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试卷及解析

2019-01-03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高中生如何利用高考真题?如在当年高考题出来的时候,马上就要去做高考题。这个阶段不是去感受高考题多么难,而是去感受高考题的风格,大多数情况下,高考题的命题风格跟平时考试,甚至地区摸底考都不一样,真的要去模仿高考题的出题风格是非常难的。现在的高考,特别是文科,已经不是背好书就可以应付的时代了,越早适应高考题的出题风格,对你的复习越有好处。以下是2015年广东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解析整理。

  201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2.(3分)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3.(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3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下列各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射,娴将略熟习

  B.逐贼危崖高峻

  C.督天下援兵督促

  D.次顺义驻扎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 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 ①为 ②且 ③乃

  (3)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A.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B.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6.(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6分)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   ,何时可掇?   ,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   ,   ;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   ;险以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8.(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3)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

  (4)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9.(1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分红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在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意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

  (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

  (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10.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1.(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12.(6分)如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1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分析】此题考查语音.考点主要涉及形似字、多音字.

  【解答】A.léng/líng zhì/zhì qǐ/jī;

  B.jiǎo/náo xuàn/xùn chèn/chēng;

  C.sù/shuò xiāo/jiào dào/dào;

  D.yán/yán lì/lí tiāo/tiǎo;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辨识语音.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字形相近、语音相近的字词.

  2.(3分)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解答】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句中修饰“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使用正确;

  B.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句中修饰“赳赳武夫”,使用正确;

  C.名不见经传: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符合语境;

  D.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望文生义,应该使用“毋庸置疑”。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注意“戎马倥偬”的修饰对象.

  3.(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分析】此题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句子一般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残缺一般主要表现在主、谓、宾和修饰成分的残缺.句子成分赘余,指句子中出现了表达相同意思,起相同作用的成分或不必要的成分.

  【解答】A.逻辑混乱,语义重复,“禁止”与“不得”重复,删去“不得”;

  B.成分残缺,在“报告书”后面加“的情况”;

  C.正确;

  D.搭配不当,“维护”搭配“合法权益”可以,但是不可以搭配“合理要求”,可改为“满足合理要求”;

  故选:C。

  【点评】结构混乱主要有四类:

  (1)举棋不定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2)藕断丝连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反客为主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4.(3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分析】排列句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文体类型,不同的文体行文方式与行文顺序不同;二是辨明顺序,是时间顺序,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三是抓关键词语,比如本题的“首先”与“其次”,它们表明了句子排列的先后语序.

  【解答】阅读分析文句,文体类型为议论,这种文体的行文顺序基本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据此①②句是观点,放在前面;④⑥句阐述理由,紧跟其后;③⑤句指出后果并给出建议。

  从关键词分析,①句“这种做法”指代的内容在②句,那么②句在①句之前;④句的“首先”和⑥句的“其次”表明了两句的前后顺序;,⑤③指出后果并给出建议。

  故句子排列顺序为:②①④⑥⑤③

  故选:A。

  【点评】“句与句衔接起来一定有必然的道理”(叶圣陶),几句话组织起来成为一段话,这里头有个秩序,“这个秩序上人类从生活经验中不断体会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秩序,就能熟练地解答句序排列问题.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下列各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善射,娴将略熟习

  B.逐贼危崖高峻

  C.督天下援兵督促

  D.次顺义驻扎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B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 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 ①为 ②且 ③乃

  (3)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A.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B.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卢象昇是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擅长射击,娴熟于用兵谋略.(崇祯)六年,贼子侵犯到京城附近的地区,占据着西山,卢象昇攻打他们使他们退出占领区.贼子逃跑回到西山,包围了冷水村,卢象昇策划埋伏狠狠地重创了贼人.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加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贼人的刀都碰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作战更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互相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谁遇到谁就会杀死,不可以进攻他.

