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天文和地理意义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本文为学生整理了中华二十四节气中有关冬至的相关的知识点介绍,分享给学生进行学习和提高。
天文意义: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注:地极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34′,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
地理意义:
农历参照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北京的白昼时间仅有9个多小时。但是,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天文和地理意义
2018-11-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长晓学
【专项资料,点击领取】
小学英语单词手册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本文为学生整理了中华二十四节气中有关冬至的相关的知识点介绍,分享给学生进行学习和提高。
天文意义: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注:地极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34′,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
地理意义:
农历参照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北京的白昼时间仅有9个多小时。但是,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延伸阅读:
校区分布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