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8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测试题是预测未来考题的基础,在高考中你可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试题是以前考过的原题或者原题的变形,或者在原题基础上的衍生。刚进入高三的同学尤其要注意,测试题不仅可以帮助你测试一下近期学期效果,查找不足,更能提前感受高考的氛围,熟悉高考的试题模式。下面,长沙新东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17年湖南六校联盟高三年级语文联考卷,供大家练习。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B. 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C. 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说,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 “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C. 文章从两方面分析文化时间,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 据文章第四段,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B. 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C. 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 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原文无此信息,第四段只是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C.“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当,据第五段前两句可知,“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的是“不可逆时间”。D.参看末段开头,“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没有依据。
2. 试题分析:据第四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可知,“是最早由犹太基督教提出的观点”不正确。
3. 试题分析:“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不当,根据原文末段可知,“钟表的旋转”相当于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而“发条的松弛”才“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选项混淆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为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输的—项是
A. 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 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 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 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5. 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
6. 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答案】4. B 5. ①逆来顺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②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的生活环境。
6. ①使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②情节上照应前文,一直没有关门使得鞑靼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入。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和悲剧命运。④一语双关,既实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起来,改变现实的呼声,深化了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鞑靼人浑身发抖”“带着憎恨对谢苗说”等信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等情节中概括出其“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愚昧麻木”“逆来顺受”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戛然而止”型结尾,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分析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答案】7. A 8. AC
9. 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营造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
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准确的一项”,A项,“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项,“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D项,“最直接原因”错误,原文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故选B。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先提出建议,然后结合材料阐述.所以我们的建议必须是建立在对材料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要能够解决材料中提到的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日渐下降的问题,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B.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C.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D.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耆儒”是指年高博学的读书人。“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 “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 “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 《易》即《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在侍奉皇帝的读书人中资格最老,皇帝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 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最终获胜。
C. 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 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官吏和百姓,把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告诉他们,(号召)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
〔2〕有的御史向皇帝说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责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11. 试题分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12. 试题分析:“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13. 试题分析:关键词语:“谕”“顺逆”“婴”“隐过”“诘”“宁”。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谕”“顺逆”“婴”“隐过”“诘”“宁”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周易》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 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让李习任太平府知府。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受牵连,陶安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人,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供奉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 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 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职位空缺,太祖将此授命给陶安,告诉他说:“我渡过长江,你第一个到军营,并陈述王道。到加入幕府后,朕受益匪浅,后来,进入翰林院后,朕更加听到正直的言论。江西饶州地面,安抚百姓没有谁比得过爱卿。”陶安辞谢,太祖不答应。到任上后,政治业绩显著。当年九月逝世在任上。疾病恶化时,他还草创《上时务十二事》。太祖写文章祭奠陶安,追封他为姑孰郡公。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残月”四句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 “寻思”“中夜”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不能建功立业的自嘲。