  (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唤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上次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国内增援的部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事之后,情绪激昂(用脚跺地)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遗憾不能死得其所,如果国灭(概率极小又偏偏发生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的事情),我宁愿断头死去啊!”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配兵力,于是选择了宣、大、山西三帅属于卢象昇指挥,关、宁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指挥国内军队,但实际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

  清兵从三条路分别向南方进军…卢象昇率领着战败剩馀的军队,住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高起潜掌握关、宁的军队在鸡泽这个地方,鸡泽距离贾庄有五十里路程,卢象昇派遣杨廷麟前往高起潜处请求支援,高起潜没有答应请求.卢象昇的军队在到达蒿水桥的时候遭遇清军.

  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军,杨国柱带领右军,成功作战.第二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昇军队三圈.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卢象昇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上遭到四支箭三把刀的伤害,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心敌众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趴在卢象昇的身上(掩护),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军队全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一个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后被放逐至边地、军台戍守.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笔者)评价说:危险动乱的时代,不是没有贤能人士.只是经常无法让他们发挥才能.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们做事甚至一定要逼死他们.如此,人如果实在要做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总之,这都是天意.

  【解答】(1)C项“督”后面是“天下援兵”,所以应该是“监督指挥”.

  (2)“为”意为“被”,与“挠”组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而”意为“表因果,所以”,杨陆凯担忧敌众之徒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就趴在卢象昇的尸体上,“以”,同“而”的用法,表修饰,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故选:B.

  (3)“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和“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中的“顾”的意思一样,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表示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根据以上断句依据可以得出答案为A.

  (4)D项“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

  (5)A.①“麾兵作战”译为“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呼声动天”译为“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迄”译为“到”.

  ②“由是”译为“因此”,“多”译为“赞叹”.

  B.概括和分析内容要点题要明确范围,文中对应题干内容为“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然后根据文意划分要点,概括内容.

  答案:

  (1)C

  (2)B

  (3)A

  (4)D

  (5)A.①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B.①清兵南下,三路出师②提残卒③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④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点评】完成概括和分析内容要点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清层次.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要梳理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搞清楚作者写了哪些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相关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事情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和精神风貌.做到理清层次,化繁为简.

  2.切分要点.对于表述内容较多、语句较长的选项,可以根据内容对语句进行切分,分别考察.要特别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细节、事件前因后果以及人物官职、行为、评价等内容要点.

  3.比照内容.从原文中找出与每个选项对应的内容,然后将每个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发现二者的细微区别,就可以确定答案.

  6.(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手法、语言.

  (1)这是一道炼字题,用炼字题的答题方法解答本题.

  (2)把“过”代入到诗句中解答.

  【解答】(1)“风软一江水”翻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软”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风软”也写出了“水软”.“风软”即“微风轻柔,温软拂面”,写出了风的温软.“江水”如何柔软,这就写出了江水被风吹得微微波褶的情状,水变得柔软,人心也变得柔软了,体现了作者途径大通驿的轻快心情.

  (3)由注释一可知,此诗写的是“早晨作者经过大通驿,所以,”过“的意思就是”经过、路过”.这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在写景,通过作者在船上经过时看到的景物的变化,来体现作者“路过”的过程.所以,分析时主要分析景物的变化.

  答案: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解释1分,赏析各联1分)

  译文: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赏析:

  查慎行善用白描手法来摹画山光水色.这首五律,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如旅人登山,攀之愈高,见之愈奇.用语看似平平,但如“醒”、“吐”、“辨”、“软”、“轻”、“浓淡”、“斟酌”等字词,无一不恰到好处,均无可移易.张维屏曾评其诗,谓“极清真,极隽永,亦典切,亦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物,其妙只是能达”.借以评这首诗,也是中肯的.

  【点评】要解答诗歌鉴赏的题目,读懂诗歌的内容非常重要,比如“早过大通驿”,要知道是“早晨途径大通驿”,那下面解答第二题就简单多了.

