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6年上海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8-12-27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在高考备考阶段,同学们要注重高考真题的训练。高考真题对知识点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反复练习高考真题卷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因为出现的频率高,被练习的次数更多,掌握的更好,这比对每个知识点平均用力更有效率,也减少了很多同学“会的没考,考的不会”的无奈。以下是2016年上海卷高考语文真题及解析,供同学们练习。

  一、阅读80分

  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

  2.(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   。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3.(6分)默写。【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2)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   。(《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纳兰性德《长相思》)

  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博学能属文 ②枯独安其室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

  ②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5)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6)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6.(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智之颜源,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写作(70分)

  7.(7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阅读80分

  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考据学对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B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

  【分析】(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题目明确要求:“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什么?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本题根据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

  (2)B项“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其中“无意义”理解有误,从后文可以看出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

  (3)做这道题,首先要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7)(9)两段.由第(7)段最后“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一句可以概括出一点,第(9)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派的区别,挑选出其中有关“法官”式的即可.

  (4)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C项:第⑨⑩段不是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ACD说法错误.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⑤⑧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

  答案:

  (1)考据学对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2)B

  (3)①用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②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是一种反省的理解;预存美丑的标准,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

  (4)C

  (5)B

  (6)相同点:注重自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欣赏的态度忌杂有任何城建,把自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不同点:印象派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欣赏的态度全凭直觉.作者认为内行与外行的印象得出的价值未必相同,除直觉外,还要能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点评】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 )①同眼前所见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反差能给读者心灵造成震撼;

  ②很好地印证了文章的开头,使开头的比喻更真切,更有说服力;

  ③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旨. 。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分析】(1)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3)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5)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试题分析:

  (1)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欣赏这样比喻的作用.

  (2)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岽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玻坏的伤痛心愔,唤起读着对保护环境的共吗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3)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苜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4)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5)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等角度出发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

  答案:

  (1)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2)①同眼前所见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反差能给读者心灵造成震撼;

  ②很好地印证了文章的开头,使开头的比喻更真切,更有说服力;

  ③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旨.

  (3)①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

  ②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

  ③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

  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4)①“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

  ②“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

  ③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飙到了作者的感情.

  (5)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悲痛、更强烈,使文章的语气更通畅,更流利;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艾比湖比拟为人,从而让读者将心比心,更真切地体会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性,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破坏环境者愤怒;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委婉地对这些文章进行批评;

  ④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使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影响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⑤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鸟要“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问题,让读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使文章能更好地打动读者.(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能紧扣文本也可)

  【点评】此题为上海试题,材料贴近现实,讲述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问题,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生活环境,关注现实,题目符合“大语文”精神.题目设置5个题目,与2015年不同,5个题目都是主观题,考查了修辞,景物描写的作用,表达手法,标题的作用,语言运用的特点等考点.

  3.(6分)默写。【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2)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 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长相思》)

  【分析】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解答】(1)贤者能勿丧耳(重点字:勿)

  (2)青海长云暗雪山(重点字:长)

  (3)水随天去秋无际(重点字:际)

  (4)两三航未曾着岸(重点字:着)

  (5)山河破碎风飘絮(重点字:絮)

  (6)知止不殆(重点字:殆)

  (7)疑义相与析(重点字:析)

  (8)夜深千帐灯(重点字:帐)

  【点评】《鱼我所欲也》

  1.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D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D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分析】(1)考查律诗的对仗,主要是词语的对仗,主要抓住对仗词性相同的特点分析即可.

  (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结合诗句语意分析判断.

  (3)考查赏析诗歌中表现的情感.解答时主要是从诗句大意、意象特点、抒情词句、作者生平几个方面思考作答.

  【解答】(1)据对仗词性相同判断的原则,D项的“极目”是动词,“萧条”是形容词,不合对仗要求.其实也可根据“律诗二三联对仗”这一特点排除.

  (2)题目中的“野”是郊外,“望”是动作,二者构成偏正结构,意思为“郊外远望”.

  BC所在诗句是抒情句,比较容易排除;此题最大的干扰是A项,表面看“西山”、“南浦”,是“郊外”,但如果注意了注释,就会发现二者只是地点,且是“望”的对象.D项的“出郊”切合“野”,“极目”(远望)切合“望”.故选D.

  (3)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据注解可知,“三城戍”是蜀边要塞的堡垒,暗含战乱之意;“南浦”是送别之地,流露伤别之感.

