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浙江出炉高考改革方案 一线教师提出四大疑惑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正在浙江、上海试点,其他各省市在陆续跟进之中。从公布的方案来看,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必考,其余由学生自主选择科目参加考试,门数不超过3科。如浙江采用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七门中选择三门的七选三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如何保障分数面前的公平,已经成为家长、学生、学校的心头之忧。笔者以为至少还存在以下短板,急需修补。
一、选考结束后学科如何深化?
根据浙江省高考试点方案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为“学考”),与高考选考同时进行,实行一卷两考。第一次参加某科目学考报名时,须明确该科目是否为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时间是在高二、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和第二学期的4月。选考科目以及英语科目,学生有两次考试的机会,选择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中。
现在我们来一个假设。一名学生以物理为选考科目,又在高二的第一学期10月参加了首次考试,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决定放弃参加第二次考试的机会。这将意味着,该考生在高中阶段以后的日子,不必再学物理了。再譬如这名学生在大学期间又选择与物理学科有关的专业学习。以前高考时,物理学科要学习3年,如今只学一年零一个月。该生的物理科学习,是凭突击爆炒而熟,其基础和能力可以想见,必将对他的大学专业深造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课程设置的困扰如何化解?
新课程改革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是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浙江省而言,2012年起,在普通高中全面施行第二轮课程改革方案,必修课减少到96学分,选修课要达到48学分。
新高考方案推出后,选修课的实施情况十分不乐观。除了正在申报省特色示范高中的学校和一些“牛校”以外,不少学校,特别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为了赶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10月参加选考,在语数外课时不敢压缩情况下,只有大幅度削减甚至完全停掉选修课程,增开七选三的选考科目。
由于在高一第二学期的期末,学生就要决定选考科目。选考科目一旦报名确定,不可更改。这就需要在高一开设所有选考科目,供学生选择。如生物学科一般在高二开设,但是为了满足学生选考需求,就不得不在高一也开设少量的课时。否则,对这门课连皮毛都不知,学生如何来决定是否参加选考呢?有些学生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10月就参加生物的选考,但由于课时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一味赶进度,缺乏必要的系统训练,平时学业成绩就不好,导致许多家长选择花钱在课外大量补课。
因此,面对这些窘境,有些学校考虑高一新生名单确定后,就提早入学上课,赶进度,这样又剥夺了师生暑期休息的权益。
三、不同届次学生权益如何保障?
新高考方案规定选考科目以等级来赋分。每个科目起点赋分为40分,满分100分,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以学考合格为前提。如果学考为不合格(E等),选考成绩为零。
举个例子来说,一名学生选考化学,其卷面成绩是92分。如果该成绩进入所有选考生排名的前1%,那么他计入高考总分是100分;如果是前2%,那么他计入高考总分是97分。可见卷面分是作为赋分的依据,而不是该考生的最终高考得分。选考科目的最终得分,是由你在该科目所有参考学生成绩排名的位次来决定。
按照浙江省考试方案设计,现在的高二学生,在今年的10月和2017年的4月,仍有选考的机会。这两次考试时间节点,也迎来了今年高一学生的选考。这就意味着,同一门学科的选考,有高二,也有高三的学生在参加考试。学生成绩的排名与赋分,是高二、高三学生一起算呢,还是分开算?现在说法,是按照所有考生来一起算。如果这样计算,对高二学生来说,与高三部分学生一起参加考试,是否吃亏了要纠结;同样,已经完成选考的高三学生的赋分与高二学生一起考的高三学生的赋分基础不统一,这是否公平,值得商榷。
四、一些学校恶性竞争
有人说,要在新高考竞争中得益,需要有田忌赛马的智慧。什么时候选考什么科目,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研究潜在对手是否强大的问题。要避免强强相争,两败俱伤。
从首次开考的情况看,一些薄弱学校尝到了甜头,涌现了一些“满分”学生,让一些重点学校很有挫伤感,遭受了社会舆论的压力。面对遭遇投机的问题,不少学校在思考对策。据笔者所知,一些高考升学率很高的学校,要求已参加一次选考的学生,不管该生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否满意,除了满分的以外,都要参加第二次选考,目的是挤占位置,减少其他学校取得高赋分人数的可能,保持自己的升学优势。因为按照游戏规则,这批学生仍排进赋分行列。动机不够纯粹,但为规则所允许。如何避免这样竞争,似乎难有良策。
此外,到高三的10月之后或高三后阶段,复习的学科只剩下语文和数学,这种极端情况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否同我们的高考设计初衷相吻合,值得思考。
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对试点中已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缺陷不能视而不见,要寻觅补救途径,积极修补短板。在高考选考时代来临之际,希望有识之士来参与关注和讨论,从而将高考改革引向深入。
更多高考资讯内容请关注:教育资讯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正在浙江、上海试点,其他各省市在陆续跟进之中。从公布的方案来看,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必考,其余由学生自主选择科目参加考试,门数不超过3科。如浙江采用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七门中选择三门的七选三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如何保障分数面前的公平,已经成为家长、学生、学校的心头之忧。笔者以为至少还存在以下短板,急需修补。
一、选考结束后学科如何深化?
