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整体成绩在班级领先,但英语偏科严重,这位父亲调侃说:“这何是偏科,这是偏瘫。”他说,他研究过学校历年的高考成绩,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有几斤几两,孩子现在离武大华科还有几分的差距,就看孩子最后一年,能不能补齐短板了。但妈妈和奶奶意见不一样——一个希望孩子上华科,一个希望留在本地就好。一个只晓得打鸡血,一个只关心会不会吃饭...
●三观正确,就不会做出格的事●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老实听话的孩子,这违背了孩子天生爱玩的天性,从小教育孩子一味的顺从和服从家长或其它人,其实也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成长。
关键是如何从感性的玩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慢慢过渡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中,培养孩子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能力,这才是成长,而非简单的分数。
我们大多数人,成为父母后也只是初当实习生,人云亦云的跟风随大流,面对孩子的成长,同样存在着情感与理智的抉择。
从小呕心沥血的养育孩子,担心孩子受不得一点伤害,但同时却因为教育压力之下,一个个从慈眉善目违心地变成虎妈狼爸,甚至搞到孩子逆反、反目成仇,赔(奉献与挥霍)、培(兴趣与跟风)、陪(珍惜与无奈),可谓是:爱之深责之切,最爱我的伤我最深。
究其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家长把孩子死命往牛角尖里推,却从未反省过,孩子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成长需求。
我们应该少死盯着孩子成绩分数的短期起伏,多关注孩子思想变化的长期轨迹,注重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观的正确成型,懂得适时取舍与进退。
我从小就调皮捣蛋不听话,现在也是如此,但只要人的三观正确建立了,就不会做出格的事,也不会落入俗套,反而会活得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吧。
这也是我对孩子的期望,和正在做的事,我摆出各种可能性,让他自己去选择。
●兴趣引导也有弊端●
兴趣引导也有弊端,感兴趣死搞,不感兴趣的不摸,两极分化。
自认算是比较另类的家长,跟时代大潮不合拍,别个小孩一天到晚培优,我伢从小是以兴趣引导为主,基本上没培过优。
儿子虽然从小比较听话,学习上也算是比较用功的,目前成绩尚可。
与其说是因为勤奋,不如说是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一种学习惯性使然,但学习没有方向,全凭兴趣而非自省和自觉,更谈不上将来的目标。
喜欢的科目就死劲钻牛角尖,不喜欢的科目更多的是应付差事而已,还远没有发掘出他的自身潜能。
这并非他学习的能力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幼稚和不成熟,而导致的思维狭隘与不思进取吧。
●跳出课本,走出去●
暑假里,与其把精力和金钱花在无谓的培优身上,不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去陪游。
我对孩子的目标定位是,1华科,2西交,3东南,4中南,保底武理工。孩子目标不定,其实症结在大人身上。
所以这次,带孩子出去,一方面是跟他上课,客观认识自己,增加信心树立目标;另一方面也是要跟老娘和老婆上课,不能胡搅蛮缠,要认清形势,合理定位。
让我们在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美味佳肴……
在一路舟马劳顿的人生百态中去体会和磨练自己的意志。于是,就有了去年陪同儿子的西藏珠峰之行,和今年的一路向北(顺带游览路上的985大学)。
在旅途中,要坚定自己的方向和信念,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并尝试着去完善和突破它,你会重新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要从家庭的呵护中逐渐脱离出来,在陌生的环境里随遇而安,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心平气和的去认知对方、表达自己,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信心;
在历史的文化沉淀和现实的日新月异中,逐步开阔自己的视野眼界,找寻到心灵的方向和人生的目标,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才能从一只困在草窝中的丑小鸭,成长为展翅翱翔在广阔世界的黑天鹅!
山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们将来的路,会比我们更宽阔的。
……说了半天父亲语录,大家会发现,怎么一直是父亲在说,没有儿子语录呢?儿子的想法与主见呢?
