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语用题新考点梳理

2019-01-03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野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语用题涉及的题型比较多,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仿写(含对联和修辞),语句补写,图文转换,串联词,开场白等。纵观近三年高考,语句补写、图文转换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这几个考点出题较多。

  语病新考点·词汇语病

  “有词义混淆”

  “词性误用”

  “数量词误用”

  “代词误用”

  一、词义混淆

  (一)理性义混淆

  “使用范围大小混淆”

  “使用对象混淆”

  “词义轻重程度混淆”

  ①薄雾忽隐忽现,让人感受无比梦幻。

  刊误:“感受”应改为“感觉”。“感受”“感觉”都可作动词,“感觉”表示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识,是事发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是深层的、理性的认识,是事后的体验。作者置身于雾天中体验“薄雾”,应用“感觉”。

  ②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暨剧本创作座谈会于十月二十九日在西安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等共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

  刊误:“开幕”一般用于大型的、正式的会议或展览,这里参加会议的只有一百多人,而且只是研究会,可见其规模并不大,用“开幕”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应改为“召开”。

  ③冬天来了,秋天走了,一年又一年,四季更替,读不懂的秋,就像风中奔跑的你,永远让人难以追逐。

  刊误:“追逐”有“追赶、追求”义,如“追逐动物”“追逐名利”,一般不说“追逐秋天”。根据句意,应将“追逐”改为“靠近”。

  ④家乡的人,正如雨那样,比较直接,很热烈。

  刊误:“热烈”一般用于形容场面或感情,如“热烈的掌声”,这里作者在说家乡人的性格,应用“热情”。

  ⑤它给丰收的庄稼最后一次浇灌,使农民们得到了丰收,同时每场秋雨都会给孩子带来快乐。

  刊误:“得到”改为“获得”较好一些,后者词义程度重于前者。

  ⑥这种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气,影响大家的健康,必须坚决改掉。

  刊误:“习气”指逐渐形成的不好的习惯或动作,一般用于坏的方面,如“官僚习气”“市侩习气”。“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用“习气”语意过重,应改为“坏习惯”。

  (二)色彩义混淆

  1、感情色彩混淆

  “该用中性词时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

  “该用褒义词时用了中性词或贬义词”

  “该用贬义词时用了中性词或褒义词”

  ①自古以来,“秋”都是文人墨客笔下备受歌颂的对象。

  “秋”不全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也有大量的作品悲秋、伤秋,应将褒义词“歌颂”改为中性词“关注”。

  ②它们真的很漂亮,红的似火,给人一种另类的感觉。

  “另类”为中性词,有时也用作贬义,这里是在赞美红叶,可将“另类”改为“耳目一新”。

  ③田野里,笑声、歌声、割麦声交混在一起。

  刊误:“交混”有使人不愉快意。本句感情基调是欢快的,应将“交混”改为“交织”。

  2、风格色彩混淆

  “普通话”

  “方言混淆”

  “现代汉语和文言表达混淆”

  ①到了秋天,桂花书上的桂花都开了,让老远的人们都闻到那醉人的香味。

  刊误:“老远”是方言词,应将被动式改为主动式“人们很远都能闻到那醉人的香味”。

  ②因此我那颗跳动的心早已摆脱了浮躁变得沉稳,无了打闹与争吵,一片宁静。

  刊误:“无”在古汉中为“没有”义,这里应改为“没”。

  3、语体色彩混淆

  “口语与书面语混淆”

  ①菊花在我看来就是秋天的代表。

  “在我看来”偏口语,应改为书面语“在我心中”。

  ②田里的玉米生长得很好。

  应将偏书面语的“生长”改为偏口语的“长”。

  二、词性误用

  (一)名词误用

  ①说到秋,多数人都会感觉一种冷寂、凄凉、萧瑟之情。

  刊误:“会”是助动词,后应跟具体的行为动词,名词“感觉”被误用为动词,应改为“感到”。

  ②菠菜是最营养的蔬菜之一。

  刊误:名词“营养”不受程度副词“最”修饰,误用为形容词,在“营养”前加动词“有”,使其作“有”的宾语。

  (二)动词误用

  ①到底这次试验能否成功,我还是一个怀疑。

  刊误:“怀疑”是动词,前面不能受“一个”的修饰,也不能作“是”的宾语,这里误将动词用为名词,可将后一分句改为“我还有一个疑问”。

  ②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那里的工作已经相当开展了。

  刊误:动词“开展”不能受程度副词“相当”的修饰,“开展”误用为形容词,可将后一分句改为“那里的工作已经开展得相当好了”。

  ③他们采取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妥协英帝国主义的政策。

  刊误:“妥协”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这里误将不及物动词用为及物动词,可将后半部分改为“同英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④一名刚入伍的新兵劝说福雷斯特应该投笔从戎,对前途感到迷惘的福雷斯特便报名陆军。