C.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达观自适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了时刻相随的愁思。
D. “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 “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向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思、忧思之情。
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C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本诗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用心躁也 (4). 山重水复疑无路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本届冬季奥运会即将举行,相关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何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芹之献。
②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③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④教育部明确提出,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以及犯而不校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⑤几十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⑥庸俗的事务主义者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①错误,古人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称“芹献”或“献芹”。这里形容“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的有关冬奥会的建议”不合语境。
②正确,表示对人的赏识或者喜爱。
③错误,对象误用,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④错误,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此处望文生义。
⑤正确,纷:众多;沓:多。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⑥正确,一点微小的成绩,符合语境。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宜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C.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 根据国宝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大剧院宣布,从现在起到年底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B.偷换主语。应为“因加大了惩处力度,此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C.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些。
B. 犬子能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入理想大学,你们全家人都应该感激老师多年来的悉心指导。
C.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这个问题,我有些愚见,说出来或许对大家有点儿帮助。
D. 你送来的作品,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现在读来好多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高足”属敬辞,用来称别人的学生;B.“犬子”属谦辞,用来称自己的儿子;D.“斧正”属敬辞,指请人修改文章。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韩非子•五蠹》记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从此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人们无巢可居的上古之世,①__。
蛇与水关系密切。洪水淹没平原时,蛇会爬上高丘、树木,以避水祸,与同样逃难到此的人们狭路相逢,不免争斗不已,以至于在上古有蛇象征水患之说。②____,对于深受鼠害而又无计可施的人类来说,蛇无疑帮了大忙。古人知道蛇捕鼠有利于农业,因此在崇蛇意识里又增加了这一新的内容。
由以上远古人对于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理,以及对蛇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崇蛇风习,③____;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广博物志》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屈原在《天问》中提到赫赫有名的女娲,王逸在《天问集注》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答案】 (1). 蛇曾经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敌人 (2). 蛇还是老鼠的天敌 (3). 导致了人蛇合一的神话的出现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段的意思:远古时期人类与蛇的关系,实际是蛇文化崇拜。第一句需要读完全段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第二句要结合后文语境可以写出答案。第三句是对下文举例的概括,也是对后文的归纳,说明蛇的民间神话是如何产生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題,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中秋节送月饼已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但名目不一、种类繁多的月饼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令市民感到不安。很多城市对月饼市场的监管要求不够统一,因此月饼的用料、口感、色泽、存放时间等质量问题就无法得到保证。如果食品监管部门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则能解决月饼的食品安全问題,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①种类繁多的月饼不一定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
【答案】 (1). 监管要求不统一不一定会使质量问题无法得到保证 (2). 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不一定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道推断题,考生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推断是否合理,例如本题中的逻辑关系“监管统一要求未必能使质量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管理未必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
今年七月,习主席出访欧洲时多次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則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热情呼吁“中欧要共同努力,促逬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竟相绽放”。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国文化始终能带给世界不同的惊喜。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需要关注。
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上述五个维度中两三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我为传统文化符号而骄傲
近日,外媒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国家,中国荣列榜中,与美国分居前两位,与美国相比,我国文化代表符号更为传统和更具历史文化内涵。在我看来,在瞬息万变的历史文化潮流中,我国以传统占居前列,实属难能可贵。
我为中国能有如此文化符号而骄傲,因为这背后,代表的是悠悠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汉语,世界上仅存的延续至今的古语言文字,长城,两千年前的伟绩依然屹立不倒,唐帝国,大唐盛世也依旧令人称道幻想。这一切,倘若没有我国千年文化底蕴,又何能存在?反观之美国,今世人熟识的不乏现代新兴产品,以之为文化符号,也正是百年新兴国家的“无奈”,他们缺少文化的厚重和沉淀。 而我国以传统为文化符号登榜,当之无愧,令人骄傲自豪!
我为中国能有如此文化符号而骄傲,因为这背后代表着是现代中国对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历史潮流轮番更替,多少曾令人叹赏的文化符号消失在历史的海洋中。古巴比伦的磨灭,玛雅文明的沉积,而今中国,却仍以千古文化自信于世界之林,离不开我国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曾被多少国家以现代化的“理由”而被迫打返,而我国在不断加紧现代化的进程中,仍能保护传统,不泯灭于世,已实属不易,更何况以文化自信为力量之源,加紧文化建设?世人谈起中国文化,离不开孔子,其中必有我国推动孔子学院全球设立的功劳;谈及京剧,也离不开我国坚定申遗对它传承发展,若没有坚持传承传统,世人所知晓的也必将被淡忘!如今鲜活存在着世界人民脑海中的“中国符号”,是中国传承工作的竞争与成就。以传统文化符号登榜,我为中国而骄傲!
