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百年孤独》名著导读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在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笼罩之下,用一种平静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记录下的一个显赫家族百年来的辛酸历史、没落回忆。一个家族百年来的没落史,本该被写成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那般悲情决绝,然而马尔克斯没有。他宁愿背负起荒诞不经的癫狂者的骂名,也不愿去重复别人的故事。不过,最直接吸引我去阅读它的原因似乎要更简单一些,那便是它题目中的“孤独”二字,或许,我也是这世上某个孤独之人罢了,此刻,我的心正被它所缠绕,难以释怀。
那么,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作家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蒙太奇式的叙述手法,将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太虚幻境之中,试图通过记忆里零乱的碎片再现故事本身:家族的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有着古怪的发明头脑,却因为斗鸡事件中所产生的内疚之情而将自己绑到了树上,生生地成了一名“植物人”,从此与世界绝缘。第二代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本是个胸怀大志之人,曾立志走出马贡多这个闭塞的小镇去建功立业,只因耿耿于怀于那三十二次失败的起义经历,开始了闭门造车的生涯。若干年之后,家族的第三代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只是,叛逆的雷蓓卡开启的与第二代阿玛兰塔的争吵使偌大的家族闻到了没落的气息……
一代又一代的争吵,无止无休的悲剧,也许都源自最初的“孤独”二字,这似乎有点尼采笔下永恒轮回的味道。当然,这孤独适才刚刚开始。奥雷良诺那毫无征兆的孤独情绪,诱使他周而复始地制作小金鱼,做了就化掉,化掉又重做。无独有偶,始终对自己的不羁命运忧心忡忡的阿玛兰塔,夜以继日地织着留给自己的裹尸布,同样也是织了就拆,拆了又织。雷蓓卡闭门封窗,情愿把自己关在房中等待死亡。俏姑娘雷梅苔丝则选择整天整天地把时间花在浴室以打发心上的无聊,终于有一天,她驾着床单,消失在了世界的尽头……因为孤独,他们虽性格各异,却有着出奇相似的宿命结局,所谓殊途同归,灭亡是冥冥中注定的事。
然而,这仅仅只是作者想要表达或展示的消极观念吗?尘归尘,土归土,渺小的生命体终难逃万劫不复的死亡?答案自是不尽然的。这部诠释家族盛衰历史的小说,更应当是一则伟大的预言。它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兴衰的渊源,那便是孤独。如马尔克斯所言,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然而,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面对荡然无存的责任感,团结实已积重难返,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词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为此,作者煞费苦心地在其中设计了第四代人的梦想:当在高等学府接受过教育的阿玛兰塔·乌苏拉协同执着于科学事业的丈夫回到马贡多,企图励精图治干一番大事的她终于在精疲力竭之后回归到了孤独的起点。恰似蒙昧中的一盏灯,由于黑暗过于浓重,灯光是那么地微不足道,终究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
小说的结尾叫人异常绝望:当家族第五代中较为出息的男人奥雷良诺陆续翻译出家族存留在羊皮卷上的真相时,他惊异地发现,一个孤独之人是永远也无法走出宿命与悲剧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而他本人,也在翻译完羊皮卷之后随一阵莫名的飓风同整个马贡多镇一起,消失在了地球上,永劫不复。