  三四句.“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隔”、“一身遥”表明了诗人思念“诸弟”,不禁“涕泪”横流.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七八句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故参考答案为:

  (1)D

  (2)D

  (3)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点评】诗歌鉴赏别忘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注释也绝不可忽视,它对解答题目有提示作用,有时至关重要,如本题第二小题.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博学能属文 ②枯独安其室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A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

  ②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C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5)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6)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有眼见,识大局

  徐胤当门 深得军心

  邓香归降 以德服人,做人光明磊落

  陆抗服药 真诚待人,宽容大量

  【分析】文言文阅读题目解答,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就各题涉及到的内容重点阅读分析.

  在具体解答过程中 可以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有助于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解答】(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1)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撰写、创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守”. 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C正确.

  (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A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

  B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

  C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D项译为“就;已经”.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需要抓住的关键词有:“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做”,“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吴人”;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此意”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本题考查 二、三两节的内容,概括羊祜 的主要品质.根据不同的事迹,抓住关键内容分析人物品质.“安边守田”表现 他有眼光,有胆识,有谋略;“徐胤当门”表现他深得人心;“邓香归降”表现 他 光明正大,以德服人;“陆抗服药”表现他真诚待人,宽宏大量.

  参考答案:

  (1)①撰写 ②安守

  (2)①A ②C

  (3)C

  (4)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交锋,不做那些偷袭的事,部下将领中要献那些诡诈的计策的.他就给人喝好酒,使献计者醉不能言.

  (5)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不树私背公.

  (6)有眼见,识大局;深得军心;以德服人,做人光明磊落;真诚待人,宽容大量.

  参考译文:

  羊祜hù,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每当和吴军交战,约定好日期后才出兵,不采用偷袭的办法.将帅中如有想献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醇酒让他们喝,使他们醉而不能言计.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副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点评】文言文阅读最好是“来回走”:先通读全文,解答题目;在解答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加深理解;最后审读确定答案.

  6.(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智之颜源,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C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分析】(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即可.

  (2)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3)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4)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

  (5)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第三段借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D

  (3)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4)C

  (5)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点评】文言文阅读最好是“来回走”:先通读全文,解答题目;在解答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加深理解;最后审读确定答案.

  二、写作(70分)

  7.(7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点评

  2016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大汇总

  历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2018湖南新高考政策解读专题 

  历年分数线专题 

  2018湖南省大学排行榜 

  2019大学专业解读

  • 相关推荐
  •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高考>高考备考>高考试题>语文>正文
    2016年上海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8-12-27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找资料、找老师、找方法?

    即刻定制你的学习方法!

    我要定制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在高考备考阶段,同学们要注重高考真题的训练。高考真题对知识点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反复练习高考真题卷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因为出现的频率高,被练习的次数更多,掌握的更好,这比对每个知识点平均用力更有效率,也减少了很多同学“会的没考,考的不会”的无奈。以下是2016年上海卷高考语文真题及解析,供同学们练习。

      一、阅读80分

      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

      2.(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   。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3.(6分)默写。【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2)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   。(《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纳兰性德《长相思》)

      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博学能属文 ②枯独安其室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

      ②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5)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6)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6.(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智之颜源,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写作(70分)

      7.(7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阅读80分

      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考据学对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B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

      【分析】(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题目明确要求:“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什么?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本题根据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

      (2)B项“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其中“无意义”理解有误,从后文可以看出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

      (3)做这道题,首先要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7)(9)两段.由第(7)段最后“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一句可以概括出一点,第(9)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派的区别,挑选出其中有关“法官”式的即可.

      (4)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C项:第⑨⑩段不是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ACD说法错误.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⑤⑧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

      答案:

      (1)考据学对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2)B

      (3)①用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②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是一种反省的理解;预存美丑的标准,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

      (4)C

      (5)B

      (6)相同点:注重自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欣赏的态度忌杂有任何城建,把自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不同点:印象派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欣赏的态度全凭直觉.作者认为内行与外行的印象得出的价值未必相同,除直觉外,还要能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点评】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 )①同眼前所见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反差能给读者心灵造成震撼;

      ②很好地印证了文章的开头,使开头的比喻更真切,更有说服力;

      ③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旨. 。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分析】(1)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3)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5)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试题分析:

      (1)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欣赏这样比喻的作用.

      (2)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岽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玻坏的伤痛心愔,唤起读着对保护环境的共吗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3)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苜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4)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5)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等角度出发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

      答案:

      (1)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2)①同眼前所见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反差能给读者心灵造成震撼;

      ②很好地印证了文章的开头,使开头的比喻更真切,更有说服力;

      ③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旨.

      (3)①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

      ②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

      ③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

      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4)①“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

      ②“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

      ③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飙到了作者的感情.