  刊误:“报名”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此处被误认为及物动词,“报名陆军”不合语法,可在之后补出动词“参加”构成连动谓语的形式,使“陆军”作“报名参加”的宾语。

  (三)形容词误用

  ①你看,对面的山沟发着光亮,象有火似的。

  形容词前的动词是心理活动类动词时,形容词可作宾语。谓语“发”不属于心理活动类词,形容词“光亮”不能作“发”的宾语,误将其用作名词,应改为“发着亮光”。

  ②整个节目像一首和谐、表现力很强的大型练习曲那样激越人心。

  “激越”是形容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这里误将形容词用为动词,可将“激越”改为动词“激动”。

  (四)数量词误用

  1、量词误用

  ①学校的林荫大道上也铺满了金色的树叶,厚厚的一层,从远处看,像一层金色的地毯。

  刊误:量词“层”错用。“层”修饰可重叠、积累的东西,如灰尘、薄膜、大楼等,不能修饰“地毯”,应将“层”改为“条”。

  ②拾起一片两片精致的枫叶,不仅让人感慨自然的神奇。

  刊误:量词“片”多余。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时表示概数,“一”后不能再跟量词“片”。

  ③那一片片落叶如同一只大蝴蝶在空中飞舞。

  本句缺少量词。“片片”量词叠用,表示数量多。“落叶”被比喻为“蝴蝶”,数量上须对称,应在“只”后再加量词“只”。

  2、数词误用

  ①他说,目前,渝商集团的主要发展思路为实施“二大战略”、发展“四大板块”。

  刊误:“二”应改为“两”,表示数量在十以内时,一般用“两”不用“二”。

  ②她的时间概念很模糊,两个月前,还是田云秀和刘泽琴两人,给她送来亲手织的袜子,她才知道快要过年了。

  刊误:“两”应改为“俩”,“俩”表示“两个”,这里用“两人”,缺少量词“个”。

  ③据说整个市场建于一九三五年,当时东京人口只有三百五十万人,而现在东京人口已增加至一千一百多万,增加了三倍,供应量也相对大大增加。

  刊误:表示数目的增加有“增加了”和“增加到”两种方式,可以用倍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不及一倍时,宜用分数。“增加了”的数目=(增加后的数-原数)÷原数,比如从3增加到12,(12-3)÷3=3,可以说从3到12增加了3倍;“增加到”的数目=增加后的数÷原数,从3 增加到12,12÷3=4,可以说增加到4倍或者12是3的4倍。句中的“增加了”的数目=(1100万-350万)÷350万=2.1,即“增加了2.1倍”,因此“三倍”的说法错误。

  ④这时特技组的同志们在娥影厂内的外景地上搭起了一座把实景按比例缩小八倍的大楼,楼周围的铁丝网,枫叶林、武斗工事,甚至大树上的扩音喇叭,都准确地被缩小了。

  刊误:表示数目减少有“减少了”“减少到”,不能用倍数表示,要用分数表示。“减少了”的数目=(原数-减少后的数)÷原数,比如从12减少到3,(12-3)÷12=0.75,可以说从12到3减少了四分之三或百分之七十五;“减少到”的数目=减少后的数÷原数,由12减少到3,应是3÷12=0.25,即减少后的数是原数的四分之一或百分之二十五。句中“八倍”的说法错误,应说成是原来的八分之一或者缩小了八分之七。另外,“铁丝网”后的“,”应改为“、”。

  ⑤上海工人业余大学“文化革命”前毕业两届学生,共一千四人,学习后共解决了三千七百多项生产技术问题,其中三百七十项是重大的发明创造。

  刊误:“一千四人”说法错误,多位数中间有空缺时,需用“零”补上,应说“一千零四人”。

  (五)代词误用

  1、人称代词误用

  (1)“自己”多余

  ①虽然她没有春的繁花似锦,夏的绿树成荫,冬的白雪皑皑,但是秋在我的心中有自己独特的美景。

  刊误:“独特的美景”指“秋”,与表“我”的“自己”无关,应将“自己”删去。

  (2)人称代词与前词关系不正常

  ①孩子们老师们都一个个地往外面跑,而他却在一旁傻傻地看着。

  刊误:人称代词“他”前无前词,不知其所指。另外“孩子们”“老师们”之间应加“、”。

  ②李才是被易炳生拖来的,一听说出了事故,他比老刘更加冒火,脸色简直吓人。

  刊误:代词“他”有两个前词“李才”“易炳生”,究竟指哪一个,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

  ③假如让你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秋天。

  刊误:前文的“你”与后文的“我”脱节,前后代词不一致,应将“你”改为“我”。

  (3)人称代词单复数混用

  ①此刻,秋意正浓,让我一同去领悟秋天带来的美好。

  “一同”针对的对象数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我”应改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我们”。

  (4)该用此人称代词时却用了彼代词

  ①在这墓园里埋葬的人大都是家庭较好的,它们见多识广,经常给慕之讲外面的世界。

  指“人”时,应用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一般用来指动植物。

  ②因为他们这样训练过,她们会关心我们,把每个军训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他们”指教官,后文却莫名地出现了“她们”,前后代词不一致,应将“她们”改为“他们”。

  2、指示代词误用

  “指示代词近指、远指不分”

  “指示代词指代不清”

  “指示代词滥用”

  ①当你抬头看一眼那火红的枫叶,金黄的梧桐叶,这么五彩缤纷,这么美丽动人,你如何生悲呢?

