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家庭教育:对孩子过高的期待,是一种虐待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一个更加放松的孩子,更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一个更加放松的大人,也更容易将事情做出色。而创造力要在一个被接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严苛的批评,嫌弃,过高的期待,会使孩子们陷入恐惧的黑暗里,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很好,很值得被爱,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能创造什么东西,即便有一些创造,也会认为那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欣赏的。同样,我们也需要看见自己,曾经我们是怎样在高期待中长大,怎样浸泡在焦虑的空间里,怎样让自己的创造力沉没的。
综艺片《超能幼稚园》里有个叫朵朵的4岁小女孩,第一期才说几句话就让我心疼不已。
她说练琴时,如果爸爸觉得练得不熟,就会让她再练一次。
第二遍还不熟?再练!
第三遍依然不熟?继续练!
第四遍呢?不原谅!
说不原谅时,孩子眼里全是绝望。大大的眼睛空洞洞的,让人心疼。
朵朵的爸爸是大学教师,对朵朵的期待很高,可是这种高期待却让4岁的朵朵感到了压力。
因为总被爸爸逼着练琴,练不好就“不原谅”,工作人员问朵朵“伤心吗?”朵朵的回答却是“乏”。
不是伤心,也不是烦,而是乏。
乏,也意味孩子倦了,没有力量了,没有攻击性了,没有活力了。
所以,父亲让自己怎样,就怎样吧。
她不去抗争了,而是想着怎么讨好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心,朵朵每天都会乖乖练琴,她还会“假装喜欢舞蹈”,只因为爸爸觉得“她最喜欢舞蹈”。
可是小小的她,其实还是很想逃离的吧。
有一期,朵朵画了一幅画,爸爸的解读是:
朵朵的想法却是:
她画的其实就是她自己啊。
她想要挣脱这桎梏,但是她“乏”了,没有力量了,她逃不掉了。
父母的期待正是那看似美好,却挡住了去路的两朵花啊。
适度的期待,确实是好的,它能带给孩子一些方向感和确认感。
但是过高的期待,对孩子的成长却只会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就像朵朵,因为父母的期待过重,让小小年纪的她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她向外伸展的生命力也被抑制住了。
当孩子缺了对外的攻击性,就会将攻击性转而对内。
我高中的一位学霸同学,高三时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精神失了常。
他父亲回学校替他请假时,无不遗憾:“都怪我,给他压力太大了。看你们这样多好啊。”
而他,从此再未回过学堂。
中国有句老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自己已经是龙是凤了,又希望孩子是仙女。
我们的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高期待的事情。
最常见的是,希望自家孩子像“别人家孩子”一样成绩好。
前阵子有一档青少年心理表述的真人秀节目很火,据说号称“中国版天台告白”。
有一期,一个小女孩和妈妈的对话,让很多人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个被别人家小孩重压的、无能为力、委屈的自己。
女孩的妈妈特别热衷于拿别人家的小孩来对比,并且极其擅长打击她。
女生鼓足了勇气,大声地跟妈妈说: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
可是台下的妈妈依然没有醒悟,她说:
我让你学习别人,你可能没有get到重点,我是让你学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
孩子下台后,哭得稀里哗啦,她的学霸闺蜜安慰她:
其实,在我们家,你也是别人家孩子啊!
“别人家孩子”就像一座大山,压得这些孩子们喘不过气。她们无奈,委屈,却无法挣脱,就像被鲜花和爱心挡住了去路的朵朵。
藏在这座大山背后的,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大大的期待。
面对这份期待,起初,孩子们也会不断地往前奔跑。
因为,“我得第一,我超过了别人,我爸爸就会很高兴,我妈妈会夸我”,当被夸奖时,孩子的自尊也会得到肯定。
但当这种赞赏只聚焦于期待,孩子就会觉得,我是不是只有达到父母的期待,父母才会爱我。
就像前文中的那个小女孩,她会开始怀疑:
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妈妈是不是只喜欢别人家孩子,是不是只有我变成了别人家孩子,妈妈才会爱我?
这时候,孩子的攻击性已经转而向内,他会变得非常紧张、焦虑,甚至生出无数的担心。
黄玉玲老师曾讲过一个令人震撼的案例,有个女孩晚上睡觉总是没法放松,她老是觉得好像要随时准备着起来复习。
因为这个孩子太想要考好,达成父母的期待了。
由于常年紧张,女孩的颈部后来甚至发生了一些器质性病变。
这种对内的攻击导致的紧张、焦虑,在孩子的身上,会持续很多年,甚至到成年。
金领小A和老公收入都很不错,可是她总是不停折腾,忙碌着。
她常常让自己累得半死,可是却不敢停下来。
短暂地休息都会让她不自觉地自责——因为“过度期待的妈妈”已经内化到了她自己的潜意识里。
只要她停下来,她身体里的那个妈妈就会冒出来,不停对她提要求,指责她。
如今,她已经很成功了,可是依然活在深深地焦虑和自责中。
这种紧张、焦虑和自责也让她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很多时候,期待太强,反而会抑制创造力。
我还记得自己刚学写作不久,接到第一篇约稿时,紧张到连开头都写不出来。
不是我真的写不了,而是我会不由自主担心:
我写出来的东西不好看怎么办?
