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8-12-27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高考真题重要性在于高考真题是权威、高质量的练习题,有助于避免押题误区,高考题均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命题,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更不回避“必考点”,但却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因此,要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进行练习,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工具。以下是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真题及解析,供同学们练习。

  一、(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惬(qiè)意 撕(sī)杀 狩 (shòu) 猎 金榜题 (tí) 名

  B.折(zhé)本 角 (jué) 逐 按 (ān) 装 舐 (shì)犊情深

  C.筵 (yán) 席 偌 (ruò) 大 着 (zháo) 陆 前倨 (jù)后恭

  D.岿 (kuī) 然 毗 (pí) 邻 装帧 (zhēn) 噤 (jìn)若寒蝉

  2.(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 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 ,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 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A.抑扬顿挫 凝重 波动 淌

  B.顿挫缓急 凝重 波澜 涌

  C.抑扬顿挫 厚重 波澜 淌

  D.顿挫缓急 厚重 波动 涌

  3.(3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4.(3分)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二、(9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5.(3分)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6.(3分)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7.(3分)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姐姐家,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15分)

  8.(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

  B.愿霁怒霁:停止

  C.除知台州除:罢免

  D.终身饮恨饮:含着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3)文末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③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四、(21分)

  9.(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10.(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2)既窈窕以寻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4)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五、(21分)

  11.(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想通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六、(12分)

  12.(9分)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3.(3分)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七、(60分)

  14.(60分)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鼓劲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惬(qiè)意 撕(sī)杀 狩 (shòu) 猎 金榜题 (tí) 名

  B.折(zhé)本 角 (jué) 逐 按 (ān) 装 舐 (shì)犊情深

  C.筵 (yán) 席 偌 (ruò) 大 着 (zháo) 陆 前倨 (jù)后恭

  D.岿 (kuī) 然 毗 (pí) 邻 装帧 (zhēn) 噤 (jìn)若寒蝉

  【分析】本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多音误读是最常见的语音误读现象,也是语音考查中的最常见知识点.避免多音误读的科学方法,就是将多音字的字音和字义联系起来记忆.因为多音字字音的变化和字义的变化常常是相互关联的,抓住多音字的音与义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提高记忆的效率.

  【解答】A.应为“厮杀”;

  B. 折应为“shé”,“按装”应为“安装”;

  C.着应为“zhuó”;

  D.正确;

  故选:D。

  【点评】汉字里面有很多的形声字,即形符表意,声符表音.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古今语音的变化,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已经失去了注音韵作用,如果还是以偏旁去认读汉字的话,误读的现象就会产生.

  2.(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 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 ,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 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A.抑扬顿挫 凝重 波动 淌

  B.顿挫缓急 凝重 波澜 涌

  C.抑扬顿挫 厚重 波澜 淌

  D.顿挫缓急 厚重 波动 涌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顿挫缓急指顿与挫、缓与急;

  凝重,包含厚重的意思,更强调庄重稳重;

  波动,比喻不安定;起伏不定。波澜比喻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与书法相搭配该用“顿挫缓急”,;“蓬勃之势潮水般”形容水流较急,该用“涌”而不能用慢慢的“淌”排除AC;与“细若游丝”相搭配,不能是“波动”,而是很细微的“波澜”,排除AD;

  故选:B。

  【点评】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意要轻、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他损坏了公物”“他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再如,“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这句中“造诣”一词使用不当.

  3.(3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在结构(搭配、多余残缺、语序、杂糅)、语意(歧义、自相矛盾、指代不明、不合逻辑)上的常见语病类型.

  【解答】A.正确;

  B.“以围绕﹣﹣﹣﹣﹣﹣为重点”句式杂糅,删去“围绕”;

  C.搭配不当,“规范﹣﹣﹣﹣﹣﹣乱象”不能搭配,改成“消除﹣﹣﹣﹣﹣﹣乱象”;

  D.中途易辙,“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没接谓语,后面主语成了“京剧”,改成“它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故选:A。

  【点评】常见的句式杂糅有:

  ①包括…组成(A包括…B由…组成)

  ②本着…为原则(A本着…原则 B以…为原则)

  ③超过…以上(A超过…B在…以上)

  ④主要成分是…配制而成的(A主要成分是…B由…配制而成的)