上帝创造人又毁灭人,而一切竟源自于“孤独”二字。历史原来也可以演绎地如此轻率。不仅仅如此,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当我又一次深情地捧起这本厚重的书来回味时,我忽的感到了内心深处某种同样孤独的忧伤:我多么像他们家族中的某个人啊,每天重复着的教学事业同奥雷良诺制化小金鱼以及阿玛兰塔织拆裹尸布的行径是多么相似。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性该是向着群体向着理想和光明的,可是,当内心的职业倦怠悄悄蓄满生命之池的时候,当一切功名利禄风暴般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我们所能够秉持的还有什么?是选择无尽的孤独,在孤独中沉默、迷失,乃至堕落死亡?还是收拾起满腹的牢骚和颓废,大声疾呼真诚善良同美丽?当然,我以为我们人类在更多时候还是孤独的,孑然一身,却总是要孤军奋战地去面对所有艰险。但孤独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抑或是美丽的,比如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做点学问,思考并规划自己短暂而又丰富多彩的余生,然而,仅仅如此亦是不够的。我们仍旧不够大气从容,为什么不可以在孩子们同样遭遇孤独的时候施以援手呢?毕竟,制造快乐而又团结的氛围远比沉浸于孤独的无边世界来得更为容易,因为孤独只是首桀骜的歌,从来不会奏响希望的乐章。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只要打开心内的门窗,就会走向光明的所在。人生有味是清欢。身处孤独,而若能保持一份乐观淡定的心态,不计较得失,也不耗费光阴,那么,面对不堪重负之时自然能够拥有一种坦荡的胸襟和超凡的境界。
《百年孤独》留给我们的思考时间无疑是漫长的,它在不经意中揭示着人类苦难的根源,它似乎更像一本古老而又神圣的字典,在平静中记录下这个世界深重的灾难,背负着多少徘徊于孤独边缘的人那些热忱的欢笑同眼泪。
孤独是首桀骜的歌,唱出甜美或者痛楚,只在于你所坚持的高度。
延伸阅读
2018长沙中学生名著导读:百年孤独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百年孤独》名著导读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在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笼罩之下,用一种平静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记录下的一个显赫家族百年来的辛酸历史、没落回忆。一个家族百年来的没落史,本该被写成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那般悲情决绝,然而马尔克斯没有。他宁愿背负起荒诞不经的癫狂者的骂名,也不愿去重复别人的故事。不过,最直接吸引我去阅读它的原因似乎要更简单一些,那便是它题目中的“孤独”二字,或许,我也是这世上某个孤独之人罢了,此刻,我的心正被它所缠绕,难以释怀。
那么,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作家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蒙太奇式的叙述手法,将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太虚幻境之中,试图通过记忆里零乱的碎片再现故事本身:家族的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有着古怪的发明头脑,却因为斗鸡事件中所产生的内疚之情而将自己绑到了树上,生生地成了一名“植物人”,从此与世界绝缘。第二代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本是个胸怀大志之人,曾立志走出马贡多这个闭塞的小镇去建功立业,只因耿耿于怀于那三十二次失败的起义经历,开始了闭门造车的生涯。若干年之后,家族的第三代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只是,叛逆的雷蓓卡开启的与第二代阿玛兰塔的争吵使偌大的家族闻到了没落的气息……
一代又一代的争吵,无止无休的悲剧,也许都源自最初的“孤独”二字,这似乎有点尼采笔下永恒轮回的味道。当然,这孤独适才刚刚开始。奥雷良诺那毫无征兆的孤独情绪,诱使他周而复始地制作小金鱼,做了就化掉,化掉又重做。无独有偶,始终对自己的不羁命运忧心忡忡的阿玛兰塔,夜以继日地织着留给自己的裹尸布,同样也是织了就拆,拆了又织。雷蓓卡闭门封窗,情愿把自己关在房中等待死亡。俏姑娘雷梅苔丝则选择整天整天地把时间花在浴室以打发心上的无聊,终于有一天,她驾着床单,消失在了世界的尽头……因为孤独,他们虽性格各异,却有着出奇相似的宿命结局,所谓殊途同归,灭亡是冥冥中注定的事。
