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已历经十六年,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彩云易散琉璃脆,以供学习与参考。这是一篇感人肺腑、令人动容的读后感。作者用饱含深情、收放自如的彩笔书写了对人生、对离别的深刻感悟,感情真挚自然,文笔优美空灵,字里行间无不流露作者对作品深层次的真诚感受,发人深思。
彩云易散琉璃脆
□ 汪馨垚(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高二)
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杂志无意中将《我们仨》介绍给我,忘了是怎样一股魔力驱我大晚上奔去书店读完了它——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地觉得澄澈凄美……
夜色朦胧,读着读着,好像杨绛先生就在我身侧向我娓娓道来。世界在踌躇之心的琴弦上踱过去,那种“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伤情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忧郁而略带心酸的乐声。书里讲的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本书我在前面古渡部分几度读不下去,到后面杨先生温柔看生活的前半生,竟显得越发生动。然而在温馨中透着一丝化不开的哀伤,只因这是一个别离的故事,思念浸透在字里行间,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诗描述,他们“如海鸥之与波涛相遇似的,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他们也分别了”。
从“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到"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全书悲喜相衬之间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曲终人散后的那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道尽人生颠沛流离,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三个人拉着手下山,两个突然倒下去,另一个只好踉踉跄跄独自继续他的旅程。唉,看着看着,心酸不已。
文章从梦境开始,梦醒作结。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紧接着98年末锺书去世。他们热切的脸如夜雨似的,搅乱着孤零倚在人世的她的梦魂。梦里上一秒一同散步,说说笑笑,下一秒苍苍茫茫,人影无踪。她于是寻寻觅觅,寂静孤凄惶急片刻笼罩了过来,压在她瘦小的身板上。我的心呀,颤抖着,听她那梦境世界的低语,尝那种耳边孤风四起,伸手看不见五指的无助,渴求着依靠与安慰。时间缓缓地流淌,我在图书馆的一隅情不自禁揉了揉双眼,泪眼婆娑,当看到“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竟毫无形象地抽泣了起来。每读到动情处,仿若自己就是“我们仨”中的一份子,跟着杨先生的叙述泣涕涟涟,这是我读其他书所少有的现象。在我看来类似于《飞鸟集》中所描述的“那种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梦”远要比此刻我所看到的“梦中大家言笑晏晏,梦醒惊觉曲终人散的梦”让人踏实安稳得多。起码,枕边人过了睡得正酣的劲头,会凑到耳边安慰你,“梦是反着来的”,好让梦中的凄凄惶惶消散了去。后者则大相径庭,让人十足地栽进怀古伤今的深渊去,生不如死,心碎裂成无数碎片飘飞着,折磨着,自始至终落不下来,于是这梦无休止地延伸到记忆的边缘。如杨先生所说的“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的梦”,这何尝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相思梦呢?梦中人有血有肉,个个欢声笑语,朝你招手,梦里漫漶着无穷无尽无边的思念。
梦以外的世界,水里的游鱼沉默,陆上兽类喧闹,空中飞鸟歌唱,她兼有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在外人看来,她富足得像个国王,只有当暮色降临,忧思平静下来,她自己才明白这一切繁华满世,不再有人与之共赏,像个乞丐似的柔软得一把辛酸泪簌簌而下。亦如她在《走上古驿道》中黄叶般的哀叹,“曾经我们仨住的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风一吹,黄叶从乱石间飘落,满纸沧桑。后半生丢了珍贵的人儿,想来也是不能“好生过”了,曾经同甘共苦,相互打闹逗趣的日子已不复重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番滋味用纳兰的诗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我站的一隅刚好靠窗,玻璃窗一格一格恍若旧电影,读着《我们仨》仿佛每一帧都是刚褪色的你们,杨先生的丈夫和女儿。龙二说,哀莫大于心不死。矛盾的是人活在世上,心就不会死。虽遗忘越来越频繁的来拜访,可杨先生潜意识里却操纵着记忆,虽知“人间没有永远”,却依旧在寻觅归途,期盼团圆。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如梦如幻,我不禁跌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回忆里……杨绛先生笔下回忆,看似平淡实则浓到化不开,最后千言万语化为凄美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生百态,圆满有时,缺憾有时,大家尚且如此波折磨难,凡人焉能幸运豁免?这个故事让我在长叹心酸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思考,它教我更加珍惜眼前人,过好当下活。
合上书,我仿佛能看到一位暮年的老人是如何徘徊在人生道路上的尽头。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了,离今也有一周年有余,“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如今,已是暮夏,当我再捧起《我们仨》,心里竟有些许安慰。
(指导教师:徐显芬)
延伸阅读:
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不知乘月几人归
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迢迢双鲤寄,盼君早日归