  刊误:“这么”是近指或已然,“那么”是远指或未来,二者后都可跟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虚指,略带夸张,起使语言生动的作用。这里是“你”在看“枫叶”“梧桐叶”,并不是作者,对于作者来说,应用远指“那么”。

  ②特别是在西安这个相对陕北来说,雨永远下不完。

  刊误:“这个”指代不明,到底是指“西安”这个地方,还是其他事物?作者没有明确交代。

  ③萧瑟、冷清似乎成了这个季节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悲凉、思念、伤感变成了这个秋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刊误:“这个”滥用。指示代词在文中出现时,前面必须有前词,句中指示代词“这个”前并没有前词。另外,句中的“。”应改为“,”。

  3、疑问代词误用

  ①“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我爱这首诗,但缺不怎喜欢秋。

  刊误:副词“不”和疑问代词“怎么”组合为“不怎么”,表示程度很浅,句中的“怎”后应加“么”。

  (六)副词误用

  1、副词滥用

  ①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都不会动摇。

  刊误:副词“也”“都”都表示总括,选用其一即可。

  ②西安的秋太短,也又太任性。

  刊误:副词“也”“又”都表示重复,可将“又”删去。

  2、副词错用

  ①你带走了我的快乐,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刊误:“却”作副词时表示转折。句中前后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表示递进,应将“却”改为“并且”。

  3、副词欠缺

  ①由于实行了必要的奖惩制度,广大工人师傅热爱了工作,关心了集体。

  刊误:广大工人师傅并不是在“实行了必要的奖惩制度”之后才“热爱”“关心”集体的,他们之前对集体就有一定程度的热爱和关心,只是之后程度加深了而已,应在“热爱”前补出副词“更加”。

  4、副词词性误用

  ①如果有稍微的常识,就可能出现这种差错。

  刊误:副词“稍微”不能作“常识”的定语,在这里被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细微”。

  (七)介词误用

  1、介词滥用

  ①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变向晃人动作,总是把被防守者晃得晕头转向,甚至连篮球之神都曾被他晃得晕头转向。

  刊误:“被”多余。“把”后一般直接跟受事,“他”是施事,“防守者”是受事,“被”易混淆施事、受事。

  2、介词错用

  ①但我对于秋的看法却是两种,既有悲凉也有喜悦。

  刊误:“对”“对于”在很多场合可以互换,二者都标记或介引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能用“对于”的地方都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当“对”表“向、对待”义时,不能用“对于”。句中作者在表明自己对秋天的态度,应将“对于”改为“对”。

  3、介词欠缺

  ①我怅然梦的边沿,行走在记忆中,从清幽的晨光里走出,又飘进了凄迷的黄昏。

  刊误:“怅然”后缺少介词“于”,以表明和“怅然”这一动作相关的地点“梦的边沿”。

  (八)连词误用

  1、连词滥用

  ①然而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

  刊误:连词“然而”和“可”都表转折,保留其中之一即可。

  ②它洗净了一整个夏天的酷暑,却带来了秋天的悲凉。

  刊误:“洗净”和“带来”是并列谓语,中间没有转折,连词“却”多余。

  2、连词错用

  ①一旦经过秋天的洗礼它们便被打落在地上,不管有再大的风也无法飘起。

  刊误:连词“不管”应换为“即使”,“即使……也”为固定搭配。

  ②那天下着冰冷的秋雨,也许是那天我生病了,但是我感觉雨是冰冷的。

  刊误:作者在回忆小学时的一场秋雨。秋雨并非全是“冰冷”的,可能是作者那天生病的原因,所以感觉秋雨是冰冷的,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并非转折关系,应将“但是”改为“所以”。

  3、连词欠缺

  ①世间鲜少有人甘愿做一粒沙砾,渺小若微尘,文采抱负、雄韬武略都不想白白浪费、遗失。

  刊误:上下句间语意转折,应在“文采”前加连词“但”。

  (九)助词误用

  1、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滥用

  ①不在今年冬天,或许就在明年的春天。

  ②这个“退出”,便是指的银行像普通企业一样破产倒闭。

  刊误:两例中的“的”多余,可删去。

  ③努力去追赶着时间,追赶着“沙沙”的落叶,追赶着脚步的摩擦声,追赶着秋天的声音吗?

