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尹少淳教授:打破“唯分数论”,探讨中小学生美育问题

2019-07-19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终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华民族自古便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诗经》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是美育,恭俭庄敬的礼教是美育,广博易良的乐教也是美育,故而孔子才会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君子人格养成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5月7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撰文《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学校美育地位、功能、价值的认识,拿出重视、关心、支持美育的真招实招”。

  对于美育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开展还是一个新课题。美育就是学会一门艺术技能吗?美育如何避免走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学校应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美育工作?本文采访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探讨美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美育的话题,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

  问:您如何定义美育?美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如何?

  答: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即美育。审美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精神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之相适应,审美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而已。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极力倡导美育。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蔡元培先生不仅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而且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主张。1949年之后,我国也一直在努力倡导美育,并屡次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

  当然,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它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列的教育范畴,而非学科概念。看待美育,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美术、舞蹈、乐器这些技能培训,因为美育与任何学科均有关系,如数学中方程式的对称美,语文中诗歌韵律的节奏美,这都是美育的范畴。但美育与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  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美育是心灵的润泽,是塑造美好人格的教育,是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也是点亮人生信仰的教育。

  问: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您应该可以期待哪些新变化?

  答:由于经济未能发展到应有的高度,我国美育的局面并未真正打开,是一个短板。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该社会的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经含有此意。试想,一个社会中,人们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在温饱上面,在审美和美育方面怎能有大作为呢?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家庭收入也迅速增加,美育也因此遇到了最佳发展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印发了关于实施美育的一些文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源环境。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71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18年8月30日,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教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美育的价值。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社会和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的机遇,有效地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问: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艺术教育?

  答:这说明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还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而美育就是实现“更加幸福”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前,国家正逐步加大扶持美育的力度。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有艺术课。国家从立法、执法的高度,使美育得到了来自法律的保护。在国家的立法监督、学校的深度参与、家长的观念转变下,我们终将打破教育的“唯分论”,给孩子们营造一个“享受美育,全面发展”的美好环境。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分数和成绩,而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就是教育界符合国家所需,满足时代要求的回答。

  问:很多家庭和培训机构热衷于让儿童参加各种艺术比赛,怎么看?

  答:“急功近利”,这是美育的一个误区。美育的真正目的,是对内的自我提升,是增长对美的认知,是健全人格的培养。美育是一种长期、系统的教育,它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而是让人们获得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用在任何行业和生活场景中,是能够让人的一生受益匪浅的基础能力。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需要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苏轼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之音乐。其实审美也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  就人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的差异导致了主观方面的差异,正是主观的差异导致了审美结果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不同人在审美结果上的差异,但也要承认在特定的社会中存在着主流的审美观。而且这种主流的审美观甚至与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密切相关。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必须通过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形成主流的、健康的审美观,以保持人和社会精神的向上性。  也应该看到审美观的差异性,对个人或群体的特点鲜明、取向正面的审美观也应该予以尊重,并加以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须知,任何“主流”都始于“点滴”,无“点滴”则无“主流”。在客观性方面,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并在审美过程中娴熟地加以运用,则是最经济的审美教育选择。  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最符合美育特征,也最有成效的是体验。所谓体验,需要我们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深度唤起情感,形成共情,获得审美享受。与情境的互动,依赖于敏锐的感官。马克思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耳朵如此,对眼睛和其他感官也是如此。感官训练最有效的方式是欣赏艺术。对感官的训练需要艺术,但欣赏的艺术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品质,而且思想内容健康。面对艺术品的欣赏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开始”和“结束”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无意识、任何情况都可以发生的审美行为。能够产生这种审美行为的是优美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样才能体现乔治•桑塔耶纳所说的“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从而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目的。

  问:您觉得美育教学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答:教育部已经颁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正在制订《改进美育教学的总体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上做了宏观规划,在具体措施上做了明确部署,为改善全国的美育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跟进,结合地方实际,考虑具体的实施办法,指导学校和相应的机构有效地开展美育教学。  首先,学校管理者不能只盯着分数和升学率,应该具有教育家的胸怀和眼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美育的地位,为艺术教师创设基本的工作环境和教学条件,保障艺术课程足量高质地开设。同时要引导教师把美学意识的培养和审美素质的提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审美和学科建设有意义地融合。  其次,美育教学不可“闭门造车”,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如博物馆、剧场、影院、美术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活动课程和艺术欣赏的机会,从社会教育的角度促进美育教学的开展。  再者,艺术教师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主力,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探索美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认真完成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并积极开发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将爱国主义热情贯穿并实践在为社会的奉献与服务过程中,使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境界,从而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还具有高尚的情操、感恩的情怀、协作共赢的理念与诚信友善的品质。

  问: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变革,这将对美育带来哪些挑战?

