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你真的了解校园欺凌吗?

  导读:常常有人发问,在“校园欺凌”发生以后,用怎么样的处理方式才好呢?是逃避还是打回去。其实,逃避和打回去都不可取,作为家长,无论是哪一方,都应该先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不要着急下结论。在依法依规的情况下多沟通。作为班主任,应该仔细了解事情的始末,即使通知双方家长沟通,始终要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只有真正了解校园欺凌,才能更好地做出应对举措。

  在欺凌的风险治理中,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几种误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认知支持,加大观念培训力度,避免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对欺凌认知的污名化、标签化和偏见化。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普遍性和暴力性的复杂现象,威胁着大多数儿童。如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发现,2/3的受访者曾遭遇过欺凌。

  在学校欺凌的综合治理中,嵌入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校长、教师、家长、媒体、学者等对欺凌的认识和理解,是关乎生态化治理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调研发现,各利益相关者对校园欺凌存在认知误区,影响到了对校园欺凌的识别、预防和干预。

  第一个误解是,身体欺凌是最具伤害性的欺凌类型。

  欺凌行为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身体、言语、关系欺凌和新兴的网络欺凌等类型。基于国内外研究,在中小学中发生最多的欺凌行为是言语欺凌,其次才是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增强以及外部学校规训的压制,身体欺凌逐渐减少,其他欺凌类型逐渐增加。

  由于受众对欺凌定义模糊和认知的阈限,具有可视化、仪式化和暴力化特征的身体欺凌更容易被识别并被高度关注,而较为隐蔽的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及其危害性常被忽视,这就无形中放大了身体欺凌的危害性,正如谬传的谚语“棍棒和石头可能会破坏我的骨头,但言语永远不会伤害我”一样。于是这些失去看守的欺凌迅速增殖为最恶毒的“吸血鬼”,它通过切断同伴社会关系的手段,极易造成最大的、持续性的精神伤害。

  第二个误解是,欺凌者群体地位低,不受同伴欢迎。

  普遍认为,欺凌者群体地位不高,不受同伴欢迎。事实却相反,欺凌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群体地位。由于欺凌是一种获取群体主导的“高策略”行为,同时受东亚文化圈父权制和集体主义影响,欺凌者常通过社会关系手段操控同伴、主宰他者,并通过暴力的空间表演和围观景观,进一步强化了其高群体地位并固化了阶层鸿沟。

  另有更多证据表明,欺凌者往往凭借主宰他者的能力、马基雅维利式(即操纵性,道德冷漠等)的冷酷特质,赢得饱受犬儒主义和平庸之恶侵袭的“无思者”的欢迎和拥护,并拥有较高的人气。

  第三个误解是,受害者将永远是受害者。

  由于欺凌二元定义的误导,导致了欺凌受众对欺凌角色认知窄化。人们误以为受害者(或欺凌者、旁观者等)是一个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角色,认为“一日受害,终身受害”。事实并非如此。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如教师、家长报告与受害者自陈报告,欺凌的角色认知也会有所变化,如在受害者“角色互动圈”中,受害者在遭受长期压迫后,会做出过激的回击反应或者转向欺凌更弱小者,此时他兼具了受害者和欺凌者的角色指征,因此常被称作“欺凌—受害者”。同时,随着受害者年龄的增长,只有少部分受害者在童年期仍会延续其角色。有多项研究发现,从小学初中,15%至20%的受害者将继续遭遇欺凌,甚至能延续到成年期。

  第四个误解是,遭遇欺凌是成长的契机。

  部分家长和教师误认为遭遇欺凌是无害的社会互动形式,或者是个体成长、人格提高的必经阶段。他们错误地使用“受害者归因”,将欺凌事件视为个体无能的表现,如孩子太笨了,活该被欺凌,认为欺凌是未来成长的契机。他们普遍采取的是欺凌“规范化”和伤害“无害化”的处理策略,最终助长了欺凌者却责罚了受害者。更多研究表明,欺凌并非成长的契机,而更多表现为成长的烦恼。对于受害者而言,欺凌行为不仅不能增加其心理弹性,反而会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如沮丧、焦虑和孤独,甚至自杀。而且,一旦受害者顺应了成人的错误归因——将欺凌视为偶发性、不可控性的事件,如运气不好,或者自我保护能力太弱,由此引发不当的自责将更容易强化欺凌的内部化影响,甚至反向破坏受害者的神经生物结构,进一步加重其伤害程度。