然而,这仅仅只是作者想要表达或展示的消极观念吗?尘归尘,土归土,渺小的生命体终难逃万劫不复的死亡?答案自是不尽然的。这部诠释家族盛衰历史的小说,更应当是一则伟大的预言。它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兴衰的渊源,那便是孤独。如马尔克斯所言,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然而,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面对荡然无存的责任感,团结实已积重难返,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词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为此,作者煞费苦心地在其中设计了第四代人的梦想:当在高等学府接受过教育的阿玛兰塔·乌苏拉协同执着于科学事业的丈夫回到马贡多,企图励精图治干一番大事的她终于在精疲力竭之后回归到了孤独的起点。恰似蒙昧中的一盏灯,由于黑暗过于浓重,灯光是那么地微不足道,终究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
小说的结尾叫人异常绝望:当家族第五代中较为出息的男人奥雷良诺陆续翻译出家族存留在羊皮卷上的真相时,他惊异地发现,一个孤独之人是永远也无法走出宿命与悲剧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而他本人,也在翻译完羊皮卷之后随一阵莫名的飓风同整个马贡多镇一起,消失在了地球上,永劫不复。
上帝创造人又毁灭人,而一切竟源自于“孤独”二字。历史原来也可以演绎地如此轻率。不仅仅如此,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当我又一次深情地捧起这本厚重的书来回味时,我忽的感到了内心深处某种同样孤独的忧伤:我多么像他们家族中的某个人啊,每天重复着的教学事业同奥雷良诺制化小金鱼以及阿玛兰塔织拆裹尸布的行径是多么相似。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性该是向着群体向着理想和光明的,可是,当内心的职业倦怠悄悄蓄满生命之池的时候,当一切功名利禄风暴般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我们所能够秉持的还有什么?是选择无尽的孤独,在孤独中沉默、迷失,乃至堕落死亡?还是收拾起满腹的牢骚和颓废,大声疾呼真诚善良同美丽?当然,我以为我们人类在更多时候还是孤独的,孑然一身,却总是要孤军奋战地去面对所有艰险。但孤独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抑或是美丽的,比如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做点学问,思考并规划自己短暂而又丰富多彩的余生,然而,仅仅如此亦是不够的。我们仍旧不够大气从容,为什么不可以在孩子们同样遭遇孤独的时候施以援手呢?毕竟,制造快乐而又团结的氛围远比沉浸于孤独的无边世界来得更为容易,因为孤独只是首桀骜的歌,从来不会奏响希望的乐章。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只要打开心内的门窗,就会走向光明的所在。人生有味是清欢。身处孤独,而若能保持一份乐观淡定的心态,不计较得失,也不耗费光阴,那么,面对不堪重负之时自然能够拥有一种坦荡的胸襟和超凡的境界。
《百年孤独》留给我们的思考时间无疑是漫长的,它在不经意中揭示着人类苦难的根源,它似乎更像一本古老而又神圣的字典,在平静中记录下这个世界深重的灾难,背负着多少徘徊于孤独边缘的人那些热忱的欢笑同眼泪。
孤独是首桀骜的歌,唱出甜美或者痛楚,只在于你所坚持的高度。
延伸阅读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百年孤独》名著导读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在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笼罩之下,用一种平静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记录下的一个显赫家族百年来的辛酸历史、没落回忆。一个家族百年来的没落史,本该被写成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那般悲情决绝,然而马尔克斯没有。他宁愿背负起荒诞不经的癫狂者的骂名,也不愿去重复别人的故事。不过,最直接吸引我去阅读它的原因似乎要更简单一些,那便是它题目中的“孤独”二字,或许,我也是这世上某个孤独之人罢了,此刻,我的心正被它所缠绕,难以释怀。
那么,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作家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蒙太奇式的叙述手法,将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太虚幻境之中,试图通过记忆里零乱的碎片再现故事本身:家族的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有着古怪的发明头脑,却因为斗鸡事件中所产生的内疚之情而将自己绑到了树上,生生地成了一名“植物人”,从此与世界绝缘。第二代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本是个胸怀大志之人,曾立志走出马贡多这个闭塞的小镇去建功立业,只因耿耿于怀于那三十二次失败的起义经历,开始了闭门造车的生涯。若干年之后,家族的第三代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只是,叛逆的雷蓓卡开启的与第二代阿玛兰塔的争吵使偌大的家族闻到了没落的气息……
