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世说新语》是南朝出版的图书,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之《世说新语》,以供参考和学习。
《世说新语》名著导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年至东晋末年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琐闻轶事。全书记事一千三百三十余则。按内容分类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一门表现士族名流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各门综合,便显现出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其时社会的政治、历史、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此书自问世以来,颇得文人雅士爱赏,添为案头必备之书。据说宋朝大诗人黄庭坚酷爱此书,离它一步不得。时隔一千五百余年,此书读来令人砰然心动处,我以为还是其字里行间流溢出的艺术上的诗情画意美和魏晋人物那种符合人本性、返归自然的自由心灵及风流潇洒、不滞于物的精神境界。而我觉得魏晋人物的这种情致本身也是一种诗意。一言以蔽之,这本书并不是以曲折情节取胜,而是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试举一例: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任诞》53)
这则小故事,寥寥几十字,传神地勾画出了晋人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的唯美生活典型。书中,像这类传达时人意趣的小故事比比皆是。“东床坦腹”,显示了王羲之率真任性、通脱超逸的个性。“阮裕焚车”、“刘公荣饮酒”、“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折射出了魏晋人对金钱、朋友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王恭无长物”体现出时人新的价值观。竹席有一张够用即可,何必贪恋许多?正如爱好收集木屐的阮遥集所说,即使我们爱、贪、恋,人生这一遭我们究竟能拥有多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拥有再多又有何用?为物喜悲,究竟是满足了我们还是拖累了我们?在这种新的价值观的影响下,不少人形成了新的自我的审美价值和不以物喜悲的淡定情怀。如此种种,每一个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宇宙、人生和人性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世说新语》是一本主要记载魏晋名士清谈轶事的书,清谈的内容主要以《周易》《老子》《庄子》(合称“三玄”)为本而加以敷衍,而老庄思想与儒学不同,它是诗意的哲学,它探讨的往往是人生的意义和人的终极目的,有着强烈的人生体验。故《世说新语》所记虽然都是真人真事,但在老庄哲学的框架内,这种平常的琐碎的现实生活也就被诗意化了。再如《排调》59: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吃甘蔗本是一件生活小事,然而顾恺之却从中感悟到了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意趣,人生的本质、生活的最高境界何尝不是如此?《世说新语》的叙事,总能把现实生活与生命本质相交织。王子猷“暂寄种竹” 、“雪夜访戴”等日常小事,都有着深邃玄远的哲理意味和讲究情味的生活情趣。
“诗缘情”是陆机在《文赋》中应时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学观念,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诗的本质就是抒情!翻开《世说新语》,到处都是真挚强烈的感情:
孔融遇难前希望不要因为自己而连累孩子;王粲生前好驴鸣,他去世后,曹丕以太子的身份约集朋友仿效驴鸣以送别 (《伤逝》1);荀巨伯远行探友,危难之际愿“以吾身代友人命” (《德行》9);王戎妻对丈夫的称谓则体现出无尽的亲昵 (《惑溺》6)……在这不胜枚举的例子中,无论是亲人之情、友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都是那么的强烈而真挚,难怪乎王戎会高喊:“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伤逝》4)而贯穿全书的这股真挚强烈的情感激流,使《世说新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这种情致不但大人有,儿童也有,而且更富诗意。如《夙惠》3载: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小小年纪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说明“长安”与“日”同自己距离的远近。说日远长安近,可以安慰日夜思念北方的元帝;说日近长安远,是委婉批评群臣的无心北伐。卓越的思维素质于此处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还对非诗意的、功利的甚至是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不动声色的批判。《汰侈》1中石崇竟然杀侍女来劝酒,视人命为儿戏,令人发指。《俭啬》4中的王戎舍不得把自家良种传给他人,则显得心胸狭窄,功利吝啬。《谗险》4中王绪屡次在王国宝面前诋毁殷仲堪,殷采用王珣的计谋,成功地离间了王绪和王国宝之间的关系,从而保全了自己;但无论是进谗还是反进谗,都可说是权利斗争中的必然产物。这显然是更多魏晋人士不愿进入官场而更愿啸傲山林的重要原因。