  第五个误解是,惩戒性政策会减少欺凌。

  部分校长、教师、媒体等宣称惩戒性政策,如基于严密监控下的零容忍政策和法律,停学、转学、教育或法律惩戒等,会减少欺凌,部分学者也助长了这种误解。国外欺凌治理的初期也有类似阶段,更多地采取法律策略而忽略了教育干预、关系修复等策略,但惩戒性策略并不一定会减少欺凌,甚至可能在“以暴制暴”中滋生新的欺凌。作为传播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校方,如果采取“监狱式”规训监控和“反恐式”严苛惩治方式,将会降低学生的安全感并增加空间压迫感,甚至无形中传播了暴力文化,并制造了新的欺凌行为。

  欺凌是一个系统治理工程,需要“软硬兼施”,而该政策未能观照“个体互动层面”,容易忽略“个体关系层面”的修复,并可能增加受害者不敢报告学校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政策的效能。

  总之,在欺凌的风险治理中,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几种误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认知支持,加大观念培训力度,避免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对欺凌认知的污名化、标签化和偏见化。改变欺凌需要首先改变成人的观念。也只有如此,我国校园欺凌的整体治理才能实现良好的生态化合力。

  延伸阅读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设计:以欺凌案例传达危害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校园欺凌”怎样预防与治理

  校园欺凌案例分析:“校园欺凌” 多发生在初中阶段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案例分析: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和稀泥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校园欺凌的正确处理方式是什么?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你真的了解校园欺凌吗?

2018-10-24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视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常常有人发问,在“校园欺凌”发生以后,用怎么样的处理方式才好呢?是逃避还是打回去。其实,逃避和打回去都不可取,作为家长,无论是哪一方,都应该先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不要着急下结论。在依法依规的情况下多沟通。作为班主任,应该仔细了解事情的始末,即使通知双方家长沟通,始终要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只有真正了解校园欺凌,才能更好地做出应对举措。

  在欺凌的风险治理中,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几种误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认知支持,加大观念培训力度,避免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对欺凌认知的污名化、标签化和偏见化。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普遍性和暴力性的复杂现象,威胁着大多数儿童。如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发现,2/3的受访者曾遭遇过欺凌。

  在学校欺凌的综合治理中,嵌入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校长、教师、家长、媒体、学者等对欺凌的认识和理解,是关乎生态化治理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调研发现,各利益相关者对校园欺凌存在认知误区,影响到了对校园欺凌的识别、预防和干预。

  第一个误解是,身体欺凌是最具伤害性的欺凌类型。

  欺凌行为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身体、言语、关系欺凌和新兴的网络欺凌等类型。基于国内外研究,在中小学中发生最多的欺凌行为是言语欺凌,其次才是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增强以及外部学校规训的压制,身体欺凌逐渐减少,其他欺凌类型逐渐增加。

  由于受众对欺凌定义模糊和认知的阈限,具有可视化、仪式化和暴力化特征的身体欺凌更容易被识别并被高度关注,而较为隐蔽的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及其危害性常被忽视,这就无形中放大了身体欺凌的危害性,正如谬传的谚语“棍棒和石头可能会破坏我的骨头,但言语永远不会伤害我”一样。于是这些失去看守的欺凌迅速增殖为最恶毒的“吸血鬼”,它通过切断同伴社会关系的手段,极易造成最大的、持续性的精神伤害。

  第二个误解是,欺凌者群体地位低,不受同伴欢迎。

  普遍认为,欺凌者群体地位不高,不受同伴欢迎。事实却相反,欺凌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群体地位。由于欺凌是一种获取群体主导的“高策略”行为,同时受东亚文化圈父权制和集体主义影响,欺凌者常通过社会关系手段操控同伴、主宰他者,并通过暴力的空间表演和围观景观,进一步强化了其高群体地位并固化了阶层鸿沟。

  另有更多证据表明,欺凌者往往凭借主宰他者的能力、马基雅维利式(即操纵性,道德冷漠等)的冷酷特质,赢得饱受犬儒主义和平庸之恶侵袭的“无思者”的欢迎和拥护,并拥有较高的人气。

