大人,用来表示大小的大,在年号中也多有使用(35次),如大义、大丰、大圣、大安、大同、大德、至大等。另有一个“太”字,是“大”的分化字,意义相通,使用有20次,如太上、太宁、太安、太和、太康等。用“大”用“太”,无非表示其功德登峰造极,已经无以复加了。正,甲骨文作“”,下面是脚(止),上面表示目的地,本义是行,旅行,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征”。《说文解字》:“正,是也。”谓平正不偏斜,这是它的常用义,在年号中就用来标榜帝王们的中正无斜(使用21次),所谓“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书·洪范》),强调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如正统、正德、正大、正平、正光、正治等。年号用字,均取吉祥喜庆意义。
一个年号一般用二字;也有四字的,如太平兴国(北宋太宗赵炅);更有四字尚嫌不足,多至六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赵曩霄)。然而年号历代有加而吉祥之字有限,好字眼人人想用,这样就不免会出现年号重袭的现象。史载宋太祖年号乾德,自以为于古未有。后于宫中见一面镜子,上有“乾德四年”字样,问翰林学士窦仪,才知道这是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可见稍不留意,便有重袭的可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