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西厢记

  导读:《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西厢记》名著导读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的历史,我们所知极少。根据片段记载,知他是大都(北京市)人,名德信。天一阁钞本《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据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有人据《录鬼簿》认为应作“德名信”。“德名”就是表德的意思。元代杂剧《大妇小妻还牢末》中的李孔目问李逵说:“兄弟,你表德唤作什么?” 像旧时代询问人家名字时先加“尊讳”二字。据此,“德名信”就是表德名信之意,“实甫”二字是他的号,正式的名字是王信。据《日下旧闻考》引《函山旅话》,确有王信其人,也在元代,号信之,但只说他是“燕人”,没有其它说辞,是否就是戏曲家王实甫,不能肯定。

  对王实甫的籍贯和生卒年也有不同说法。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是元代名臣王结的父亲。王结,是易州定兴人。据此,他约生于元代中统元年,卒于至元二年左右(约1260-1336)。据王季思考订,王实甫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约1295-1307,见王季思校注《西厢记》)。王国维的《曲录》根据王实甫的《丽春堂》写金代故事,其结尾处颂金皇“从今后四方八荒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既写金事又颂金皇,而且剧中写金代风土人情十分具体,于是他说:实甫亦由金入元者矣。有一定道理。

  王实甫大约做过官,六十岁时辞官隐居。明人陈所闻粹选的《北宫词纪》一书,载有他写的一首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该曲文辞华美传情,风格类似《西厢》,所用词藻亦为《西厢》习见,作者为王实甫应该是可信的。曲中流露出某种颓放的情绪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惧:“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看来是仕途并不得意,而晚年生活是:“有微资堪赡赒,有园亭堪纵游。”与金代的战乱现实对照,多少是有些夸大粉饰,但是至少他晚年是安适的。

  王实甫的剧作,见于载录的有十三种。现存的除《西厢记》外,尚有《丽春堂》,写金章宗时丞相完颜乐善仕途沉浮的故事;《破窑记》,写吕蒙正始贫终富过程中与刘月娥的曲折婚姻,成就都不大。另外,《贩茶船》和《芙蓉亭》二剧各存一折曲文,成就也不大。他可以说是以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当时的音韵学家、散曲家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金圣叹称其为“六大才子书”之一。可见,《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成书背景

  纵观中国戏剧的发展过程,从先秦的的傩戏到汉代的角抵戏,到六朝时期形成的有角色的参军戏,再到北宋的杂剧院本戏以及浙江温州一带盛行的杂剧永嘉戏,发展到元代时,元杂剧与南戏(由永嘉戏发展而来)已经很成熟了,达到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元杂剧有737种剧本,目前流传下来的有135种。

  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

  元杂剧具有固定的形式:

  在结构上,元杂剧采用“一本四折”的结构通例。四折即是四个演出段落。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一般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加强折与折之间的联系,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介绍人物与剧情,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这个名称或称“四折一楔子”。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这个结构通例,使杂剧结构紧凑、凝练。但是也有突破,比如,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秋千记》一本六折,《赵氏孤儿》一本五折。

  在角色分类上,可以分四大类:末、旦、净、杂。末为男角,包括正末、副末、外末等。旦为女角,有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老旦等。净分净、副净、二净、丑,所扮大抵为粗暴勇猛的人物,是反面角色。杂角有卜儿(老妇)、孛老(老头)、倈儿(小孩)、孤(官员)、洁郎(和尚)、祗候(高级衙役)、祗从(随从)。每种角色的化妆都有有一定的讲究,以表明人物的好坏和性格。

  表演方法以唱为主,唱念做结合。念,又或叫宾白、念白、说白,有独白、对白,独白又包括定场白(上场自我介绍)、背白(背着舞台其他角色表白心理活动)、带白(曲词中夹杂的说白)。念的主要功能是叙述故事、交待背景。做,常称为科范、介,即表演,包括动作、表情,有时也指制造舞台效果。如:到科,入门科,惊科,悲科,战科(颤抖),把盏科、做饮酒科,内做风科等。

  杂剧中虽有念有做,但以唱见长、以唱为主。杂剧中规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主唱,根据唱的角色,故有“末本戏”、“旦本戏”之称。末本戏指末角主唱的戏,如《梧桐雨》;旦本戏指旦角主唱的戏,如《窦娥冤》。另外,还规定,每折戏必须限用一个宫调,用一个韵(即一韵到底)。这样的好处是:为主要演员提供了发展空间,便于刻画主要人物。坏处是:不利于刻画次要人物,容易使主要演员疲劳。《西厢记》突破了一人主唱的通例,一本之中有若干角色分唱、对唱、接唱,而且,唱腔上也进行了变革,多宫调,多韵脚。

