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初中历史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郑和
时间1405—1433
次数7次
人数27000多人
船数200多艘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设备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2018长沙初一下册第四单元重点考点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初中历史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郑和
时间1405—1433
次数7次
人数27000多人
船数200多艘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设备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初中历史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郑和
时间1405—1433
次数7次
人数27000多人
船数200多艘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设备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