2018年第十六届作文优秀获奖作文:彩云易散琉璃脆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已历经十六年,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彩云易散琉璃脆,以供学习与参考。这是一篇感人肺腑、令人动容的读后感。作者用饱含深情、收放自如的彩笔书写了对人生、对离别的深刻感悟,感情真挚自然,文笔优美空灵,字里行间无不流露作者对作品深层次的真诚感受,发人深思。
彩云易散琉璃脆
□ 汪馨垚(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高二)
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杂志无意中将《我们仨》介绍给我,忘了是怎样一股魔力驱我大晚上奔去书店读完了它——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地觉得澄澈凄美……
夜色朦胧,读着读着,好像杨绛先生就在我身侧向我娓娓道来。世界在踌躇之心的琴弦上踱过去,那种“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伤情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忧郁而略带心酸的乐声。书里讲的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本书我在前面古渡部分几度读不下去,到后面杨先生温柔看生活的前半生,竟显得越发生动。然而在温馨中透着一丝化不开的哀伤,只因这是一个别离的故事,思念浸透在字里行间,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诗描述,他们“如海鸥之与波涛相遇似的,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他们也分别了”。
从“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到"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全书悲喜相衬之间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曲终人散后的那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道尽人生颠沛流离,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三个人拉着手下山,两个突然倒下去,另一个只好踉踉跄跄独自继续他的旅程。唉,看着看着,心酸不已。
文章从梦境开始,梦醒作结。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紧接着98年末锺书去世。他们热切的脸如夜雨似的,搅乱着孤零倚在人世的她的梦魂。梦里上一秒一同散步,说说笑笑,下一秒苍苍茫茫,人影无踪。她于是寻寻觅觅,寂静孤凄惶急片刻笼罩了过来,压在她瘦小的身板上。我的心呀,颤抖着,听她那梦境世界的低语,尝那种耳边孤风四起,伸手看不见五指的无助,渴求着依靠与安慰。时间缓缓地流淌,我在图书馆的一隅情不自禁揉了揉双眼,泪眼婆娑,当看到“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竟毫无形象地抽泣了起来。每读到动情处,仿若自己就是“我们仨”中的一份子,跟着杨先生的叙述泣涕涟涟,这是我读其他书所少有的现象。在我看来类似于《飞鸟集》中所描述的“那种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梦”远要比此刻我所看到的“梦中大家言笑晏晏,梦醒惊觉曲终人散的梦”让人踏实安稳得多。起码,枕边人过了睡得正酣的劲头,会凑到耳边安慰你,“梦是反着来的”,好让梦中的凄凄惶惶消散了去。后者则大相径庭,让人十足地栽进怀古伤今的深渊去,生不如死,心碎裂成无数碎片飘飞着,折磨着,自始至终落不下来,于是这梦无休止地延伸到记忆的边缘。如杨先生所说的“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的梦”,这何尝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相思梦呢?梦中人有血有肉,个个欢声笑语,朝你招手,梦里漫漶着无穷无尽无边的思念。
梦以外的世界,水里的游鱼沉默,陆上兽类喧闹,空中飞鸟歌唱,她兼有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在外人看来,她富足得像个国王,只有当暮色降临,忧思平静下来,她自己才明白这一切繁华满世,不再有人与之共赏,像个乞丐似的柔软得一把辛酸泪簌簌而下。亦如她在《走上古驿道》中黄叶般的哀叹,“曾经我们仨住的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风一吹,黄叶从乱石间飘落,满纸沧桑。后半生丢了珍贵的人儿,想来也是不能“好生过”了,曾经同甘共苦,相互打闹逗趣的日子已不复重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番滋味用纳兰的诗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我站的一隅刚好靠窗,玻璃窗一格一格恍若旧电影,读着《我们仨》仿佛每一帧都是刚褪色的你们,杨先生的丈夫和女儿。龙二说,哀莫大于心不死。矛盾的是人活在世上,心就不会死。虽遗忘越来越频繁的来拜访,可杨先生潜意识里却操纵着记忆,虽知“人间没有永远”,却依旧在寻觅归途,期盼团圆。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如梦如幻,我不禁跌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回忆里……杨绛先生笔下回忆,看似平淡实则浓到化不开,最后千言万语化为凄美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生百态,圆满有时,缺憾有时,大家尚且如此波折磨难,凡人焉能幸运豁免?这个故事让我在长叹心酸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思考,它教我更加珍惜眼前人,过好当下活。
合上书,我仿佛能看到一位暮年的老人是如何徘徊在人生道路上的尽头。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了,离今也有一周年有余,“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如今,已是暮夏,当我再捧起《我们仨》,心里竟有些许安慰。
(指导教师:徐显芬)
延伸阅读:
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不知乘月几人归