  ⑤有…打制而成的(A有…B用…打制而成的)

  ⑥作者是…合写的(A作者是…B由…合写的)

  ⑦主要原因是由于…而造成的(A主要原因是…B由…造成的)

  ⑧围绕以…为中心(A围绕…B以…为中心)

  ⑨由于…所决定(A由…决定 B为…所)

  ⑩根据…显示…(A根据…B…显示)

  4.(3分)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答】本题考查识记古代年龄的称谓。

  束发:男子十五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加冠:男二十岁。

  知命:五十岁。

  不惑:四十岁。

  从小到大排列为②①③⑤④

  故选:D。

  【点评】积累古代年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二、(9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解答】D

  5.(3分)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把选项与文章中的相关语段对比分析,找出细微的不同.

  【解答】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C项,“是文化消费的体现”错误,原文中说“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阅读时,着重考虑: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6.(3分)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

  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

  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表述错误,原文末段是说“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逻辑的概括提炼.

  7.(3分)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姐姐家,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按照下列步骤作答: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全文主要观点,划出重要信息.

  二、审清题意.对照题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三、将选项与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异同,排除干扰.在排除干扰项时,可充分利用熟知的常见干扰项形式,做到有的放矢.

  【解答】这是 一道“观点与材料”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A.“到图书馆借阅”也属于文化消费,只不过属于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后一类而已。

  B.由原文第三段“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一定义可以判定“没有文化消费品味”错。

  C.文章末段是说“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选项中的“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错误。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

  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三、(15分)

  8.(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

  B.愿霁怒霁:停止

  C.除知台州除:罢免

  D.终身饮恨饮:含着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C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3)文末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B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A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③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分析】(1)考查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考查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

  (3)考查了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考查了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5)考查了学生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6)考查了学生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解答】解析:

  (1)C 除:任命官职,故C项错误.

  (2)C 东南无之,必也蜀焉?意为“哪里都没有,难道会在蜀地吗?”

  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意为“一定会安慰他,于是(季思)含着眼泪勉强自己吃饭.

  宗质负其母以归.意为“宗质背着母亲回家”.

  予一见不敢再也.意为“我第一次见到宗质不敢冒昧地再问他”.

  (3)可根据虚词和句意进行断点.

  (4)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考生先排除自己认为肯定的选项.

  (5)B项“素来”错误,作者之前并不知道李台州孝顺之事.

  (6)①轶满,任期已满;复然,仍然这样;

  ②客,客人;主,主客;以,使动用法.

  ③岂异也,有什么不同;通,与…相通.

  答案:

  (1)C

  (2)C

  (3)B

  (4)A

  (5)B

  (6)

  ①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②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

  ③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意为感动神明)

  【点评】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四、(21分)

  9.(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分析】(1)此题考查了炼字;

  (2)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

  【解答】(1)答题模式:(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此题无论认可“望”还是“空”都可以.

  (2)“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写景句.写景角度通常有:1.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2.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3.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4.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3)此题“闲”其实就是诗眼,分析诗眼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d 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困境之美、闲适之情.

  【点评】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另外,具体型命题已经给了考生答题的角度,而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抒情手法;问抒情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10.(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秦论》)

  (2)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4)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解答时注意语境的提示,注意一些重点字的写法,如:何、丘、坼、蓑.

  答案: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亦崎岖而经丘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吴楚东南坼

  (5)一蓑烟雨任平生

  【点评】理解性默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形式,平时识记名句名篇时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背诵.

  五、(21分)

  11.(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想通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分析】(1)考查分析作品结构.

  (2)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3)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精神.

  (4)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试题分析:

  (1)答案题干问的是“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应找到原文作答.

  (2)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出角度等等.一般先从修辞角度思考,修辞效果即可.

  (3)题干问的是“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既为“多重”,可见答案不止一点,思考的时候应多角度进行,学生可以到文中找到写母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蕴.

  (4)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的主旨.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有误.

  答案:

  16.(4分)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17.(5分)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8.(8分)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4分)

  B C

  【点评】现代文,“意”“象”“法”范围不清而丢分.

  【对策】

  1)命题无非是意象法(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写)角度,或单列或多选,答案也是以意象法为主要答题角度.因此内容无须过多,方法不能繁杂,看准采分点,选准分析角度很关键.角度大过其他.