别人不喜欢怎么办?
会不会辜负了别人的期望?
这种担心又让我更加没法下笔。
紧接着,我的脑袋真的就一片空白,什么创造力都没有了。
当时,接到那篇约稿时,我被一个强大的期待给罩住了,非常担心自己满足不了这个期待。
我的内心被一种深深的羞耻感包裹,觉得自己不完美,而这种羞耻感又让我无比焦虑。
我觉得压力太大了。
我很想逃离这种焦虑,却无处可逃,就像那个四岁的小女孩朵朵,前后左右都被挡住了去路。
我感觉自己快被内心的万马奔腾碾碎了。
我的力气也全都用来应付这些感觉和冲突,根本没办法写好约稿了。
电影《黑天鹅》里有一句台词: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
“完美并不是都来源于控制,它也来自放手。”
只有放开自己对自己的过度期待,对结果的控制,才能体验到了“真正完美”的状态。
一个更加放松的孩子,更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一个更加放松的大人,也更容易将事情做出色。
而创造力要在一个被接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
严苛的批评,嫌弃,过高的期待,会使孩子们陷入恐惧的黑暗里,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很好,很值得被爱,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能创造什么东西,即便有一些创造,也会认为那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欣赏的。
同样,我们也需要看见自己,曾经我们是怎样在高期待中长大,怎样浸泡在焦虑的空间里,怎样让自己的创造力沉没的。
而当我们活在高期待中,我们很容易失去与自己的连接,很容易迷失在期待的迷雾中。
但只要你愿意觉察自己,愿意成长,你的内在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察觉和成长,我一直觉得任何时候,都不晚。
把攻击性活成生命力、活出创造力,活出真实与边界,活出亲密与自在,这需要智慧。
其实,父母想要孩子成长,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现在逼你学习、把你和别人比较,都是为了你的以后。
小时候,我就一直是别人父母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在很多方面做的很好,在学校,我是一个有着优异成绩的好学生;在家里,我是一个勤快的好女儿;在外人眼里,我是一个成绩好、又乖又懂事的好孩子。
所以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而我一直都在努力扮演着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不敢出一丝差错。
虽然现在我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我在性格上会唯唯诺诺,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需要顾虑的东西太多,生怕毁了自己的“好孩子”形象。
所以,父母们,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种压力。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一个更加放松的孩子,更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一个更加放松的大人,也更容易将事情做出色。而创造力要在一个被接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严苛的批评,嫌弃,过高的期待,会使孩子们陷入恐惧的黑暗里,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很好,很值得被爱,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能创造什么东西,即便有一些创造,也会认为那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欣赏的。同样,我们也需要看见自己,曾经我们是怎样在高期待中长大,怎样浸泡在焦虑的空间里,怎样让自己的创造力沉没的。
综艺片《超能幼稚园》里有个叫朵朵的4岁小女孩,第一期才说几句话就让我心疼不已。
她说练琴时,如果爸爸觉得练得不熟,就会让她再练一次。
第二遍还不熟?再练!
第三遍依然不熟?继续练!
第四遍呢?不原谅!
说不原谅时,孩子眼里全是绝望。大大的眼睛空洞洞的,让人心疼。
朵朵的爸爸是大学教师,对朵朵的期待很高,可是这种高期待却让4岁的朵朵感到了压力。
因为总被爸爸逼着练琴,练不好就“不原谅”,工作人员问朵朵“伤心吗?”朵朵的回答却是“乏”。
不是伤心,也不是烦,而是乏。
乏,也意味孩子倦了,没有力量了,没有攻击性了,没有活力了。
所以,父亲让自己怎样,就怎样吧。
她不去抗争了,而是想着怎么讨好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心,朵朵每天都会乖乖练琴,她还会“假装喜欢舞蹈”,只因为爸爸觉得“她最喜欢舞蹈”。
可是小小的她,其实还是很想逃离的吧。
有一期,朵朵画了一幅画,爸爸的解读是:
朵朵的想法却是:
她画的其实就是她自己啊。
她想要挣脱这桎梏,但是她“乏”了,没有力量了,她逃不掉了。
父母的期待正是那看似美好,却挡住了去路的两朵花啊。
适度的期待,确实是好的,它能带给孩子一些方向感和确认感。
但是过高的期待,对孩子的成长却只会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就像朵朵,因为父母的期待过重,让小小年纪的她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她向外伸展的生命力也被抑制住了。
当孩子缺了对外的攻击性,就会将攻击性转而对内。
我高中的一位学霸同学,高三时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精神失了常。
他父亲回学校替他请假时,无不遗憾:“都怪我,给他压力太大了。看你们这样多好啊。”
而他,从此再未回过学堂。
中国有句老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自己已经是龙是凤了,又希望孩子是仙女。
我们的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高期待的事情。
最常见的是,希望自家孩子像“别人家孩子”一样成绩好。
前阵子有一档青少年心理表述的真人秀节目很火,据说号称“中国版天台告白”。
有一期,一个小女孩和妈妈的对话,让很多人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个被别人家小孩重压的、无能为力、委屈的自己。
女孩的妈妈特别热衷于拿别人家的小孩来对比,并且极其擅长打击她。
女生鼓足了勇气,大声地跟妈妈说: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
可是台下的妈妈依然没有醒悟,她说:
我让你学习别人,你可能没有get到重点,我是让你学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
孩子下台后,哭得稀里哗啦,她的学霸闺蜜安慰她:
其实,在我们家,你也是别人家孩子啊!