《世说新语》的诗意,也体现在对山水自然的重视上。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美学散步》)《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集中地体现自然山水意识的一部书”(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言语》91载: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应接不暇”可以看作是魏晋人发现山水自然美后惊喜心情的总括。自然意象的凸显,使《世说新语》充满浓郁的诗意。
首先,自然景物自有其美,或雄奇,或秀丽,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生生不息的无可遏止的勃勃生机,顾恺之对何为“山川之美”的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言语》88),即是着眼于大自然这一旺盛的生命力,“竞”、“争”、“其上”、“兴”、 “蔚”等词语正是山水自然神韵的典型写照。《世说新语》对自然意象的重视和大量运用,为全书注入一种生命激情,从而形成诗意风格。
其次,与传统儒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观念不同,魏晋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再是把自然景物比拟为人的伦理道德,而是不仅借山水自然来自娱,而且还借山水自然来体性悟道,他们已由崇尚自然变成了欣赏自然。《世说新语》中的自然物象都不是单独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主观感情的意象。如王子猷之竹(《任诞》46),即为物我交融的意象,竹子的高风亮节其实就是主人公人生意趣的追求与象征。高明的意象选择,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且能够以丰富的内涵引导深入新的层面。
以玄谈对山水,又借山水以体性悟道。而玄学的核心思想是“贵无”,故对山水的心是空灵的。由于以虚灵的胸襟来体会山水,所以发现的山水自然多为光洁鲜明,晶莹发亮的光亮意象。“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虚灵的胸襟和光亮的意象,二者相交,建立了一个晶莹的美的意境: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81)
这种意境是最高的美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诗的境界,此乃引山水入文字最大的收获。
《世说新语》所有的叙述,都指向魏晋人一个新的追求目标:追求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也就是我所说的“诗意”。读《世说新语》,你会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中,他们酷爱自然;精神上,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深情与性灵,追求真正的精神解放。读了《世说新语》,也许才会真正懂得陶潜、二谢为什么能把山水田园诗写得那样好,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告诉我们“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他揭示出“诗意”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种可贵的方式。然而且看当下,不少人在忙忙碌碌中人浮于事,在利禄功名中苦心经营、唯唯诺诺,丧失了自我。倘能在闲暇时读读这本流传千年的小书,汲取古典智慧,健全自我人格,当能使人的胸襟像花似地展开!
延伸阅读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世说新语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世说新语》是南朝出版的图书,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之《世说新语》,以供参考和学习。
《世说新语》名著导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年至东晋末年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琐闻轶事。全书记事一千三百三十余则。按内容分类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一门表现士族名流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各门综合,便显现出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其时社会的政治、历史、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此书自问世以来,颇得文人雅士爱赏,添为案头必备之书。据说宋朝大诗人黄庭坚酷爱此书,离它一步不得。时隔一千五百余年,此书读来令人砰然心动处,我以为还是其字里行间流溢出的艺术上的诗情画意美和魏晋人物那种符合人本性、返归自然的自由心灵及风流潇洒、不滞于物的精神境界。而我觉得魏晋人物的这种情致本身也是一种诗意。一言以蔽之,这本书并不是以曲折情节取胜,而是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试举一例: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任诞》53)