成绩骄人,但我们仍得反思!为何美国以区区百年文化,登顶文化大国榜首?是创新,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而落后他国一步。“传承文化”是我们坚持的道路,“推陈出新”也是我们不错的选择,若能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加入新时代的元素,或许,展现于世人的文化符号将更具新意和引人注目。也唯有此,我国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为中国辉煌而骄傲!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立足当下的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考生要注意把握住材料中心理解材料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总书记的话“中欧要共同努力,促逬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竟相绽放”,从中欧文化的融合角度立意写作,另外考生要注意把握住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写作。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现实中的材料作文,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扣住对材料理解的同时,要注意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共融,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的中心。例如中国文化的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汉字都可以作文写作的对象。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测试题是预测未来考题的基础,在高考中你可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试题是以前考过的原题或者原题的变形,或者在原题基础上的衍生。刚进入高三的同学尤其要注意,测试题不仅可以帮助你测试一下近期学期效果,查找不足,更能提前感受高考的氛围,熟悉高考的试题模式。下面,长沙新东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17年湖南六校联盟高三年级语文联考卷,供大家练习。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B. 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C. 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说,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 “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C. 文章从两方面分析文化时间,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 据文章第四段,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B. 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C. 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 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原文无此信息,第四段只是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C.“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当,据第五段前两句可知,“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的是“不可逆时间”。D.参看末段开头,“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没有依据。
2. 试题分析:据第四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可知,“是最早由犹太基督教提出的观点”不正确。
3. 试题分析:“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不当,根据原文末段可知,“钟表的旋转”相当于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而“发条的松弛”才“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选项混淆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为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输的—项是
A. 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 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 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 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5. 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
6. 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答案】4. B 5. ①逆来顺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②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的生活环境。
6. ①使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②情节上照应前文,一直没有关门使得鞑靼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入。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和悲剧命运。④一语双关,既实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起来,改变现实的呼声,深化了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鞑靼人浑身发抖”“带着憎恨对谢苗说”等信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等情节中概括出其“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愚昧麻木”“逆来顺受”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戛然而止”型结尾,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分析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答案】7. A 8. AC
9. 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营造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
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准确的一项”,A项,“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项,“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D项,“最直接原因”错误,原文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故选B。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先提出建议,然后结合材料阐述.所以我们的建议必须是建立在对材料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要能够解决材料中提到的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日渐下降的问题,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B.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C.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D.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耆儒”是指年高博学的读书人。“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 “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 “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 《易》即《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在侍奉皇帝的读书人中资格最老,皇帝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 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最终获胜。
C. 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 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官吏和百姓,把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告诉他们,(号召)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
〔2〕有的御史向皇帝说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责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11. 试题分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12. 试题分析:“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13. 试题分析:关键词语:“谕”“顺逆”“婴”“隐过”“诘”“宁”。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谕”“顺逆”“婴”“隐过”“诘”“宁”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周易》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 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让李习任太平府知府。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受牵连,陶安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人,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供奉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 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 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职位空缺,太祖将此授命给陶安,告诉他说:“我渡过长江,你第一个到军营,并陈述王道。到加入幕府后,朕受益匪浅,后来,进入翰林院后,朕更加听到正直的言论。江西饶州地面,安抚百姓没有谁比得过爱卿。”陶安辞谢,太祖不答应。到任上后,政治业绩显著。当年九月逝世在任上。疾病恶化时,他还草创《上时务十二事》。太祖写文章祭奠陶安,追封他为姑孰郡公。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残月”四句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 “寻思”“中夜”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不能建功立业的自嘲。