  那么,为什么元代的杂剧能够兴起和繁荣呢?这里有很复杂的历史与社会原因。首先,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元杂剧繁荣的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的程度。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社会的底层,当时民间流传的一条社会等级谚语,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而元代的倡优(妓女)业很发达,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这些文化人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于是在元代的前期,元杂剧达到空前的繁盛。元杂剧的创作中心,前期在大都(北京),元军灭南宋后,中心移至杭州。

  在公元1313年,元代恢复了科举考试,于是大批的文人重新流回科举仕途,杂剧的写作人才大量流失。原先熟悉勾栏演出的剧作家又先后去世,只是些流于案头的文学家在进行剧本的创作,所以后期杂剧开始衰落。

  与王实甫同时代的元杂剧代表作家:

  元杂剧在元代仅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就有200余人,见于文献记载的剧目有七百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有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合称“五大家”。

  这其中,关汉卿长于社会问题剧,其他几位长于历史剧与爱情剧。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品有《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的代表作品有《汉宫秋》,郑光祖的的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此外,康进之(《李逵负荆》)、纪君祥(《赵氏孤儿》)也很有影响。

  艺术探微

  元杂剧题材较广泛,有历史剧、社会剧和爱情剧,但爱情剧对后世影响尤大。爱情剧的代表作, 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和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前四部被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元人爱情剧出现了若干与前代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心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构成元代爱情戏的共同特点:

  1. 爱情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磨难。

  元代杂剧中,年轻主人公们的爱情总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 其中很大程度是来自封建家长们的反对与阻挠。这些父母总是以“门当户对”的原则来横加阻拦。他们有的背信弃义,如《西厢记》里的老夫人,为解当下之急可以女儿终生作为法码,危情一旦过去,马上不同意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只让他们以兄妹相称。有的家长残酷无情,如《墙头马上》中的裴尚书,发现儿子私娶李千金后,并不对李千金为他生了孙儿有丝毫顾念、怜惜或宽容,而是骂李千金“伤风败俗”,硬是逼着儿子写了休书。可是,在他得知李千金就是当年指腹为婚的李总管的女儿后,他又立即转变态度,上门求李千金回去做媳妇。而《倩女离魂》中的张母也只以钱财认人。当年张倩女与王文举是双方家长指腹为婚的,但是王文举自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他到张家认亲,并没有被接纳。张母让倩女拜王为哥哥,理由与崔老夫人同:“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想你学成满腹文章,未曾进取功名。你如今上京师,但得一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有何不可?”

  2. 爱情女主人公的抗争。

  在爱情受到阻挠后,年轻的女主人公往往表现得比男主人公激进与积极,具有比男子更高的识见和更大的胆量。

  年轻女主人公被禁锢的青春在合适的时机触发下,如蓬勃的春花,像决堤的河水,展现出惊人的力量。莺莺先见张生于偶然,等到再见于月下园中时,就隔墙酬韵,灵犀相通,已生爱慕。一个偶然的机缘,就唤醒了她的青春之梦,而觉醒了青春意识,是她最终冲破礼教大防,与张生私下幽合的心理基础,于是有了“明月三五夜,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充满了青春张力与爱情梦想的千古佳句。《墙头马上》的李千金则显得更大胆,她在墙头上看见一个“好秀才”裴少俊,毫不掩饰爱慕之心,先自顾盼,又以诗传达爱意,并主动约会:“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被嬷嬷撞见后,则拿出“龙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秀才,何况咱是浊骨凡胎”的理论为自己辩护。最后,干脆就与裴少俊玩私奔。《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灵魂离开肉体,追上自己的心上人王文举时说“常言道做着不怕”,而王文举却对“私奔”表现出恐慌害怕。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年轻女子对于爱情与婚姻的选择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只是在偶然当中遭遇了青春的激情而进行了自觉的捍卫,有的甚至只是为了维持一个既定的婚约,从而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

  3. 年轻男主人公的心有灵犀与爱情执着。

  中国古代爱情戏里的男子,大多是书生背景,年轻有才,但是家道中落,湖海漂零,这几乎构成了一道常见的世态风景。与女方的婚约几乎就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依靠。但是他们未来的岳父母瞧不上他们,于是他们注定要为命运和爱情进行抗争。而抗争方式,多选择赶考入仕。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道路。

