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5年全国卷二高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01-03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对于2015年的语文真题,试卷稳中有变,全国卷虽整体看似平稳,但其中变化之处不容小觑,比如把文化常识与文言文阅读结合在一起考查。这次考试预示着今后这部分知识教师需要认真讲解,学生也需要仔细了解体会,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下是2015年全国卷二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供同学们练习。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2.(19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3.(11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6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5.(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 ,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9.(3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10.(5分)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11.(6分)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六、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 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 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分析】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应该有创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解答】(1)A项歪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C项强加因果,C项在文本的第四段的开头,原文并没有表因果的词语.关系应为“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3)B项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同时B向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答案:

  (1)A

  (2)C

  (3)B

  【点评】解答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对于说明文阅读,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当然,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许多复习资料归纳了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也应该明白,这能够提高解题速度,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2.(19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C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分析】参考译文

  来护儿,来护儿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抚养,非常慈爱和顺。来护儿自幼卓荦不俗,刚开始读《诗》,丢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就回了乡里。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怀念他。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610),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财物二千段和牛、酒,令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兵,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在来护儿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来护儿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对财物名利很清廉,不修治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来护儿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们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解答】(1)本题在B、C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所”字属上以及“护儿”属上,A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所”字属上后,后面“住白土村”的主语是谁就不清楚;C项“护儿”属上后,“军旅”和“护儿”并列,做“数见”的宾语,也说不通,同时下面“常慨然”句又缺损主语,所以也不妥。D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正好遇到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屡次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而有建立功名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平定陈国的战役,来护儿有功劳在其中。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2)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3)C项强拉因果,错误在于“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因果关系不存在,通过前文“后怒解”表明皇帝不再生气,所以“以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4)①“军旅”指军队,也可指军事;这里指军事、战事;“咨怨”指嗟叹怨恨;“游幸”指帝王或后妃出游;这里指炀帝出游。

  ②“凶逆”,凶恶悖逆,也指凶恶悖逆的人,这里指后者;“王室”,朝廷;“泉壤”指黄泉之下,地下。

  参考答案

  (1)D

  (2)C

  (3)C

  (4)①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②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制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

  【点评】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3.(11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此题考查了诗句的赏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1)找好赏析的切入角度;

  (2)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解答】(1)赏析诗句从语言、手法、情感等方法考虑.表达技巧的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本题从语言、艺术构思两方面来考虑.

  (2)“酒冲愁阵”说明作者心中的孤寂愁苦;“待眼明:等待大唐复兴.”这里有对大唐的忠心,心系故国之情,

  答案:

  (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译文:

  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飞起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借写诗杆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行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提于旅馆之中,于是使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一提起长安,自然使诗人想起被昭宗信任,作翰林学士时的得意情形,又自然的想到为朱全忠排挤,使他落魄异乡.这难言的种种味道,一时涌上心头.“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地,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点评】实词鉴赏题中赏析句子是常规题型,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多练习此类题型,赏析主要是抓角度,应从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入手.

  4.(6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转轴拨弦三两声 ,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分析】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

  【解答】(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重点字:负)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重点字:拨)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重点字:乔)

  【点评】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总之,要做到“一字不差”.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5.(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CD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可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逐一分析得到答案.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③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3)本题考查领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解答】(1)本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A项本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B“真相大白”欠准确,文章17段“不再问了”,说明真相并没有完全揭开,故给1分.E“白描手法”不妥,本文使用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3)本题考查领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文中老汪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说明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他自身际遇的放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为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是他的朋友.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整体上来看,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又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不同的地方,老汪,表述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而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按照题干提示,找出“性情气质”方面相同的地方,再找出“精神困境”不同的地方,然后逐条归纳即可总结出答案.

  参考答案

  (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点评】考纲解读

  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D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分析】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解答】(1)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无中生有,错误;B“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子儿女日后的生活”错误;C“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错误.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莫逆之交”“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

  (3)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是诸葛亮、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要一一作答.

  (4)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对人物的某些品质进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据,向外延伸主要是结合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谈自己的看法,课标卷基本是向内挖掘的方式,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论证.