  7.(6分)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 渔舟唱晚 , 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分析】此题考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解答】(1)明明如月,忧从中来(“忧”易错为“犹”)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易错为“澎”)

  (3)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潭落月复西斜(背上即可)

  (4)则游者众,则至者少(背上即可)

  【点评】默写题中如有任何书写错误,则该空不得分,平时就要注意积累.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8.(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BE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3)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

  (4)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本的综合考查,采用了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相结合的模式,全面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等.文本节选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一文,《文化的生与死》辑录了费孝通先生1988﹣2003年的部分与文化议题相关的重要论文,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地展现了作者对人和文化的生与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这些文章高瞻远瞩,胸怀全球,既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忧患,更有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自信.上篇回首反思了作者在学术园地耕耘的曲折历程,有感有悟地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和人文价值观.中篇是在反思、补课基础上对首次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及其思想的主要论述,为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提出了特别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使社会学成为成熟学科的重大课题.下篇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起篇,重点论述了21世纪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创建和而不同“美好社会”的期望.为适应命题需要,摘编时对原文作了一定的删改.本文内容主要讨论了“文化”“文化传承”“文化的历史性”等一些问题,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考查这样的内容也在情理之中.全文理论明白浅显,文字也流利通畅,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理解.

  【解答】解析:

  (1)B项,见于文章第(1)段“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信息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人有石刻、竹简、书本等,今人有书本、磁带、光盘等,选项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有误,选项理解错误,故B项不合文意.E项,见于文章第(1)段“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个体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经过不断的交流、传递,最终成为文化,选项中“文化…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有误,选项理解错误,故E项不合文意.A项,见于文章第(1)段“‘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人的群体性使得文化得以超越个体的局限,实现相互传递和保存,选项理解正确,故A项符合文意.

  C项,见于文章第(2)段“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第(6)段“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两者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不同,选项理解正确,故C项符合文意.D项,见于文章第(1)段“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第(3)段“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选项理解正确,故C项符合文意.

  综上,本题答案为B、E.

  (2)D项,见于文章第(6)段“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有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可知社会基本的结构是在不断继承与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选项中“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错误,选项理解错误,故D项不合文意.A项,见于文章第(5)段“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现代社会的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受到前人所积累的经验的影响,选项理解正确,故A项符合文意.B项,见于文章第(1)段“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可能跨越时空障碍,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选项理解正确,故B项符合文意.C项,见于文章第(6)段“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是当时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后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选项理解正确,故D项符合文意.

  综上,本题答案为D.

  (3)首先根据题目中的“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追溯回原文,在文章第五段结尾有“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的字样,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应该是有具体的答案的.而在第三自然段结尾处有“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之前的内容是为此在做解析的,这样也就把我们的答案区域进一步缩小了.由此,从第四和第五段的开头处,便可得出本题的两个相关答案.

  (4)该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能很好的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答该题,先对原文中的所有观点进行归纳,之后对材料进行思考,从而对比得出相关的观点,然后在归纳的同时与材料进行适当的结合.答案示例:①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②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思想随着竹简得以传承,同样在其中也包含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传承.③有很多文化传承是跨越时间、空间的.战国楚竹简所记录的内容,经过长久的时间,依旧保留着珍贵的价值.而作为承载者,它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文化得以保存.④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战国竹简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使文化得以“不朽”.它不仅保留下来了文化,还对它进行了传递,影响着更多的人群,激发了人们的灵感,实现了“再创造”.⑤“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大量古籍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在传递文化的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历史性.⑥“社会”因为有“文化”才能长久存在.作为文化的载体,战国竹简的获取,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资料,并帮助我们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⑦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

  参考答案:

  (1)B、E

  (2)D.

  (3)①人的群体性形成文化传承,文化把经验积累成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每个个体中,新的生命来到世界上,文化传统已然存在②社会结构总是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方可建立

  (4)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②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题时,可以采用三遍法: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9.(1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分红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在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意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

  (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

  (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主题的探究、鉴赏语言特色、材料的分析.