当然是有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也有记日志的习惯。
这的确是一个心里充满了自由,一路边玩边学过来的,相当自我、有主见的孩子。
孩子在日志中,这样评价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通情的人,大部分时候会站在我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大部分都失败了。
这一点上我和他很像,他可能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平等合理而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的计划,会被反对,或都在暗处不执行,就像我想不出他为什么从一个比我还顽皮的孩子王变成一个威严的父亲。
(旁白:是呢?为什么呢?孩子为什么不听大人的好建议呢?大人为何不再顽皮,一心为孩子的前途着想……)
孩子日志全文如下:
有时候千万句话让人无动于衷,但有时候,一句话便让人深思。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具体记不太清楚了,中心思想大概是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想让别人改,但最终结果是闹了个不开心。
于是就突然想到了自己。我们的父母总喜欢给我们的行为作出建议或者是要求。这种条例在他们的角度自然是天经地义,在客观上也对我们有好处,但在主观上,我们却总会给这些东西找到理由去否定它。
有人说这自然是青春期的叛逆。当然且不说只有青春期才叛逆,其它时期也有,只不过是方式不那么明显和有代表性罢了。抛开这层关系不谈,还有什么理由去阻止“忠言顺耳”呢。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通情的人,大部分的时候会站在我的度考虑问题,当然大部分都失败了。这一点上我和他很像,他可能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平等合理而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被因为我提升而在成绩上落后的人除开)的计划会被反对,或都在暗处不执行,就像我想不出为什么他能从一个比我还顽皮的孩子王变成一个威严的父亲。
人的情感是有两面性的, 一价叫感性, 一个叫理性,我想所谓的成熟就是理性制住感性的结果。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这样,有另一部分就创造了诸如:冲动一时、一失足成千古之类的名言了。我现在还处于感性多于理性的时候。
不相信所谓宿命,但也不坚信努力而改变命运。因为人的性情太多变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转换共存就像女人一样难以理解(出自爱因斯坦)。所以未来是不会有明确结论的。
但至少有大至方向:比如我如果努力学习,我将来生活的更富裕的可能性更大。但不一定快乐,因为快乐取决心态,与背景无关。
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睿智的父母。再睿智的父母,给出再理性的建议,孩子即使懂,但并不代表会听、会执行。
延伸阅读
家庭教育:孩子偏科怎么办?来看这位家长的做法!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孩子整体成绩在班级领先,但英语偏科严重,这位父亲调侃说:“这何是偏科,这是偏瘫。”他说,他研究过学校历年的高考成绩,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有几斤几两,孩子现在离武大华科还有几分的差距,就看孩子最后一年,能不能补齐短板了。但妈妈和奶奶意见不一样——一个希望孩子上华科,一个希望留在本地就好。一个只晓得打鸡血,一个只关心会不会吃饭...
●三观正确,就不会做出格的事●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老实听话的孩子,这违背了孩子天生爱玩的天性,从小教育孩子一味的顺从和服从家长或其它人,其实也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成长。
关键是如何从感性的玩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慢慢过渡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中,培养孩子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能力,这才是成长,而非简单的分数。
我们大多数人,成为父母后也只是初当实习生,人云亦云的跟风随大流,面对孩子的成长,同样存在着情感与理智的抉择。
从小呕心沥血的养育孩子,担心孩子受不得一点伤害,但同时却因为教育压力之下,一个个从慈眉善目违心地变成虎妈狼爸,甚至搞到孩子逆反、反目成仇,赔(奉献与挥霍)、培(兴趣与跟风)、陪(珍惜与无奈),可谓是:爱之深责之切,最爱我的伤我最深。
究其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家长把孩子死命往牛角尖里推,却从未反省过,孩子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成长需求。
我们应该少死盯着孩子成绩分数的短期起伏,多关注孩子思想变化的长期轨迹,注重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观的正确成型,懂得适时取舍与进退。
我从小就调皮捣蛋不听话,现在也是如此,但只要人的三观正确建立了,就不会做出格的事,也不会落入俗套,反而会活得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吧。
这也是我对孩子的期望,和正在做的事,我摆出各种可能性,让他自己去选择。
●兴趣引导也有弊端●
兴趣引导也有弊端,感兴趣死搞,不感兴趣的不摸,两极分化。
自认算是比较另类的家长,跟时代大潮不合拍,别个小孩一天到晚培优,我伢从小是以兴趣引导为主,基本上没培过优。
儿子虽然从小比较听话,学习上也算是比较用功的,目前成绩尚可。
与其说是因为勤奋,不如说是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一种学习惯性使然,但学习没有方向,全凭兴趣而非自省和自觉,更谈不上将来的目标。
喜欢的科目就死劲钻牛角尖,不喜欢的科目更多的是应付差事而已,还远没有发掘出他的自身潜能。
这并非他学习的能力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幼稚和不成熟,而导致的思维狭隘与不思进取吧。
●跳出课本,走出去●
暑假里,与其把精力和金钱花在无谓的培优身上,不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去陪游。
我对孩子的目标定位是,1华科,2西交,3东南,4中南,保底武理工。孩子目标不定,其实症结在大人身上。
所以这次,带孩子出去,一方面是跟他上课,客观认识自己,增加信心树立目标;另一方面也是要跟老娘和老婆上课,不能胡搅蛮缠,要认清形势,合理定位。
让我们在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美味佳肴……
在一路舟马劳顿的人生百态中去体会和磨练自己的意志。于是,就有了去年陪同儿子的西藏珠峰之行,和今年的一路向北(顺带游览路上的985大学)。
在旅途中,要坚定自己的方向和信念,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并尝试着去完善和突破它,你会重新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要从家庭的呵护中逐渐脱离出来,在陌生的环境里随遇而安,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心平气和的去认知对方、表达自己,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信心;
在历史的文化沉淀和现实的日新月异中,逐步开阔自己的视野眼界,找寻到心灵的方向和人生的目标,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才能从一只困在草窝中的丑小鸭,成长为展翅翱翔在广阔世界的黑天鹅!