根据浙江省高考试点方案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为“学考”),与高考选考同时进行,实行一卷两考。第一次参加某科目学考报名时,须明确该科目是否为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时间是在高二、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和第二学期的4月。选考科目以及英语科目,学生有两次考试的机会,选择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中。
现在我们来一个假设。一名学生以物理为选考科目,又在高二的第一学期10月参加了首次考试,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决定放弃参加第二次考试的机会。这将意味着,该考生在高中阶段以后的日子,不必再学物理了。再譬如这名学生在大学期间又选择与物理学科有关的专业学习。以前高考时,物理学科要学习3年,如今只学一年零一个月。该生的物理科学习,是凭突击爆炒而熟,其基础和能力可以想见,必将对他的大学专业深造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课程设置的困扰如何化解?
新课程改革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是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浙江省而言,2012年起,在普通高中全面施行第二轮课程改革方案,必修课减少到96学分,选修课要达到48学分。
新高考方案推出后,选修课的实施情况十分不乐观。除了正在申报省特色示范高中的学校和一些“牛校”以外,不少学校,特别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为了赶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10月参加选考,在语数外课时不敢压缩情况下,只有大幅度削减甚至完全停掉选修课程,增开七选三的选考科目。
由于在高一第二学期的期末,学生就要决定选考科目。选考科目一旦报名确定,不可更改。这就需要在高一开设所有选考科目,供学生选择。如生物学科一般在高二开设,但是为了满足学生选考需求,就不得不在高一也开设少量的课时。否则,对这门课连皮毛都不知,学生如何来决定是否参加选考呢?有些学生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10月就参加生物的选考,但由于课时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一味赶进度,缺乏必要的系统训练,平时学业成绩就不好,导致许多家长选择花钱在课外大量补课。
因此,面对这些窘境,有些学校考虑高一新生名单确定后,就提早入学上课,赶进度,这样又剥夺了师生暑期休息的权益。
三、不同届次学生权益如何保障?
新高考方案规定选考科目以等级来赋分。每个科目起点赋分为40分,满分100分,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以学考合格为前提。如果学考为不合格(E等),选考成绩为零。
举个例子来说,一名学生选考化学,其卷面成绩是92分。如果该成绩进入所有选考生排名的前1%,那么他计入高考总分是100分;如果是前2%,那么他计入高考总分是97分。可见卷面分是作为赋分的依据,而不是该考生的最终高考得分。选考科目的最终得分,是由你在该科目所有参考学生成绩排名的位次来决定。
按照浙江省考试方案设计,现在的高二学生,在今年的10月和2017年的4月,仍有选考的机会。这两次考试时间节点,也迎来了今年高一学生的选考。这就意味着,同一门学科的选考,有高二,也有高三的学生在参加考试。学生成绩的排名与赋分,是高二、高三学生一起算呢,还是分开算?现在说法,是按照所有考生来一起算。如果这样计算,对高二学生来说,与高三部分学生一起参加考试,是否吃亏了要纠结;同样,已经完成选考的高三学生的赋分与高二学生一起考的高三学生的赋分基础不统一,这是否公平,值得商榷。
四、一些学校恶性竞争
有人说,要在新高考竞争中得益,需要有田忌赛马的智慧。什么时候选考什么科目,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研究潜在对手是否强大的问题。要避免强强相争,两败俱伤。
从首次开考的情况看,一些薄弱学校尝到了甜头,涌现了一些“满分”学生,让一些重点学校很有挫伤感,遭受了社会舆论的压力。面对遭遇投机的问题,不少学校在思考对策。据笔者所知,一些高考升学率很高的学校,要求已参加一次选考的学生,不管该生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否满意,除了满分的以外,都要参加第二次选考,目的是挤占位置,减少其他学校取得高赋分人数的可能,保持自己的升学优势。因为按照游戏规则,这批学生仍排进赋分行列。动机不够纯粹,但为规则所允许。如何避免这样竞争,似乎难有良策。
此外,到高三的10月之后或高三后阶段,复习的学科只剩下语文和数学,这种极端情况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否同我们的高考设计初衷相吻合,值得思考。
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对试点中已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缺陷不能视而不见,要寻觅补救途径,积极修补短板。在高考选考时代来临之际,希望有识之士来参与关注和讨论,从而将高考改革引向深入。
更多高考资讯内容请关注:教育资讯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