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8长沙初三语文虚词的用法:之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8长沙初三语文虚词的用法: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数量虽少,但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比实词还要重要。有人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骨头、毛发,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这比喻当然也不一定恰当,但这主要在说明虚词数量虽少却非常重要。
1、用作代词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
例句: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例句: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其他例句: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陈涉世家》)
例句: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
例句: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论语.》)
例句: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狼》)
例句: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狼》)
例句: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
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
例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翁亭记》)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
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曹刿轮战》)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2、用作助词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例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例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例句: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例句: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例句: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8长沙初三语文虚词的用法: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数量虽少,但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比实词还要重要。有人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骨头、毛发,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这比喻当然也不一定恰当,但这主要在说明虚词数量虽少却非常重要。
1、用作代词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
例句: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例句: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其他例句: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陈涉世家》)
例句: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
例句: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论语.》)
例句: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狼》)
例句: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狼》)
例句: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
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
例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翁亭记》)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
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曹刿轮战》)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2、用作助词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例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例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例句: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例句: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例句: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