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复旦大学新闻学学子考研经验分享:借鉴原题,把握基础分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试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试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找到了一些零碎的试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试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试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比较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试题,也就是研究试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试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试题的考点,比抓住试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比较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试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试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分左右,也就是能保证你及格。复旦新院的题虽然难,但也是相当人性化的——它给愿意坚持并且有复习策略的人提供了希望。要知道,虽然有专一能考一百二三十的牛人,但考上的人中专一刚刚及格或者是一百出头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你不可能会做所有的题目。上述的思路是我的试题研究策略,也保证了我拿下了所有死考点即专一的基本分。
活考点分两种。一是书上较为死并且重要的内容但还未被考过的——09开始新院的参考书目开始更新了,从传播学来看,09年传播理论换成了《大众传播理论》,10年《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网络传播概论》都出了新版,《公共关系学》代替了《有效的公共关系》。这一种考点不确定性较死考点来说更大,更需要策略。我的方法是,研究复旦已出考点的出题思路,结合传媒名校的各年试题热门考点(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的考点),反馈到新的参考书目上,把重复过的、可能再重复考点及其可能出题的方式给找出来。
我在网上自己收集了北大、人大、清华、南大、武大的历年试题(不要轻信卖试题的,我试过,大都质量下乘,可以自己找到,能否在网络中搜集到自己所需信息是一种必备能力),分类结合了复旦的试题。有人问,需要看那么多学校吗?值得吗?各校的考点其实就体现了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与考察热点,因此可以为我们突出重点。比如,04年北大传播学简答考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06年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简答就考了“试论美国‘议程设置’和我国‘舆论导向’之不同。”再比如,2002年清华考察过论述新闻观与宣传观的辨析,2002年南大也考察过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2008年复旦的论述题有一道即为“论新闻宣传。”有无必要,见仁见智。
第二种活考点是结合了现实热点的理论考点,虽然灵活,但复旦的题目均有其出处,也就是都能在书上找到其理论来源,也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热点新闻事件。试题中出现过的热点事件已过时,我们不用关注,但试题中考过的理论依据是一定要准备好的。比如舆论这一考点,除了上述比较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曾经屡次出现其他考法,名词解释(2005、2001、1999、1991),简答“怎样理解舆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功能?(2003)”、“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2007)”,以及论述“联系实际论述中国新闻媒介如何做好舆论引导?(2001)”。对于活考点的出题思路,10年的传播学考题表现的比较为明显:新闻传播学基础的比较后一道论述题是“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传播实务的比较后一道综合题是“请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舆论的形成规律、公民的政治参与谈谈你的看法。”热点结合的不同,但都涉及舆论与网络,而这两个考点都能在参考书目中、历年试题中找到出处。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试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试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找到了一些零碎的试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试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试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比较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试题,也就是研究试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试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试题的考点,比抓住试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比较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试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试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分左右,也就是能保证你及格。复旦新院的题虽然难,但也是相当人性化的——它给愿意坚持并且有复习策略的人提供了希望。要知道,虽然有专一能考一百二三十的牛人,但考上的人中专一刚刚及格或者是一百出头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你不可能会做所有的题目。上述的思路是我的试题研究策略,也保证了我拿下了所有死考点即专一的基本分。
活考点分两种。一是书上较为死并且重要的内容但还未被考过的——09开始新院的参考书目开始更新了,从传播学来看,09年传播理论换成了《大众传播理论》,10年《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网络传播概论》都出了新版,《公共关系学》代替了《有效的公共关系》。这一种考点不确定性较死考点来说更大,更需要策略。我的方法是,研究复旦已出考点的出题思路,结合传媒名校的各年试题热门考点(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的考点),反馈到新的参考书目上,把重复过的、可能再重复考点及其可能出题的方式给找出来。
我在网上自己收集了北大、人大、清华、南大、武大的历年试题(不要轻信卖试题的,我试过,大都质量下乘,可以自己找到,能否在网络中搜集到自己所需信息是一种必备能力),分类结合了复旦的试题。有人问,需要看那么多学校吗?值得吗?各校的考点其实就体现了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与考察热点,因此可以为我们突出重点。比如,04年北大传播学简答考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06年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简答就考了“试论美国‘议程设置’和我国‘舆论导向’之不同。”再比如,2002年清华考察过论述新闻观与宣传观的辨析,2002年南大也考察过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2008年复旦的论述题有一道即为“论新闻宣传。”有无必要,见仁见智。
第二种活考点是结合了现实热点的理论考点,虽然灵活,但复旦的题目均有其出处,也就是都能在书上找到其理论来源,也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热点新闻事件。试题中出现过的热点事件已过时,我们不用关注,但试题中考过的理论依据是一定要准备好的。比如舆论这一考点,除了上述比较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曾经屡次出现其他考法,名词解释(2005、2001、1999、1991),简答“怎样理解舆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功能?(2003)”、“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2007)”,以及论述“联系实际论述中国新闻媒介如何做好舆论引导?(2001)”。对于活考点的出题思路,10年的传播学考题表现的比较为明显:新闻传播学基础的比较后一道论述题是“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传播实务的比较后一道综合题是“请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舆论的形成规律、公民的政治参与谈谈你的看法。”热点结合的不同,但都涉及舆论与网络,而这两个考点都能在参考书目中、历年试题中找到出处。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