  第三个误解是,受害者将永远是受害者。

  由于欺凌二元定义的误导,导致了欺凌受众对欺凌角色认知窄化。人们误以为受害者(或欺凌者、旁观者等)是一个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角色,认为“一日受害,终身受害”。事实并非如此。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如教师、家长报告与受害者自陈报告,欺凌的角色认知也会有所变化,如在受害者“角色互动圈”中,受害者在遭受长期压迫后,会做出过激的回击反应或者转向欺凌更弱小者,此时他兼具了受害者和欺凌者的角色指征,因此常被称作“欺凌—受害者”。同时,随着受害者年龄的增长,只有少部分受害者在童年期仍会延续其角色。有多项研究发现,从小学初中,15%至20%的受害者将继续遭遇欺凌,甚至能延续到成年期。

  第四个误解是,遭遇欺凌是成长的契机。

  部分家长和教师误认为遭遇欺凌是无害的社会互动形式,或者是个体成长、人格提高的必经阶段。他们错误地使用“受害者归因”,将欺凌事件视为个体无能的表现,如孩子太笨了,活该被欺凌,认为欺凌是未来成长的契机。他们普遍采取的是欺凌“规范化”和伤害“无害化”的处理策略,最终助长了欺凌者却责罚了受害者。更多研究表明,欺凌并非成长的契机,而更多表现为成长的烦恼。对于受害者而言,欺凌行为不仅不能增加其心理弹性,反而会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如沮丧、焦虑和孤独,甚至自杀。而且,一旦受害者顺应了成人的错误归因——将欺凌视为偶发性、不可控性的事件,如运气不好,或者自我保护能力太弱,由此引发不当的自责将更容易强化欺凌的内部化影响,甚至反向破坏受害者的神经生物结构,进一步加重其伤害程度。

  第五个误解是,惩戒性政策会减少欺凌。

  部分校长、教师、媒体等宣称惩戒性政策,如基于严密监控下的零容忍政策和法律,停学、转学、教育或法律惩戒等,会减少欺凌,部分学者也助长了这种误解。国外欺凌治理的初期也有类似阶段,更多地采取法律策略而忽略了教育干预、关系修复等策略,但惩戒性策略并不一定会减少欺凌,甚至可能在“以暴制暴”中滋生新的欺凌。作为传播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校方,如果采取“监狱式”规训监控和“反恐式”严苛惩治方式,将会降低学生的安全感并增加空间压迫感,甚至无形中传播了暴力文化,并制造了新的欺凌行为。

  欺凌是一个系统治理工程,需要“软硬兼施”,而该政策未能观照“个体互动层面”,容易忽略“个体关系层面”的修复,并可能增加受害者不敢报告学校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政策的效能。

  总之,在欺凌的风险治理中,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几种误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认知支持,加大观念培训力度,避免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对欺凌认知的污名化、标签化和偏见化。改变欺凌需要首先改变成人的观念。也只有如此,我国校园欺凌的整体治理才能实现良好的生态化合力。

  延伸阅读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设计:以欺凌案例传达危害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校园欺凌”怎样预防与治理

  校园欺凌案例分析:“校园欺凌” 多发生在初中阶段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案例分析: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和稀泥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校园欺凌的正确处理方式是什么?

