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8长沙中考作文指导: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合真实性的问题。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
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
然而,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记叙文的真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
虽然记叙文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的一种特性--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文学性。记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挣脱束缚。
误区二:积累素材,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
这个观点本身倒并没有什么错,对此观点我绝对认同。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这就如同平时一粒米一粒米的积累一样,积累了,到用时才可做有米之炊。但误区在于,究竟应该怎样去观察。有的学生说了:“老师,我也注意观察了,可是我为什么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呢?”为什么有些学生去观察生活,可他们却什么也观察不到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积累文学素材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它主要依靠的是心,而绝不是眼睛。当然,说文学观察要完全不需要眼睛,那也是走上了极端;有些人、事、物,我们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触、用鼻子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感知。但关键是,眼睛、耳朵、皮肤、鼻子,都仅仅是为了积累文学素材,而去观察的手段,或外在的形式罢了,它决不是观察的本身,观察靠的是心!有的同学说了:“老师,你说的我懂,我在观察时也用心去想了,可是,我怎么还是不行呀?”其实他虽然想了,但想的程度还不够深入。用心想,是要用心灵去阅读。它包括: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心思索、用心品味、用心启迪、用心发现、用心灵去升华等等。
转变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就为写有生活真实感的好作文铺平了道路。但这仍然不够,还要注意一下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的写作要领。
(一)要注意推敲文章每个细节的合理性。
合理性就是要合情理,是指:1、要合乎情,即合乎上下文、场合氛围、人物心路历程、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真情;2、要合乎理,即合乎日常事理、生活原理;3、还要合乎逻辑,包括层次、次序、因果等内在的逻辑关系。我反复地和学生讲:合乎情理的,假的也是真的;不合乎情理的,真的也是假的。当然,这样说是有些夸张了,真的怎么能成假的了呢。这样说,一方面是强调文章情节、细节的合理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确实在提示你,有时,若不推敲其合理性的话,真的有可能会“弄真成假”的。
(二)要注意选取你生活周围的题材。
例如我的家在偏僻的农村,假如一名学生,写了一篇以保护江河水资源为主旨的习作,她写的题材是黄河,假想自己是黄河中的一条鱼。试问:“你见过黄河吗?”我们没有到过黄河去看一看,也不知道这样编起来合不合乎黄河的真实现状,它的合理性必然会受到质疑。我们家就金钱河或汉江江畔,你与其凭空臆想黄河,为什么不以我们能看得见的河、江为写作题材呢?这样选自你生活周围的题材,才更容易写得合乎真实的情境。也才更具有真实感呀”。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却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写作题材;没有去过南方的北方人,却以南方为写作题材,这样的情况,都是属于偏离了你自己的生活范围,纵使你才智过人,善于编造,也无论你把情况想像得多么合情合理,终不免会贻笑大方,暴露出虚假的面目罢了。这样的文章,自然很难有真实感可言。
所以说:选你生活中的、身边的题材,也是你记叙文具有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总之:只要我们明白了记叙文“真实”的原理、积累了大量源自真实生活的素材、掌握了使文章真实的写作要领,创作出具有“真实感”的记叙文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合真实性的问题。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
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
然而,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记叙文的真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
虽然记叙文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的一种特性--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文学性。记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挣脱束缚。
误区二:积累素材,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
这个观点本身倒并没有什么错,对此观点我绝对认同。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这就如同平时一粒米一粒米的积累一样,积累了,到用时才可做有米之炊。但误区在于,究竟应该怎样去观察。有的学生说了:“老师,我也注意观察了,可是我为什么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呢?”为什么有些学生去观察生活,可他们却什么也观察不到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积累文学素材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它主要依靠的是心,而绝不是眼睛。当然,说文学观察要完全不需要眼睛,那也是走上了极端;有些人、事、物,我们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触、用鼻子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感知。但关键是,眼睛、耳朵、皮肤、鼻子,都仅仅是为了积累文学素材,而去观察的手段,或外在的形式罢了,它决不是观察的本身,观察靠的是心!有的同学说了:“老师,你说的我懂,我在观察时也用心去想了,可是,我怎么还是不行呀?”其实他虽然想了,但想的程度还不够深入。用心想,是要用心灵去阅读。它包括: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心思索、用心品味、用心启迪、用心发现、用心灵去升华等等。
转变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就为写有生活真实感的好作文铺平了道路。但这仍然不够,还要注意一下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的写作要领。
(一)要注意推敲文章每个细节的合理性。
合理性就是要合情理,是指:1、要合乎情,即合乎上下文、场合氛围、人物心路历程、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真情;2、要合乎理,即合乎日常事理、生活原理;3、还要合乎逻辑,包括层次、次序、因果等内在的逻辑关系。我反复地和学生讲:合乎情理的,假的也是真的;不合乎情理的,真的也是假的。当然,这样说是有些夸张了,真的怎么能成假的了呢。这样说,一方面是强调文章情节、细节的合理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确实在提示你,有时,若不推敲其合理性的话,真的有可能会“弄真成假”的。
(二)要注意选取你生活周围的题材。
例如我的家在偏僻的农村,假如一名学生,写了一篇以保护江河水资源为主旨的习作,她写的题材是黄河,假想自己是黄河中的一条鱼。试问:“你见过黄河吗?”我们没有到过黄河去看一看,也不知道这样编起来合不合乎黄河的真实现状,它的合理性必然会受到质疑。我们家就金钱河或汉江江畔,你与其凭空臆想黄河,为什么不以我们能看得见的河、江为写作题材呢?这样选自你生活周围的题材,才更容易写得合乎真实的情境。也才更具有真实感呀”。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却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写作题材;没有去过南方的北方人,却以南方为写作题材,这样的情况,都是属于偏离了你自己的生活范围,纵使你才智过人,善于编造,也无论你把情况想像得多么合情合理,终不免会贻笑大方,暴露出虚假的面目罢了。这样的文章,自然很难有真实感可言。
所以说:选你生活中的、身边的题材,也是你记叙文具有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总之:只要我们明白了记叙文“真实”的原理、积累了大量源自真实生活的素材、掌握了使文章真实的写作要领,创作出具有“真实感”的记叙文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