  2)不是答不准而是答不全,不是答不好而是答不规范,须从“全”“规范”上下功夫.

  3)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你的答案有时其实已经很完整.

  六、(12分)

  12.(9分)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现代诗通过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情感,因此考生需要在鉴赏时把握诗中的意境和意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1)从意象上说,原诗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在雨天想念与友人一起的时光,表达非常希望能够和友人再次相聚的情感.新诗的意象很多﹣﹣雨,弥漫的水气,浸润的家书,池塘、秋水、红烛的芯子、西窗的烛光.通过雨天的事物和室内温暖的灯光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让人感受到感情的深厚,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2)××诗刊编辑部:

  刚从好友处获得一首新诗,改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作者在对原诗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新诗的结构相对灵活,意象的描写和原诗相符,意境深远,引人回味.诗中将静止的事物进行了动态的描写,如“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表达思念反反复复,思念之深.最后诗句点明回忆的美好,饱含作者美好的期盼.这番改动既抓住了原诗的灵魂,有赋予它新的气息,对现代新诗如何从传统诗歌中汲取养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故向贵刊推荐,望贵刊能够提携新人.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李明

  2016年6月7日

  【点评】考生需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将其与新诗进行对比,可以从结构,意象,意境的描写上去把握,鉴赏新诗与原诗的异同.

  13.(3分)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分析】考生需先明确写作目的﹣﹣为纪念莎士比亚的演出活动的宣传写宣传语,再根据宣传语的写作要点去拟写.考生在平时应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所了解.

  【解答】参考答案:

  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人生悲喜尽在其中.

  【点评】宣传语的特点是简洁且具有鼓动性.考生在答题时要考虑到这两点.

  七、(60分)

  14.(60分)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鼓劲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6年天津卷高考作文点评

  2016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大汇总

  历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2018湖南新高考政策解读专题 

  历年分数线专题 

  2018湖南省大学排行榜 

  2019大学专业解读

  • 相关推荐
  •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高考>高考备考>高考试题>语文>正文
    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8-12-27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找资料、找老师、找方法?

    即刻定制你的学习方法!

    我要定制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高考真题重要性在于高考真题是权威、高质量的练习题,有助于避免押题误区,高考题均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命题,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更不回避“必考点”,但却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因此,要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进行练习,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工具。以下是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真题及解析,供同学们练习。

      一、(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惬(qiè)意 撕(sī)杀 狩 (shòu) 猎 金榜题 (tí) 名

      B.折(zhé)本 角 (jué) 逐 按 (ān) 装 舐 (shì)犊情深

      C.筵 (yán) 席 偌 (ruò) 大 着 (zháo) 陆 前倨 (jù)后恭

      D.岿 (kuī) 然 毗 (pí) 邻 装帧 (zhēn) 噤 (jìn)若寒蝉

      2.(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 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 ,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 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A.抑扬顿挫 凝重 波动 淌

      B.顿挫缓急 凝重 波澜 涌

      C.抑扬顿挫 厚重 波澜 淌

      D.顿挫缓急 厚重 波动 涌

      3.(3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4.(3分)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二、(9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5.(3分)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6.(3分)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7.(3分)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姐姐家,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15分)

      8.(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

      B.愿霁怒霁:停止

      C.除知台州除:罢免

      D.终身饮恨饮:含着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3)文末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③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四、(21分)

      9.(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10.(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2)既窈窕以寻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4)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五、(21分)

      11.(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想通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六、(12分)

      12.(9分)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3.(3分)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七、(60分)

      14.(60分)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鼓劲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惬(qiè)意 撕(sī)杀 狩 (shòu) 猎 金榜题 (tí) 名

      B.折(zhé)本 角 (jué) 逐 按 (ān) 装 舐 (shì)犊情深

      C.筵 (yán) 席 偌 (ruò) 大 着 (zháo) 陆 前倨 (jù)后恭

      D.岿 (kuī) 然 毗 (pí) 邻 装帧 (zhēn) 噤 (jìn)若寒蝉

      【分析】本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多音误读是最常见的语音误读现象,也是语音考查中的最常见知识点.避免多音误读的科学方法,就是将多音字的字音和字义联系起来记忆.因为多音字字音的变化和字义的变化常常是相互关联的,抓住多音字的音与义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提高记忆的效率.