      (5)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悲痛、更强烈,使文章的语气更通畅,更流利;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艾比湖比拟为人,从而让读者将心比心,更真切地体会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性,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破坏环境者愤怒;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委婉地对这些文章进行批评;

      ④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使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影响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⑤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鸟要“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问题,让读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使文章能更好地打动读者.(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能紧扣文本也可)

      【点评】此题为上海试题,材料贴近现实,讲述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问题,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生活环境,关注现实,题目符合“大语文”精神.题目设置5个题目,与2015年不同,5个题目都是主观题,考查了修辞,景物描写的作用,表达手法,标题的作用,语言运用的特点等考点.

      3.(6分)默写。【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2)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 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长相思》)

      【分析】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解答】(1)贤者能勿丧耳(重点字:勿)

      (2)青海长云暗雪山(重点字:长)

      (3)水随天去秋无际(重点字:际)

      (4)两三航未曾着岸(重点字:着)

      (5)山河破碎风飘絮(重点字:絮)

      (6)知止不殆(重点字:殆)

      (7)疑义相与析(重点字:析)

      (8)夜深千帐灯(重点字:帐)

      【点评】《鱼我所欲也》

      1.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D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D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分析】(1)考查律诗的对仗,主要是词语的对仗,主要抓住对仗词性相同的特点分析即可.

      (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结合诗句语意分析判断.

      (3)考查赏析诗歌中表现的情感.解答时主要是从诗句大意、意象特点、抒情词句、作者生平几个方面思考作答.

      【解答】(1)据对仗词性相同判断的原则,D项的“极目”是动词,“萧条”是形容词,不合对仗要求.其实也可根据“律诗二三联对仗”这一特点排除.

      (2)题目中的“野”是郊外,“望”是动作,二者构成偏正结构,意思为“郊外远望”.

      BC所在诗句是抒情句,比较容易排除;此题最大的干扰是A项,表面看“西山”、“南浦”,是“郊外”,但如果注意了注释,就会发现二者只是地点,且是“望”的对象.D项的“出郊”切合“野”,“极目”(远望)切合“望”.故选D.

      (3)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据注解可知,“三城戍”是蜀边要塞的堡垒,暗含战乱之意;“南浦”是送别之地,流露伤别之感.

      三四句.“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隔”、“一身遥”表明了诗人思念“诸弟”,不禁“涕泪”横流.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七八句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故参考答案为:

      (1)D

      (2)D

      (3)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点评】诗歌鉴赏别忘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注释也绝不可忽视,它对解答题目有提示作用,有时至关重要,如本题第二小题.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博学能属文 ②枯独安其室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A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

      ②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C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5)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6)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有眼见,识大局

      徐胤当门 深得军心

      邓香归降 以德服人,做人光明磊落

      陆抗服药 真诚待人,宽容大量

      【分析】文言文阅读题目解答,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就各题涉及到的内容重点阅读分析.

      在具体解答过程中 可以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有助于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解答】(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1)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撰写、创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守”. 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C正确.

      (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A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

      B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

      C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D项译为“就;已经”.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需要抓住的关键词有:“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做”,“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吴人”;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此意”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本题考查 二、三两节的内容,概括羊祜 的主要品质.根据不同的事迹,抓住关键内容分析人物品质.“安边守田”表现 他有眼光,有胆识,有谋略;“徐胤当门”表现他深得人心;“邓香归降”表现 他 光明正大,以德服人;“陆抗服药”表现他真诚待人,宽宏大量.

      参考答案:

      (1)①撰写 ②安守

      (2)①A ②C

      (3)C

      (4)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交锋,不做那些偷袭的事,部下将领中要献那些诡诈的计策的.他就给人喝好酒,使献计者醉不能言.

      (5)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不树私背公.

      (6)有眼见,识大局;深得军心;以德服人,做人光明磊落;真诚待人,宽容大量.

      参考译文:

      羊祜hù,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每当和吴军交战,约定好日期后才出兵,不采用偷袭的办法.将帅中如有想献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醇酒让他们喝,使他们醉而不能言计.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副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点评】文言文阅读最好是“来回走”:先通读全文,解答题目;在解答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加深理解;最后审读确定答案.

      6.(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智之颜源,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C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分析】(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即可.

      (2)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3)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4)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

      (5)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第三段借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D

      (3)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4)C

      (5)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点评】文言文阅读最好是“来回走”:先通读全文,解答题目;在解答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加深理解;最后审读确定答案.

      二、写作(70分)

      7.(7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点评

      2016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大汇总

      历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2018湖南新高考政策解读专题 

      历年分数线专题 

      2018湖南省大学排行榜 

      2019大学专业解读

    展开本页剩余
    免费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姓名
    电话
    年级
    我要定制

    高中工具箱

    学习资讯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语文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语文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高考语文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数学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二数学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高考数学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英语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二英语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高考英语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物理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高二物理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高考物理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化学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高考化学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