  另一方面,这些男主人公几乎是清一色的“志诚种”,一旦陷入爱河,他们就傻乎乎的了,他们的痴情构成了元戏一大景观。《西厢记》中的张生就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他才华横溢,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爱情。在唐代元稹的传记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中。当时在元稹笔下的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

  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张生才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追求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正面形象。张生形象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在唐代,文人的地位相对较高,在《莺莺传》中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的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不免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元代统治者实施对汉人的歧视政策,大批汉族优秀知识分子被排除在权力阶层之外,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这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所反映,连丫环红娘也称张生为“馋穷酸来”,倡人的地位反在书生之上。元代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审美趣味自然而然地反映了民间百姓的需要, 所以张生才成了一个地位低下又自恃才高、多情又痴情、可爱又可笑的白衣穷儒形象。

  4.大团圆的结局

  元代爱情剧几乎一律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经历磨难的书生们总能克服重重障碍,仕宦上一举成名,爱情上如愿以偿。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人追求圆满和幸福的良好愿望,既是社会各阶层普遍能接受的,也最符合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以维护宗法关系为美德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也同元代儒生的特殊心理有关。杂剧作家在真实地揭示书生们穷愁潦倒和为世俗所鄙薄的同时,通过描写爱情与仕宦都属美满这种锦上添花的结局,来对当时自身的命运作一番抚慰。即使是编织的美梦,也可借以寄托和安慰伤感、失望等等复杂的心情。所以当《西厢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时才得到了认同和响应。

  延伸阅读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死魂灵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战争与和平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红岩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西厢记

2018-07-31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视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西厢记》名著导读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的历史,我们所知极少。根据片段记载,知他是大都(北京市)人,名德信。天一阁钞本《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据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有人据《录鬼簿》认为应作“德名信”。“德名”就是表德的意思。元代杂剧《大妇小妻还牢末》中的李孔目问李逵说:“兄弟,你表德唤作什么?” 像旧时代询问人家名字时先加“尊讳”二字。据此,“德名信”就是表德名信之意,“实甫”二字是他的号,正式的名字是王信。据《日下旧闻考》引《函山旅话》,确有王信其人,也在元代,号信之,但只说他是“燕人”,没有其它说辞,是否就是戏曲家王实甫,不能肯定。

  对王实甫的籍贯和生卒年也有不同说法。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是元代名臣王结的父亲。王结,是易州定兴人。据此,他约生于元代中统元年,卒于至元二年左右(约1260-1336)。据王季思考订,王实甫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约1295-1307,见王季思校注《西厢记》)。王国维的《曲录》根据王实甫的《丽春堂》写金代故事,其结尾处颂金皇“从今后四方八荒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既写金事又颂金皇,而且剧中写金代风土人情十分具体,于是他说:实甫亦由金入元者矣。有一定道理。

  王实甫大约做过官,六十岁时辞官隐居。明人陈所闻粹选的《北宫词纪》一书,载有他写的一首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该曲文辞华美传情,风格类似《西厢》,所用词藻亦为《西厢》习见,作者为王实甫应该是可信的。曲中流露出某种颓放的情绪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惧:“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看来是仕途并不得意,而晚年生活是:“有微资堪赡赒,有园亭堪纵游。”与金代的战乱现实对照,多少是有些夸大粉饰,但是至少他晚年是安适的。

  王实甫的剧作,见于载录的有十三种。现存的除《西厢记》外,尚有《丽春堂》,写金章宗时丞相完颜乐善仕途沉浮的故事;《破窑记》,写吕蒙正始贫终富过程中与刘月娥的曲折婚姻,成就都不大。另外,《贩茶船》和《芙蓉亭》二剧各存一折曲文,成就也不大。他可以说是以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当时的音韵学家、散曲家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金圣叹称其为“六大才子书”之一。可见,《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成书背景

  纵观中国戏剧的发展过程,从先秦的的傩戏到汉代的角抵戏,到六朝时期形成的有角色的参军戏,再到北宋的杂剧院本戏以及浙江温州一带盛行的杂剧永嘉戏,发展到元代时,元杂剧与南戏(由永嘉戏发展而来)已经很成熟了,达到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元杂剧有737种剧本,目前流传下来的有135种。

  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

  元杂剧具有固定的形式:

  在结构上,元杂剧采用“一本四折”的结构通例。四折即是四个演出段落。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一般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加强折与折之间的联系,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介绍人物与剧情,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这个名称或称“四折一楔子”。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这个结构通例,使杂剧结构紧凑、凝练。但是也有突破,比如,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秋千记》一本六折,《赵氏孤儿》一本五折。