一代又一代的争吵,无止无休的悲剧,也许都源自最初的“孤独”二字,这似乎有点尼采笔下永恒轮回的味道。当然,这孤独适才刚刚开始。奥雷良诺那毫无征兆的孤独情绪,诱使他周而复始地制作小金鱼,做了就化掉,化掉又重做。无独有偶,始终对自己的不羁命运忧心忡忡的阿玛兰塔,夜以继日地织着留给自己的裹尸布,同样也是织了就拆,拆了又织。雷蓓卡闭门封窗,情愿把自己关在房中等待死亡。俏姑娘雷梅苔丝则选择整天整天地把时间花在浴室以打发心上的无聊,终于有一天,她驾着床单,消失在了世界的尽头……因为孤独,他们虽性格各异,却有着出奇相似的宿命结局,所谓殊途同归,灭亡是冥冥中注定的事。
然而,这仅仅只是作者想要表达或展示的消极观念吗?尘归尘,土归土,渺小的生命体终难逃万劫不复的死亡?答案自是不尽然的。这部诠释家族盛衰历史的小说,更应当是一则伟大的预言。它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兴衰的渊源,那便是孤独。如马尔克斯所言,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然而,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面对荡然无存的责任感,团结实已积重难返,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词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为此,作者煞费苦心地在其中设计了第四代人的梦想:当在高等学府接受过教育的阿玛兰塔·乌苏拉协同执着于科学事业的丈夫回到马贡多,企图励精图治干一番大事的她终于在精疲力竭之后回归到了孤独的起点。恰似蒙昧中的一盏灯,由于黑暗过于浓重,灯光是那么地微不足道,终究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
小说的结尾叫人异常绝望:当家族第五代中较为出息的男人奥雷良诺陆续翻译出家族存留在羊皮卷上的真相时,他惊异地发现,一个孤独之人是永远也无法走出宿命与悲剧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而他本人,也在翻译完羊皮卷之后随一阵莫名的飓风同整个马贡多镇一起,消失在了地球上,永劫不复。
上帝创造人又毁灭人,而一切竟源自于“孤独”二字。历史原来也可以演绎地如此轻率。不仅仅如此,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当我又一次深情地捧起这本厚重的书来回味时,我忽的感到了内心深处某种同样孤独的忧伤:我多么像他们家族中的某个人啊,每天重复着的教学事业同奥雷良诺制化小金鱼以及阿玛兰塔织拆裹尸布的行径是多么相似。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性该是向着群体向着理想和光明的,可是,当内心的职业倦怠悄悄蓄满生命之池的时候,当一切功名利禄风暴般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我们所能够秉持的还有什么?是选择无尽的孤独,在孤独中沉默、迷失,乃至堕落死亡?还是收拾起满腹的牢骚和颓废,大声疾呼真诚善良同美丽?当然,我以为我们人类在更多时候还是孤独的,孑然一身,却总是要孤军奋战地去面对所有艰险。但孤独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抑或是美丽的,比如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做点学问,思考并规划自己短暂而又丰富多彩的余生,然而,仅仅如此亦是不够的。我们仍旧不够大气从容,为什么不可以在孩子们同样遭遇孤独的时候施以援手呢?毕竟,制造快乐而又团结的氛围远比沉浸于孤独的无边世界来得更为容易,因为孤独只是首桀骜的歌,从来不会奏响希望的乐章。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只要打开心内的门窗,就会走向光明的所在。人生有味是清欢。身处孤独,而若能保持一份乐观淡定的心态,不计较得失,也不耗费光阴,那么,面对不堪重负之时自然能够拥有一种坦荡的胸襟和超凡的境界。
《百年孤独》留给我们的思考时间无疑是漫长的,它在不经意中揭示着人类苦难的根源,它似乎更像一本古老而又神圣的字典,在平静中记录下这个世界深重的灾难,背负着多少徘徊于孤独边缘的人那些热忱的欢笑同眼泪。
孤独是首桀骜的歌,唱出甜美或者痛楚,只在于你所坚持的高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