  【解答】(1)赏析词语题,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描写对象,从描写对象出发去确定欣赏和分析的落脚点.文中“凝固”的描写对象是人,“迟迟疑疑”的描写对象是狗,分别赏析的其实是人的动作描写和狗的神态描写.那么只要记住所有外在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反映的都是内在的心情或性格,那么答案就自然而出.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心情和性格一定要结合文中具体语境来写.

  (2)难度中等的分析题,在文中可以直接筛选到邻人的表现,再通过邻人的表现和作者的叙述去写出邻人的心理动机,答案比较好写.需要注意的是,“结合原文”,也就是,尽量再文中寻找根据去答题.

  (3)考查的是散文的主旨.主要抓住文中人物的行为情感变化来梳理线索,从邻人如何被促发栽种紫苏开始,再到邻人栽种紫苏促发老妇人抱来“两株杏”,再到两个老人的栽种对小区人们的行为举止影响来整理答案.

  答案:

  (1)①凝固,拟物,形象地写出邻人的出乎意料与尴尬的样子②拟人,既描摹出了柯基犬“吃了一惊”后的心理状态,又刻画了柯基犬四肢肥短走路蹒跚的样子

  (2)①一开始老人笑眯眯地注视着并劝别人掐多点,后来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来掐的欣喜.②一开始是怕别人不好意思掐紫苏,所以老人鼓励别人,后来是意识到过分热情反而阻碍了人际交流

  (3)①“我”让柯基犬跟随②柯基犬仍信任“欺骗”它几次的老人③老人给邻居贡献紫苏,随之一个老妇人跟着种了白杏树苗④紫苏和白杏树促进邻居们关系融洽而更加相互关爱.

  【点评】(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背后的深意.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题目,注意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件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和分析文章主旨的题目,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分析,同时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10.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分析】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

  【解答】(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由于是说明文,所以答题时要结合说明方法,通过阅读可以看出用了拟人、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考生可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区间,根据“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这一句可以得出范围应该在上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对应文本为文章最后一小节,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2)有些先天休眠型种子经冬天才会发芽,如扁蓄的种子。(2)有的植物年初结不休眠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种子,年初生产的种 子当年发芽,繁衍后代,后来所结的种子保存至第二年春天发芽,如羊腿藜。(3)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秋天发芽,度过寒霜存活下来的比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抢先一步发育成长,如雀麦草。(4)冬季一年生植物有分散风险的本能,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春天发芽的种子存活几率大一些。

  (3)(1)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利用光敏素,侦测周围是否有竞争对手,翻动过的土壤中的草类种子可利用光敏素侦测到自己周围没有竞争对手;(2)土壤表层的植物,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种子就不会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会发芽。

  【点评】一般说明文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对于科技小品文,用得较多的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阅读过程中,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1.(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产品如果没有说明书 ,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 说明书的语言表达必须准确严谨 ,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而关注产品使用问题的人却未能相应增加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分析】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解答】根据“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和“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可见前面表述角度有开始的正面变成了反面;根据“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和“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可以看出该部分谈论的是说明书的语言表述;根据“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和“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表述角度再次转入反面,谈论的是说明书未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①产品如果没有说明书

  ②说明书的语言表达必须准确严谨

  ③而关注产品使用问题的人却未能相应增加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2.(6分)如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

  【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首先明确画面内容的内涵,然后分析效果.“我介意”的手势表达委婉,劝阻效果相对较弱.“不可以”的手势直接具体,劝阻效果较强.

  【解答】答案:

  “我介意”以个人不适体验来引起吸烟者的自觉行为克制,委婉易被接受;

  “不可以”则从受众客观感受出发,明确禁止吸烟者的行为,警示效果明显.

  【点评】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范文欣赏:

  2015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大汇总

  历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2019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专题

  2018湖南新高考政策解读专题 

  历年分数线专题 

  2018湖南省大学排行榜 

  2019大学专业解读

  • 相关推荐
  •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高考>高考备考>高考试题>语文>正文
    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试卷及解析
    2019-01-03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找资料、找老师、找方法?

    即刻定制你的学习方法!