  刊误: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追赶”的动作并不指现在,而是指未来,应将“着”删去。

  ④雨点们却一个又一个地跳来跳去,天空的脸色更加阴沉了,它似乎在发怒了。

  刊误:“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结束。“脸色阴沉”表明“天空”还在“发怒”,应将“了”删去。

  2、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错用

  ①我喜欢旅行,尤其是周末,骑上单车,带上些许干粮,时而急速前行,时而慢悠悠的去欣赏每一个季节的大自然。

  刊误:“慢悠悠”作“去”的状语,状中结构之间应用助词“地”,“的”应改为“地”。

  ②这秋叶,红的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变化。

  刊误:“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变化”作“红”的补语,中补结构应用助词“得”,“的”应改为“得”。

  ③秋天,是位化妆师,把世界装扮的格外迷人。

  刊误:“格外迷人”是“装扮”的结果,二者是述补关系,“的”应改为“得”。

  ④就来瞧瞧吧!调皮地风儿弟弟到处乱跑,将衰老的树叶婆婆吹下。

  刊误:“调皮”作“风儿弟弟”的定语,“地”应改为定语标志“的”。

  ⑤如果你想跑几步,那么你会看到两旁地树木快速的掠过,周围极其空旷。

  刊误:“两旁”作“树木”的定语,“地”应改为“的”。“快速”作“掠过”的状语,“的”应改为“地”。

  ⑥绵绵秋雨,没有春雨来地那么舒适、自然。

  刊误:“舒适”“自然”是“来”的结果和程度,作“来”的补语,“地”应改为“得”。

  ⑦石榴姑娘可不一样,把头使劲地从树叶中伸出来,大大咧咧地张开嘴笑了。

  刊误:“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石榴姑娘”不可能笑一下就结束了,应将“了”改为“着”,表示笑的动作一直在持续。另外,可将“张开嘴”删去。

  ⑧过去,我曾经当了基层干部,现在才转搞教学工作。

  刊误:“当基层干部”是过去有过的行为,“了”表示“当”动作的完成,与文意不符,应改为“过”。

  3、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欠缺

  ①那泛黄纸上浓重的一笔是那样的触目惊心。

  刊误:“泛黄”是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时要加上“的”,应在“纸”前加“的”。

  ②那无休止的怀念,一次又一次涌上心头。

  刊误:“一次又一次”作“涌”的状语,应在“涌”前加“地”。

  ③看了报纸的报道,小桂钰被护送过程中高速执法和交巡警的爱心,以及李正义夫妇对女儿的爱护让我感动落泪。

  刊误:“落泪”是“感动”的结果,应在“感动”后加“得”。

  ④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下,独行于街边,感受最后的秋风、绵绵的细雨、凋零的秋叶。

  刊误:“感受”后应加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⑤果园里的苹果树上挂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石榴树上结满红彤彤的石榴,它们肚皮鼓鼓的。

  刊误:时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秋天石榴已经成熟,生长的动作已经完成,应在“结满”后加“了”。

  4、其他

  ①秋用它的方式,诠释着对世界的爱,让每个爱秋之人所深深感动。

  刊误:“让”是介词时表被动,如“书让他给撕破了”,“所”跟“为”或“被”合用时,表示被动,如“为他所用”。句中用“让”表被动即可,“所”多余。

  ②其次,秋天的花也是异常之美。

  刊误:“之”为助词,用于偏正结构之间,是古汉语语法的遗留,如“赤子之心”“意料之中”等。这里“异常”作“美”的定语,用“的”最好。

  5、语气词误用

  ①于是我想看看我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人呢?

  刊误:本句本为陈述句,“想”的宾语是“看看我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人”,说法肯定,没并有疑问的成分,应将“呢”删去,将“?”改为“。”。

  ②有人可能会问:“它们去理发店干嘛?”当然是去染头发啦,它们也要赶时髦吧!

  刊误:语气词“吧”表示歧义和揣测的口气,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应改为表强调的语气词“呀”。

  ③或许秋雨更像少女一样多愁善感,它轻柔得可怜。

  刊误:“或许”表示也许,后面常跟语气词“吧”表揣测,应在“多愁善感”后加“吧”。

  延伸阅读:

  2019艺考报考指南

  2019中国大学排名1200强揭晓(校友会版),填报志愿必备

  2019大学专业解读

  2019湖南高中生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后的试卷分析怎样做?

  你知道2019高考各科答题规范吗?期末考试先规范起来!

  • 相关推荐
  •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高考>高考备考>知识点>语文>正文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语用题新考点梳理
    2019-01-03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野

    找资料、找老师、找方法?

    即刻定制你的学习方法!