      【解答】A.应为“厮杀”;

      B. 折应为“shé”,“按装”应为“安装”;

      C.着应为“zhuó”;

      D.正确;

      故选:D。

      【点评】汉字里面有很多的形声字,即形符表意,声符表音.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古今语音的变化,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已经失去了注音韵作用,如果还是以偏旁去认读汉字的话,误读的现象就会产生.

      2.(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 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 ,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 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A.抑扬顿挫 凝重 波动 淌

      B.顿挫缓急 凝重 波澜 涌

      C.抑扬顿挫 厚重 波澜 淌

      D.顿挫缓急 厚重 波动 涌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顿挫缓急指顿与挫、缓与急;

      凝重,包含厚重的意思,更强调庄重稳重;

      波动,比喻不安定;起伏不定。波澜比喻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与书法相搭配该用“顿挫缓急”,;“蓬勃之势潮水般”形容水流较急,该用“涌”而不能用慢慢的“淌”排除AC;与“细若游丝”相搭配,不能是“波动”,而是很细微的“波澜”,排除AD;

      故选:B。

      【点评】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意要轻、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他损坏了公物”“他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再如,“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这句中“造诣”一词使用不当.

      3.(3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在结构(搭配、多余残缺、语序、杂糅)、语意(歧义、自相矛盾、指代不明、不合逻辑)上的常见语病类型.

      【解答】A.正确;

      B.“以围绕﹣﹣﹣﹣﹣﹣为重点”句式杂糅,删去“围绕”;

      C.搭配不当,“规范﹣﹣﹣﹣﹣﹣乱象”不能搭配,改成“消除﹣﹣﹣﹣﹣﹣乱象”;

      D.中途易辙,“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没接谓语,后面主语成了“京剧”,改成“它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故选:A。

      【点评】常见的句式杂糅有:

      ①包括…组成(A包括…B由…组成)

      ②本着…为原则(A本着…原则 B以…为原则)

      ③超过…以上(A超过…B在…以上)

      ④主要成分是…配制而成的(A主要成分是…B由…配制而成的)

      ⑤有…打制而成的(A有…B用…打制而成的)

      ⑥作者是…合写的(A作者是…B由…合写的)

      ⑦主要原因是由于…而造成的(A主要原因是…B由…造成的)

      ⑧围绕以…为中心(A围绕…B以…为中心)

      ⑨由于…所决定(A由…决定 B为…所)

      ⑩根据…显示…(A根据…B…显示)

      4.(3分)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答】本题考查识记古代年龄的称谓。

      束发:男子十五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加冠:男二十岁。

      知命:五十岁。

      不惑:四十岁。

      从小到大排列为②①③⑤④

      故选:D。

      【点评】积累古代年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二、(9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解答】D

      5.(3分)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把选项与文章中的相关语段对比分析,找出细微的不同.

      【解答】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C项,“是文化消费的体现”错误,原文中说“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阅读时,着重考虑: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6.(3分)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

      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

      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表述错误,原文末段是说“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逻辑的概括提炼.

      7.(3分)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姐姐家,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按照下列步骤作答: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全文主要观点,划出重要信息.

      二、审清题意.对照题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三、将选项与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异同,排除干扰.在排除干扰项时,可充分利用熟知的常见干扰项形式,做到有的放矢.

      【解答】这是 一道“观点与材料”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A.“到图书馆借阅”也属于文化消费,只不过属于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后一类而已。

      B.由原文第三段“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一定义可以判定“没有文化消费品味”错。

      C.文章末段是说“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选项中的“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错误。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

      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三、(15分)

      8.(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

      B.愿霁怒霁:停止

      C.除知台州除:罢免

      D.终身饮恨饮:含着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C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3)文末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B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A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③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分析】(1)考查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考查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

      (3)考查了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考查了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5)考查了学生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6)考查了学生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解答】解析:

      (1)C 除:任命官职,故C项错误.

      (2)C 东南无之,必也蜀焉?意为“哪里都没有,难道会在蜀地吗?”

      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意为“一定会安慰他,于是(季思)含着眼泪勉强自己吃饭.

      宗质负其母以归.意为“宗质背着母亲回家”.

      予一见不敢再也.意为“我第一次见到宗质不敢冒昧地再问他”.

      (3)可根据虚词和句意进行断点.

