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清明发展历史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有关清明节的一些发展历史,本文为学生整理了相关的介绍,分享给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增长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吸收融合: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祭祀。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北方中原一带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禁火、冷食、蹴鞠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历史亦悠久,周代即有,是日需赴水边清洗,《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也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
后续发展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清明发展历史
2018-12-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长晓学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小学英语单词手册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有关清明节的一些发展历史,本文为学生整理了相关的介绍,分享给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增长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吸收融合: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祭祀。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北方中原一带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禁火、冷食、蹴鞠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历史亦悠久,周代即有,是日需赴水边清洗,《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也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
后续发展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
延伸阅读:
校区分布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