    我要定制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高中生如何利用高考真题?如在当年高考题出来的时候,马上就要去做高考题。这个阶段不是去感受高考题多么难,而是去感受高考题的风格,大多数情况下,高考题的命题风格跟平时考试,甚至地区摸底考都不一样,真的要去模仿高考题的出题风格是非常难的。现在的高考,特别是文科,已经不是背好书就可以应付的时代了,越早适应高考题的出题风格,对你的复习越有好处。以下是2015年广东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解析整理。

      201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2.(3分)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3.(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3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下列各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射,娴将略熟习

      B.逐贼危崖高峻

      C.督天下援兵督促

      D.次顺义驻扎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 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 ①为 ②且 ③乃

      (3)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A.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B.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6.(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6分)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   ,何时可掇?   ,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   ,   ;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   ;险以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8.(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3)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

      (4)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9.(1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分红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在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意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

      (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

      (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10.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1.(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12.(6分)如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1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分析】此题考查语音.考点主要涉及形似字、多音字.

      【解答】A.léng/líng zhì/zhì qǐ/jī;

      B.jiǎo/náo xuàn/xùn chèn/chēng;

      C.sù/shuò xiāo/jiào dào/dào;

      D.yán/yán lì/lí tiāo/tiǎo;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辨识语音.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字形相近、语音相近的字词.

      2.(3分)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解答】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句中修饰“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使用正确;

      B.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句中修饰“赳赳武夫”,使用正确;

      C.名不见经传: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符合语境;

      D.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望文生义,应该使用“毋庸置疑”。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注意“戎马倥偬”的修饰对象.

      3.(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分析】此题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句子一般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残缺一般主要表现在主、谓、宾和修饰成分的残缺.句子成分赘余,指句子中出现了表达相同意思,起相同作用的成分或不必要的成分.

      【解答】A.逻辑混乱,语义重复,“禁止”与“不得”重复,删去“不得”;

      B.成分残缺,在“报告书”后面加“的情况”;

      C.正确;

      D.搭配不当,“维护”搭配“合法权益”可以,但是不可以搭配“合理要求”,可改为“满足合理要求”;

      故选:C。

      【点评】结构混乱主要有四类:

      (1)举棋不定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2)藕断丝连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反客为主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4.(3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分析】排列句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文体类型,不同的文体行文方式与行文顺序不同;二是辨明顺序,是时间顺序,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三是抓关键词语,比如本题的“首先”与“其次”,它们表明了句子排列的先后语序.

      【解答】阅读分析文句,文体类型为议论,这种文体的行文顺序基本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据此①②句是观点,放在前面;④⑥句阐述理由,紧跟其后;③⑤句指出后果并给出建议。

      从关键词分析,①句“这种做法”指代的内容在②句,那么②句在①句之前;④句的“首先”和⑥句的“其次”表明了两句的前后顺序;,⑤③指出后果并给出建议。

      故句子排列顺序为:②①④⑥⑤③

      故选:A。

      【点评】“句与句衔接起来一定有必然的道理”(叶圣陶),几句话组织起来成为一段话,这里头有个秩序,“这个秩序上人类从生活经验中不断体会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秩序,就能熟练地解答句序排列问题.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下列各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善射,娴将略熟习

      B.逐贼危崖高峻

      C.督天下援兵督促

      D.次顺义驻扎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B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 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 ①为 ②且 ③乃

      (3)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A.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B.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卢象昇是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擅长射击,娴熟于用兵谋略.(崇祯)六年,贼子侵犯到京城附近的地区,占据着西山,卢象昇攻打他们使他们退出占领区.贼子逃跑回到西山,包围了冷水村,卢象昇策划埋伏狠狠地重创了贼人.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加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贼人的刀都碰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作战更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互相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谁遇到谁就会杀死,不可以进攻他.