  答案:

  (1)E3分,D2分,B1分

  (2)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3)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点评】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 ,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解答】墨守成规:是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与第一句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呼应;

  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与第三句中“创新”呼应;

  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与第二句中“落后”呼应。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结构混乱,“依旧热情不减”前面省略主语,前句的主语“地坛书市”不能作该句主语,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在“依旧”前加“北京市民”;

  B.表述正确;

  C.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一面,“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两面,搭配不当,在“能”后面加“否”;

  D.表意不明,“也不例外”前面指“梅兰”还是“父亲”不明。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9.(3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解答】从本题的选项来看,“这些兴奋性的刺激”和“大脑”在前文都已经出现过,是旧信息,而“内啡肽”在前文中未见,是新信息,这样“内啡肽”在前面做主语的B项可以首先排除,剩下A、C、D三个选项。A、D两项虽然主语不同,但都是“把”字句。“内啡肽”原来是动词“释放”的宾语,这里“把”把宾语“内啡肽”提到动词“释放出”的前面,这样它就与下一句句头的旧信息“内啡肽”的距离就远了,在衔接上就不是很顺。而C句,符合从旧信息到新信息的语言表达方式,C句的最后是“释放出内啡肽”,下一句马上接“内啡肽如何”就很顺,比起A、D两句当然更恰当;另外“使”字句的使用说明了大脑释放内啡肽的原因,符合上下文语义。因此,C项是正确选项。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考虑语脉是否相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语相呼应的选项,进而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

  10.(5分)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考生做该题前,要认真读题,分析空白处与前后语句的关系,做到瞻前顾后,准确填写.

  【解答】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横线上文确定答案,①是总括全文的句子,整个语段是阅读并且分为两类,所以此句应为“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处谈论的是“创造性阅读”,所以应该和前面的“盲从书本知识”对应,填写“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注意前面的“质疑”和后面的“分析根源”填写衔接句“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答案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语相呼应的内容,进而确定补写相关内容,使上下文相衔接.

  11.(6分)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分析】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题,需要看懂图标,图中包含了“鸽子”、“橄榄枝”、“国旗”,明白图表中各种元素所代表的意思.

  【解答】答案: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本题是考查徽标的转化.解题的思路如下:

  (1)宏观把握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

  (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4)采用规范的说明性语言,做到准确、简明、平实、清晰.

  (5)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力求避免遗漏内容.

  六、写作(60分)

  范文欣赏:

  2015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大汇总

  历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2019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专题

  2018湖南新高考政策解读专题 

  历年分数线专题 

  2018湖南省大学排行榜 

  2019大学专业解读

  • 相关推荐
  •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高考>高考备考>高考试题>语文>正文
    2015年全国卷二高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01-03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找资料、找老师、找方法?

    即刻定制你的学习方法!

    我要定制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对于2015年的语文真题,试卷稳中有变,全国卷虽整体看似平稳,但其中变化之处不容小觑,比如把文化常识与文言文阅读结合在一起考查。这次考试预示着今后这部分知识教师需要认真讲解,学生也需要仔细了解体会,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下是2015年全国卷二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供同学们练习。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2.(19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3.(11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6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5.(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 ,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9.(3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10.(5分)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11.(6分)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六、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 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 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分析】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应该有创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解答】(1)A项歪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C项强加因果,C项在文本的第四段的开头,原文并没有表因果的词语.关系应为“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3)B项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同时B向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答案:

      (1)A

      (2)C

      (3)B

      【点评】解答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对于说明文阅读,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当然,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许多复习资料归纳了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也应该明白,这能够提高解题速度,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2.(19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C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分析】参考译文

      来护儿,来护儿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抚养,非常慈爱和顺。来护儿自幼卓荦不俗,刚开始读《诗》,丢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就回了乡里。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怀念他。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610),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财物二千段和牛、酒,令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兵,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在来护儿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来护儿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对财物名利很清廉,不修治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来护儿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们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解答】(1)本题在B、C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所”字属上以及“护儿”属上,A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所”字属上后,后面“住白土村”的主语是谁就不清楚;C项“护儿”属上后,“军旅”和“护儿”并列,做“数见”的宾语,也说不通,同时下面“常慨然”句又缺损主语,所以也不妥。D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正好遇到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屡次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而有建立功名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平定陈国的战役,来护儿有功劳在其中。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2)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3)C项强拉因果,错误在于“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因果关系不存在,通过前文“后怒解”表明皇帝不再生气,所以“以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4)①“军旅”指军队,也可指军事;这里指军事、战事;“咨怨”指嗟叹怨恨;“游幸”指帝王或后妃出游;这里指炀帝出游。

      ②“凶逆”,凶恶悖逆,也指凶恶悖逆的人,这里指后者;“王室”,朝廷;“泉壤”指黄泉之下,地下。

      参考答案

      (1)D

      (2)C

      (3)C

      (4)①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②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制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

      【点评】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3.(11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此题考查了诗句的赏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1)找好赏析的切入角度;

      (2)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解答】(1)赏析诗句从语言、手法、情感等方法考虑.表达技巧的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本题从语言、艺术构思两方面来考虑.