“别人家孩子”就像一座大山,压得这些孩子们喘不过气。她们无奈,委屈,却无法挣脱,就像被鲜花和爱心挡住了去路的朵朵。
藏在这座大山背后的,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大大的期待。
面对这份期待,起初,孩子们也会不断地往前奔跑。
因为,“我得第一,我超过了别人,我爸爸就会很高兴,我妈妈会夸我”,当被夸奖时,孩子的自尊也会得到肯定。
但当这种赞赏只聚焦于期待,孩子就会觉得,我是不是只有达到父母的期待,父母才会爱我。
就像前文中的那个小女孩,她会开始怀疑:
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妈妈是不是只喜欢别人家孩子,是不是只有我变成了别人家孩子,妈妈才会爱我?
这时候,孩子的攻击性已经转而向内,他会变得非常紧张、焦虑,甚至生出无数的担心。
黄玉玲老师曾讲过一个令人震撼的案例,有个女孩晚上睡觉总是没法放松,她老是觉得好像要随时准备着起来复习。
因为这个孩子太想要考好,达成父母的期待了。
由于常年紧张,女孩的颈部后来甚至发生了一些器质性病变。
这种对内的攻击导致的紧张、焦虑,在孩子的身上,会持续很多年,甚至到成年。
金领小A和老公收入都很不错,可是她总是不停折腾,忙碌着。
她常常让自己累得半死,可是却不敢停下来。
短暂地休息都会让她不自觉地自责——因为“过度期待的妈妈”已经内化到了她自己的潜意识里。
只要她停下来,她身体里的那个妈妈就会冒出来,不停对她提要求,指责她。
如今,她已经很成功了,可是依然活在深深地焦虑和自责中。
这种紧张、焦虑和自责也让她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很多时候,期待太强,反而会抑制创造力。
我还记得自己刚学写作不久,接到第一篇约稿时,紧张到连开头都写不出来。
不是我真的写不了,而是我会不由自主担心:
我写出来的东西不好看怎么办?
别人不喜欢怎么办?
会不会辜负了别人的期望?
这种担心又让我更加没法下笔。
紧接着,我的脑袋真的就一片空白,什么创造力都没有了。
当时,接到那篇约稿时,我被一个强大的期待给罩住了,非常担心自己满足不了这个期待。
我的内心被一种深深的羞耻感包裹,觉得自己不完美,而这种羞耻感又让我无比焦虑。
我觉得压力太大了。
我很想逃离这种焦虑,却无处可逃,就像那个四岁的小女孩朵朵,前后左右都被挡住了去路。
我感觉自己快被内心的万马奔腾碾碎了。
我的力气也全都用来应付这些感觉和冲突,根本没办法写好约稿了。
电影《黑天鹅》里有一句台词: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
“完美并不是都来源于控制,它也来自放手。”
只有放开自己对自己的过度期待,对结果的控制,才能体验到了“真正完美”的状态。
一个更加放松的孩子,更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一个更加放松的大人,也更容易将事情做出色。
而创造力要在一个被接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
严苛的批评,嫌弃,过高的期待,会使孩子们陷入恐惧的黑暗里,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很好,很值得被爱,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能创造什么东西,即便有一些创造,也会认为那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欣赏的。
同样,我们也需要看见自己,曾经我们是怎样在高期待中长大,怎样浸泡在焦虑的空间里,怎样让自己的创造力沉没的。
而当我们活在高期待中,我们很容易失去与自己的连接,很容易迷失在期待的迷雾中。
但只要你愿意觉察自己,愿意成长,你的内在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察觉和成长,我一直觉得任何时候,都不晚。
把攻击性活成生命力、活出创造力,活出真实与边界,活出亲密与自在,这需要智慧。
其实,父母想要孩子成长,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现在逼你学习、把你和别人比较,都是为了你的以后。
小时候,我就一直是别人父母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在很多方面做的很好,在学校,我是一个有着优异成绩的好学生;在家里,我是一个勤快的好女儿;在外人眼里,我是一个成绩好、又乖又懂事的好孩子。
所以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而我一直都在努力扮演着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不敢出一丝差错。
虽然现在我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我在性格上会唯唯诺诺,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需要顾虑的东西太多,生怕毁了自己的“好孩子”形象。
所以,父母们,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种压力。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