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今称“敬老节”“老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重阳节活动策划文案:重阳节的习俗,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菊——重阳习俗
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
1 赏菊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
2 簪菊
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 酿菊花酒
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4 饮菊花茶
“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
5 菊花馔
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叶,好友相聚对诗。
(二)糕——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梦粱录》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赏秋
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
(五)敬老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
(六)杂俗
最着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延伸阅读:
2018年重阳节活动策划文案:重阳节的习俗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今称“敬老节”“老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重阳节活动策划文案:重阳节的习俗,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菊——重阳习俗
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
1 赏菊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
2 簪菊
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 酿菊花酒
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4 饮菊花茶
“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
5 菊花馔
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叶,好友相聚对诗。
(二)糕——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梦粱录》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赏秋
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
(五)敬老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
(六)杂俗
最着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今称“敬老节”“老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2018年重阳节活动策划文案:重阳节的习俗,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菊——重阳习俗
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
1 赏菊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
2 簪菊
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 酿菊花酒
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4 饮菊花茶
“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
5 菊花馔
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叶,好友相聚对诗。
(二)糕——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梦粱录》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赏秋
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
(五)敬老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
(六)杂俗
最着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