  在角色分类上,可以分四大类:末、旦、净、杂。末为男角,包括正末、副末、外末等。旦为女角,有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老旦等。净分净、副净、二净、丑,所扮大抵为粗暴勇猛的人物,是反面角色。杂角有卜儿(老妇)、孛老(老头)、倈儿(小孩)、孤(官员)、洁郎(和尚)、祗候(高级衙役)、祗从(随从)。每种角色的化妆都有有一定的讲究,以表明人物的好坏和性格。

  表演方法以唱为主,唱念做结合。念,又或叫宾白、念白、说白,有独白、对白,独白又包括定场白(上场自我介绍)、背白(背着舞台其他角色表白心理活动)、带白(曲词中夹杂的说白)。念的主要功能是叙述故事、交待背景。做,常称为科范、介,即表演,包括动作、表情,有时也指制造舞台效果。如:到科,入门科,惊科,悲科,战科(颤抖),把盏科、做饮酒科,内做风科等。

  杂剧中虽有念有做,但以唱见长、以唱为主。杂剧中规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主唱,根据唱的角色,故有“末本戏”、“旦本戏”之称。末本戏指末角主唱的戏,如《梧桐雨》;旦本戏指旦角主唱的戏,如《窦娥冤》。另外,还规定,每折戏必须限用一个宫调,用一个韵(即一韵到底)。这样的好处是:为主要演员提供了发展空间,便于刻画主要人物。坏处是:不利于刻画次要人物,容易使主要演员疲劳。《西厢记》突破了一人主唱的通例,一本之中有若干角色分唱、对唱、接唱,而且,唱腔上也进行了变革,多宫调,多韵脚。

  那么,为什么元代的杂剧能够兴起和繁荣呢?这里有很复杂的历史与社会原因。首先,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元杂剧繁荣的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的程度。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社会的底层,当时民间流传的一条社会等级谚语,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而元代的倡优(妓女)业很发达,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这些文化人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于是在元代的前期,元杂剧达到空前的繁盛。元杂剧的创作中心,前期在大都(北京),元军灭南宋后,中心移至杭州。

  在公元1313年,元代恢复了科举考试,于是大批的文人重新流回科举仕途,杂剧的写作人才大量流失。原先熟悉勾栏演出的剧作家又先后去世,只是些流于案头的文学家在进行剧本的创作,所以后期杂剧开始衰落。

  与王实甫同时代的元杂剧代表作家:

  元杂剧在元代仅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就有200余人,见于文献记载的剧目有七百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有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合称“五大家”。

  这其中,关汉卿长于社会问题剧,其他几位长于历史剧与爱情剧。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品有《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的代表作品有《汉宫秋》,郑光祖的的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此外,康进之(《李逵负荆》)、纪君祥(《赵氏孤儿》)也很有影响。

  艺术探微

  元杂剧题材较广泛,有历史剧、社会剧和爱情剧,但爱情剧对后世影响尤大。爱情剧的代表作, 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和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前四部被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元人爱情剧出现了若干与前代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心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构成元代爱情戏的共同特点:

  1. 爱情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磨难。

  元代杂剧中,年轻主人公们的爱情总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 其中很大程度是来自封建家长们的反对与阻挠。这些父母总是以“门当户对”的原则来横加阻拦。他们有的背信弃义,如《西厢记》里的老夫人,为解当下之急可以女儿终生作为法码,危情一旦过去,马上不同意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只让他们以兄妹相称。有的家长残酷无情,如《墙头马上》中的裴尚书,发现儿子私娶李千金后,并不对李千金为他生了孙儿有丝毫顾念、怜惜或宽容,而是骂李千金“伤风败俗”,硬是逼着儿子写了休书。可是,在他得知李千金就是当年指腹为婚的李总管的女儿后,他又立即转变态度,上门求李千金回去做媳妇。而《倩女离魂》中的张母也只以钱财认人。当年张倩女与王文举是双方家长指腹为婚的,但是王文举自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他到张家认亲,并没有被接纳。张母让倩女拜王为哥哥,理由与崔老夫人同:“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想你学成满腹文章,未曾进取功名。你如今上京师,但得一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有何不可?”