    我要定制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语用题涉及的题型比较多,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仿写(含对联和修辞),语句补写,图文转换,串联词,开场白等。纵观近三年高考,语句补写、图文转换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这几个考点出题较多。

      语病新考点·词汇语病

      “有词义混淆”

      “词性误用”

      “数量词误用”

      “代词误用”

      一、词义混淆

      (一)理性义混淆

      “使用范围大小混淆”

      “使用对象混淆”

      “词义轻重程度混淆”

      ①薄雾忽隐忽现,让人感受无比梦幻。

      刊误:“感受”应改为“感觉”。“感受”“感觉”都可作动词,“感觉”表示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识,是事发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是深层的、理性的认识,是事后的体验。作者置身于雾天中体验“薄雾”,应用“感觉”。

      ②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暨剧本创作座谈会于十月二十九日在西安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等共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

      刊误:“开幕”一般用于大型的、正式的会议或展览,这里参加会议的只有一百多人,而且只是研究会,可见其规模并不大,用“开幕”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应改为“召开”。

      ③冬天来了,秋天走了,一年又一年,四季更替,读不懂的秋,就像风中奔跑的你,永远让人难以追逐。

      刊误:“追逐”有“追赶、追求”义,如“追逐动物”“追逐名利”,一般不说“追逐秋天”。根据句意,应将“追逐”改为“靠近”。

      ④家乡的人,正如雨那样,比较直接,很热烈。

      刊误:“热烈”一般用于形容场面或感情,如“热烈的掌声”,这里作者在说家乡人的性格,应用“热情”。

      ⑤它给丰收的庄稼最后一次浇灌,使农民们得到了丰收,同时每场秋雨都会给孩子带来快乐。

      刊误:“得到”改为“获得”较好一些,后者词义程度重于前者。

      ⑥这种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气,影响大家的健康,必须坚决改掉。

      刊误:“习气”指逐渐形成的不好的习惯或动作,一般用于坏的方面,如“官僚习气”“市侩习气”。“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用“习气”语意过重,应改为“坏习惯”。

      (二)色彩义混淆

      1、感情色彩混淆

      “该用中性词时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

      “该用褒义词时用了中性词或贬义词”

      “该用贬义词时用了中性词或褒义词”

      ①自古以来,“秋”都是文人墨客笔下备受歌颂的对象。

      “秋”不全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也有大量的作品悲秋、伤秋,应将褒义词“歌颂”改为中性词“关注”。

      ②它们真的很漂亮,红的似火,给人一种另类的感觉。

      “另类”为中性词,有时也用作贬义,这里是在赞美红叶,可将“另类”改为“耳目一新”。

      ③田野里,笑声、歌声、割麦声交混在一起。

      刊误:“交混”有使人不愉快意。本句感情基调是欢快的,应将“交混”改为“交织”。

      2、风格色彩混淆

      “普通话”

      “方言混淆”

      “现代汉语和文言表达混淆”

      ①到了秋天,桂花书上的桂花都开了,让老远的人们都闻到那醉人的香味。

      刊误:“老远”是方言词,应将被动式改为主动式“人们很远都能闻到那醉人的香味”。

      ②因此我那颗跳动的心早已摆脱了浮躁变得沉稳,无了打闹与争吵,一片宁静。

      刊误:“无”在古汉中为“没有”义,这里应改为“没”。

      3、语体色彩混淆

      “口语与书面语混淆”

      ①菊花在我看来就是秋天的代表。

      “在我看来”偏口语,应改为书面语“在我心中”。

      ②田里的玉米生长得很好。

      应将偏书面语的“生长”改为偏口语的“长”。

      二、词性误用

      (一)名词误用

      ①说到秋,多数人都会感觉一种冷寂、凄凉、萧瑟之情。

      刊误:“会”是助动词,后应跟具体的行为动词,名词“感觉”被误用为动词,应改为“感到”。

      ②菠菜是最营养的蔬菜之一。

      刊误:名词“营养”不受程度副词“最”修饰,误用为形容词,在“营养”前加动词“有”,使其作“有”的宾语。

      (二)动词误用

      ①到底这次试验能否成功,我还是一个怀疑。

      刊误:“怀疑”是动词,前面不能受“一个”的修饰,也不能作“是”的宾语,这里误将动词用为名词,可将后一分句改为“我还有一个疑问”。

      ②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那里的工作已经相当开展了。

      刊误:动词“开展”不能受程度副词“相当”的修饰,“开展”误用为形容词,可将后一分句改为“那里的工作已经开展得相当好了”。

      ③他们采取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妥协英帝国主义的政策。

      刊误:“妥协”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这里误将不及物动词用为及物动词,可将后半部分改为“同英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④一名刚入伍的新兵劝说福雷斯特应该投笔从戎,对前途感到迷惘的福雷斯特便报名陆军。