  答:在我看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给美育带来的是福而不是祸。为什么这样说呢?人工智能所擅长的是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行为,能够代替属于智商范畴的工作,却不能够代替需要发挥情商的工作。智商的长处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情商擅长的则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美育不仅需要高智商,更需要高情商。以美术为例,即便人工智能能创造出一些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但依然不能代替人工创造出的作品。因为人工创造出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之后,美术界一片哀鸣,“从此绘画死亡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摄影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绘画创作的方向和风格,但终究未能取代绘画。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化大生产的推进使得产品更加标准化,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但也没有完全取代手工艺品的价值,而且在注重个性化的今天,手工艺品的价值更是为社会所重视。所以,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创造美术作品,但是依然不能取代人类用手完成的美术作品。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动手体验和实践依然是美育不可替代的方式。“用手思考”是与“用脑思考”并存的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了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让儿童的手脚和眼睛当第一位老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用手思考”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在设计时,常常不画设计图,而是直接动手制作石膏模型,通过拿捏、抚摸,不断思考和改进自己的设计。人类的很多创意都是在动手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手的各种动作会刺激大脑的思考。因而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创作并不能代替孩子动手操作实践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不能从态度上排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而是要借助其优势,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和美的教育效果。

  尹少淳

  美术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为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连续19 年主持国家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制订(修订)工作,并出版多本美术教育著作,发表多篇美术教育论文。

  延伸阅读:

  长沙家长注意:权威发布孩子1-18岁身高标准表!

  长沙麓小名师分享:提升语文成绩只需做3件事,阅读/背诵/写作

  长沙家长需警惕:从小被穷养的孩子,人生难免自卑!

  长沙家长注意:小学1-6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教育方法

  长沙即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学校将开始对孩子实行垃圾分类教育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顶部

采访尹少淳教授:打破“唯分数论”,探讨中小学生美育问题

2019-07-1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长晓终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华民族自古便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诗经》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是美育,恭俭庄敬的礼教是美育,广博易良的乐教也是美育,故而孔子才会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君子人格养成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5月7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撰文《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学校美育地位、功能、价值的认识,拿出重视、关心、支持美育的真招实招”。

  对于美育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开展还是一个新课题。美育就是学会一门艺术技能吗?美育如何避免走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学校应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美育工作?本文采访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探讨美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美育的话题,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

  问:您如何定义美育?美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如何?

  答: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即美育。审美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精神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之相适应,审美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而已。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极力倡导美育。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蔡元培先生不仅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而且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主张。1949年之后,我国也一直在努力倡导美育,并屡次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

  当然,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它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列的教育范畴,而非学科概念。看待美育,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美术、舞蹈、乐器这些技能培训,因为美育与任何学科均有关系,如数学中方程式的对称美,语文中诗歌韵律的节奏美,这都是美育的范畴。但美育与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  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美育是心灵的润泽,是塑造美好人格的教育,是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也是点亮人生信仰的教育。

  问: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您应该可以期待哪些新变化?

  答:由于经济未能发展到应有的高度,我国美育的局面并未真正打开,是一个短板。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该社会的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经含有此意。试想,一个社会中,人们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在温饱上面,在审美和美育方面怎能有大作为呢?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家庭收入也迅速增加,美育也因此遇到了最佳发展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印发了关于实施美育的一些文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源环境。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71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18年8月30日,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教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美育的价值。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社会和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的机遇,有效地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问: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艺术教育?

  答:这说明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还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而美育就是实现“更加幸福”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前,国家正逐步加大扶持美育的力度。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有艺术课。国家从立法、执法的高度,使美育得到了来自法律的保护。在国家的立法监督、学校的深度参与、家长的观念转变下,我们终将打破教育的“唯分论”,给孩子们营造一个“享受美育,全面发展”的美好环境。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分数和成绩,而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就是教育界符合国家所需,满足时代要求的回答。

  问:很多家庭和培训机构热衷于让儿童参加各种艺术比赛,怎么看?