      (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唤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上次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国内增援的部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事之后,情绪激昂(用脚跺地)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遗憾不能死得其所,如果国灭(概率极小又偏偏发生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的事情),我宁愿断头死去啊!”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配兵力,于是选择了宣、大、山西三帅属于卢象昇指挥,关、宁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指挥国内军队,但实际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

      清兵从三条路分别向南方进军…卢象昇率领着战败剩馀的军队,住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高起潜掌握关、宁的军队在鸡泽这个地方,鸡泽距离贾庄有五十里路程,卢象昇派遣杨廷麟前往高起潜处请求支援,高起潜没有答应请求.卢象昇的军队在到达蒿水桥的时候遭遇清军.

      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军,杨国柱带领右军,成功作战.第二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昇军队三圈.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卢象昇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上遭到四支箭三把刀的伤害,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心敌众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趴在卢象昇的身上(掩护),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军队全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一个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后被放逐至边地、军台戍守.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笔者)评价说:危险动乱的时代,不是没有贤能人士.只是经常无法让他们发挥才能.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们做事甚至一定要逼死他们.如此,人如果实在要做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总之,这都是天意.

      【解答】(1)C项“督”后面是“天下援兵”,所以应该是“监督指挥”.

      (2)“为”意为“被”,与“挠”组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而”意为“表因果,所以”,杨陆凯担忧敌众之徒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就趴在卢象昇的尸体上,“以”,同“而”的用法,表修饰,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故选:B.

      (3)“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和“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中的“顾”的意思一样,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表示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根据以上断句依据可以得出答案为A.

      (4)D项“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

      (5)A.①“麾兵作战”译为“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呼声动天”译为“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迄”译为“到”.

      ②“由是”译为“因此”,“多”译为“赞叹”.

      B.概括和分析内容要点题要明确范围,文中对应题干内容为“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然后根据文意划分要点,概括内容.

      答案:

      (1)C

      (2)B

      (3)A

      (4)D

      (5)A.①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B.①清兵南下,三路出师②提残卒③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④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点评】完成概括和分析内容要点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清层次.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要梳理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搞清楚作者写了哪些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相关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事情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和精神风貌.做到理清层次,化繁为简.

      2.切分要点.对于表述内容较多、语句较长的选项,可以根据内容对语句进行切分,分别考察.要特别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细节、事件前因后果以及人物官职、行为、评价等内容要点.

      3.比照内容.从原文中找出与每个选项对应的内容,然后将每个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发现二者的细微区别,就可以确定答案.

      6.(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手法、语言.

      (1)这是一道炼字题,用炼字题的答题方法解答本题.

      (2)把“过”代入到诗句中解答.

      【解答】(1)“风软一江水”翻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软”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风软”也写出了“水软”.“风软”即“微风轻柔,温软拂面”,写出了风的温软.“江水”如何柔软,这就写出了江水被风吹得微微波褶的情状,水变得柔软,人心也变得柔软了,体现了作者途径大通驿的轻快心情.

      (3)由注释一可知,此诗写的是“早晨作者经过大通驿,所以,”过“的意思就是”经过、路过”.这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在写景,通过作者在船上经过时看到的景物的变化,来体现作者“路过”的过程.所以,分析时主要分析景物的变化.

      答案: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解释1分,赏析各联1分)

      译文: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赏析:

      查慎行善用白描手法来摹画山光水色.这首五律,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如旅人登山,攀之愈高,见之愈奇.用语看似平平,但如“醒”、“吐”、“辨”、“软”、“轻”、“浓淡”、“斟酌”等字词,无一不恰到好处,均无可移易.张维屏曾评其诗,谓“极清真,极隽永,亦典切,亦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物,其妙只是能达”.借以评这首诗,也是中肯的.

      【点评】要解答诗歌鉴赏的题目,读懂诗歌的内容非常重要,比如“早过大通驿”,要知道是“早晨途径大通驿”,那下面解答第二题就简单多了.

