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9中考语文复习:常用文言文句式类型

2018-11-27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习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9中考语文复习:常用文言文句式类型,以供学习与参考。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 >)──“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 >)──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延伸阅读: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结草衔环是什么意思?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黄绢幼妇是什么意思?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探骊得珠的意思是什么?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压倒元白成语典故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自出机杼成语典故

  • 相关推荐
  •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中考>初三>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正文
    2019中考语文复习:常用文言文句式类型
    2018-11-27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习

    找资料、找老师、找方法?

    即刻定制你的学习方法!

    我要定制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9中考语文复习:常用文言文句式类型,以供学习与参考。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 >)──“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 >)──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延伸阅读: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结草衔环是什么意思?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黄绢幼妇是什么意思?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探骊得珠的意思是什么?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压倒元白成语典故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学典故:自出机杼成语典故

    展开本页剩余
    免费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姓名
    电话
    年级
    我要定制

    高中工具箱

    学习资讯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语文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语文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高考语文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数学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二数学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高考数学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英语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二英语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高考英语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物理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高二物理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高考物理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化学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高考化学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