      刊误:“报名”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此处被误认为及物动词,“报名陆军”不合语法,可在之后补出动词“参加”构成连动谓语的形式,使“陆军”作“报名参加”的宾语。

      (三)形容词误用

      ①你看,对面的山沟发着光亮,象有火似的。

      形容词前的动词是心理活动类动词时,形容词可作宾语。谓语“发”不属于心理活动类词,形容词“光亮”不能作“发”的宾语,误将其用作名词,应改为“发着亮光”。

      ②整个节目像一首和谐、表现力很强的大型练习曲那样激越人心。

      “激越”是形容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这里误将形容词用为动词,可将“激越”改为动词“激动”。

      (四)数量词误用

      1、量词误用

      ①学校的林荫大道上也铺满了金色的树叶,厚厚的一层,从远处看,像一层金色的地毯。

      刊误:量词“层”错用。“层”修饰可重叠、积累的东西,如灰尘、薄膜、大楼等,不能修饰“地毯”,应将“层”改为“条”。

      ②拾起一片两片精致的枫叶,不仅让人感慨自然的神奇。

      刊误:量词“片”多余。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时表示概数,“一”后不能再跟量词“片”。

      ③那一片片落叶如同一只大蝴蝶在空中飞舞。

      本句缺少量词。“片片”量词叠用,表示数量多。“落叶”被比喻为“蝴蝶”,数量上须对称,应在“只”后再加量词“只”。

      2、数词误用

      ①他说,目前,渝商集团的主要发展思路为实施“二大战略”、发展“四大板块”。

      刊误:“二”应改为“两”,表示数量在十以内时,一般用“两”不用“二”。

      ②她的时间概念很模糊,两个月前,还是田云秀和刘泽琴两人,给她送来亲手织的袜子,她才知道快要过年了。

      刊误:“两”应改为“俩”,“俩”表示“两个”,这里用“两人”,缺少量词“个”。

      ③据说整个市场建于一九三五年,当时东京人口只有三百五十万人,而现在东京人口已增加至一千一百多万,增加了三倍,供应量也相对大大增加。

      刊误:表示数目的增加有“增加了”和“增加到”两种方式,可以用倍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不及一倍时,宜用分数。“增加了”的数目=(增加后的数-原数)÷原数,比如从3增加到12,(12-3)÷3=3,可以说从3到12增加了3倍;“增加到”的数目=增加后的数÷原数,从3 增加到12,12÷3=4,可以说增加到4倍或者12是3的4倍。句中的“增加了”的数目=(1100万-350万)÷350万=2.1,即“增加了2.1倍”,因此“三倍”的说法错误。

      ④这时特技组的同志们在娥影厂内的外景地上搭起了一座把实景按比例缩小八倍的大楼,楼周围的铁丝网,枫叶林、武斗工事,甚至大树上的扩音喇叭,都准确地被缩小了。

      刊误:表示数目减少有“减少了”“减少到”,不能用倍数表示,要用分数表示。“减少了”的数目=(原数-减少后的数)÷原数,比如从12减少到3,(12-3)÷12=0.75,可以说从12到3减少了四分之三或百分之七十五;“减少到”的数目=减少后的数÷原数,由12减少到3,应是3÷12=0.25,即减少后的数是原数的四分之一或百分之二十五。句中“八倍”的说法错误,应说成是原来的八分之一或者缩小了八分之七。另外,“铁丝网”后的“,”应改为“、”。

      ⑤上海工人业余大学“文化革命”前毕业两届学生,共一千四人,学习后共解决了三千七百多项生产技术问题,其中三百七十项是重大的发明创造。

      刊误:“一千四人”说法错误,多位数中间有空缺时,需用“零”补上,应说“一千零四人”。

      (五)代词误用

      1、人称代词误用

      (1)“自己”多余

      ①虽然她没有春的繁花似锦,夏的绿树成荫,冬的白雪皑皑,但是秋在我的心中有自己独特的美景。

      刊误:“独特的美景”指“秋”,与表“我”的“自己”无关,应将“自己”删去。

      (2)人称代词与前词关系不正常

      ①孩子们老师们都一个个地往外面跑,而他却在一旁傻傻地看着。

      刊误:人称代词“他”前无前词,不知其所指。另外“孩子们”“老师们”之间应加“、”。

      ②李才是被易炳生拖来的,一听说出了事故,他比老刘更加冒火,脸色简直吓人。

      刊误:代词“他”有两个前词“李才”“易炳生”,究竟指哪一个,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

      ③假如让你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秋天。

      刊误:前文的“你”与后文的“我”脱节,前后代词不一致,应将“你”改为“我”。

      (3)人称代词单复数混用

      ①此刻,秋意正浓,让我一同去领悟秋天带来的美好。

      “一同”针对的对象数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我”应改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我们”。

      (4)该用此人称代词时却用了彼代词

      ①在这墓园里埋葬的人大都是家庭较好的,它们见多识广,经常给慕之讲外面的世界。

      指“人”时,应用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一般用来指动植物。

      ②因为他们这样训练过,她们会关心我们,把每个军训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他们”指教官,后文却莫名地出现了“她们”,前后代词不一致,应将“她们”改为“他们”。

      2、指示代词误用

      “指示代词近指、远指不分”

      “指示代词指代不清”

      “指示代词滥用”

      ①当你抬头看一眼那火红的枫叶,金黄的梧桐叶,这么五彩缤纷,这么美丽动人,你如何生悲呢?