山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们将来的路,会比我们更宽阔的。
……说了半天父亲语录,大家会发现,怎么一直是父亲在说,没有儿子语录呢?儿子的想法与主见呢?
当然是有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也有记日志的习惯。
这的确是一个心里充满了自由,一路边玩边学过来的,相当自我、有主见的孩子。
孩子在日志中,这样评价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通情的人,大部分时候会站在我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大部分都失败了。
这一点上我和他很像,他可能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平等合理而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的计划,会被反对,或都在暗处不执行,就像我想不出他为什么从一个比我还顽皮的孩子王变成一个威严的父亲。
(旁白:是呢?为什么呢?孩子为什么不听大人的好建议呢?大人为何不再顽皮,一心为孩子的前途着想……)
孩子日志全文如下:
有时候千万句话让人无动于衷,但有时候,一句话便让人深思。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具体记不太清楚了,中心思想大概是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想让别人改,但最终结果是闹了个不开心。
于是就突然想到了自己。我们的父母总喜欢给我们的行为作出建议或者是要求。这种条例在他们的角度自然是天经地义,在客观上也对我们有好处,但在主观上,我们却总会给这些东西找到理由去否定它。
有人说这自然是青春期的叛逆。当然且不说只有青春期才叛逆,其它时期也有,只不过是方式不那么明显和有代表性罢了。抛开这层关系不谈,还有什么理由去阻止“忠言顺耳”呢。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通情的人,大部分的时候会站在我的度考虑问题,当然大部分都失败了。这一点上我和他很像,他可能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平等合理而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被因为我提升而在成绩上落后的人除开)的计划会被反对,或都在暗处不执行,就像我想不出为什么他能从一个比我还顽皮的孩子王变成一个威严的父亲。
人的情感是有两面性的, 一价叫感性, 一个叫理性,我想所谓的成熟就是理性制住感性的结果。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这样,有另一部分就创造了诸如:冲动一时、一失足成千古之类的名言了。我现在还处于感性多于理性的时候。
不相信所谓宿命,但也不坚信努力而改变命运。因为人的性情太多变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转换共存就像女人一样难以理解(出自爱因斯坦)。所以未来是不会有明确结论的。
但至少有大至方向:比如我如果努力学习,我将来生活的更富裕的可能性更大。但不一定快乐,因为快乐取决心态,与背景无关。
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睿智的父母。再睿智的父母,给出再理性的建议,孩子即使懂,但并不代表会听、会执行。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孩子整体成绩在班级领先,但英语偏科严重,这位父亲调侃说:“这何是偏科,这是偏瘫。”他说,他研究过学校历年的高考成绩,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有几斤几两,孩子现在离武大华科还有几分的差距,就看孩子最后一年,能不能补齐短板了。但妈妈和奶奶意见不一样——一个希望孩子上华科,一个希望留在本地就好。一个只晓得打鸡血,一个只关心会不会吃饭...