      (2)“酒冲愁阵”说明作者心中的孤寂愁苦;“待眼明:等待大唐复兴.”这里有对大唐的忠心,心系故国之情,

      答案:

      (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译文:

      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飞起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借写诗杆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行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提于旅馆之中,于是使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一提起长安,自然使诗人想起被昭宗信任,作翰林学士时的得意情形,又自然的想到为朱全忠排挤,使他落魄异乡.这难言的种种味道,一时涌上心头.“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地,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点评】实词鉴赏题中赏析句子是常规题型,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多练习此类题型,赏析主要是抓角度,应从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入手.

      4.(6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转轴拨弦三两声 ,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分析】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

      【解答】(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重点字:负)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重点字:拨)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重点字:乔)

      【点评】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总之,要做到“一字不差”.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5.(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CD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可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逐一分析得到答案.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③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3)本题考查领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解答】(1)本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A项本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B“真相大白”欠准确,文章17段“不再问了”,说明真相并没有完全揭开,故给1分.E“白描手法”不妥,本文使用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3)本题考查领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文中老汪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说明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他自身际遇的放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为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是他的朋友.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整体上来看,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又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不同的地方,老汪,表述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而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按照题干提示,找出“性情气质”方面相同的地方,再找出“精神困境”不同的地方,然后逐条归纳即可总结出答案.

      参考答案

      (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点评】考纲解读

      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D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分析】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解答】(1)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无中生有,错误;B“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子儿女日后的生活”错误;C“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错误.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莫逆之交”“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

      (3)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是诸葛亮、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要一一作答.

      (4)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对人物的某些品质进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据,向外延伸主要是结合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谈自己的看法,课标卷基本是向内挖掘的方式,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论证.

      答案:

      (1)E3分,D2分,B1分

      (2)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3)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点评】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 ,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解答】墨守成规:是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与第一句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呼应;

      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与第三句中“创新”呼应;

      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与第二句中“落后”呼应。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结构混乱,“依旧热情不减”前面省略主语,前句的主语“地坛书市”不能作该句主语,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在“依旧”前加“北京市民”;

      B.表述正确;

      C.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一面,“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两面,搭配不当,在“能”后面加“否”;

      D.表意不明,“也不例外”前面指“梅兰”还是“父亲”不明。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9.(3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解答】从本题的选项来看,“这些兴奋性的刺激”和“大脑”在前文都已经出现过,是旧信息,而“内啡肽”在前文中未见,是新信息,这样“内啡肽”在前面做主语的B项可以首先排除,剩下A、C、D三个选项。A、D两项虽然主语不同,但都是“把”字句。“内啡肽”原来是动词“释放”的宾语,这里“把”把宾语“内啡肽”提到动词“释放出”的前面,这样它就与下一句句头的旧信息“内啡肽”的距离就远了,在衔接上就不是很顺。而C句,符合从旧信息到新信息的语言表达方式,C句的最后是“释放出内啡肽”,下一句马上接“内啡肽如何”就很顺,比起A、D两句当然更恰当;另外“使”字句的使用说明了大脑释放内啡肽的原因,符合上下文语义。因此,C项是正确选项。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考虑语脉是否相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语相呼应的选项,进而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

      10.(5分)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考生做该题前,要认真读题,分析空白处与前后语句的关系,做到瞻前顾后,准确填写.

      【解答】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横线上文确定答案,①是总括全文的句子,整个语段是阅读并且分为两类,所以此句应为“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处谈论的是“创造性阅读”,所以应该和前面的“盲从书本知识”对应,填写“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注意前面的“质疑”和后面的“分析根源”填写衔接句“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答案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语相呼应的内容,进而确定补写相关内容,使上下文相衔接.

      11.(6分)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分析】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题,需要看懂图标,图中包含了“鸽子”、“橄榄枝”、“国旗”,明白图表中各种元素所代表的意思.

      【解答】答案: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本题是考查徽标的转化.解题的思路如下:

      (1)宏观把握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

      (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4)采用规范的说明性语言,做到准确、简明、平实、清晰.

      (5)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力求避免遗漏内容.

      六、写作(60分)

      范文欣赏:

      2015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大汇总

      历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2019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专题

      2018湖南新高考政策解读专题 

      历年分数线专题 

      2018湖南省大学排行榜 

      2019大学专业解读

    展开本页剩余
    免费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姓名
    电话
    年级
    我要定制

    高中工具箱

    学习资讯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语文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语文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高考语文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数学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二数学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高考数学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英语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二英语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高考英语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物理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高二物理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高考物理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化学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高考化学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