      刊误:“这么”是近指或已然,“那么”是远指或未来,二者后都可跟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虚指,略带夸张,起使语言生动的作用。这里是“你”在看“枫叶”“梧桐叶”,并不是作者,对于作者来说,应用远指“那么”。

      ②特别是在西安这个相对陕北来说,雨永远下不完。

      刊误:“这个”指代不明,到底是指“西安”这个地方,还是其他事物?作者没有明确交代。

      ③萧瑟、冷清似乎成了这个季节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悲凉、思念、伤感变成了这个秋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刊误:“这个”滥用。指示代词在文中出现时,前面必须有前词,句中指示代词“这个”前并没有前词。另外,句中的“。”应改为“,”。

      3、疑问代词误用

      ①“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我爱这首诗,但缺不怎喜欢秋。

      刊误:副词“不”和疑问代词“怎么”组合为“不怎么”,表示程度很浅,句中的“怎”后应加“么”。

      (六)副词误用

      1、副词滥用

      ①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都不会动摇。

      刊误:副词“也”“都”都表示总括,选用其一即可。

      ②西安的秋太短,也又太任性。

      刊误:副词“也”“又”都表示重复,可将“又”删去。

      2、副词错用

      ①你带走了我的快乐,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刊误:“却”作副词时表示转折。句中前后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表示递进,应将“却”改为“并且”。

      3、副词欠缺

      ①由于实行了必要的奖惩制度,广大工人师傅热爱了工作,关心了集体。

      刊误:广大工人师傅并不是在“实行了必要的奖惩制度”之后才“热爱”“关心”集体的,他们之前对集体就有一定程度的热爱和关心,只是之后程度加深了而已,应在“热爱”前补出副词“更加”。

      4、副词词性误用

      ①如果有稍微的常识,就可能出现这种差错。

      刊误:副词“稍微”不能作“常识”的定语,在这里被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细微”。

      (七)介词误用

      1、介词滥用

      ①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变向晃人动作,总是把被防守者晃得晕头转向,甚至连篮球之神都曾被他晃得晕头转向。

      刊误:“被”多余。“把”后一般直接跟受事,“他”是施事,“防守者”是受事,“被”易混淆施事、受事。

      2、介词错用

      ①但我对于秋的看法却是两种,既有悲凉也有喜悦。

      刊误:“对”“对于”在很多场合可以互换,二者都标记或介引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能用“对于”的地方都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当“对”表“向、对待”义时,不能用“对于”。句中作者在表明自己对秋天的态度,应将“对于”改为“对”。

      3、介词欠缺

      ①我怅然梦的边沿,行走在记忆中,从清幽的晨光里走出,又飘进了凄迷的黄昏。

      刊误:“怅然”后缺少介词“于”,以表明和“怅然”这一动作相关的地点“梦的边沿”。

      (八)连词误用

      1、连词滥用

      ①然而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

      刊误:连词“然而”和“可”都表转折,保留其中之一即可。

      ②它洗净了一整个夏天的酷暑,却带来了秋天的悲凉。

      刊误:“洗净”和“带来”是并列谓语,中间没有转折,连词“却”多余。

      2、连词错用

      ①一旦经过秋天的洗礼它们便被打落在地上,不管有再大的风也无法飘起。

      刊误:连词“不管”应换为“即使”,“即使……也”为固定搭配。

      ②那天下着冰冷的秋雨,也许是那天我生病了,但是我感觉雨是冰冷的。

      刊误:作者在回忆小学时的一场秋雨。秋雨并非全是“冰冷”的,可能是作者那天生病的原因,所以感觉秋雨是冰冷的,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并非转折关系,应将“但是”改为“所以”。

      3、连词欠缺

      ①世间鲜少有人甘愿做一粒沙砾,渺小若微尘,文采抱负、雄韬武略都不想白白浪费、遗失。

      刊误:上下句间语意转折,应在“文采”前加连词“但”。

      (九)助词误用

      1、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滥用

      ①不在今年冬天,或许就在明年的春天。

      ②这个“退出”,便是指的银行像普通企业一样破产倒闭。

      刊误:两例中的“的”多余,可删去。

      ③努力去追赶着时间,追赶着“沙沙”的落叶,追赶着脚步的摩擦声,追赶着秋天的声音吗?