●三观正确,就不会做出格的事●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老实听话的孩子,这违背了孩子天生爱玩的天性,从小教育孩子一味的顺从和服从家长或其它人,其实也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成长。
关键是如何从感性的玩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慢慢过渡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中,培养孩子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能力,这才是成长,而非简单的分数。
我们大多数人,成为父母后也只是初当实习生,人云亦云的跟风随大流,面对孩子的成长,同样存在着情感与理智的抉择。
从小呕心沥血的养育孩子,担心孩子受不得一点伤害,但同时却因为教育压力之下,一个个从慈眉善目违心地变成虎妈狼爸,甚至搞到孩子逆反、反目成仇,赔(奉献与挥霍)、培(兴趣与跟风)、陪(珍惜与无奈),可谓是:爱之深责之切,最爱我的伤我最深。
究其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家长把孩子死命往牛角尖里推,却从未反省过,孩子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成长需求。
我们应该少死盯着孩子成绩分数的短期起伏,多关注孩子思想变化的长期轨迹,注重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观的正确成型,懂得适时取舍与进退。
我从小就调皮捣蛋不听话,现在也是如此,但只要人的三观正确建立了,就不会做出格的事,也不会落入俗套,反而会活得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吧。
这也是我对孩子的期望,和正在做的事,我摆出各种可能性,让他自己去选择。
●兴趣引导也有弊端●
兴趣引导也有弊端,感兴趣死搞,不感兴趣的不摸,两极分化。
自认算是比较另类的家长,跟时代大潮不合拍,别个小孩一天到晚培优,我伢从小是以兴趣引导为主,基本上没培过优。
儿子虽然从小比较听话,学习上也算是比较用功的,目前成绩尚可。
与其说是因为勤奋,不如说是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一种学习惯性使然,但学习没有方向,全凭兴趣而非自省和自觉,更谈不上将来的目标。
喜欢的科目就死劲钻牛角尖,不喜欢的科目更多的是应付差事而已,还远没有发掘出他的自身潜能。
这并非他学习的能力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幼稚和不成熟,而导致的思维狭隘与不思进取吧。
●跳出课本,走出去●
暑假里,与其把精力和金钱花在无谓的培优身上,不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去陪游。
我对孩子的目标定位是,1华科,2西交,3东南,4中南,保底武理工。孩子目标不定,其实症结在大人身上。
所以这次,带孩子出去,一方面是跟他上课,客观认识自己,增加信心树立目标;另一方面也是要跟老娘和老婆上课,不能胡搅蛮缠,要认清形势,合理定位。
让我们在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美味佳肴……
在一路舟马劳顿的人生百态中去体会和磨练自己的意志。于是,就有了去年陪同儿子的西藏珠峰之行,和今年的一路向北(顺带游览路上的985大学)。
在旅途中,要坚定自己的方向和信念,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并尝试着去完善和突破它,你会重新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要从家庭的呵护中逐渐脱离出来,在陌生的环境里随遇而安,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心平气和的去认知对方、表达自己,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信心;
在历史的文化沉淀和现实的日新月异中,逐步开阔自己的视野眼界,找寻到心灵的方向和人生的目标,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才能从一只困在草窝中的丑小鸭,成长为展翅翱翔在广阔世界的黑天鹅!
山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们将来的路,会比我们更宽阔的。
……说了半天父亲语录,大家会发现,怎么一直是父亲在说,没有儿子语录呢?儿子的想法与主见呢?
当然是有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也有记日志的习惯。
这的确是一个心里充满了自由,一路边玩边学过来的,相当自我、有主见的孩子。
孩子在日志中,这样评价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通情的人,大部分时候会站在我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大部分都失败了。
这一点上我和他很像,他可能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平等合理而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的计划,会被反对,或都在暗处不执行,就像我想不出他为什么从一个比我还顽皮的孩子王变成一个威严的父亲。
(旁白:是呢?为什么呢?孩子为什么不听大人的好建议呢?大人为何不再顽皮,一心为孩子的前途着想……)
孩子日志全文如下:
有时候千万句话让人无动于衷,但有时候,一句话便让人深思。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具体记不太清楚了,中心思想大概是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想让别人改,但最终结果是闹了个不开心。
于是就突然想到了自己。我们的父母总喜欢给我们的行为作出建议或者是要求。这种条例在他们的角度自然是天经地义,在客观上也对我们有好处,但在主观上,我们却总会给这些东西找到理由去否定它。
有人说这自然是青春期的叛逆。当然且不说只有青春期才叛逆,其它时期也有,只不过是方式不那么明显和有代表性罢了。抛开这层关系不谈,还有什么理由去阻止“忠言顺耳”呢。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通情的人,大部分的时候会站在我的度考虑问题,当然大部分都失败了。这一点上我和他很像,他可能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平等合理而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被因为我提升而在成绩上落后的人除开)的计划会被反对,或都在暗处不执行,就像我想不出为什么他能从一个比我还顽皮的孩子王变成一个威严的父亲。
人的情感是有两面性的, 一价叫感性, 一个叫理性,我想所谓的成熟就是理性制住感性的结果。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这样,有另一部分就创造了诸如:冲动一时、一失足成千古之类的名言了。我现在还处于感性多于理性的时候。
不相信所谓宿命,但也不坚信努力而改变命运。因为人的性情太多变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转换共存就像女人一样难以理解(出自爱因斯坦)。所以未来是不会有明确结论的。
但至少有大至方向:比如我如果努力学习,我将来生活的更富裕的可能性更大。但不一定快乐,因为快乐取决心态,与背景无关。
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睿智的父母。再睿智的父母,给出再理性的建议,孩子即使懂,但并不代表会听、会执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