精品课程

初一

初二

初三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适合学员 课程详细
初一英语 初一培优型课程,选择经典的新概念一册作为初一年级培优型课程教材,期间结合大量的听力口语能力练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 1、英语成绩优秀的初一学员
2、想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初一数学 该课程主要为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前半部分的同步训练加难度提升,适合基础比较好的初一学生。在课程的设计上,分层次地讲述基础知识点及其综合应用,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加强难度的训练。 1、数学成绩优秀的初一学员
2、想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初一语文 以初一上学期的语文重点、难点知识为载体,利用优能独特的教学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员在初中开始阶段继续保持并提升优秀的学习成绩。 1、想学习初一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2、需要查缺补漏、复习初一知识的初二学生。
查看
初二英语 初二尖子培优型课程,对于新概念二册1-12课进行知识点的全面复习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巩固和加深,拓展高级写作句型给出真实语言情景,帮助学生全方位拓展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1、英语成绩优秀的的新初二学员
2、想学习初二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查看
初二数学 在教材知识的学习之上,对于重难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加入名校考题以及竞赛试题,让学员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强化数学解题的思维与方法。 1、数学成绩优秀的的新初二学员
2、想学习初二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查看
初二语文 总结复习初一语文在中考考纲中的知识点,预热初二语文所占中考的考点,以及对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同时着力于加深学生对社科、人文的兴趣与了解。 1、语文成绩优秀的的新初二学员
2、想学习初二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查看
初二物理 本课程针对刚刚初一升初二的学生,讲授初二物理预科内容;课程主要分为运动,声,光,物态变化等版块。通过学习本册的知识模块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 1、想学习初二上学期重点难点的知识学生
2、需要查缺补漏、复习初二知识的初三学生
查看
中考英语 中考培优型课程,配给语法、完型、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各个板块的综合练习,各个击破学员的考试障碍;配合以中考中高难度习题,通过解析四大名校月考,期中,期末试卷以及中考真题阶梯式的学习题型帮助学员提升成绩。 1、英语成绩优秀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中考数学 一部分为压轴题目的训练,帮助学员解决压轴题,拿高分;另一部分为初三的重难点知识的预科学习,让学员在中考中拿下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数学成绩优秀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中考语文 总结复习初中语文在中考考纲中的知识点,并结合课内外例题巩固复习;侧重阅读题型识别与概括,并结合课内外名著,引导作文高效写法。 1、语文成绩优秀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中考物理 课程内容主要是力学和热学两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中考中的重要模块—力学。力学题目的设置贴近中考难度;后半部分课程会预习初三的热学知识,提前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热学概 1、物理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巩固中学课程知识,有计划开始中考一轮复习的学员
查看
中考化学 巩固并扎实掌握九年级上册重难点:化学反应原理、计算及化学实验等部分内容,达到高级理解与运用的等级。帮助学员提高化学学习兴趣,掌握正确学习化学的方法。 1、学成绩优秀的初二升初三学员
2、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训练的学员
查看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顶部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中考>初二>作文>写事作文>正文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你真的了解校园欺凌吗?
2018-10-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长晓视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常常有人发问,在“校园欺凌”发生以后,用怎么样的处理方式才好呢?是逃避还是打回去。其实,逃避和打回去都不可取,作为家长,无论是哪一方,都应该先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不要着急下结论。在依法依规的情况下多沟通。作为班主任,应该仔细了解事情的始末,即使通知双方家长沟通,始终要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只有真正了解校园欺凌,才能更好地做出应对举措。

  在欺凌的风险治理中,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几种误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认知支持,加大观念培训力度,避免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对欺凌认知的污名化、标签化和偏见化。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普遍性和暴力性的复杂现象,威胁着大多数儿童。如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发现,2/3的受访者曾遭遇过欺凌。

  在学校欺凌的综合治理中,嵌入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校长、教师、家长、媒体、学者等对欺凌的认识和理解,是关乎生态化治理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调研发现,各利益相关者对校园欺凌存在认知误区,影响到了对校园欺凌的识别、预防和干预。

  第一个误解是,身体欺凌是最具伤害性的欺凌类型。

  欺凌行为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身体、言语、关系欺凌和新兴的网络欺凌等类型。基于国内外研究,在中小学中发生最多的欺凌行为是言语欺凌,其次才是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增强以及外部学校规训的压制,身体欺凌逐渐减少,其他欺凌类型逐渐增加。

  由于受众对欺凌定义模糊和认知的阈限,具有可视化、仪式化和暴力化特征的身体欺凌更容易被识别并被高度关注,而较为隐蔽的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及其危害性常被忽视,这就无形中放大了身体欺凌的危害性,正如谬传的谚语“棍棒和石头可能会破坏我的骨头,但言语永远不会伤害我”一样。于是这些失去看守的欺凌迅速增殖为最恶毒的“吸血鬼”,它通过切断同伴社会关系的手段,极易造成最大的、持续性的精神伤害。

  第二个误解是,欺凌者群体地位低,不受同伴欢迎。

  普遍认为,欺凌者群体地位不高,不受同伴欢迎。事实却相反,欺凌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群体地位。由于欺凌是一种获取群体主导的“高策略”行为,同时受东亚文化圈父权制和集体主义影响,欺凌者常通过社会关系手段操控同伴、主宰他者,并通过暴力的空间表演和围观景观,进一步强化了其高群体地位并固化了阶层鸿沟。

  另有更多证据表明,欺凌者往往凭借主宰他者的能力、马基雅维利式(即操纵性,道德冷漠等)的冷酷特质,赢得饱受犬儒主义和平庸之恶侵袭的“无思者”的欢迎和拥护,并拥有较高的人气。