      7.(6分)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 渔舟唱晚 , 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分析】此题考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解答】(1)明明如月,忧从中来(“忧”易错为“犹”)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易错为“澎”)

      (3)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潭落月复西斜(背上即可)

      (4)则游者众,则至者少(背上即可)

      【点评】默写题中如有任何书写错误,则该空不得分,平时就要注意积累.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8.(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BE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3)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

      (4)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本的综合考查,采用了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相结合的模式,全面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等.文本节选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一文,《文化的生与死》辑录了费孝通先生1988﹣2003年的部分与文化议题相关的重要论文,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地展现了作者对人和文化的生与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这些文章高瞻远瞩,胸怀全球,既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忧患,更有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自信.上篇回首反思了作者在学术园地耕耘的曲折历程,有感有悟地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和人文价值观.中篇是在反思、补课基础上对首次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及其思想的主要论述,为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提出了特别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使社会学成为成熟学科的重大课题.下篇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起篇,重点论述了21世纪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创建和而不同“美好社会”的期望.为适应命题需要,摘编时对原文作了一定的删改.本文内容主要讨论了“文化”“文化传承”“文化的历史性”等一些问题,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考查这样的内容也在情理之中.全文理论明白浅显,文字也流利通畅,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理解.

      【解答】解析:

      (1)B项,见于文章第(1)段“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信息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人有石刻、竹简、书本等,今人有书本、磁带、光盘等,选项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有误,选项理解错误,故B项不合文意.E项,见于文章第(1)段“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个体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经过不断的交流、传递,最终成为文化,选项中“文化…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有误,选项理解错误,故E项不合文意.A项,见于文章第(1)段“‘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人的群体性使得文化得以超越个体的局限,实现相互传递和保存,选项理解正确,故A项符合文意.

      C项,见于文章第(2)段“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第(6)段“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两者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不同,选项理解正确,故C项符合文意.D项,见于文章第(1)段“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第(3)段“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选项理解正确,故C项符合文意.

      综上,本题答案为B、E.

      (2)D项,见于文章第(6)段“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有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可知社会基本的结构是在不断继承与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选项中“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错误,选项理解错误,故D项不合文意.A项,见于文章第(5)段“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现代社会的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受到前人所积累的经验的影响,选项理解正确,故A项符合文意.B项,见于文章第(1)段“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可能跨越时空障碍,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选项理解正确,故B项符合文意.C项,见于文章第(6)段“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是当时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后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选项理解正确,故D项符合文意.

      综上,本题答案为D.

      (3)首先根据题目中的“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追溯回原文,在文章第五段结尾有“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的字样,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应该是有具体的答案的.而在第三自然段结尾处有“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之前的内容是为此在做解析的,这样也就把我们的答案区域进一步缩小了.由此,从第四和第五段的开头处,便可得出本题的两个相关答案.

      (4)该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能很好的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答该题,先对原文中的所有观点进行归纳,之后对材料进行思考,从而对比得出相关的观点,然后在归纳的同时与材料进行适当的结合.答案示例:①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②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思想随着竹简得以传承,同样在其中也包含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传承.③有很多文化传承是跨越时间、空间的.战国楚竹简所记录的内容,经过长久的时间,依旧保留着珍贵的价值.而作为承载者,它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文化得以保存.④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战国竹简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使文化得以“不朽”.它不仅保留下来了文化,还对它进行了传递,影响着更多的人群,激发了人们的灵感,实现了“再创造”.⑤“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大量古籍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在传递文化的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历史性.⑥“社会”因为有“文化”才能长久存在.作为文化的载体,战国竹简的获取,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资料,并帮助我们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⑦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

      参考答案:

      (1)B、E

      (2)D.

      (3)①人的群体性形成文化传承,文化把经验积累成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每个个体中,新的生命来到世界上,文化传统已然存在②社会结构总是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方可建立

      (4)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②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题时,可以采用三遍法: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9.(1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分红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在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意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

      (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

      (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主题的探究、鉴赏语言特色、材料的分析.