      刊误: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追赶”的动作并不指现在,而是指未来,应将“着”删去。

      ④雨点们却一个又一个地跳来跳去,天空的脸色更加阴沉了,它似乎在发怒了。

      刊误:“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结束。“脸色阴沉”表明“天空”还在“发怒”,应将“了”删去。

      2、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错用

      ①我喜欢旅行,尤其是周末,骑上单车,带上些许干粮,时而急速前行,时而慢悠悠的去欣赏每一个季节的大自然。

      刊误:“慢悠悠”作“去”的状语,状中结构之间应用助词“地”,“的”应改为“地”。

      ②这秋叶,红的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变化。

      刊误:“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变化”作“红”的补语,中补结构应用助词“得”,“的”应改为“得”。

      ③秋天,是位化妆师,把世界装扮的格外迷人。

      刊误:“格外迷人”是“装扮”的结果,二者是述补关系,“的”应改为“得”。

      ④就来瞧瞧吧!调皮地风儿弟弟到处乱跑,将衰老的树叶婆婆吹下。

      刊误:“调皮”作“风儿弟弟”的定语,“地”应改为定语标志“的”。

      ⑤如果你想跑几步,那么你会看到两旁地树木快速的掠过,周围极其空旷。

      刊误:“两旁”作“树木”的定语,“地”应改为“的”。“快速”作“掠过”的状语,“的”应改为“地”。

      ⑥绵绵秋雨,没有春雨来地那么舒适、自然。

      刊误:“舒适”“自然”是“来”的结果和程度,作“来”的补语,“地”应改为“得”。

      ⑦石榴姑娘可不一样,把头使劲地从树叶中伸出来,大大咧咧地张开嘴笑了。

      刊误:“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石榴姑娘”不可能笑一下就结束了,应将“了”改为“着”,表示笑的动作一直在持续。另外,可将“张开嘴”删去。

      ⑧过去,我曾经当了基层干部,现在才转搞教学工作。

      刊误:“当基层干部”是过去有过的行为,“了”表示“当”动作的完成,与文意不符,应改为“过”。

      3、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欠缺

      ①那泛黄纸上浓重的一笔是那样的触目惊心。

      刊误:“泛黄”是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时要加上“的”,应在“纸”前加“的”。

      ②那无休止的怀念,一次又一次涌上心头。

      刊误:“一次又一次”作“涌”的状语,应在“涌”前加“地”。

      ③看了报纸的报道,小桂钰被护送过程中高速执法和交巡警的爱心,以及李正义夫妇对女儿的爱护让我感动落泪。

      刊误:“落泪”是“感动”的结果,应在“感动”后加“得”。

      ④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下,独行于街边,感受最后的秋风、绵绵的细雨、凋零的秋叶。

      刊误:“感受”后应加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⑤果园里的苹果树上挂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石榴树上结满红彤彤的石榴,它们肚皮鼓鼓的。

      刊误:时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秋天石榴已经成熟,生长的动作已经完成,应在“结满”后加“了”。

      4、其他

      ①秋用它的方式,诠释着对世界的爱,让每个爱秋之人所深深感动。

      刊误:“让”是介词时表被动,如“书让他给撕破了”,“所”跟“为”或“被”合用时,表示被动,如“为他所用”。句中用“让”表被动即可,“所”多余。

      ②其次,秋天的花也是异常之美。

      刊误:“之”为助词,用于偏正结构之间,是古汉语语法的遗留,如“赤子之心”“意料之中”等。这里“异常”作“美”的定语,用“的”最好。

      5、语气词误用

      ①于是我想看看我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人呢?

      刊误:本句本为陈述句,“想”的宾语是“看看我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人”,说法肯定,没并有疑问的成分,应将“呢”删去,将“?”改为“。”。

      ②有人可能会问:“它们去理发店干嘛?”当然是去染头发啦,它们也要赶时髦吧!

      刊误:语气词“吧”表示歧义和揣测的口气,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应改为表强调的语气词“呀”。

      ③或许秋雨更像少女一样多愁善感,它轻柔得可怜。

      刊误:“或许”表示也许,后面常跟语气词“吧”表揣测,应在“多愁善感”后加“吧”。

      延伸阅读:

      2019艺考报考指南

      2019中国大学排名1200强揭晓(校友会版),填报志愿必备

      2019大学专业解读

      2019湖南高中生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后的试卷分析怎样做?

      你知道2019高考各科答题规范吗?期末考试先规范起来!

    展开本页剩余
    免费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姓名
    电话
    年级
    我要定制

    高中工具箱

    学习资讯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语文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语文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高考语文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数学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二数学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高考数学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英语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二英语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高考英语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物理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高二物理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高考物理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化学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高考化学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