  2. 爱情女主人公的抗争。

  在爱情受到阻挠后,年轻的女主人公往往表现得比男主人公激进与积极,具有比男子更高的识见和更大的胆量。

  年轻女主人公被禁锢的青春在合适的时机触发下,如蓬勃的春花,像决堤的河水,展现出惊人的力量。莺莺先见张生于偶然,等到再见于月下园中时,就隔墙酬韵,灵犀相通,已生爱慕。一个偶然的机缘,就唤醒了她的青春之梦,而觉醒了青春意识,是她最终冲破礼教大防,与张生私下幽合的心理基础,于是有了“明月三五夜,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充满了青春张力与爱情梦想的千古佳句。《墙头马上》的李千金则显得更大胆,她在墙头上看见一个“好秀才”裴少俊,毫不掩饰爱慕之心,先自顾盼,又以诗传达爱意,并主动约会:“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被嬷嬷撞见后,则拿出“龙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秀才,何况咱是浊骨凡胎”的理论为自己辩护。最后,干脆就与裴少俊玩私奔。《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灵魂离开肉体,追上自己的心上人王文举时说“常言道做着不怕”,而王文举却对“私奔”表现出恐慌害怕。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年轻女子对于爱情与婚姻的选择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只是在偶然当中遭遇了青春的激情而进行了自觉的捍卫,有的甚至只是为了维持一个既定的婚约,从而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

  3. 年轻男主人公的心有灵犀与爱情执着。

  中国古代爱情戏里的男子,大多是书生背景,年轻有才,但是家道中落,湖海漂零,这几乎构成了一道常见的世态风景。与女方的婚约几乎就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依靠。但是他们未来的岳父母瞧不上他们,于是他们注定要为命运和爱情进行抗争。而抗争方式,多选择赶考入仕。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道路。

  另一方面,这些男主人公几乎是清一色的“志诚种”,一旦陷入爱河,他们就傻乎乎的了,他们的痴情构成了元戏一大景观。《西厢记》中的张生就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他才华横溢,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爱情。在唐代元稹的传记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中。当时在元稹笔下的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

  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张生才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追求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正面形象。张生形象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在唐代,文人的地位相对较高,在《莺莺传》中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的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不免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元代统治者实施对汉人的歧视政策,大批汉族优秀知识分子被排除在权力阶层之外,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这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所反映,连丫环红娘也称张生为“馋穷酸来”,倡人的地位反在书生之上。元代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审美趣味自然而然地反映了民间百姓的需要, 所以张生才成了一个地位低下又自恃才高、多情又痴情、可爱又可笑的白衣穷儒形象。

  4.大团圆的结局

  元代爱情剧几乎一律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经历磨难的书生们总能克服重重障碍,仕宦上一举成名,爱情上如愿以偿。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人追求圆满和幸福的良好愿望,既是社会各阶层普遍能接受的,也最符合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以维护宗法关系为美德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也同元代儒生的特殊心理有关。杂剧作家在真实地揭示书生们穷愁潦倒和为世俗所鄙薄的同时,通过描写爱情与仕宦都属美满这种锦上添花的结局,来对当时自身的命运作一番抚慰。即使是编织的美梦,也可借以寄托和安慰伤感、失望等等复杂的心情。所以当《西厢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时才得到了认同和响应。

  延伸阅读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死魂灵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战争与和平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红岩

