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重点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重点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供学习与参考。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重点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供学习与参考。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