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8长沙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饮酒》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公元417年,归隐12年的陶渊明在醉后写作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也是二十首《饮酒》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陶醉于大自然中的生活情趣。本篇整理了其中第五首的诗句原文以及鉴赏,学生可以自行领会,提高自己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在考试中能够快速理解诗文内容,加快做题效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诗歌内容上,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前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来揭示普遍存在的生活哲理;中间四句,写田园生活及所见之景;最后两句,写一种无法言说的生活理趣。现从这三方面来加以分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充分的显现了陶诗浅显质朴的特点。这四句,有叙,有问,有答。就好像唠家常一样在娓娓地向读者在谈论一个富有哲理的生活体验。他说啊!我的家呀!住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可是,我却听不见来往的车马的喧闹声。这样,就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疑问了,为什么在嘈杂喧闹的地方居住却听不到“车马喧”呢?这种生活体验是怎么产生的呢?在读者的一文中,诗人在紧接着的三四句中来了一个自问自答,解决了读者的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因为心志高远,心思宁静就不会感到外界事物的嘈杂啊!“心远地自偏”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什么是哲理性的句子?简单地说,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就是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种指引作用的作用。而“心远地自偏”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热闹的地方,我们也完全可以营造一个宁静之地,其关键就是我们要有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高远脱俗的心志。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王安石对着四句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四句“奇绝不可及”,“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是因为这四句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我们接着分析一下,陶渊明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呢?我们从陶渊明的个人特点来分析。陶渊明在早年的时候也多次入世,但却是时断时续的,田园生活一直是他所向往的,当他最后看到东晋的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法挽救的时候,为了给心灵寻找一个安静的栖息地,他在公元405年毅然归隐。这四句,其实也体现了他对嘈杂的争名逐利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鄙弃。向黑暗的社会明示了他超脱、漠然的态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写出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和所见景物。什么样的田园生活呢?在自家的东篱之下,菊花盛开,随手采撷几朵,嗅着淡淡的花香,让心情徜徉。而随意的一个抬头愿望,看见了苍葱翠绿的庐山映入眼帘。“悠然”二字在诗句中的运用,诗人毫不吝啬地把自己这时低头采菊,抬头见山时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写了出来,把诗人处于山水间的悠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悠然”和“见”二词在一起巧妙的组合,最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偶见庐山时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悠然心态。苏东坡对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有着这样的评价:“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两句所表现出来的无以伦比的自然生态的生活意境,不知迷住了多少的文人墨客,也成为了《饮酒》诗中最出名的两句。随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也是诗人无意中所见。“佳”字,写出了傍晚时分,山气缭绕,云气蒸腾的美景,而就是在这不可言说的夕阳美景中,成群结队的鸟儿飞回了巢中,他们在空中自由自在的盘旋,在巢中闲适的鸣叫,再一次的澄澈了看到眼前景的诗人的心。自然的宁静和人的心情的平静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也让诗人更加确定了自己归隐的正确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句,卒章显志,写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和观赏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了他所追求的人生真谛。但“真意”是什么呢?“欲辨已忘言”一句可以看出诗人本想说一说的,但却有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语来把它表达出来。为什么无法表达出来呢?因为,这种感受,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只有身临其中,身处大自然中,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人生感受。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和观赏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了,可是,当要表达的时候,发现一切言语都无法描摹此种感受的美妙。那么,从全诗来看,“真意”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指的是“心远地自偏”所说的高远而不媚俗的心志和淡泊宁静的心态,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的本真,才能不被世俗思想所污染,才能最终达到返璞归真。
而世上又有几个陶渊明呢?陶渊明以自然为魂魄,将自然和自身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心中,已经达到了万物皆自然的境界。陶渊明所说的真意,我们也懂,但究竟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公元417年,归隐12年的陶渊明在醉后写作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也是二十首《饮酒》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陶醉于大自然中的生活情趣。本篇整理了其中第五首的诗句原文以及鉴赏,学生可以自行领会,提高自己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在考试中能够快速理解诗文内容,加快做题效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诗歌内容上,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前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来揭示普遍存在的生活哲理;中间四句,写田园生活及所见之景;最后两句,写一种无法言说的生活理趣。现从这三方面来加以分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充分的显现了陶诗浅显质朴的特点。这四句,有叙,有问,有答。就好像唠家常一样在娓娓地向读者在谈论一个富有哲理的生活体验。他说啊!我的家呀!住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可是,我却听不见来往的车马的喧闹声。这样,就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疑问了,为什么在嘈杂喧闹的地方居住却听不到“车马喧”呢?这种生活体验是怎么产生的呢?在读者的一文中,诗人在紧接着的三四句中来了一个自问自答,解决了读者的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因为心志高远,心思宁静就不会感到外界事物的嘈杂啊!“心远地自偏”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什么是哲理性的句子?简单地说,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就是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种指引作用的作用。而“心远地自偏”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热闹的地方,我们也完全可以营造一个宁静之地,其关键就是我们要有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高远脱俗的心志。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王安石对着四句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四句“奇绝不可及”,“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是因为这四句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我们接着分析一下,陶渊明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呢?我们从陶渊明的个人特点来分析。陶渊明在早年的时候也多次入世,但却是时断时续的,田园生活一直是他所向往的,当他最后看到东晋的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法挽救的时候,为了给心灵寻找一个安静的栖息地,他在公元405年毅然归隐。这四句,其实也体现了他对嘈杂的争名逐利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鄙弃。向黑暗的社会明示了他超脱、漠然的态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写出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和所见景物。什么样的田园生活呢?在自家的东篱之下,菊花盛开,随手采撷几朵,嗅着淡淡的花香,让心情徜徉。而随意的一个抬头愿望,看见了苍葱翠绿的庐山映入眼帘。“悠然”二字在诗句中的运用,诗人毫不吝啬地把自己这时低头采菊,抬头见山时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写了出来,把诗人处于山水间的悠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悠然”和“见”二词在一起巧妙的组合,最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偶见庐山时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悠然心态。苏东坡对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有着这样的评价:“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两句所表现出来的无以伦比的自然生态的生活意境,不知迷住了多少的文人墨客,也成为了《饮酒》诗中最出名的两句。随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也是诗人无意中所见。“佳”字,写出了傍晚时分,山气缭绕,云气蒸腾的美景,而就是在这不可言说的夕阳美景中,成群结队的鸟儿飞回了巢中,他们在空中自由自在的盘旋,在巢中闲适的鸣叫,再一次的澄澈了看到眼前景的诗人的心。自然的宁静和人的心情的平静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也让诗人更加确定了自己归隐的正确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句,卒章显志,写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和观赏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了他所追求的人生真谛。但“真意”是什么呢?“欲辨已忘言”一句可以看出诗人本想说一说的,但却有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语来把它表达出来。为什么无法表达出来呢?因为,这种感受,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只有身临其中,身处大自然中,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人生感受。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和观赏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了,可是,当要表达的时候,发现一切言语都无法描摹此种感受的美妙。那么,从全诗来看,“真意”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指的是“心远地自偏”所说的高远而不媚俗的心志和淡泊宁静的心态,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的本真,才能不被世俗思想所污染,才能最终达到返璞归真。
而世上又有几个陶渊明呢?陶渊明以自然为魂魄,将自然和自身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心中,已经达到了万物皆自然的境界。陶渊明所说的真意,我们也懂,但究竟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