  答:“急功近利”,这是美育的一个误区。美育的真正目的,是对内的自我提升,是增长对美的认知,是健全人格的培养。美育是一种长期、系统的教育,它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而是让人们获得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用在任何行业和生活场景中,是能够让人的一生受益匪浅的基础能力。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需要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苏轼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之音乐。其实审美也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  就人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的差异导致了主观方面的差异,正是主观的差异导致了审美结果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不同人在审美结果上的差异,但也要承认在特定的社会中存在着主流的审美观。而且这种主流的审美观甚至与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密切相关。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必须通过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形成主流的、健康的审美观,以保持人和社会精神的向上性。  也应该看到审美观的差异性,对个人或群体的特点鲜明、取向正面的审美观也应该予以尊重,并加以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须知,任何“主流”都始于“点滴”,无“点滴”则无“主流”。在客观性方面,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并在审美过程中娴熟地加以运用,则是最经济的审美教育选择。  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最符合美育特征,也最有成效的是体验。所谓体验,需要我们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深度唤起情感,形成共情,获得审美享受。与情境的互动,依赖于敏锐的感官。马克思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耳朵如此,对眼睛和其他感官也是如此。感官训练最有效的方式是欣赏艺术。对感官的训练需要艺术,但欣赏的艺术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品质,而且思想内容健康。面对艺术品的欣赏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开始”和“结束”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无意识、任何情况都可以发生的审美行为。能够产生这种审美行为的是优美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样才能体现乔治•桑塔耶纳所说的“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从而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目的。

  问:您觉得美育教学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答:教育部已经颁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正在制订《改进美育教学的总体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上做了宏观规划,在具体措施上做了明确部署,为改善全国的美育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跟进,结合地方实际,考虑具体的实施办法,指导学校和相应的机构有效地开展美育教学。  首先,学校管理者不能只盯着分数和升学率,应该具有教育家的胸怀和眼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美育的地位,为艺术教师创设基本的工作环境和教学条件,保障艺术课程足量高质地开设。同时要引导教师把美学意识的培养和审美素质的提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审美和学科建设有意义地融合。  其次,美育教学不可“闭门造车”,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如博物馆、剧场、影院、美术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活动课程和艺术欣赏的机会,从社会教育的角度促进美育教学的开展。  再者,艺术教师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主力,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探索美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认真完成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并积极开发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将爱国主义热情贯穿并实践在为社会的奉献与服务过程中,使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境界,从而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还具有高尚的情操、感恩的情怀、协作共赢的理念与诚信友善的品质。

  问: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变革,这将对美育带来哪些挑战?

  答:在我看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给美育带来的是福而不是祸。为什么这样说呢?人工智能所擅长的是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行为,能够代替属于智商范畴的工作,却不能够代替需要发挥情商的工作。智商的长处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情商擅长的则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美育不仅需要高智商,更需要高情商。以美术为例,即便人工智能能创造出一些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但依然不能代替人工创造出的作品。因为人工创造出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之后,美术界一片哀鸣,“从此绘画死亡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摄影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绘画创作的方向和风格,但终究未能取代绘画。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化大生产的推进使得产品更加标准化,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但也没有完全取代手工艺品的价值,而且在注重个性化的今天,手工艺品的价值更是为社会所重视。所以,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创造美术作品,但是依然不能取代人类用手完成的美术作品。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动手体验和实践依然是美育不可替代的方式。“用手思考”是与“用脑思考”并存的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了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让儿童的手脚和眼睛当第一位老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用手思考”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在设计时,常常不画设计图,而是直接动手制作石膏模型,通过拿捏、抚摸,不断思考和改进自己的设计。人类的很多创意都是在动手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手的各种动作会刺激大脑的思考。因而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创作并不能代替孩子动手操作实践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不能从态度上排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而是要借助其优势,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和美的教育效果。

  尹少淳

  美术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为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连续19 年主持国家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制订(修订)工作,并出版多本美术教育著作,发表多篇美术教育论文。

  延伸阅读:

  长沙家长注意:权威发布孩子1-18岁身高标准表!

  长沙麓小名师分享:提升语文成绩只需做3件事,阅读/背诵/写作

  长沙家长需警惕:从小被穷养的孩子,人生难免自卑!

  长沙家长注意:小学1-6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教育方法

  长沙即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学校将开始对孩子实行垃圾分类教育

展开本页剩余

新东方课程优惠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服务条款》《隐私政策》

小学工具箱

热门课程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班级名称 班级介绍 课程咨询
一年级语文 新东方小学语文注重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提升学生五项素养——语言建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
咨询 >
报班 >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校区分布

  •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 八方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茶子山路八方小区二期C区S11栋二楼
    0731-84885588
  • 井湾子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友谊路56号2楼
    0731-84885588
  • 梅溪湖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沐风路弘德西街2楼
    0731-84885588
  • 星沙悦和城教学区
    星沙望仙路中建悦和城二楼
    0731-84887369
  • 御溪国际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迎新路499号御溪国际1栋二楼
    0731-84885588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课程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