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初中历史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018长沙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初中历史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二元一次方程强化练习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初中历史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