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两天,一部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刷爆了朋友圈,引起网友热议。该片由华裔女导演石之予(Domee Shi)执导,并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短短七分半的时间里,没有一句对白。导演将美食、家庭、爱这三种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串联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苦和乐。小编也观看了这部动画短片,并被片中的“妈妈”与包宝宝之间的“相爱相杀”所震撼。相信不少人都和小编有着同样的困惑,父母给孩子的爱是否应该设限?父母应该何时放手?
“中国式”亲子关系
动画开篇,是一对空巢老人夫妻俩生活的日常场景。
他们和平日里一样,妻子包包子、蒸包子、出笼上桌,丈夫迅速的吃完饭出门,甚至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
不过,就在妻子夹起最后一个包子咬下去的时候,包子竟然哇的一声哭出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孩子。
之后,这个“包宝宝”迅速成为妻子生活的全部。在片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来自老母亲对孩子的担忧——对他悉心照顾,一刻都不放松,生怕他受到一点儿伤害。
但是随着包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踢足球,而不是跟着妈妈耍太极;他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想让妈妈听见;他想和朋友去玩,而无视妈妈精心准备的大餐...母亲与孩子之间,俨然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直到小包子带回了金发女友,并收拾行李准备离家,妈妈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情急之下她将小包子一把吞进口中,哭泣到不能自已。
此时,镜头一转,妈妈吓醒了,原来刚刚发生的一切都是噩梦。
短片的最后,儿子回家了,并带给妈妈一盒属于他们回忆的食物。在这一瞬间,母子情感都释然了……
教育孩子,需要有分寸感
动画短片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有网友说,这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看得自己泪流满面,仿佛看到自己和父母的故事。他们会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的生活,会周全地为孩子做人生的规划,为孩子每一步的人生把关领航。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但是更应该要有分寸感。父母应该准备好放手,到了一定时候,放心孩子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
有分寸感,
是明白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常有这样的新闻:有大学生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因自理能力太差而退学;大学生入校住宿,父母陪读等等。
这些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过度操心的老父亲、老母亲。他们会将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一手操办;而孩子需要做的只是“听话”,听从父母的安排。
学什么兴趣班听我的、考什么学校得听我的、工作得听我的,找什么样的对象得听我的······多少家长,把亲子关系变成了“控制与顺从”的模式。
孩子只知道服从,缺乏主见,对自我、对人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将来也只会随波逐流。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让他多体验、多经历,收获属于自己的宝贵的人生经验。
爱得没有分寸感,就成了溺爱,孩子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
所谓分寸感,就是对参与力度的判断。
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家长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不能毫不关心,但也不要过度参与。
那些该孩子自己去学习、体验、经历的事情,比如学着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父母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学习和锻炼,而不是大包大揽,过度参与。
父母就在孩子需要你帮助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陪伴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鼓励和支持,比什么都好。
有分寸感,
是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生命的前三年,父母给予深度的陪伴和关爱,再亲密也不过分,孩子会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这是他们成长的动力源泉。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有了自己的个人意识,隐私空间,思维方式,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父母就要学会得体退出。
这个退出,不是意味着疏远和冷漠,而是适当放手,保持适当距离,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有些家长不懂得这个分寸,翻看孩子的日记、信件、手机信息,或是偷偷观察孩子在房间里做些什么,希望能了解孩子的一切。
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只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对父母越来越不信任,变得越来越懦弱、没主见,或是走上另一个极端,变得反抗、叛逆。父母越是抓得紧,孩子越是会逃得远,“爱之深,恨之切”。
真正智慧的父母,就是懂得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调整教育方式,从他的生命中得体地退出。
孩子大了,不会再事无巨细给他操持,而是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给他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他学会思考,有主见。
不再把孩子局限于一个小世界,而是放手让他飞向自己的广阔天空,尊重他的独立人格、信任他、欣赏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爱得有分寸,才会收放得体,进退有度。
曾有人说:“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在孩子小时候给出足够的爱、照顾和尊重,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退场。
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教育孩子,父母需要有分寸感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最近两天,一部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刷爆了朋友圈,引起网友热议。该片由华裔女导演石之予(Domee Shi)执导,并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短短七分半的时间里,没有一句对白。导演将美食、家庭、爱这三种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串联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苦和乐。小编也观看了这部动画短片,并被片中的“妈妈”与包宝宝之间的“相爱相杀”所震撼。相信不少人都和小编有着同样的困惑,父母给孩子的爱是否应该设限?父母应该何时放手?