精品课程

初一

初二

初三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适合学员 课程详细
初一英语 初一培优型课程,选择经典的新概念一册作为初一年级培优型课程教材,期间结合大量的听力口语能力练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 1、英语成绩优秀的初一学员
2、想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初一数学 该课程主要为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前半部分的同步训练加难度提升,适合基础比较好的初一学生。在课程的设计上,分层次地讲述基础知识点及其综合应用,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加强难度的训练。 1、数学成绩优秀的初一学员
2、想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初一语文 以初一上学期的语文重点、难点知识为载体,利用优能独特的教学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员在初中开始阶段继续保持并提升优秀的学习成绩。 1、想学习初一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2、需要查缺补漏、复习初一知识的初二学生。
查看
初二英语 初二尖子培优型课程,对于新概念二册1-12课进行知识点的全面复习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巩固和加深,拓展高级写作句型给出真实语言情景,帮助学生全方位拓展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1、英语成绩优秀的的新初二学员
2、想学习初二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查看
初二数学 在教材知识的学习之上,对于重难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加入名校考题以及竞赛试题,让学员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强化数学解题的思维与方法。 1、数学成绩优秀的的新初二学员
2、想学习初二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查看
初二语文 总结复习初一语文在中考考纲中的知识点,预热初二语文所占中考的考点,以及对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同时着力于加深学生对社科、人文的兴趣与了解。 1、语文成绩优秀的的新初二学员
2、想学习初二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查看
初二物理 本课程针对刚刚初一升初二的学生,讲授初二物理预科内容;课程主要分为运动,声,光,物态变化等版块。通过学习本册的知识模块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 1、想学习初二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2、需要查缺补漏、复习初二知识的初三学生
查看
中考英语 中考培优型课程,配给语法、完型、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各个板块的综合练习,各个击破学员的考试障碍;配合以中考中高难度习题,通过解析四大名校月考,期中,期末试卷以及中考真题阶梯式的学习题型帮助学员提升成绩。 1、英语成绩优秀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中考数学 一部分为压轴题目的训练,帮助学员解决压轴题,拿高分;另一部分为初三的重难点知识的预科学习,让学员在中考中拿下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数学成绩优秀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中考语文 总结复习初中语文在中考考纲中的知识点,并结合课内外例题巩固复习;侧重阅读题型识别与概括,并结合课内外名著,引导作文高效写法。 1、语文成绩优秀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中考物理 课程内容主要是力学和热学两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中考中的重要模块—力学。力学题目的设置贴近中考难度;后半部分课程会预习初三的热学知识,提前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热学概 1、物理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巩固中学课程知识,有计划开始中考一轮复习的学员
查看
中考化学 巩固并扎实掌握九年级上册重难点:化学反应原理、计算及化学实验等部分内容,达到高级理解与运用的等级。帮助学员提高化学学习兴趣,掌握正确学习化学的方法。 1、学成绩优秀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顶部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中考>初二>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正文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西厢记
2018-07-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长晓视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西厢记》名著导读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的历史,我们所知极少。根据片段记载,知他是大都(北京市)人,名德信。天一阁钞本《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据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有人据《录鬼簿》认为应作“德名信”。“德名”就是表德的意思。元代杂剧《大妇小妻还牢末》中的李孔目问李逵说:“兄弟,你表德唤作什么?” 像旧时代询问人家名字时先加“尊讳”二字。据此,“德名信”就是表德名信之意,“实甫”二字是他的号,正式的名字是王信。据《日下旧闻考》引《函山旅话》,确有王信其人,也在元代,号信之,但只说他是“燕人”,没有其它说辞,是否就是戏曲家王实甫,不能肯定。

  对王实甫的籍贯和生卒年也有不同说法。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是元代名臣王结的父亲。王结,是易州定兴人。据此,他约生于元代中统元年,卒于至元二年左右(约1260-1336)。据王季思考订,王实甫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约1295-1307,见王季思校注《西厢记》)。王国维的《曲录》根据王实甫的《丽春堂》写金代故事,其结尾处颂金皇“从今后四方八荒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既写金事又颂金皇,而且剧中写金代风土人情十分具体,于是他说:实甫亦由金入元者矣。有一定道理。

  王实甫大约做过官,六十岁时辞官隐居。明人陈所闻粹选的《北宫词纪》一书,载有他写的一首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该曲文辞华美传情,风格类似《西厢》,所用词藻亦为《西厢》习见,作者为王实甫应该是可信的。曲中流露出某种颓放的情绪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惧:“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看来是仕途并不得意,而晚年生活是:“有微资堪赡赒,有园亭堪纵游。”与金代的战乱现实对照,多少是有些夸大粉饰,但是至少他晚年是安适的。

  王实甫的剧作,见于载录的有十三种。现存的除《西厢记》外,尚有《丽春堂》,写金章宗时丞相完颜乐善仕途沉浮的故事;《破窑记》,写吕蒙正始贫终富过程中与刘月娥的曲折婚姻,成就都不大。另外,《贩茶船》和《芙蓉亭》二剧各存一折曲文,成就也不大。他可以说是以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当时的音韵学家、散曲家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金圣叹称其为“六大才子书”之一。可见,《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成书背景

  纵观中国戏剧的发展过程,从先秦的的傩戏到汉代的角抵戏,到六朝时期形成的有角色的参军戏,再到北宋的杂剧院本戏以及浙江温州一带盛行的杂剧永嘉戏,发展到元代时,元杂剧与南戏(由永嘉戏发展而来)已经很成熟了,达到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元杂剧有737种剧本,目前流传下来的有135种。

  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

  元杂剧具有固定的形式:

  在结构上,元杂剧采用“一本四折”的结构通例。四折即是四个演出段落。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一般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加强折与折之间的联系,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介绍人物与剧情,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这个名称或称“四折一楔子”。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这个结构通例,使杂剧结构紧凑、凝练。但是也有突破,比如,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秋千记》一本六折,《赵氏孤儿》一本五折。