  第三个误解是,受害者将永远是受害者。

  由于欺凌二元定义的误导,导致了欺凌受众对欺凌角色认知窄化。人们误以为受害者(或欺凌者、旁观者等)是一个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角色,认为“一日受害,终身受害”。事实并非如此。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如教师、家长报告与受害者自陈报告,欺凌的角色认知也会有所变化,如在受害者“角色互动圈”中,受害者在遭受长期压迫后,会做出过激的回击反应或者转向欺凌更弱小者,此时他兼具了受害者和欺凌者的角色指征,因此常被称作“欺凌—受害者”。同时,随着受害者年龄的增长,只有少部分受害者在童年期仍会延续其角色。有多项研究发现,从小学初中,15%至20%的受害者将继续遭遇欺凌,甚至能延续到成年期。

  第四个误解是,遭遇欺凌是成长的契机。

  部分家长和教师误认为遭遇欺凌是无害的社会互动形式,或者是个体成长、人格提高的必经阶段。他们错误地使用“受害者归因”,将欺凌事件视为个体无能的表现,如孩子太笨了,活该被欺凌,认为欺凌是未来成长的契机。他们普遍采取的是欺凌“规范化”和伤害“无害化”的处理策略,最终助长了欺凌者却责罚了受害者。更多研究表明,欺凌并非成长的契机,而更多表现为成长的烦恼。对于受害者而言,欺凌行为不仅不能增加其心理弹性,反而会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如沮丧、焦虑和孤独,甚至自杀。而且,一旦受害者顺应了成人的错误归因——将欺凌视为偶发性、不可控性的事件,如运气不好,或者自我保护能力太弱,由此引发不当的自责将更容易强化欺凌的内部化影响,甚至反向破坏受害者的神经生物结构,进一步加重其伤害程度。

  第五个误解是,惩戒性政策会减少欺凌。

  部分校长、教师、媒体等宣称惩戒性政策,如基于严密监控下的零容忍政策和法律,停学、转学、教育或法律惩戒等,会减少欺凌,部分学者也助长了这种误解。国外欺凌治理的初期也有类似阶段,更多地采取法律策略而忽略了教育干预、关系修复等策略,但惩戒性策略并不一定会减少欺凌,甚至可能在“以暴制暴”中滋生新的欺凌。作为传播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校方,如果采取“监狱式”规训监控和“反恐式”严苛惩治方式,将会降低学生的安全感并增加空间压迫感,甚至无形中传播了暴力文化,并制造了新的欺凌行为。

  欺凌是一个系统治理工程,需要“软硬兼施”,而该政策未能观照“个体互动层面”,容易忽略“个体关系层面”的修复,并可能增加受害者不敢报告学校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政策的效能。

  总之,在欺凌的风险治理中,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几种误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认知支持,加大观念培训力度,避免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对欺凌认知的污名化、标签化和偏见化。改变欺凌需要首先改变成人的观念。也只有如此,我国校园欺凌的整体治理才能实现良好的生态化合力。

  延伸阅读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设计:以欺凌案例传达危害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校园欺凌”怎样预防与治理

  校园欺凌案例分析:“校园欺凌” 多发生在初中阶段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案例分析: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和稀泥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校园欺凌的正确处理方式是什么?

展开本页剩余
新东方课程优惠申请
姓名:
电话:
所属学段:
立即申请

中学工具箱

学校资讯
初一 初二 初三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初一语文 以初一语文重点、难点知识为载体,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员在初中开始阶段打好基础。
初一数学 分层次地讲述初一数学基础知识点及其综合应用,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加强训练难度。
初一英语 初一培优型课程,课程结合大量的听力口语能力练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初二语文 总结复习初一语文知识点,预热初二语文所占中考的考点,加深学生对社科、人文的了解。
初二数学 在教材知识的学习之上,对于重难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强化数学解题的思维与方法。
初二英语 在英语知识基础上进行巩固和加深,拓展高级写作句型,帮助学生全方位拓展英语综合能力。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初三语文 立足于长沙中考,学习掌握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
初三数学 对标长沙中考能力要求,强化计算能力,锻炼数学思维以及解题技巧。
初三英语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中考核心词汇量、阅读能力与听力水平。
附近校区展示
咸嘉新村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湖西路与谷丰路交汇处润泽园安置小区C区2楼
0731-84885588
井湾子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友谊路56号2楼
0731-84885588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新东方培训学校4楼
0731-84885588
梅溪湖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沐风路弘德西街2楼
0731-84885588
中信教学区
中意二路111号中信城市广场第1-4号栋203号房
0731-84885588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御溪国际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迎新路499号御溪国际1栋二楼(德思勤城市广场对面)
0731-8488733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