      【解答】(1)赏析词语题,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描写对象,从描写对象出发去确定欣赏和分析的落脚点.文中“凝固”的描写对象是人,“迟迟疑疑”的描写对象是狗,分别赏析的其实是人的动作描写和狗的神态描写.那么只要记住所有外在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反映的都是内在的心情或性格,那么答案就自然而出.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心情和性格一定要结合文中具体语境来写.

      (2)难度中等的分析题,在文中可以直接筛选到邻人的表现,再通过邻人的表现和作者的叙述去写出邻人的心理动机,答案比较好写.需要注意的是,“结合原文”,也就是,尽量再文中寻找根据去答题.

      (3)考查的是散文的主旨.主要抓住文中人物的行为情感变化来梳理线索,从邻人如何被促发栽种紫苏开始,再到邻人栽种紫苏促发老妇人抱来“两株杏”,再到两个老人的栽种对小区人们的行为举止影响来整理答案.

      答案:

      (1)①凝固,拟物,形象地写出邻人的出乎意料与尴尬的样子②拟人,既描摹出了柯基犬“吃了一惊”后的心理状态,又刻画了柯基犬四肢肥短走路蹒跚的样子

      (2)①一开始老人笑眯眯地注视着并劝别人掐多点,后来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来掐的欣喜.②一开始是怕别人不好意思掐紫苏,所以老人鼓励别人,后来是意识到过分热情反而阻碍了人际交流

      (3)①“我”让柯基犬跟随②柯基犬仍信任“欺骗”它几次的老人③老人给邻居贡献紫苏,随之一个老妇人跟着种了白杏树苗④紫苏和白杏树促进邻居们关系融洽而更加相互关爱.

      【点评】(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背后的深意.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题目,注意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件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和分析文章主旨的题目,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分析,同时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10.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分析】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

      【解答】(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由于是说明文,所以答题时要结合说明方法,通过阅读可以看出用了拟人、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考生可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区间,根据“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这一句可以得出范围应该在上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对应文本为文章最后一小节,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2)有些先天休眠型种子经冬天才会发芽,如扁蓄的种子。(2)有的植物年初结不休眠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种子,年初生产的种 子当年发芽,繁衍后代,后来所结的种子保存至第二年春天发芽,如羊腿藜。(3)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秋天发芽,度过寒霜存活下来的比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抢先一步发育成长,如雀麦草。(4)冬季一年生植物有分散风险的本能,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春天发芽的种子存活几率大一些。

      (3)(1)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利用光敏素,侦测周围是否有竞争对手,翻动过的土壤中的草类种子可利用光敏素侦测到自己周围没有竞争对手;(2)土壤表层的植物,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种子就不会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会发芽。

      【点评】一般说明文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对于科技小品文,用得较多的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阅读过程中,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1.(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产品如果没有说明书 ,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 说明书的语言表达必须准确严谨 ,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而关注产品使用问题的人却未能相应增加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分析】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解答】根据“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和“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可见前面表述角度有开始的正面变成了反面;根据“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和“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可以看出该部分谈论的是说明书的语言表述;根据“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和“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表述角度再次转入反面,谈论的是说明书未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①产品如果没有说明书

      ②说明书的语言表达必须准确严谨

      ③而关注产品使用问题的人却未能相应增加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2.(6分)如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

      【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首先明确画面内容的内涵,然后分析效果.“我介意”的手势表达委婉,劝阻效果相对较弱.“不可以”的手势直接具体,劝阻效果较强.

      【解答】答案:

      “我介意”以个人不适体验来引起吸烟者的自觉行为克制,委婉易被接受;

      “不可以”则从受众客观感受出发,明确禁止吸烟者的行为,警示效果明显.

      【点评】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范文欣赏:

      2015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大汇总

      历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2019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专题

      2018湖南新高考政策解读专题 

      历年分数线专题 

      2018湖南省大学排行榜 

      2019大学专业解读

    展开本页剩余
    免费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姓名
    电话
    年级
    我要定制

    高中工具箱

    学习资讯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语文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语文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高考语文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数学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二数学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高考数学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英语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二英语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高考英语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物理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高二物理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高考物理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化学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高考化学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