  在角色分类上,可以分四大类:末、旦、净、杂。末为男角,包括正末、副末、外末等。旦为女角,有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老旦等。净分净、副净、二净、丑,所扮大抵为粗暴勇猛的人物,是反面角色。杂角有卜儿(老妇)、孛老(老头)、倈儿(小孩)、孤(官员)、洁郎(和尚)、祗候(高级衙役)、祗从(随从)。每种角色的化妆都有有一定的讲究,以表明人物的好坏和性格。

  表演方法以唱为主,唱念做结合。念,又或叫宾白、念白、说白,有独白、对白,独白又包括定场白(上场自我介绍)、背白(背着舞台其他角色表白心理活动)、带白(曲词中夹杂的说白)。念的主要功能是叙述故事、交待背景。做,常称为科范、介,即表演,包括动作、表情,有时也指制造舞台效果。如:到科,入门科,惊科,悲科,战科(颤抖),把盏科、做饮酒科,内做风科等。

  杂剧中虽有念有做,但以唱见长、以唱为主。杂剧中规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主唱,根据唱的角色,故有“末本戏”、“旦本戏”之称。末本戏指末角主唱的戏,如《梧桐雨》;旦本戏指旦角主唱的戏,如《窦娥冤》。另外,还规定,每折戏必须限用一个宫调,用一个韵(即一韵到底)。这样的好处是:为主要演员提供了发展空间,便于刻画主要人物。坏处是:不利于刻画次要人物,容易使主要演员疲劳。《西厢记》突破了一人主唱的通例,一本之中有若干角色分唱、对唱、接唱,而且,唱腔上也进行了变革,多宫调,多韵脚。

  那么,为什么元代的杂剧能够兴起和繁荣呢?这里有很复杂的历史与社会原因。首先,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元杂剧繁荣的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的程度。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社会的底层,当时民间流传的一条社会等级谚语,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而元代的倡优(妓女)业很发达,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这些文化人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于是在元代的前期,元杂剧达到空前的繁盛。元杂剧的创作中心,前期在大都(北京),元军灭南宋后,中心移至杭州。

  在公元1313年,元代恢复了科举考试,于是大批的文人重新流回科举仕途,杂剧的写作人才大量流失。原先熟悉勾栏演出的剧作家又先后去世,只是些流于案头的文学家在进行剧本的创作,所以后期杂剧开始衰落。

  与王实甫同时代的元杂剧代表作家:

  元杂剧在元代仅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就有200余人,见于文献记载的剧目有七百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有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合称“五大家”。

  这其中,关汉卿长于社会问题剧,其他几位长于历史剧与爱情剧。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品有《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的代表作品有《汉宫秋》,郑光祖的的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此外,康进之(《李逵负荆》)、纪君祥(《赵氏孤儿》)也很有影响。

  艺术探微

  元杂剧题材较广泛,有历史剧、社会剧和爱情剧,但爱情剧对后世影响尤大。爱情剧的代表作, 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和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前四部被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元人爱情剧出现了若干与前代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心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构成元代爱情戏的共同特点:

  1. 爱情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磨难。

  元代杂剧中,年轻主人公们的爱情总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 其中很大程度是来自封建家长们的反对与阻挠。这些父母总是以“门当户对”的原则来横加阻拦。他们有的背信弃义,如《西厢记》里的老夫人,为解当下之急可以女儿终生作为法码,危情一旦过去,马上不同意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只让他们以兄妹相称。有的家长残酷无情,如《墙头马上》中的裴尚书,发现儿子私娶李千金后,并不对李千金为他生了孙儿有丝毫顾念、怜惜或宽容,而是骂李千金“伤风败俗”,硬是逼着儿子写了休书。可是,在他得知李千金就是当年指腹为婚的李总管的女儿后,他又立即转变态度,上门求李千金回去做媳妇。而《倩女离魂》中的张母也只以钱财认人。当年张倩女与王文举是双方家长指腹为婚的,但是王文举自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他到张家认亲,并没有被接纳。张母让倩女拜王为哥哥,理由与崔老夫人同:“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想你学成满腹文章,未曾进取功名。你如今上京师,但得一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有何不可?”