C.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达观自适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了时刻相随的愁思。
D. “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 “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向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思、忧思之情。
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C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本诗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用心躁也 (4). 山重水复疑无路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本届冬季奥运会即将举行,相关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何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芹之献。
②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③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④教育部明确提出,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以及犯而不校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⑤几十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⑥庸俗的事务主义者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①错误,古人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称“芹献”或“献芹”。这里形容“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的有关冬奥会的建议”不合语境。
②正确,表示对人的赏识或者喜爱。
③错误,对象误用,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④错误,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此处望文生义。
⑤正确,纷:众多;沓:多。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⑥正确,一点微小的成绩,符合语境。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宜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C.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 根据国宝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大剧院宣布,从现在起到年底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B.偷换主语。应为“因加大了惩处力度,此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C.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些。
B. 犬子能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入理想大学,你们全家人都应该感激老师多年来的悉心指导。
C.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这个问题,我有些愚见,说出来或许对大家有点儿帮助。
D. 你送来的作品,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现在读来好多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高足”属敬辞,用来称别人的学生;B.“犬子”属谦辞,用来称自己的儿子;D.“斧正”属敬辞,指请人修改文章。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韩非子•五蠹》记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从此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人们无巢可居的上古之世,①__。
蛇与水关系密切。洪水淹没平原时,蛇会爬上高丘、树木,以避水祸,与同样逃难到此的人们狭路相逢,不免争斗不已,以至于在上古有蛇象征水患之说。②____,对于深受鼠害而又无计可施的人类来说,蛇无疑帮了大忙。古人知道蛇捕鼠有利于农业,因此在崇蛇意识里又增加了这一新的内容。
由以上远古人对于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理,以及对蛇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崇蛇风习,③____;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广博物志》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屈原在《天问》中提到赫赫有名的女娲,王逸在《天问集注》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答案】 (1). 蛇曾经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敌人 (2). 蛇还是老鼠的天敌 (3). 导致了人蛇合一的神话的出现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段的意思:远古时期人类与蛇的关系,实际是蛇文化崇拜。第一句需要读完全段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第二句要结合后文语境可以写出答案。第三句是对下文举例的概括,也是对后文的归纳,说明蛇的民间神话是如何产生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題,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中秋节送月饼已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但名目不一、种类繁多的月饼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令市民感到不安。很多城市对月饼市场的监管要求不够统一,因此月饼的用料、口感、色泽、存放时间等质量问题就无法得到保证。如果食品监管部门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则能解决月饼的食品安全问題,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①种类繁多的月饼不一定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
【答案】 (1). 监管要求不统一不一定会使质量问题无法得到保证 (2). 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不一定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道推断题,考生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推断是否合理,例如本题中的逻辑关系“监管统一要求未必能使质量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管理未必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
今年七月,习主席出访欧洲时多次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則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热情呼吁“中欧要共同努力,促逬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竟相绽放”。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国文化始终能带给世界不同的惊喜。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需要关注。
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上述五个维度中两三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我为传统文化符号而骄傲
近日,外媒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国家,中国荣列榜中,与美国分居前两位,与美国相比,我国文化代表符号更为传统和更具历史文化内涵。在我看来,在瞬息万变的历史文化潮流中,我国以传统占居前列,实属难能可贵。
我为中国能有如此文化符号而骄傲,因为这背后,代表的是悠悠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汉语,世界上仅存的延续至今的古语言文字,长城,两千年前的伟绩依然屹立不倒,唐帝国,大唐盛世也依旧令人称道幻想。这一切,倘若没有我国千年文化底蕴,又何能存在?反观之美国,今世人熟识的不乏现代新兴产品,以之为文化符号,也正是百年新兴国家的“无奈”,他们缺少文化的厚重和沉淀。 而我国以传统为文化符号登榜,当之无愧,令人骄傲自豪!
我为中国能有如此文化符号而骄傲,因为这背后代表着是现代中国对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历史潮流轮番更替,多少曾令人叹赏的文化符号消失在历史的海洋中。古巴比伦的磨灭,玛雅文明的沉积,而今中国,却仍以千古文化自信于世界之林,离不开我国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曾被多少国家以现代化的“理由”而被迫打返,而我国在不断加紧现代化的进程中,仍能保护传统,不泯灭于世,已实属不易,更何况以文化自信为力量之源,加紧文化建设?世人谈起中国文化,离不开孔子,其中必有我国推动孔子学院全球设立的功劳;谈及京剧,也离不开我国坚定申遗对它传承发展,若没有坚持传承传统,世人所知晓的也必将被淡忘!如今鲜活存在着世界人民脑海中的“中国符号”,是中国传承工作的竞争与成就。以传统文化符号登榜,我为中国而骄傲!
成绩骄人,但我们仍得反思!为何美国以区区百年文化,登顶文化大国榜首?是创新,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而落后他国一步。“传承文化”是我们坚持的道路,“推陈出新”也是我们不错的选择,若能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加入新时代的元素,或许,展现于世人的文化符号将更具新意和引人注目。也唯有此,我国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为中国辉煌而骄傲!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立足当下的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考生要注意把握住材料中心理解材料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总书记的话“中欧要共同努力,促逬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竟相绽放”,从中欧文化的融合角度立意写作,另外考生要注意把握住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写作。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现实中的材料作文,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扣住对材料理解的同时,要注意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共融,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的中心。例如中国文化的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汉字都可以作文写作的对象。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