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迢迢双鲤寄,盼君早日归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已历经十六年,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彩云易散琉璃脆,以供学习与参考。这是一篇感人肺腑、令人动容的读后感。作者用饱含深情、收放自如的彩笔书写了对人生、对离别的深刻感悟,感情真挚自然,文笔优美空灵,字里行间无不流露作者对作品深层次的真诚感受,发人深思。
彩云易散琉璃脆
□ 汪馨垚(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高二)
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杂志无意中将《我们仨》介绍给我,忘了是怎样一股魔力驱我大晚上奔去书店读完了它——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地觉得澄澈凄美……
夜色朦胧,读着读着,好像杨绛先生就在我身侧向我娓娓道来。世界在踌躇之心的琴弦上踱过去,那种“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伤情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忧郁而略带心酸的乐声。书里讲的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本书我在前面古渡部分几度读不下去,到后面杨先生温柔看生活的前半生,竟显得越发生动。然而在温馨中透着一丝化不开的哀伤,只因这是一个别离的故事,思念浸透在字里行间,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诗描述,他们“如海鸥之与波涛相遇似的,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他们也分别了”。
从“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到"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全书悲喜相衬之间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曲终人散后的那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道尽人生颠沛流离,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三个人拉着手下山,两个突然倒下去,另一个只好踉踉跄跄独自继续他的旅程。唉,看着看着,心酸不已。
文章从梦境开始,梦醒作结。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紧接着98年末锺书去世。他们热切的脸如夜雨似的,搅乱着孤零倚在人世的她的梦魂。梦里上一秒一同散步,说说笑笑,下一秒苍苍茫茫,人影无踪。她于是寻寻觅觅,寂静孤凄惶急片刻笼罩了过来,压在她瘦小的身板上。我的心呀,颤抖着,听她那梦境世界的低语,尝那种耳边孤风四起,伸手看不见五指的无助,渴求着依靠与安慰。时间缓缓地流淌,我在图书馆的一隅情不自禁揉了揉双眼,泪眼婆娑,当看到“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竟毫无形象地抽泣了起来。每读到动情处,仿若自己就是“我们仨”中的一份子,跟着杨先生的叙述泣涕涟涟,这是我读其他书所少有的现象。在我看来类似于《飞鸟集》中所描述的“那种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梦”远要比此刻我所看到的“梦中大家言笑晏晏,梦醒惊觉曲终人散的梦”让人踏实安稳得多。起码,枕边人过了睡得正酣的劲头,会凑到耳边安慰你,“梦是反着来的”,好让梦中的凄凄惶惶消散了去。后者则大相径庭,让人十足地栽进怀古伤今的深渊去,生不如死,心碎裂成无数碎片飘飞着,折磨着,自始至终落不下来,于是这梦无休止地延伸到记忆的边缘。如杨先生所说的“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的梦”,这何尝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相思梦呢?梦中人有血有肉,个个欢声笑语,朝你招手,梦里漫漶着无穷无尽无边的思念。
梦以外的世界,水里的游鱼沉默,陆上兽类喧闹,空中飞鸟歌唱,她兼有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在外人看来,她富足得像个国王,只有当暮色降临,忧思平静下来,她自己才明白这一切繁华满世,不再有人与之共赏,像个乞丐似的柔软得一把辛酸泪簌簌而下。亦如她在《走上古驿道》中黄叶般的哀叹,“曾经我们仨住的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风一吹,黄叶从乱石间飘落,满纸沧桑。后半生丢了珍贵的人儿,想来也是不能“好生过”了,曾经同甘共苦,相互打闹逗趣的日子已不复重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番滋味用纳兰的诗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我站的一隅刚好靠窗,玻璃窗一格一格恍若旧电影,读着《我们仨》仿佛每一帧都是刚褪色的你们,杨先生的丈夫和女儿。龙二说,哀莫大于心不死。矛盾的是人活在世上,心就不会死。虽遗忘越来越频繁的来拜访,可杨先生潜意识里却操纵着记忆,虽知“人间没有永远”,却依旧在寻觅归途,期盼团圆。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如梦如幻,我不禁跌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回忆里……杨绛先生笔下回忆,看似平淡实则浓到化不开,最后千言万语化为凄美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生百态,圆满有时,缺憾有时,大家尚且如此波折磨难,凡人焉能幸运豁免?这个故事让我在长叹心酸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思考,它教我更加珍惜眼前人,过好当下活。
合上书,我仿佛能看到一位暮年的老人是如何徘徊在人生道路上的尽头。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了,离今也有一周年有余,“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如今,已是暮夏,当我再捧起《我们仨》,心里竟有些许安慰。
(指导教师:徐显芬)
延伸阅读:
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不知乘月几人归
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获奖作文:迢迢双鲤寄,盼君早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