  2. 爱情女主人公的抗争。

  在爱情受到阻挠后,年轻的女主人公往往表现得比男主人公激进与积极,具有比男子更高的识见和更大的胆量。

  年轻女主人公被禁锢的青春在合适的时机触发下,如蓬勃的春花,像决堤的河水,展现出惊人的力量。莺莺先见张生于偶然,等到再见于月下园中时,就隔墙酬韵,灵犀相通,已生爱慕。一个偶然的机缘,就唤醒了她的青春之梦,而觉醒了青春意识,是她最终冲破礼教大防,与张生私下幽合的心理基础,于是有了“明月三五夜,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充满了青春张力与爱情梦想的千古佳句。《墙头马上》的李千金则显得更大胆,她在墙头上看见一个“好秀才”裴少俊,毫不掩饰爱慕之心,先自顾盼,又以诗传达爱意,并主动约会:“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被嬷嬷撞见后,则拿出“龙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秀才,何况咱是浊骨凡胎”的理论为自己辩护。最后,干脆就与裴少俊玩私奔。《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灵魂离开肉体,追上自己的心上人王文举时说“常言道做着不怕”,而王文举却对“私奔”表现出恐慌害怕。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年轻女子对于爱情与婚姻的选择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只是在偶然当中遭遇了青春的激情而进行了自觉的捍卫,有的甚至只是为了维持一个既定的婚约,从而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

  3. 年轻男主人公的心有灵犀与爱情执着。

  中国古代爱情戏里的男子,大多是书生背景,年轻有才,但是家道中落,湖海漂零,这几乎构成了一道常见的世态风景。与女方的婚约几乎就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依靠。但是他们未来的岳父母瞧不上他们,于是他们注定要为命运和爱情进行抗争。而抗争方式,多选择赶考入仕。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道路。

  另一方面,这些男主人公几乎是清一色的“志诚种”,一旦陷入爱河,他们就傻乎乎的了,他们的痴情构成了元戏一大景观。《西厢记》中的张生就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他才华横溢,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爱情。在唐代元稹的传记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中。当时在元稹笔下的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

  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张生才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追求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正面形象。张生形象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在唐代,文人的地位相对较高,在《莺莺传》中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的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不免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元代统治者实施对汉人的歧视政策,大批汉族优秀知识分子被排除在权力阶层之外,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这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所反映,连丫环红娘也称张生为“馋穷酸来”,倡人的地位反在书生之上。元代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审美趣味自然而然地反映了民间百姓的需要, 所以张生才成了一个地位低下又自恃才高、多情又痴情、可爱又可笑的白衣穷儒形象。

  4.大团圆的结局

  元代爱情剧几乎一律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经历磨难的书生们总能克服重重障碍,仕宦上一举成名,爱情上如愿以偿。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人追求圆满和幸福的良好愿望,既是社会各阶层普遍能接受的,也最符合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以维护宗法关系为美德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也同元代儒生的特殊心理有关。杂剧作家在真实地揭示书生们穷愁潦倒和为世俗所鄙薄的同时,通过描写爱情与仕宦都属美满这种锦上添花的结局,来对当时自身的命运作一番抚慰。即使是编织的美梦,也可借以寄托和安慰伤感、失望等等复杂的心情。所以当《西厢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时才得到了认同和响应。

  延伸阅读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死魂灵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战争与和平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红岩

展开本页剩余
新东方课程优惠申请
姓名:
电话:
所属学段:
立即申请

中学工具箱

学校资讯
初一 初二 初三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初一语文 以初一语文重点、难点知识为载体,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员在初中开始阶段打好基础。
初一数学 分层次地讲述初一数学基础知识点及其综合应用,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加强训练难度。
初一英语 初一培优型课程,课程结合大量的听力口语能力练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初二语文 总结复习初一语文知识点,预热初二语文所占中考的考点,加深学生对社科、人文的了解。
初二数学 在教材知识的学习之上,对于重难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强化数学解题的思维与方法。
初二英语 在英语知识基础上进行巩固和加深,拓展高级写作句型,帮助学生全方位拓展英语综合能力。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初三语文 立足于长沙中考,学习掌握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
初三数学 对标长沙中考能力要求,强化计算能力,锻炼数学思维以及解题技巧。
初三英语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中考核心词汇量、阅读能力与听力水平。
附近校区展示
咸嘉新村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湖西路与谷丰路交汇处润泽园安置小区C区2楼
0731-84885588
井湾子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友谊路56号2楼
0731-84885588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新东方培训学校4楼
0731-84885588
梅溪湖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沐风路弘德西街2楼
0731-84885588
中信教学区
中意二路111号中信城市广场第1-4号栋203号房
0731-84885588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御溪国际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迎新路499号御溪国际1栋二楼(德思勤城市广场对面)
0731-8488733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