      (4)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考生先排除自己认为肯定的选项.

      (5)B项“素来”错误,作者之前并不知道李台州孝顺之事.

      (6)①轶满,任期已满;复然,仍然这样;

      ②客,客人;主,主客;以,使动用法.

      ③岂异也,有什么不同;通,与…相通.

      答案:

      (1)C

      (2)C

      (3)B

      (4)A

      (5)B

      (6)

      ①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②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

      ③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意为感动神明)

      【点评】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四、(21分)

      9.(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分析】(1)此题考查了炼字;

      (2)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

      【解答】(1)答题模式:(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此题无论认可“望”还是“空”都可以.

      (2)“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写景句.写景角度通常有:1.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2.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3.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4.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3)此题“闲”其实就是诗眼,分析诗眼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d 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困境之美、闲适之情.

      【点评】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另外,具体型命题已经给了考生答题的角度,而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抒情手法;问抒情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10.(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秦论》)

      (2)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4)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解答时注意语境的提示,注意一些重点字的写法,如:何、丘、坼、蓑.

      答案: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亦崎岖而经丘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吴楚东南坼

      (5)一蓑烟雨任平生

      【点评】理解性默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形式,平时识记名句名篇时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背诵.

      五、(21分)

      11.(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想通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分析】(1)考查分析作品结构.

      (2)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3)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精神.

      (4)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试题分析:

      (1)答案题干问的是“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应找到原文作答.

      (2)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出角度等等.一般先从修辞角度思考,修辞效果即可.

      (3)题干问的是“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既为“多重”,可见答案不止一点,思考的时候应多角度进行,学生可以到文中找到写母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蕴.

      (4)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的主旨.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有误.

      答案:

      16.(4分)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17.(5分)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8.(8分)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4分)

      B C

      【点评】现代文,“意”“象”“法”范围不清而丢分.

      【对策】

      1)命题无非是意象法(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写)角度,或单列或多选,答案也是以意象法为主要答题角度.因此内容无须过多,方法不能繁杂,看准采分点,选准分析角度很关键.角度大过其他.

      2)不是答不准而是答不全,不是答不好而是答不规范,须从“全”“规范”上下功夫.

      3)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你的答案有时其实已经很完整.

      六、(12分)

      12.(9分)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现代诗通过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情感,因此考生需要在鉴赏时把握诗中的意境和意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1)从意象上说,原诗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在雨天想念与友人一起的时光,表达非常希望能够和友人再次相聚的情感.新诗的意象很多﹣﹣雨,弥漫的水气,浸润的家书,池塘、秋水、红烛的芯子、西窗的烛光.通过雨天的事物和室内温暖的灯光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让人感受到感情的深厚,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2)××诗刊编辑部:

      刚从好友处获得一首新诗,改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作者在对原诗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新诗的结构相对灵活,意象的描写和原诗相符,意境深远,引人回味.诗中将静止的事物进行了动态的描写,如“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表达思念反反复复,思念之深.最后诗句点明回忆的美好,饱含作者美好的期盼.这番改动既抓住了原诗的灵魂,有赋予它新的气息,对现代新诗如何从传统诗歌中汲取养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故向贵刊推荐,望贵刊能够提携新人.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李明

      2016年6月7日

      【点评】考生需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将其与新诗进行对比,可以从结构,意象,意境的描写上去把握,鉴赏新诗与原诗的异同.

      13.(3分)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分析】考生需先明确写作目的﹣﹣为纪念莎士比亚的演出活动的宣传写宣传语,再根据宣传语的写作要点去拟写.考生在平时应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所了解.

      【解答】参考答案:

      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人生悲喜尽在其中.

      【点评】宣传语的特点是简洁且具有鼓动性.考生在答题时要考虑到这两点.

      七、(60分)

      14.(60分)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鼓劲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6年天津卷高考作文点评

      2016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大汇总

      历年全国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大汇总

      2018湖南新高考政策解读专题 

      历年分数线专题 

      2018湖南省大学排行榜 

      2019大学专业解读

    展开本页剩余
    免费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姓名
    电话
    年级
    我要定制

    高中工具箱

    学习资讯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语文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语文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高考语文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数学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二数学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高考数学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英语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二英语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高考英语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物理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高二物理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高考物理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化学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高考化学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