这则小故事,寥寥几十字,传神地勾画出了晋人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的唯美生活典型。书中,像这类传达时人意趣的小故事比比皆是。“东床坦腹”,显示了王羲之率真任性、通脱超逸的个性。“阮裕焚车”、“刘公荣饮酒”、“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折射出了魏晋人对金钱、朋友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王恭无长物”体现出时人新的价值观。竹席有一张够用即可,何必贪恋许多?正如爱好收集木屐的阮遥集所说,即使我们爱、贪、恋,人生这一遭我们究竟能拥有多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拥有再多又有何用?为物喜悲,究竟是满足了我们还是拖累了我们?在这种新的价值观的影响下,不少人形成了新的自我的审美价值和不以物喜悲的淡定情怀。如此种种,每一个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宇宙、人生和人性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世说新语》是一本主要记载魏晋名士清谈轶事的书,清谈的内容主要以《周易》《老子》《庄子》(合称“三玄”)为本而加以敷衍,而老庄思想与儒学不同,它是诗意的哲学,它探讨的往往是人生的意义和人的终极目的,有着强烈的人生体验。故《世说新语》所记虽然都是真人真事,但在老庄哲学的框架内,这种平常的琐碎的现实生活也就被诗意化了。再如《排调》59: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吃甘蔗本是一件生活小事,然而顾恺之却从中感悟到了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意趣,人生的本质、生活的最高境界何尝不是如此?《世说新语》的叙事,总能把现实生活与生命本质相交织。王子猷“暂寄种竹” 、“雪夜访戴”等日常小事,都有着深邃玄远的哲理意味和讲究情味的生活情趣。
“诗缘情”是陆机在《文赋》中应时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学观念,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诗的本质就是抒情!翻开《世说新语》,到处都是真挚强烈的感情:
孔融遇难前希望不要因为自己而连累孩子;王粲生前好驴鸣,他去世后,曹丕以太子的身份约集朋友仿效驴鸣以送别 (《伤逝》1);荀巨伯远行探友,危难之际愿“以吾身代友人命” (《德行》9);王戎妻对丈夫的称谓则体现出无尽的亲昵 (《惑溺》6)……在这不胜枚举的例子中,无论是亲人之情、友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都是那么的强烈而真挚,难怪乎王戎会高喊:“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伤逝》4)而贯穿全书的这股真挚强烈的情感激流,使《世说新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这种情致不但大人有,儿童也有,而且更富诗意。如《夙惠》3载: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小小年纪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说明“长安”与“日”同自己距离的远近。说日远长安近,可以安慰日夜思念北方的元帝;说日近长安远,是委婉批评群臣的无心北伐。卓越的思维素质于此处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还对非诗意的、功利的甚至是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不动声色的批判。《汰侈》1中石崇竟然杀侍女来劝酒,视人命为儿戏,令人发指。《俭啬》4中的王戎舍不得把自家良种传给他人,则显得心胸狭窄,功利吝啬。《谗险》4中王绪屡次在王国宝面前诋毁殷仲堪,殷采用王珣的计谋,成功地离间了王绪和王国宝之间的关系,从而保全了自己;但无论是进谗还是反进谗,都可说是权利斗争中的必然产物。这显然是更多魏晋人士不愿进入官场而更愿啸傲山林的重要原因。
《世说新语》的诗意,也体现在对山水自然的重视上。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美学散步》)《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集中地体现自然山水意识的一部书”(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言语》91载: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应接不暇”可以看作是魏晋人发现山水自然美后惊喜心情的总括。自然意象的凸显,使《世说新语》充满浓郁的诗意。
首先,自然景物自有其美,或雄奇,或秀丽,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生生不息的无可遏止的勃勃生机,顾恺之对何为“山川之美”的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言语》88),即是着眼于大自然这一旺盛的生命力,“竞”、“争”、“其上”、“兴”、 “蔚”等词语正是山水自然神韵的典型写照。《世说新语》对自然意象的重视和大量运用,为全书注入一种生命激情,从而形成诗意风格。
其次,与传统儒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观念不同,魏晋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再是把自然景物比拟为人的伦理道德,而是不仅借山水自然来自娱,而且还借山水自然来体性悟道,他们已由崇尚自然变成了欣赏自然。《世说新语》中的自然物象都不是单独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主观感情的意象。如王子猷之竹(《任诞》46),即为物我交融的意象,竹子的高风亮节其实就是主人公人生意趣的追求与象征。高明的意象选择,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且能够以丰富的内涵引导深入新的层面。