“中国式”亲子关系
动画开篇,是一对空巢老人夫妻俩生活的日常场景。
他们和平日里一样,妻子包包子、蒸包子、出笼上桌,丈夫迅速的吃完饭出门,甚至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
不过,就在妻子夹起最后一个包子咬下去的时候,包子竟然哇的一声哭出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孩子。
之后,这个“包宝宝”迅速成为妻子生活的全部。在片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来自老母亲对孩子的担忧——对他悉心照顾,一刻都不放松,生怕他受到一点儿伤害。
但是随着包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踢足球,而不是跟着妈妈耍太极;他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想让妈妈听见;他想和朋友去玩,而无视妈妈精心准备的大餐...母亲与孩子之间,俨然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直到小包子带回了金发女友,并收拾行李准备离家,妈妈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情急之下她将小包子一把吞进口中,哭泣到不能自已。
此时,镜头一转,妈妈吓醒了,原来刚刚发生的一切都是噩梦。
短片的最后,儿子回家了,并带给妈妈一盒属于他们回忆的食物。在这一瞬间,母子情感都释然了……
教育孩子,需要有分寸感
动画短片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有网友说,这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看得自己泪流满面,仿佛看到自己和父母的故事。他们会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的生活,会周全地为孩子做人生的规划,为孩子每一步的人生把关领航。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但是更应该要有分寸感。父母应该准备好放手,到了一定时候,放心孩子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
有分寸感,
是明白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常有这样的新闻:有大学生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因自理能力太差而退学;大学生入校住宿,父母陪读等等。
这些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过度操心的老父亲、老母亲。他们会将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一手操办;而孩子需要做的只是“听话”,听从父母的安排。
学什么兴趣班听我的、考什么学校得听我的、工作得听我的,找什么样的对象得听我的······多少家长,把亲子关系变成了“控制与顺从”的模式。
孩子只知道服从,缺乏主见,对自我、对人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将来也只会随波逐流。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让他多体验、多经历,收获属于自己的宝贵的人生经验。
爱得没有分寸感,就成了溺爱,孩子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
所谓分寸感,就是对参与力度的判断。
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家长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不能毫不关心,但也不要过度参与。
那些该孩子自己去学习、体验、经历的事情,比如学着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父母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学习和锻炼,而不是大包大揽,过度参与。
父母就在孩子需要你帮助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陪伴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鼓励和支持,比什么都好。
有分寸感,
是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生命的前三年,父母给予深度的陪伴和关爱,再亲密也不过分,孩子会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这是他们成长的动力源泉。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有了自己的个人意识,隐私空间,思维方式,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父母就要学会得体退出。
这个退出,不是意味着疏远和冷漠,而是适当放手,保持适当距离,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有些家长不懂得这个分寸,翻看孩子的日记、信件、手机信息,或是偷偷观察孩子在房间里做些什么,希望能了解孩子的一切。
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只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对父母越来越不信任,变得越来越懦弱、没主见,或是走上另一个极端,变得反抗、叛逆。父母越是抓得紧,孩子越是会逃得远,“爱之深,恨之切”。
真正智慧的父母,就是懂得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调整教育方式,从他的生命中得体地退出。
孩子大了,不会再事无巨细给他操持,而是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给他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他学会思考,有主见。
不再把孩子局限于一个小世界,而是放手让他飞向自己的广阔天空,尊重他的独立人格、信任他、欣赏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爱得有分寸,才会收放得体,进退有度。
曾有人说:“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在孩子小时候给出足够的爱、照顾和尊重,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退场。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最近两天,一部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刷爆了朋友圈,引起网友热议。该片由华裔女导演石之予(Domee Shi)执导,并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短短七分半的时间里,没有一句对白。导演将美食、家庭、爱这三种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串联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苦和乐。小编也观看了这部动画短片,并被片中的“妈妈”与包宝宝之间的“相爱相杀”所震撼。相信不少人都和小编有着同样的困惑,父母给孩子的爱是否应该设限?父母应该何时放手?
