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初中语文常考基础知识归纳:《醉翁亭记》中虚词的运用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虚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初中语文常考基础知识归纳:《醉翁亭记》中虚词的运用,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在他的名篇《醉翁亭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一文中接连使用了21个“也”字,这在“也”字的使用频率上似乎是不多见的。此举可说是创造性使用虚词的一个特例。欧阳修如此“奢侈”地运用“也”字,有什么作用呢?对此,拙笔不揣浅陋试作浅析如下。
阅读课文可以从段落入手。《醉》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自然段具体写了几层内容,这似乎不必多加考虑。因为只要看看每自然段各用了几个“也”字就一清二楚了。《醉》文第二、三、四段各用了3、4、5个“也”字,就分别写了三层、四层、五层内容。一看就非常明白。第一段用了9个“也”字,也就具体可细分为九层内容:①开头一句勾画出滁洲的地理环境;②道出琅琊山之特色及方位所在;③续写酿泉;④“特写”醉翁亭,点题;⑤交待造亭者;⑥交待名亭者;⑦诠释亭名之由来;⑧点明全篇之核心命意;⑨指出醉乐之关系。不难看出,文中的“也”字,就是全篇各文段的层次标志;“也”字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也”字就一目了然。
阅读课文需要反复地朗读。但在朗读《醉》文时,有无“也”字的参与,留给人的朗读感受是大不一样的。
正是因为文中使用了21个“也”字,在朗读《醉》文时,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全文在整体上就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如果去掉“也”字,则明显地感到急促气短,语句陡然,毫无美读之感可言。因而文中的“也”字,在朗读全文时,极大的凸现出文章的美感,给人听觉上的美感享受。
阅读课文必须把握文章主旨。《醉》文乃欧阳修的抒怀之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仅从文中的绘景、叙事、议论、抒情中直接表现出来了,21个“也”字也起到了间接配合表现主旨的作用。由于全文连用21个“也”字收束句尾,一个“也”字贯通全篇,所以在将全文有意转化为声情并茂的美声让耳朵去感受,循着那一唱三叹的“也”字声韵,就会让人仿佛看到一个形象鲜明的“醉翁”悠然自得地漫步滁洲的山水之间,乐景乐游,乐民乐饮,乐醉乐归,陶醉在独自享有的“乐其乐”中。就“声音再现重塑人物形象”这一点而言,全文21个“也”字的运用,其“配角”的辅助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
欧阳修在《醉》文中连用的这21个“也”字,是创造性使用虚词的一个成功典范。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虚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初中语文常考基础知识归纳:《醉翁亭记》中虚词的运用,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在他的名篇《醉翁亭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一文中接连使用了21个“也”字,这在“也”字的使用频率上似乎是不多见的。此举可说是创造性使用虚词的一个特例。欧阳修如此“奢侈”地运用“也”字,有什么作用呢?对此,拙笔不揣浅陋试作浅析如下。
阅读课文可以从段落入手。《醉》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自然段具体写了几层内容,这似乎不必多加考虑。因为只要看看每自然段各用了几个“也”字就一清二楚了。《醉》文第二、三、四段各用了3、4、5个“也”字,就分别写了三层、四层、五层内容。一看就非常明白。第一段用了9个“也”字,也就具体可细分为九层内容:①开头一句勾画出滁洲的地理环境;②道出琅琊山之特色及方位所在;③续写酿泉;④“特写”醉翁亭,点题;⑤交待造亭者;⑥交待名亭者;⑦诠释亭名之由来;⑧点明全篇之核心命意;⑨指出醉乐之关系。不难看出,文中的“也”字,就是全篇各文段的层次标志;“也”字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也”字就一目了然。
阅读课文需要反复地朗读。但在朗读《醉》文时,有无“也”字的参与,留给人的朗读感受是大不一样的。
正是因为文中使用了21个“也”字,在朗读《醉》文时,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全文在整体上就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如果去掉“也”字,则明显地感到急促气短,语句陡然,毫无美读之感可言。因而文中的“也”字,在朗读全文时,极大的凸现出文章的美感,给人听觉上的美感享受。
阅读课文必须把握文章主旨。《醉》文乃欧阳修的抒怀之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仅从文中的绘景、叙事、议论、抒情中直接表现出来了,21个“也”字也起到了间接配合表现主旨的作用。由于全文连用21个“也”字收束句尾,一个“也”字贯通全篇,所以在将全文有意转化为声情并茂的美声让耳朵去感受,循着那一唱三叹的“也”字声韵,就会让人仿佛看到一个形象鲜明的“醉翁”悠然自得地漫步滁洲的山水之间,乐景乐游,乐民乐饮,乐醉乐归,陶醉在独自享有的“乐其乐”中。就“声音再现重塑人物形象”这一点而言,全文21个“也”字的运用,其“配角”的辅助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
欧阳修在《醉》文中连用的这21个“也”字,是创造性使用虚词的一个成功典范。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