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于初中历史,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学生们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应该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卢沟桥事变,以供参考和学习,希望广大学生注意查看。
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卢沟桥事变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背景: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式十分危急。
2、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3、经过: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从此,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5、影响: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背景: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战败,上海沦
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②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概况:六周以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3、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表决规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难者国
公祭日。
4、原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延伸阅读
2019长沙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卢沟桥事变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对于初中历史,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学生们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应该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卢沟桥事变,以供参考和学习,希望广大学生注意查看。
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卢沟桥事变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背景: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式十分危急。
2、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3、经过: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从此,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5、影响: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背景: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战败,上海沦
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②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概况:六周以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3、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表决规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难者国
公祭日。
4、原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对于初中历史,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学生们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应该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卢沟桥事变,以供参考和学习,希望广大学生注意查看。
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卢沟桥事变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背景: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式十分危急。
2、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3、经过: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从此,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5、影响: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背景: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战败,上海沦
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②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概况:六周以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3、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表决规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难者国
公祭日。
4、原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