以玄谈对山水,又借山水以体性悟道。而玄学的核心思想是“贵无”,故对山水的心是空灵的。由于以虚灵的胸襟来体会山水,所以发现的山水自然多为光洁鲜明,晶莹发亮的光亮意象。“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虚灵的胸襟和光亮的意象,二者相交,建立了一个晶莹的美的意境: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81)
这种意境是最高的美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诗的境界,此乃引山水入文字最大的收获。
《世说新语》所有的叙述,都指向魏晋人一个新的追求目标:追求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也就是我所说的“诗意”。读《世说新语》,你会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中,他们酷爱自然;精神上,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深情与性灵,追求真正的精神解放。读了《世说新语》,也许才会真正懂得陶潜、二谢为什么能把山水田园诗写得那样好,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告诉我们“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他揭示出“诗意”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种可贵的方式。然而且看当下,不少人在忙忙碌碌中人浮于事,在利禄功名中苦心经营、唯唯诺诺,丧失了自我。倘能在闲暇时读读这本流传千年的小书,汲取古典智慧,健全自我人格,当能使人的胸襟像花似地展开!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世说新语》是南朝出版的图书,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了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之《世说新语》,以供参考和学习。
《世说新语》名著导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年至东晋末年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琐闻轶事。全书记事一千三百三十余则。按内容分类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一门表现士族名流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各门综合,便显现出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其时社会的政治、历史、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此书自问世以来,颇得文人雅士爱赏,添为案头必备之书。据说宋朝大诗人黄庭坚酷爱此书,离它一步不得。时隔一千五百余年,此书读来令人砰然心动处,我以为还是其字里行间流溢出的艺术上的诗情画意美和魏晋人物那种符合人本性、返归自然的自由心灵及风流潇洒、不滞于物的精神境界。而我觉得魏晋人物的这种情致本身也是一种诗意。一言以蔽之,这本书并不是以曲折情节取胜,而是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试举一例: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任诞》53)
这则小故事,寥寥几十字,传神地勾画出了晋人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的唯美生活典型。书中,像这类传达时人意趣的小故事比比皆是。“东床坦腹”,显示了王羲之率真任性、通脱超逸的个性。“阮裕焚车”、“刘公荣饮酒”、“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折射出了魏晋人对金钱、朋友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王恭无长物”体现出时人新的价值观。竹席有一张够用即可,何必贪恋许多?正如爱好收集木屐的阮遥集所说,即使我们爱、贪、恋,人生这一遭我们究竟能拥有多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拥有再多又有何用?为物喜悲,究竟是满足了我们还是拖累了我们?在这种新的价值观的影响下,不少人形成了新的自我的审美价值和不以物喜悲的淡定情怀。如此种种,每一个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宇宙、人生和人性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世说新语》是一本主要记载魏晋名士清谈轶事的书,清谈的内容主要以《周易》《老子》《庄子》(合称“三玄”)为本而加以敷衍,而老庄思想与儒学不同,它是诗意的哲学,它探讨的往往是人生的意义和人的终极目的,有着强烈的人生体验。故《世说新语》所记虽然都是真人真事,但在老庄哲学的框架内,这种平常的琐碎的现实生活也就被诗意化了。再如《排调》59: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吃甘蔗本是一件生活小事,然而顾恺之却从中感悟到了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意趣,人生的本质、生活的最高境界何尝不是如此?《世说新语》的叙事,总能把现实生活与生命本质相交织。王子猷“暂寄种竹” 、“雪夜访戴”等日常小事,都有着深邃玄远的哲理意味和讲究情味的生活情趣。
“诗缘情”是陆机在《文赋》中应时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学观念,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诗的本质就是抒情!翻开《世说新语》,到处都是真挚强烈的感情:
孔融遇难前希望不要因为自己而连累孩子;王粲生前好驴鸣,他去世后,曹丕以太子的身份约集朋友仿效驴鸣以送别 (《伤逝》1);荀巨伯远行探友,危难之际愿“以吾身代友人命” (《德行》9);王戎妻对丈夫的称谓则体现出无尽的亲昵 (《惑溺》6)……在这不胜枚举的例子中,无论是亲人之情、友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都是那么的强烈而真挚,难怪乎王戎会高喊:“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伤逝》4)而贯穿全书的这股真挚强烈的情感激流,使《世说新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这种情致不但大人有,儿童也有,而且更富诗意。如《夙惠》3载: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小小年纪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说明“长安”与“日”同自己距离的远近。说日远长安近,可以安慰日夜思念北方的元帝;说日近长安远,是委婉批评群臣的无心北伐。卓越的思维素质于此处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还对非诗意的、功利的甚至是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不动声色的批判。《汰侈》1中石崇竟然杀侍女来劝酒,视人命为儿戏,令人发指。《俭啬》4中的王戎舍不得把自家良种传给他人,则显得心胸狭窄,功利吝啬。《谗险》4中王绪屡次在王国宝面前诋毁殷仲堪,殷采用王珣的计谋,成功地离间了王绪和王国宝之间的关系,从而保全了自己;但无论是进谗还是反进谗,都可说是权利斗争中的必然产物。这显然是更多魏晋人士不愿进入官场而更愿啸傲山林的重要原因。
《世说新语》的诗意,也体现在对山水自然的重视上。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美学散步》)《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集中地体现自然山水意识的一部书”(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言语》91载: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应接不暇”可以看作是魏晋人发现山水自然美后惊喜心情的总括。自然意象的凸显,使《世说新语》充满浓郁的诗意。
首先,自然景物自有其美,或雄奇,或秀丽,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生生不息的无可遏止的勃勃生机,顾恺之对何为“山川之美”的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言语》88),即是着眼于大自然这一旺盛的生命力,“竞”、“争”、“其上”、“兴”、 “蔚”等词语正是山水自然神韵的典型写照。《世说新语》对自然意象的重视和大量运用,为全书注入一种生命激情,从而形成诗意风格。
其次,与传统儒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观念不同,魏晋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再是把自然景物比拟为人的伦理道德,而是不仅借山水自然来自娱,而且还借山水自然来体性悟道,他们已由崇尚自然变成了欣赏自然。《世说新语》中的自然物象都不是单独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主观感情的意象。如王子猷之竹(《任诞》46),即为物我交融的意象,竹子的高风亮节其实就是主人公人生意趣的追求与象征。高明的意象选择,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且能够以丰富的内涵引导深入新的层面。
以玄谈对山水,又借山水以体性悟道。而玄学的核心思想是“贵无”,故对山水的心是空灵的。由于以虚灵的胸襟来体会山水,所以发现的山水自然多为光洁鲜明,晶莹发亮的光亮意象。“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虚灵的胸襟和光亮的意象,二者相交,建立了一个晶莹的美的意境: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81)
这种意境是最高的美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诗的境界,此乃引山水入文字最大的收获。
《世说新语》所有的叙述,都指向魏晋人一个新的追求目标:追求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也就是我所说的“诗意”。读《世说新语》,你会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中,他们酷爱自然;精神上,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深情与性灵,追求真正的精神解放。读了《世说新语》,也许才会真正懂得陶潜、二谢为什么能把山水田园诗写得那样好,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告诉我们“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他揭示出“诗意”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种可贵的方式。然而且看当下,不少人在忙忙碌碌中人浮于事,在利禄功名中苦心经营、唯唯诺诺,丧失了自我。倘能在闲暇时读读这本流传千年的小书,汲取古典智慧,健全自我人格,当能使人的胸襟像花似地展开!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