“中国式”亲子关系
动画开篇,是一对空巢老人夫妻俩生活的日常场景。
他们和平日里一样,妻子包包子、蒸包子、出笼上桌,丈夫迅速的吃完饭出门,甚至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
不过,就在妻子夹起最后一个包子咬下去的时候,包子竟然哇的一声哭出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孩子。
之后,这个“包宝宝”迅速成为妻子生活的全部。在片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来自老母亲对孩子的担忧——对他悉心照顾,一刻都不放松,生怕他受到一点儿伤害。
但是随着包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踢足球,而不是跟着妈妈耍太极;他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想让妈妈听见;他想和朋友去玩,而无视妈妈精心准备的大餐...母亲与孩子之间,俨然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直到小包子带回了金发女友,并收拾行李准备离家,妈妈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情急之下她将小包子一把吞进口中,哭泣到不能自已。
此时,镜头一转,妈妈吓醒了,原来刚刚发生的一切都是噩梦。
短片的最后,儿子回家了,并带给妈妈一盒属于他们回忆的食物。在这一瞬间,母子情感都释然了……
教育孩子,需要有分寸感
动画短片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有网友说,这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看得自己泪流满面,仿佛看到自己和父母的故事。他们会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的生活,会周全地为孩子做人生的规划,为孩子每一步的人生把关领航。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但是更应该要有分寸感。父母应该准备好放手,到了一定时候,放心孩子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
有分寸感,
是明白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常有这样的新闻:有大学生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因自理能力太差而退学;大学生入校住宿,父母陪读等等。
这些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过度操心的老父亲、老母亲。他们会将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一手操办;而孩子需要做的只是“听话”,听从父母的安排。
学什么兴趣班听我的、考什么学校得听我的、工作得听我的,找什么样的对象得听我的······多少家长,把亲子关系变成了“控制与顺从”的模式。
孩子只知道服从,缺乏主见,对自我、对人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将来也只会随波逐流。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让他多体验、多经历,收获属于自己的宝贵的人生经验。
爱得没有分寸感,就成了溺爱,孩子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
所谓分寸感,就是对参与力度的判断。
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家长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不能毫不关心,但也不要过度参与。
那些该孩子自己去学习、体验、经历的事情,比如学着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父母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学习和锻炼,而不是大包大揽,过度参与。
父母就在孩子需要你帮助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陪伴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鼓励和支持,比什么都好。
有分寸感,
是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生命的前三年,父母给予深度的陪伴和关爱,再亲密也不过分,孩子会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这是他们成长的动力源泉。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有了自己的个人意识,隐私空间,思维方式,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父母就要学会得体退出。
这个退出,不是意味着疏远和冷漠,而是适当放手,保持适当距离,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有些家长不懂得这个分寸,翻看孩子的日记、信件、手机信息,或是偷偷观察孩子在房间里做些什么,希望能了解孩子的一切。
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只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对父母越来越不信任,变得越来越懦弱、没主见,或是走上另一个极端,变得反抗、叛逆。父母越是抓得紧,孩子越是会逃得远,“爱之深,恨之切”。
真正智慧的父母,就是懂得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调整教育方式,从他的生命中得体地退出。
孩子大了,不会再事无巨细给他操持,而是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给他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他学会思考,有主见。
不再把孩子局限于一个小世界,而是放手让他飞向自己的广阔天空,尊重他的独立人格、信任他、欣赏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爱得有分寸,才会收放得体,进退有度。
曾有人说:“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在孩子小时候给出足够的爱、照顾和尊重,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